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器材交易 (仅提供交易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 音箱 › 查看主题

1216

查看

1

回复
返回列表

go

英国 PMC EB1i 专业录音室常用监听音箱

1#
发表于 2017-6-12 00:55:35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极新,状态完美!

有意请联系:冯生13431626205(微信同号)

可以交换器材

音响厂商的品牌名字大致可归为三类,第一类就是用创办人的名字,像是以线材与唱头著称的V.D.H、Hi-End扩大机制造商Jeff Rowland都是。第二类就是绞尽脑汁想个浪漫却也与声音有点关联的名字,做数字产品的Orpheus Laboratories与North Star Design、制造高级MC唱头的Lyra皆是。最后一种就是直接把公司的主要业务当成品牌,开宗明义的告诉消费者:俺的拿手是啥!其中最大喇叭的公司非PMC莫属,因为PMC是Professional Monitor Company(专业监听器公司)的缩写,怎样?有够直接吧!
PMC之所以敢如此直接的使用Professional Monitor Company做为公司品牌完全是因为这就是他们创始的目的。开山祖师Peter Thomas本来就是BBC的资深工程师,大学电子科班出身,进入BBC之后在音响部门一待就是十四年,参与过的扬声器项目不计其数,自然也累积了不少的实战经验。在BBC这种大型的机构除了实战经验的累积之外,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包括各种昂贵的仪器、无响室等等。
Peter Thomas在BBC的后期将心力全部放在开发新的鉴听喇叭上面,最后的成果就是PMC的第一个产品BB5(BB5的意思是Big Box Version 5,是当时BBC对大型扬声器的测试标准)。Peter Thomas在一开始设计之初就以传输线式做为设计主轴,传输线式的特点我们晚一点再谈。对他来说,传输线式的形式是可以兼顾最多方面的设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传输线式扬声器可以利用较小的箱体发出足够的深沉的低频,达到更完美的音域完整。
高音单体因为需要快速震动,所以设计师都会将它做的又薄又轻;低音单体刚好相反,需要够大的发声面积才能够推动足够的空气与应付低频强大的能量,所以传统喇叭非得使用大口径单体才可能得到足够的低频。这样一来喇叭就会变的庞大笨重,使用的便利性也会大大降低。所以某些设计师便会使用多颗小口径的单体并连工作来达到大口径单体的效果,除了降低喇叭的体积之外最大的效益就是小口径单体的反应速度比大口径单体快了不少,对于音乐回放时的瞬时反应极具正面意义。另外一个缩小体积的方法便是使用传输线式,这个方式与多颗小口径单体并连的差异在传输线式只要一颗低音单体即可,而且低频的延伸程度会略佳于前者。接下来我们便来简单了解一下传输线式(Transmission Line)的设计。

传输式的原理与问题

单体发声的时候振膜前后会各产生一个一模一样但相位相差180度的波,前面的这个正相波就是我们直接从单体听到的声音,而后面这个相位相反的波在密闭式音箱的设计中仅被利用来做空气阻尼,不会传至聆听者的耳朵里面;而在低音反射与传输线音箱上这个背波则被设计者巧妙的引导出来,让聆听者直接听到。所以传输线扬声器的设计基本上可以视为是低音反射式的再发展,两者都是利用低音单体的背波来延伸低频。低音反射式通常要注意的是低音反射管的长度与口径,有些厂商还会注意的反射管内的阻尼,但是因为结构简单所以是属于简单的一型。
传输线式就完全是个复杂的型态,最早的理论是由英国人A.R Bailey在1965年于Wireless World杂志上发表的,几年之后英国IMF公司的设计师John Wright利用Bailey的理论将传输线式喇叭商品化,推出一系列的传输线式喇叭,IMF后来改组成为TDL,也TDL因为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TDL就是传输式喇叭的代名词。笔者刚开始进入音响世界的时候身边有位前辈刚好购进了一对TDL落地喇叭(型号忘了),笔者当然得去开开眼界朝朝圣,只见一对身型不大的喇叭在7坪的房间中看起来略显单薄,但是浓厚软绵的低音却挤满了整个房间,挤的大家有点喘不过气来。
即使用上了当时颇具威力了Krell后级,整个声音依然是浓的化不开、多的收不回来!这位前辈后来花了不少时间在整治这对TDL,常常见他带着手套与口罩往喇叭里面塞玻璃绵(或是取出玻璃绵),原来既长又浓的低音也跟着收紧了些或是增加了点,一年多过去了总是有改善没满意,这位前辈最后放弃了TDL换了另一对喇叭。有鉴于此,笔者对于传输线喇叭都抱持着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心理(这个心理前几年被打破了,原因是舅舅将PMC MB2迎取回家,与Jeff Rowland的前后级搭配出非常好的声音)。

