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3466

查看

27

回复
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嵇康:声无哀乐论

1#
发表于 2012-2-16 13:41:0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不仅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嵇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2-2-16 13:42:45 | 只看该作者
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嵇康认为人的情感上的哀乐是因为人心中先有哀乐,音乐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现出来的。嵇康大胆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甚至要它起占卜作用等方面,是有着进步意义的。并且他所看到的音乐形式美、音乐实际内容与欣赏者理解之间的矛盾也是前人所未论及的。《声无哀乐论》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2-2-16 14:25:0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阿炳某天心情很好,于是拉了一首《二泉映月》。可是旁边路过的人,听着很忧伤,说明了这个路人本身心里哀伤,跟《二泉映月》没关系?

使用道具 TOP

GMS

4#
发表于 2012-2-16 14:26:22 | 只看该作者
S兄弟有材啊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2-2-16 15:27:23 | 只看该作者
大S兄祭出嵇康《声无哀乐论》来,是想说明啥呢?不出所料的话,大概老巴赫又快出场了吧?

早年读过嵇康此篇数遍,如今看来,以嵇康之观点,古典音乐自巴洛克、早期古典主义时代以后都沉沦了,以至放出浪漫主义的潘朵拉之盒而一发不可收拾,到了马勒这儿简直就通篇“郑卫之音”了。

《声无哀乐论》倒是成了汉斯利克的主主主师爷,可时代并不听任嵇康老仙以及汉斯利克的制约,时间以及历史进程真是太有趣了,音乐史的发展无非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小小切片,但也五脏俱全,最终都将走向末路,也就是时间尽头。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2-2-16 15:42:50 | 只看该作者
说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的主师爷是对的。嵇康认为音乐和人的情感(哀和乐)是客观存在的。音乐只引起一个诱导的作用,人的悲伤和欢乐就是这样受了诱导而流露出来的。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2-2-16 19:05:01 | 只看该作者
GMS 发表于 2012-2-16 14:26
这段文字是我转载的,对不起,我没有注明。不过值得一看。原文是古文,很难看懂。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2-2-16 19:38:23 | 只看该作者
比较赞成念经兄的观点:任何言论都要放在一个大历史背景下,再来看看它的参考价值。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2-2-16 20:47:42 | 只看该作者
音乐是很复杂的东西,作为一家之言,不无道理。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2-2-16 22:49: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2-2-16 22:51 编辑
我觉得音乐是有承载创作者的情绪与思想的媒介,听者有共鸣自然会触发相应的情绪,不过器乐所包含的信息太过 ...
musicsky 发表于 2012-2-16 22:36

我认为你说的基本上与嵇康的理论一致。“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这里“哀乐”是指人的悲伤和欢乐。“两者并无因果关系”这句话是关键,也是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嵇康的理论与西方的某些哲学有一定关系,像自律论和他律论,尤其与汉斯立克有很大关系。改天谈谈。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2-2-16 22:36:22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音乐是有承载创作者的情绪与思想的媒介,听者有共鸣自然会触发相应的情绪,不过器乐所包含的信息太过隐晦,声乐就明显的多,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2-2-16 23:07:04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谢谢推荐,回头仔细看看原文。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16 17:37, Processed in 0.023162 second(s), 16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