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2738

查看

0

回复
返回列表

go

肇庆古村落——德庆县

1#
发表于 2006-2-6 00:14:37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德庆县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过程中,对一些具有深远历史文化和特色生态景观的古村落进行改造、挖掘,打造成集文化、旅游、生态、特产于一体的特色生态旅游村,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特色生态旅游村,更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发展环境。生态旅游村比一般的生态文明村,对村容村貌、卫生条件、村风民风、民主管理要求更高,同时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更大更明显,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为村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建设特色生态旅游村,更有利于对古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挖掘。目前武垄村的11座明代“镬耳屋”和古祠堂、古桥、古井、古榕等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焕发了新的魅力,9座的现代民居单体与独特古建筑相辉映,一座古韵新貌的古村落已彰显在世人面前。荔岸村的地方名小吃也将得到传承发扬发大,打造成地方小吃品牌,百年龙母行宫得到有效修复,千棵百年古荔得到保护和开发,初步建成山环水绕荔林秀的山水生态型旅游村。

    建设特色生态旅游村,更有效地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建生态文明村的基础上打造特色生态旅游村,既符合中央和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又符合老百姓的要求;既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又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既发展了农村循环经济,又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新路子。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利用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根据武垄村整体村落结构和建筑生态特点,提出了“传承历史,立足现实,适度超前”的改造总原则。

    根据总体规划,专家们建议对造型独特,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外观和结构良好的镬耳屋,改成有住宿功能的武垄客栈,为游客提供住宿场所,有利于开展旅游经营服务。这是对镬耳屋在保留原有外观,且立面基本不修茸的情况下最大的利用。

    对于现存两座历史悠久的古祠堂,由于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对部分损坏的结构进行加固、维修,改造成具有展览、接待、会客功能,向游客展示武垄村的历史文化和新旧风貌。

    至于村中有一座极具象征意义的人民会堂,专家建议改造成室内体育馆,用作文体活动场所。会堂内设置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室,保留原有的舞台,增加化妆间,既作体育用途,又可作歌舞表演、会议用途。

                                         “五古”风采耀武垄

    出德城,经官圩,过马圩,穿高良,在距离武垄镇还有一公里的路程时,站在路边便会见到一座背靠郁郁青山,前有溪水环绕,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村落——武垄村。

    古榕古井

    入到村口,远远便看见一株叶茂根壮的千年古榕。古榕树形巨大,树围8米,树高20多米,树龄300多年,覆盖面积达800平方米。树根盘根错节,苍劲有力。树径高大挺拔,伟岸俊俏。树枝嶙峋交错,自然伸展。树叶繁密茂盛,四季常绿。树上寄生了许多植物,可作药用。树上还悬挂缕缕吊须,长短不一,随风飘扬,仿似老者长须。每到秋天时节,树上便挂满了红红绿绿的果实,煞是好看,并引来无数小鸟采食、嬉闹,给村庄带来无限欢乐和生气。令人更觉得神奇的是,此古榕的形态与平常所见的榕树有点不同,其中一枝长得高大笔直;另一枝则斜长出来,仿如人手一般,诚邀远道而来的客人进村参观、访客。

    在古榕树下,有一口四四方方,用卵石和花岗石块(条)砌成,工艺精巧,呈交椅状的古井。据说古井与古村同寿,终年甘泉汩汩,轻溢井面而出,川流不息。古井不深,但清澈见底,井中数尾游鱼,给这口古井带来了无限生机。古井很有灵气,井水冬暖夏凉。每逢夏天,村民多在古井边石凳乘凉,感受古井散发的阵阵凉气,倍觉清爽;每逢冬天早晨,古井冒出层层薄雾,冲出股股暖气,令人温暖如春。古井所在的村口,还有五口水塘,远远望去,犹如几棵明珠,给这古色古香的村落带来了一种悠然清雅的气息。

    状元古桥

    武垄村边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平常所见的小村道一般。但据村中老人说,此乃千年古道,为当时粤中西部南来北往商旅行人必经之路。
在这条羊肠古道上,有一座桥名曰“云武桥”,相传古时有一状元衣锦还乡路经此地,见过往行人均要涉水而行,甚为不便,于是顿发善心,捐资修建此桥。民众念其从善积德之心,遂又唤此桥为“状元桥”。而据《德庆州志》载:“云武桥,在悦城上七都云楼冈、武垄两村界。嘉庆十七年,两村人陈聚文等醵金共建”。整座桥由花岗石条砌成,建桥工艺独特,其石条经手工打制平整,其灰浆用碾碎的糯米,拌石灰反复槌椿成浆,然后,将石条伴浆叠砌而成。拱桥线条平直,菱角对称,牢固扎实。护栏板上雕刻有花卉、卷草等图案。桥两头护栏望柱上各有一对石雕狮子, 狮子口含石珠,石珠可在口中滚动而不能取出,工艺精巧,充分显示了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筑技艺。在桥头前方立有石碑,碑上记载捐建者姓名及建造时间等。只是护栏和石碑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现已无影无踪,实为可惜之至。

    古宅古祠

    武垄村中最具特色的是在村内保存下来的11座别具一格的古建筑——“镬耳屋”。

    镬耳屋每座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建筑布局统一,均由门楼、天井、厨房、厅堂组成。屋内、外墙壁均有花鸟之类图案,古字古画,琳琅满目。厅堂屋脊灰塑卷草,尽显古朴高雅。山墙砌成镬耳状,故称镬耳屋。据说,其镬耳状建筑有其良好的防火和通风性能,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的漫延或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足见建者用心与智慧。镬耳屋还蕴含富贵吉祥之意,据该村百岁老人岑二妹说,“镬耳屋寓意手里抓住镬头耳,有得煎又有得炒,丰衣足食”。

    这些“镬耳屋”年代久远,据专家考证已超百年历史,青砖红瓦、三间两廊结构,具有典型的古代广府农民居的特色。从高处俯瞰,古建筑群呈现典型的梳式布局,主次苍道分明,布局规整,镬耳山墙一个接一个,极具韵律,构成了幽静、雅致的古村落风貌。

    村中还有三座距今有250多年历史,据说建于清朝中期的古祠堂。分别为敬修陈公祠(敬修堂)、镇福堂和文圃书室,均座南向北。其中敬修陈公祠于20世纪70年代拆除,现仅存地基和长3米、宽0.8米“敬修陈公祠”石牌匾。现存的镇福堂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由前后两进、天井、两廊组成。厅堂两侧分别有厢房及阁楼。阁楼屏风,雕梅、兰、竹、菊图案。厢房门前有精美灰塑蝙蝠等图案,寓意福寿吉祥。山门及两廊墙上有壁画,上绘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画工精美,栩栩如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圃书室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由门楼、天井、两廊和正厅组成,两侧厢房有石台、石凳,供族人休闲娱乐之用,是族人研习琴棋书画的场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7 03:57, Processed in 0.028513 second(s), 16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