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二十年来我们做了些什么?-5
郑泽孝:小喇叭会这样,其实与追求音场很有关系。味了有庞大的音场,音场里要有更多的细节,所以小喇叭追求更多的高频,以取得更多的细节。到最后,音场表现是不错,但是整个声音就不对了。我还是比较喜欢平衡的声音,让人能够听得舒服。
Infinity RS1-B开始改变大喇叭声音走向,到IRS Beta,四件式的造型与高频相当亮的声音竖立起模式
综合意见:在此之前,四件式喇叭在市场上几乎没有见过,EMIT、EMIM这类小面积分割平面振膜单体也很少被这样使用。在Arnie Nudell的带领下,低音柱分离的四件式喇叭开始让音响迷走入另一个世界。对Arnie而言,这种设计是他设计喇叭二十几年来从未改变的坚持,只不过因为拜RS-1B、IRS Beta成功之赐,使得大多数音响迷误以为这是最新的设计观念。
四件式喇叭的设计开阔了音响迷的视野,对声音的要求也彻底摆脱旧日大音箱才是大喇叭的观念。后来,Magnepan也推出六件式的Tympani Ⅳ,不让Arnie专美于前。不过,再怎么说,Arnie还是这方面的始祖,日后,他离开Infinity自创Genesis,打的还是低音柱分离的四件式喇叭旗号。
从早期的同轴、号角、大箱体喇叭演变到瘦高造型及四件式,这其中透露了多少不同世代音响迷的音响美学差异?
林清荣:四件式喇叭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同时取得中、高频的松软与低频的速度,因为中、高频的喇叭与扩大机都是分开的。一般喇叭用一部扩大机来推,很难达到松软又速度快这二种矛盾的特性。以前日本有位华裔王永常,就是利用二对Trial小喇叭修改,放在音乐厅中播放得到很大的回响,我想也是因为四件式分扩大机来推,摆位也更灵活有关。
黄鸿钧:我认为真正的改变应该从Beta算起,无论是采用的单体数量,塑造出来的音色,以及精准的定位等、动态以及低频的伺服,几乎都是从Beta才开始改变的。不过,它也有缺点,例如高频的音色与太强调的解析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Beta有其时代性的创新存在。
刘汉盛:四件式喇叭刚推出时,很多人都为它的高频过量在奋斗,往往必须大幅度的更改搭配器材或调声方式才能克服。以目前的经验来看,用MBL的扩大机来搭配声音就不会利,这是因为MBL扩大机的高频收敛得很好,大声听也不会飙出来之故。因此,无论是Infinity或Genesis(其实出自同娘胎),他们所用的高、中频单体可能都有高频过量的倾向。由于它们是明星,有可能因此而影响了喇叭设计时声音的走向。
此外,四件式喇叭所用的低音伺服方式,对于喇叭界倒是有正面的意义,它让大家对于低频控制力与下沈的能力更为重视,也让低频的质感越来越好。
对了,四件式喇叭售价的不断飙涨对业界起了负面影响,它扭曲了音响业者对喇叭的价值观,认为高价有理。
铝带喇叭与静电喇叭带来什么启示?