掌握关键的设计要点

言归正传,现在大家都知道传输线式喇叭的设计重点就是低音单体的背波导管,Bailey在他的论文中说明此一导管的长度应该是要重生最低频率之波长的四分之一,依照这个理论,若是一对传输式喇叭要发出20Hz的低频其传输管道就得要17/4=4.25公尺。这么长的传输管道当然不可能一根长管子放在那里,为了达到实用目的厂商会将这个管道折叠起来放在一个音箱里面,所以若是剖开传输线式的喇叭将会看到许多隔板如迷宫般的排列,这也让传输线式喇叭得到「迷宫式」的别名。
但是理论归理论,实际上有很多其它问题要解决,当中最重要的当属内部阻尼与吸音!这种以靠着传输管线来延伸低频的喇叭内部阻尼若是没有处理好将会造成不可收拾的谐振,换句话说就是低频会有个大大的「脓包」出现,失真也会上升。另外要是传输管道内的吸音没有正确就会造成要不低频拖的跟老太婆的裹脚布一般—又臭又长;要不就是会有如感冒一般带着浓浓的鼻音唱歌。
PMC比别人利害的地方就是在这些细微却重要的地方掌握了关键Know How,仔细观察PMC的喇叭内部会发现他家的传输管道并非从头到尾都一样大,而是在成好几段,每一段都是开头的地方比较宽出口的部分比较窄,让背波在通过每一段管道时会被压缩,对单体形成空气阻尼。而管道中的每一段PMC也会铺设不同的阻尼物质与吸音材料,滤除不需要的共振与频率。另外若是仔细测量PMC每一对喇叭的传输管道长度再对照其最低频的-3dB点,你会发现长度似乎与Bailey的1/4波长理论不合。举个例子来说,笔者舅舅家的MB2的可以发出20Hz的低频,但是它的传输管线却只有3公尺而非理论上的4.25公尺,为什么?PMC表示因为管道设计是个复杂的事情,除了长度与波长之间的关系外还要考虑管道加入阻尼物质、吸音绵后整个管道长度改变所造成的影响,而单体大小与内部容积也必须一并计算,影响结果的变因多到不行。PMC在不断的实验与调整之后才将管道长度定为3公尺而不是4.25公尺。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PMC除了理论做依据之外还辅以大量的实验来设计每一对喇叭,这种不断的Try & Error当然会耗费大量的财力与人力,但是得到的却是非常珍贵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正是PMC可以在传输线式喇叭界一枝独秀的原因!也因为PMC的传输管道是如此的独一无二,所以PMC便将他们的音箱称为ATL(Advanced Transmission Line)先进传输线式音箱!全世界许多录音室、电影工业与知名音乐人大量采用PMC的喇叭做为鉴听喇叭正是对PMC在这些方面的努力最大的肯定。

全新改良系列产品

PMC在今年初开始有改款的动作,其中最幅度最大的就是i系列,这个i是Improve(改进、进步)的意思(看!又很直接的说出改款的用意)。没错,这个系列都不是新开发的喇叭而是将原有的型号做改良,改过之后便在原来的型号后面加个i来区别。这些改良包括将PMC与挪威单体名厂Seas共同开发的SONOLEX丝质振膜用在全系列的高音单体上、加强原来低音单体的振膜强度、更大的音圈与最新的黏着技术。除此之外也将原来的外观做了进一步的美化,像是更漂亮的对称木纹、传输管道出口处的也舍弃塑料制品而改用手工打磨的程序,让i系列呈现更高贵的质感。当然,原来的特色像是ATL、手工制作并经过精密配对的分音器等等都完全的保留。而i系列中最大的就是这次评论的主角—EB1i。




EB1i(底下简称EB1)是一对三音路三单体的落地形喇叭,改良自PMC专业鉴听系列中的IB1。EB1的高音单体当然就是这次改款的重点:SONOLEX丝质振膜高音,高频可以延伸到25kHz。中音则是PMC自制的75mm软半球凸盆中音,这颗中音单体的原形来自大名鼎鼎的ATC,PMC针对ATC单体的缺点做了改良,将效率提高并且降低材质之间的谐振,所以声音变的更出色。这颗单体涵盖的频率范围非常广,当中包括人耳最敏感的中频,此单体的优异表现肯定会让EB1增色不少。至于10吋的低音单体也是PMC自制的,吸引人目光的Nomex平面振膜是由碳纤维以三明治夹层结构所组成的,兼具低质量高强度的特点,搭配上ATL先进传输线设计让低频可以下潜到惊人的19Hz!25kHz~19Hz从高到低完全涵盖了完整的音乐频率。









