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看看这部作品,结构上看和许多的巴罗克室内乐作品一样,构成并非那么规则:
1. Ricercar a 3 Voci(3声部利切卡莱)
2. Canon perpetuus super thema regium(3声部无限卡农)
3. Canones diversi: a. Canon a 2(2声部逆行卡农)
4. Canones diversi: b. Canon a 2(2声部小提琴同度卡农)
5. Canones diversi: c. Canon a 2, per motum contrarium(2声部反行卡农)
6. Canones diversi: d. Canon a 2, per augmentationem, contrario
motu(2声部扩大反行卡农)
7. Canones diversi: e. Canon a 2, per tonos(2声部螺旋卡农)
8. Fuga canonica in epidiapente(增5度卡农风格赋格)
9. Ricercar a 6(6声部利切卡莱)
10. Canon a 2, quaerendo invenietis(2声部卡农)
11. Canon a 4(4声部卡农)
12. Son sopr'il soggetto reale, trio: I. Largo(三重奏鸣曲, I.广板)
13. Son sopr'il soggetto reale, trio: II. Allegro(三重奏鸣曲, II.快板)
14. Son sopr'il soggetto reale, trio: III. Andante(三重奏鸣曲, III.行板)
15. Son sopr'il soggetto reale, trio: IV. Allegro(三重奏鸣曲, IV. 快板)
16. Canon perpetuus, contrario motu(无限卡农)
以上就是初版时的顺序编排。事实上后来的许多音乐理论家对上述编排顺序不断地提出了疑问,认为这样的编排未必符合巴赫的本意。至于初版时由于巴赫仓促制版,在页面编排上的问题最终造成了曲目顺序混乱的主要原因。后来在一位叫H.T.达维德(H.T.DAVID,1902-67)的音乐史家的倡议下出现了一个新的曲目顺序编排。这就是所谓[H.T.达维德版本]。如果对照上记初版的编排,
接下来,想对我们现在能够听到的各种版本唱片说明一下。首先鄙人推荐的是ERALY MUSIC版本中以GUSTAV LEONHARDT夫妇,KUIJKEN三兄弟,ROBERT KOHNEN构成的组合的录音*4。记得鄙人将这张CD选进了[ERALY
MUSIC十佳](可参考论坛老家的No.429/447帖子)。希望补充的是,该版本是市面上已经非常少见的原版乐谱的演绎(非H.T.达维德版本)。除此之外,演奏所使用的乐器均为巴赫时代的原版乐器,如巴罗克小提琴用的是十七世纪马吉尼家族制作的珍品和雅各布.斯泰纳的名琴。低音维奥尔琴和羽管键琴及巴罗克长笛也都是十八世纪的原物。录音于1974年,为德国SEON唱片公司出版。说道SEON唱片公司,是一家专业ERALY MUSIC唱片公司,90年代公司破产,公司的母音带全部为BMG套购。到了几年前SONY CLASICAL将SEON的母音带又从BMG手中买下,并且开始陆续再版。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国外的价位低于USD10如果运气一点的话用少于USD8的价钱就可以拿下一张。遗憾国内还没有看到SONY版SEON的露面……
回到话题, LEONHARDT等人的这个录音,可以说是巴罗克音乐演绎的自身。记得人们喜欢用AFFECTION来形容巴罗克音乐的演奏风格,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演奏中体会到这种AFFECT.虽然对于我们耳闻目睹古典,浪漫艺术的现代人来说这是多么的奇妙……
虽然也是ERALY MUSIC版本, Bmg/Arte Nova旗下的London Festival Orchestra members*1和Harmonia Mundi FRANCE旗下的Martha Cook, John Holloway, et al. *3的演奏却让人感到仅仅是一种使用古乐器的一种高级模仿——无法让人领略到那种飘逸的AFFECT在感触。这两个版本均是使用的H.T.达维德版本。这个意义上还是值得领略一下曲目顺序变化一下的不同感觉的。
另外,还有一个乐队版值得试一试。这就是Sir Neville Marriner和Ensemble: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的现代乐队版*2。鄙人非常喜欢Marriner的乐队编制,如果说现代的较小型乐队编制来演绎巴罗克时代的ENSEMBLE规模作品的话,大概非这个组合莫属了吧……
虽然是几百年前的一个偶然的遭遇,然而却产生出了一部传世的经久名作。时光流转、事变境迁,巴赫的这个作品却像一个永不退色的画作,在后人们的各种演绎下依然发放出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