综合意见:全铝带喇叭最有名的就是Apogee。Ribbon(铝带)单体与静电单体一样,都是古老的喇叭材料。在Apogee之前,虽然老一辈音响迷知道曾有Decca铝带高音单体的存在,不过在市场上几乎毫无影响力。Apogee大胆的将铝带采用在全音域上,此举打破了铝带只能用在高音单体的惯例。Apogee松软柔美的声音特质曾经风靡一时,可惜平面振膜喇叭在承受强烈冲击力的能力还是不如锥盆,以至于近日以来,音响迷的注目焦点已经从Apogee身上移开。至于静电喇叭,它的瞬时反应与高频的特殊为许多人喜爱,不过,低频段的量感与承受大功率这方面还是受限。其实,包括Magnepan这类的平面振膜型喇叭在全世界音响界中皆非主流产品,在台湾经营更属不易。然而,它们的某些优点却不容抹煞。
刘仁阳:我认为全铝带这种喇叭的完成度不高。我听使用过的人说它很难推,动态也受限,而且好像使用越久越难推。这种喇叭对于目前喇叭的设计我认为没有多大的影响。
林清荣:我认为铝带喇叭会流行可能是因为「科技」的关系,因为这种喇叭的造型与发声方式与传统喇叭不同,因此予人很「科技」的感觉。许多人会认为这是新的科技而迷上它,可能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才流行一阵子。
刘汉盛:静电喇叭与铝带、平面振膜喇叭的中、高频段有其迷人之处,使用过的人都知道,否则这么老的技术也不会一直活到现在。但是,买这类喇叭的人要先有心理准备,您必须放弃某些喇叭表现去获取您想要的。例如静电喇叭,如果您要享受它中、高皮的瞬时反应与清澈透明,就必须牺牲它的强烈冲击性与大音量,以及低频的量感。取舍之间,就靠自己的智慧。
Avalon精美外皮与多斜角设计
综合意见:在Avalon Ascent推出之前,几乎没有喇叭厂采用那么高级的木皮来装饰喇叭,也没有喇叭厂设计出多角切面的造型来造喇叭箱,更没有喇叭厂以多层夹板高压成型、号工费时的方式来制造喇叭箱。对了,也没有喇叭厂商将分音器设计成那么巨大、并且分离在外(Swans早期产品曾有分音器在外者,不过体积不大)。
以这几个特点,Avalon喇叭一炮而红,并且成为高价(当时的六十几万已经是天价了)喇叭的始祖之一。从那时起,「小」而「重」且「外观漂亮」的条件成为喇叭卖高价的正当理由。Ascent不仅带领喇叭价格往上飙,也引领全世界各地喇叭厂竞相生产多面斜角造型喇叭。
刘仁阳:我认为最大的影响就是因为它的关系,喇叭价格整个飙涨起来。我记得最早Ascent刚推出时,美国定价好像八千多美元。可是等到TAS的总编HP把它评得很好之后,定价马上飙到一万八千多美金。外表、单体看起来却都一样,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成本变动并不清楚,台湾好像只有进到一、二对便宜的Ascent,后来都进到贵的。当时像Infinity IRS Beta这么大的四件式喇叭也才三十几万台币而已。
林清荣:在Finish方面,用这么高级的木皮制造喇叭,应该就是从Avalon开始,他们让喇叭变成高级家具般,从那时开始,喇叭也越来越贵了。
英国音响工业衰微
综合意见:在过去三十年来,英国音响工业在全世界中价位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英国的喇叭在台湾也有着广大的市场占有率。随着英国经济的长期低迷,加上美国音响业大幅攻城略地,许多英国老厂在近十年来纷纷不支倒地。知名度不高者倒下后就此消失,具有高知名度者则纷纷让售。借着近十年亚洲经济狂飙之势,许多老厂的幕后老板都变成亚洲人。
原本,英国老厂有他们对声音的特殊品味,老人交出经营权之后,新人加入使得声音走向陆续改变。新的英国声音几乎代表着传统英国喇叭风味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产业界所推测的「世界声」(多数人会喜欢的声音)。于是,原本各自具有强烈个性的英国喇叭面貌逐渐模糊,甚至在造型上也越走越近。去年,Quad厂的易手更让人感受到英国音响工业如果没有振弊起衰,前景恐怕更不乐观。不过,英国音响工业也非全面衰退,B&W近年的成功说明了厂家拥有研发能力、突破传统的重要性。
林清荣:我去英国几次,在大街上很少看到音响店,可见他们的音响热度没有我们高。他们听音乐者多,玩音响者小众,音响大概外销的比较多,像台湾就进口很多英国音响。他们的式微我想与市场转变有关,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我就不太清楚,不过一定与销路降低有绝对的关系。为什么销路会降低,这就要更深入去探讨了。
刘仁阳:我还记得以前如果要听古典音乐,大家都会想到英国喇叭。大部份英国喇叭一放小提琴,声音就是柔柔顺顺得很好听。现在却都改变了,英国喇叭听起来与美国喇叭声音是一样的。英国喇叭高频变多大概也是最近七、八年前的事情,当时我就说出这个现象。像B&W的801系列也是越改高频越多。KEF被香港人买走之后,我发现高频也越来越多,这与以前KEF声音比较暗的特色完全不同。Rogers后来也被香港人买走。以前英国喇叭有其声音的特色,现在都已经「世界大同」了,声音听起来都差不多。