试听EB1时所搭配的器材都属高文件,希望藉此挖掘出EB1的实力,这些器材包括Esoteric顶级的P-03/D-03/G-0Rb全套数字系统、Mark Levinson ML-7AXL前级与Anthem MCA-2后级,线材则交替搭配使用木内大师与Telos超低温处理过的线材。笔者要先承认的是本刊试听室虽然不算小,但是容纳30Hz以下的低频非常勉强也属事实,所以像是EB1这种可以直下19Hz的喇叭笔者都会在某些方面加权,请读者们见谅。虽然对30Hz以下的低频有所抱歉,但是既然EB1有全频段的实力,笔者自然还是得试试;RR的许多录音都有非常优异的低频表现,而且音场宽大,动态惊人,那来做测试非常合适。

中性灵敏,气势撼人

笔者用的唱片是Keith Lockhart指挥犹它交响乐团演奏的拉赫曼尼诺夫的交响舞曲。没有疑问的,EB1确实呈现了这张唱片的大动态,低频重现也令人满意,舞台宽度与深度也忠实的将录音当时的状况呈现给笔者,也许左右没有特别宽敞或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深度,但是读者们若是观察过真实的音乐厅舞台就会发现真实的演奏场地就是那个样子,不可能出现一个深不见底的Stage,EB1一显鉴听本色,丝毫不加味精的重现录音实况给聆听的人。笔者又用RR另一张著名的TAS上榜录音Psalms诗篇来看看EB1对管风琴的重现能力,这张由龟溪合唱团演唱,Timothy Seelig指挥的唱片TAS对其的形容是「惊天动地的合唱、铺天盖地的超低频」!确实没错,这帐唱片在好的系统中超低频完全就是正面袭来,管风琴的声音直接从地上经过脚卷到你的身上,每一吋肌肤都可以感受到那个能量。
EB1受限于客观因素没有办法完全呈现上述这些笔者在MB2上所感受到的情景,但是基本的质是相同的,差异只在能量感只有MB2的八成,若是给EB1更好的空间,相信一定可以达到更好的境界。撇开超低频不谈,EB1的音色调整比MB2还要讨喜,音色会更甜,高音也略灿烂一些,这也是家用与专业鉴听的差异,专业鉴听系统必须非常中性,这样才能让录音师察觉各种细微的差异;而家用系统则是要更亲密、更人性,让使用者可以更容易享受音乐,PMC完全了解个中差异,所以也做了必要的微调。
但是既然EB1流着鉴听喇叭的血统,自然还是有着鉴听喇叭的特质,简单的说就是反应灵敏,笔者在试听过程中每次更换器材都可以在EB1中听出来,摆位的角度、位置差一点点聆听感觉就截然不同。试听过程中曾经有一度觉得声音虚虚的,但是搭配器材都没有改变呀,这到底怎么一回事?检查结果是Esoteric的时脉产生器的电源线没有插紧(应该是换唱片的时候碰到了),用力插紧之后一切就恢复正常了。此一插曲尽显EB1的鉴听特质。



结论

如果读者对于专业器材有信心,也认同PMC的音色特质,EB1可能是最容易入手的Full-Range全音域系统(这里全音域是指20Hz~20kHz的完整重现),依据笔者的经验,目前当红的D类后级扩大机例如Jeff Rowland、NuForce都会是很好的选择;若是有恐D类心结的朋友可以找速度感快的扩大机,相信都会很搭。以EB1中性无染,又容易反应前端器材个性的特质来看,使用者在聆听音乐之虞也一定可以享受「玩」音响的乐趣。

PMC EB1 测试结果







图一为本机频率响应,响应相当平坦,但至5kHz以上响应稍有扬起,低频延伸相当优异,此为传输式低音的优势;实测效率大约为86dB/m/W左右,效率中等。阻抗曲线可见最低阻抗约为4Ω,最高为21Ω以上。图二为本机的失真/频率曲线,在200Hz以上失真皆低于1%。图三为本机残余能量衰减频谱图,可见3kHz以上频段之残余能量皆于0.6ms以内衰减15dB以上,2kHz以上范围有相当残余能量会持续至约3ms以上。(关培青)

总编音响观点

也许是身形优雅的喇叭看多了,这款PMC来到社里时难免有既古老又不合时宜的感觉,但是一开声,这些偏见就立即烟消云散了,EB1i的表现,像极了真正聆听现场,毫无音域的限制与动态的压缩,只花这样的代价,超值,真超值!

●参考价格:桃木:173000元
●总代理:新汉建业(852)24898068
频率响应:19Hz-25kHz灵敏度:89dB/1W/1M峰值音压:114dB/SPL@1M等效传输长度:4M分频点:380Hz/3.8kHz接线端子:4mm端子三对供Tri-Amp或Tri-Wire输入阻抗:4Ω外观尺寸:高120×宽29.4×深46.5(不含面网脚钉)重量:48公斤(每只)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8-12-24 12:11:12 | 只看该作者
出了吗?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8 07:43, Processed in 0.023732 second(s), 16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