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29782

查看

491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burt5177

97#
发表于 2011-8-16 17:44:17 | 只看该作者
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一时期的作品肤浅,嗤之以鼻,把马勒斥为无病呻吟,把布鲁克纳斥为昏聩无能,把理查斥为小资产阶级。就我自己,我也只能接受马勒的部分作品,尽管喜欢理查的歌剧,但对他的乐队作品偶尔也是芜然,至今还不能进入布鲁克纳。

使用道具 TOP

98#
发表于 2011-8-16 18:03:06 | 只看该作者
《古雷之歌》实际上是一部优美得不得了的作品,旋律绵长,具有瓦格纳《帕西法尔》的显著影响,属于晚期浪漫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8-16 15:22

B兄,m兄,不知库贝利克这版如何?


使用道具 TOP

99#
发表于 2011-8-17 11:28:09 | 只看该作者
思考:
1、用十二音技法写作大型交响乐队作品是否有很大的局限性?
2、勋伯格的功与过?
3、国内研究基本上都是钢琴作品和小型合奏曲,其他体裁的作品较少。
4、国内研究作品的范围基本上是十二音技法的作品。勋伯格继承时期的作品(晚期浪漫风格)很少涉及。

使用道具 TOP

100#
发表于 2011-8-17 18:10: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1-8-17 19:57 编辑

贝尔格(A.Berg, 1885-1935),奥地利作曲家、十二音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一战时从军,战后创作了著名歌剧《沃采克》;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他的作品遭到禁演,从而失去了经济来源。面对奥地利的纳粹化,他感到很痛苦,加上他的老师勋伯格去了美国,使他更加孤单。1935年,为了完成《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弄得筋疲力尽。同年十二月,因虫咬引起血液感染中毒而死;留下了《璐璐》最后一幕的部分配器没有完成。他的一生作品不多,但成就突出,和老师勋伯格一样,其创作经历了由晚期浪漫主义向无调性音乐,继而向十二音音乐风格的转变。
2、代表作品
歌剧:《沃采克》、《璐璐》。
管弦乐:《抒情组曲》、《小提琴协奏曲》。
室内乐:《弦乐四重奏》、弦乐四重奏《抒情组曲》。
3、艺术成就
(1)对十二音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与勋伯格、韦伯恩同为十二音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三人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贝尔格的特殊贡献在于把勋伯格枯燥的作曲方法同情感表现结合起来,是这种新的、比较抽象的语言同样能够抒发人的感情,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因此,相对来说,贝尔格的作品比勋伯格、特别是韦伯恩的作品拥有更多的听众。
(2)歌剧《沃采克》、《璐璐》以及以安魂曲形式悼念曼侬之死的《小提琴协奏曲》是十二音音乐的经典作品,也是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作。其中《沃采克》结合运用古典结构和无调性手法,获得与调性音乐同样的撼人效果,创造了当时大型严肃歌剧上演次数的最高纪录,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歌剧作品之一。
(3)他的十二音音乐常常显示出与传统音乐的一些因素相结合的特点,和传统音乐一样易于理解,激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他是十二音音乐作曲家中最受公众赞誉的一位,其作品《抒情组曲》亦是十二音音乐的典范之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01#
发表于 2011-8-17 18:11:42 | 只看该作者
讲个典故:《升华之夜》对于我来说有特殊的感情,我的第一篇小说(也是唯一的一篇小说)就是《矮的升华》,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8-16 19:52

《升华之夜》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经常将其与理查的《变形》一起听。
不过,与原版的弦乐六重奏相比,我还是更喜欢乐队版。


使用道具 TOP

102#
发表于 2011-8-17 18:18:47 | 只看该作者
贝尔格(A.Berg, 1885-1935),奥地利作曲家、十二音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一战时从军,战后创作了著名歌剧《沃 ...
burt5177 发表于 2011-8-17 18:10

我的仅有的几张帕尔曼唱片之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03#
发表于 2011-8-17 18:21:09 | 只看该作者
B兄、m兄请推荐一下《沃采克》、《露露》的优秀版本,俺有意各收一套。《露露》组曲也望一并推荐。

使用道具 TOP

104#
发表于 2011-8-17 23:03:42 | 只看该作者
老古板的伯姆大师就是历史上热力推荐这两部歌剧的先辈!老克廉佩勒在魏玛时期指挥过这两部作品,老一辈的米特罗普洛斯、谢尔岑也是《沃采克》的有力演绎大师。
我目前仅仅收藏了伯姆的版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05#
发表于 2011-8-17 23:49:09 | 只看该作者
老古板的伯姆大师就是历史上热力推荐这两部歌剧的先辈!老克廉佩勒在魏玛时期指挥过这两部作品,老一辈的米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8-17 23:03

谢m兄,俺留意着。


使用道具 TOP

106#
发表于 2011-8-18 08:5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8-18 08:52 编辑
思考:
1、用十二音技法写作大型交响乐队作品是否有很大的局限性?
2、勋伯格的功与过?
3、国内研究基本 ...
burt5177 发表于 2011-8-17 11:28

这些问题还有待b老师专业的解答。
我还有一小问题请教,以十二音技法为代表的无调性音乐是作曲家生造的,那么传统的调性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它满足了人们何种心理诉求?换句话说,为什么直到现在大多数爱乐者还是倾向于有严格规范束缚的调性音乐,而不是摆脱了束缚可以自由发挥的无调性音乐?

使用道具 TOP

107#
发表于 2011-8-18 23:44:04 | 只看该作者
贝尔格妻子(Helene Nahowski)的画像——作者勋伯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08#
发表于 2011-8-19 01:13: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1-8-19 08:19 编辑

一幅——生与死、情与爱的凄美画卷
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为纪念一位天使
《小提琴协奏曲》是贝尔格 于1935 年2 月受美国小提琴家克拉斯纳尔委约的辞世之作。该曲是20世纪小提琴协奏曲中第一首运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作品。马勒遗孀阿尔玛和建筑师格罗皮厄斯之女玛农因病去世的噩耗, 成为他投入该协奏曲创作的催化剂。作曲家因此题词:“为纪念一位天使”。然而,作曲家本人在8个月后即与世长辞。
乐曲第一部分是对女性形象的描绘, 贝尔格多次在乐谱中标注气质性的表情提示。 第二部分表现的死亡内涵一般被认为是作曲家给自己的心理暗示。协奏曲的第一部分是关于玛农的“音乐肖像”, 第二部分则是关于贝尔格自己的“死亡与超度”。“生”与“死”分别构成这两大部分各自的标题内涵, 每一部分内部的两个乐章也从不同角度表现此内涵, 各自具有相对统一的情绪, 又是思想感情表现的两个不同阶段,形成了生与死的鲜明对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马勒影响后人的音乐观,格罗皮尤斯打造后人的建筑观,那是什么样的一个时代、一群人啊!  发表于 2016-5-17 07:50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30 15:48, Processed in 0.044118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