江明宪:其实不只是音响,连艺术领域也是一样。以前,艺术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像卡拉扬、福特万格勒、杰利毕达克等,他们都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现在每位艺术家的风格越来越接近了,许多指挥听起来都是一样的。可能是现在交流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快所致。
黄鸿钧:交流快是一回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艺术家没那么认真。许多艺术家忙着上媒体、讲究包装、全世界飞来飞去作秀,那有时间下功夫去苦练?听别人的演奏或唱片练一练比较快。以前的艺术家出趟远门不容易,多数都躲在家里苦练,当然能够有各自独特的风格。
CD兴起,可能改变了对声音的口味
综合意见:1979年,Decca首次发表数字录音,1983年,CD已在全世界攻城略地,其被消费者接受的速度远快于业界原先的估计。尤其在亚洲,LP彷佛一夕之间在唱片行消失了。回首这十几年CD的进展,可以肯定的是,CD在弦乐方面的表现远落于传统LP之后,而在独特的声音魅力方面也不如LP。然而,CD的大动态范围、更低沈的低频延伸也不是LP能够比得上的。
在LP时代,人们对声音的品味与要求在CD时代可说已经某种程度上被颠覆了。音响迷不断习惯于CD的声音,也就不自觉的慢慢改变了对声音的要求与看法。CD在高频段表现的弱点是否影响了音响器材的走向?这也是值得探讨的。
刘仁阳:CD时代来临后,我们发现高频比较硬,没有LP时代那么柔。按理说扩大机与喇叭应该要让CD的声音更柔才对,但却反其道而行。所以我认为CD时代来临之后,并没有对声音走向产生什么影响。
刘汉盛:我觉得CD兴起之后,以往在LP唱片上很难追求的大动态以及庞大的低频变得容易上手,因此使得录音工业与器材厂商都不约而同的往这二种表现上下功夫。许多的录音刻意表现大动态以及低频效果,而喇叭与扩大机的承受功率与输出功率也越来越大。对于欣赏音乐的品味,这种结果适好是坏见仁见智,不过对于音响器材,能够承受更大的功率并不是坏事。尤其是进入AV世界的今天,喇叭承受功率的需求越来越大,CD对这方面的需求等于是替AV做了先期准备。
倒是CD的高频表现更粗更硬,而音响器材好像并未在这方面为CD做到补偿的工作,以至于我们在今天要频频呼吁音响迷:「声音会刺耳就是错的」。在LP时代,很少听人讲LP声音会刺耳,反而是低频会浑浊以及钢琴会破声(唱针没调好)是大家头痛的问题。也就是因为CD能够把钢琴表现得比LP好,所以许多LP时代视听钢琴为畏途的人在CD时代反而喜欢听钢琴了。
王克刚:很怀念以前十几、二十万就可以买到一套音响,现在根本不可能。是不是我们都老了,老人比较怀旧。像买车,买计算机,花多少钱就有什么配备规格,它的等级分得很清楚。而音响等级很难分,但花的钱却很多。
江明宪:这么说好了,十几年前花五十万买到的车,一定没有现在花五十万所买的车配备好。计算机也是一样。而十几年前花五十万买的音响,现在一百万恐怕还买不到。
刘仁阳:我认为最大的影响就是因为它的关系,喇叭价格整个飙涨起来。我记得最早Ascent刚推出时,美国定价好像八千多美元。可是等到TAS的总编HP把它评得很好之后,定价马上飙到一万八千多美金。外表、单体看起来却都一样,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成本变动并不清楚,台湾好像只有进到一、二对便宜的Ascent,后来都进到贵的。当时像Infinity IRS Beta这么大的四件式喇叭也才三十几万台币而已。
对了,四件式喇叭售价的不断飙涨对业界起了负面影响,它扭曲了音响业者对喇叭的价值观,认为高价有理。
------其实,工业品走向向来是越来越便宜才对,购买力和人工是相辅相成的,人工涨,购买力是不变的,而原器件等等是相通对来说是越来越便宜,所以总体上相对应是越来越便宜.所以HIFI音响绝对是个怪胎.
刘仁阳:如果以音乐的表现来说,应该是退步的。如果就喇叭来论,在材料上、单体上是有进步。而在扩大机方面,我认为进步并不大。像我会换扩大机的原因还是在于要与喇叭搭配。现在的喇叭越来越难推,用以前的扩大机无法推得好,所以我才会要换扩大机。如果认真论音质方面的改进,我认为扩大机的进步并不大。就数字讯源来说,它的「头」已经被Philips、Sony这些大厂所掌控,你能期待它们的声音会有多好。还有,林清荣说他的器材越来越好听,不过,它所用的器材现在都已经停产了,这是不是说以前的器材声音比较好呢?
评价音响品质是很复杂的啊!
转贴自台湾<音响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