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383

查看

14

回复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请教勃拉姆斯第二钢协的版本那个好

1#
发表于 2016-10-27 09:50:39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波利尼,布伦德尔,吉利尔斯几个版本中,那个版本好一些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6-10-27 10:21:47 | 只看该作者
前面两个一般般。吉列尔斯级别还够,但气质有差异。

建议听听巴克豪斯在DECCA那个立体声录音,维也纳爱乐,伯姆指挥,次选有Leon Fleisher和赛尔的合作,克利夫兰乐团。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6-10-27 11:29:42 | 只看该作者
名版很多。
我的首选是里赫特、莱茵斯多夫指挥芝加哥。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6-10-27 14:29:14 | 只看该作者
布伦德尔和阿巴多的其实不错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6-10-27 17:38:11 | 只看该作者
谁听过齐默尔曼和伯恩斯坦的版本?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6-10-27 18:01:22 | 只看该作者
楼上推荐的都是立体声时代的名版,我说一个比较冷门的:女钢琴家海斯与瓦尔特于和NYPO留下的现场录音。这是我听过最“水乳交融”的协奏曲录音之一,纽约的观众们在第一乐章结束就忍不住鼓掌了……

点评

啊,这个TAHRA我也有,可惜没有大厂牌的转制  发表于 2016-10-28 10:09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6-10-27 20:35:19 | 只看该作者
海斯可不是一般的女钢琴家!

点评

不以性别论,Myra Hess也是神级的钢琴家  发表于 2016-10-28 10:10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6-10-28 06:07:35 | 只看该作者
截自我很早很早之前写的一篇文章:


勃拉姆斯的协奏曲与交响曲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除了协奏曲最特征性的富于交响化之外,还表现为两者之间的素材和主题也有错综复杂的杂交。第二钢琴协奏曲与二重协奏曲是其中最为交响化的,都是“交响曲改编而成”的,故其具有交响化特质不难解释。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第二交响曲》的一年之后,两首作品同属D大调,如果说协奏曲中的一些元素取材于原属于第二交响曲的乐思也不足为奇。至于第二钢琴协奏曲,四乐章的结构本来就很容易令人想到交响曲,加上钢琴的独奏性(特别在慢板)本来就不强,也会产生交响化的感觉。但最重要的理由可能是:勃拉姆斯心目中的管弦乐曲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交响曲的声音。
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演出之后,也有乐评家把它称为“大型室内乐”。这种说法针对的其实是钢琴独奏与乐队的合作性而非竞奏性关系,违反了协奏曲Concertate这个词本身具备的基本原则。
那么,各位Fans讨论一下,勃拉姆斯的协奏曲到底是属于什么类型的乐曲,到底应该哪种演绎是最合乎勃拉姆斯心意的。
勃拉姆斯在1858年完成第一钢琴协奏曲后,经过20多年的光阴,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才问世。在这期间,勃拉姆斯陆续完成了第二夜曲(1859)、海顿主题变奏曲(1873)、第一交响曲(1876)、第二交响曲(1877)、小提琴协奏曲(1878)、学院节庆序曲(1880)、及悲剧序曲(1880/81)等多首大编制的管弦乐曲。他对管弦乐的处理技法显然已经进入了十分纯熟之境。由此可见,这首第二钢琴协奏曲(他最长的管弦乐作品),是勃拉姆斯在雄厚根基之上的更上层楼之作。在勃拉姆斯在世之时,就有乐评家认识到它的 真实价值,称它为“协奏曲之王”。
《第二钢琴协奏曲》,Op.83,首先是一首协奏曲。但Concerto这一词有多重定义。最切合Op.83作为一首协奏曲的定义是:“用主奏乐器(solo)与管弦乐一起演出”的一首管弦乐曲,而不是“独奏有大量表现、炫技的机会,在华彩乐段时管弦乐队完全静止,让独奏家独自发挥”的一首传统意义上的协奏曲。在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里,没有上述乐队全休止的华彩乐段,钢琴部分并不十分华丽绚烂、跃然而出;同时,也不见得作曲家将钢琴与乐队放在相互对垒、竞奏的位置,更加不是将钢琴超越管弦乐队或突出其上。就这点,Op.83实在有别于一般的协奏曲。由于它具有交响曲那样庞大(采用协奏曲罕见的四乐章结构)构架,招致一些人称它为“含钢琴主奏的交响曲”。另一方面,勃拉姆斯有意将钢琴与管乐队完全揉和在一起,不让钢琴特出的浮现在乐队之上。钢琴与乐队间以问答式的对话、交流为写作语汇,整体上具有合作、合拍的呼应的关系,所以,它在首演的时候已经被称为“大型的室内乐”,其中第三乐章的意境最容易使人想到“室内乐”这个词,其中看上去,大提琴一前、一后显得较吃重,但那也是很短暂的,只是个别乐句。更多的是钢琴是弹着类似和弦的东西,旋律在其它乐器上,钢琴家自然要和乐队融为一体,根本没有机会逞强一下。在这里,并不是只要求一位功力不逮的钢琴家就行了(这种功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与乐队、指挥的交流,而在于玩室内乐的功力),所以,这也就解释了Horowitz与Toscanini演绎得为什么失败了。
大致来说,演绎这部协奏曲分为三种类型:“竞”奏型、“室内乐型”、“交响乐型”。
竞奏型
Solomon 1947年与Dobrowen/爱乐乐团的EMI录音(Testament重发)具有风格化的特征,独奏家与乐队竞奏得厉害,Solomon屡屡与Dobrowen的乐队对抗得厉害,一副全力抗争的模样,他用的办法是比乐队稍稍抢出半拍,蓄意与乐队玩“时差”。
其它与乐队玩“抗争”的演奏还有Richter和Katchen。
Richter的录音可见的起码有EMI和RCA各一个,与指挥不咬弦的是EMI的1969年与Maazel/巴黎管弦乐团的那一回。这个录音,实际上我十分喜欢(我只有磁带,CD还未觅到),在这里,李赫特大玩音色、与乐队抢速度,但更主要的是投入了对Richter本人来说也少有的浓密的、幅度剧烈的感情,只是马泽尔的乐队显得冷冽、严肃,也毫不买账,与李赫特的丰富表情形成对比的极端,两人互不相干各玩各的,效果奇佳。但我还是清楚的知道:这个演奏,不是勃拉姆斯所要的。尤其在第二乐章“热情的快板”,马泽尔的乐队又冷又硬,俨然成了“无情的快板”,而这里,李赫特又采用了偏慢速度,两人面面相左,是竞奏味最浓的一个演奏。相对来说,Richter/Leinsdorf/芝加哥乐团60年的演奏就正得多了,李赫特演奏得也较流畅,但李赫特的个性仍十分突出,只是莱因斯多夫个性较温和,所以显得独奏与乐队还是合拍。但我还是十分喜欢前面那个生猛的EMI演绎。
J.Katchen1960年与Janos Ferencsik/伦敦交响乐团的演奏是一个很特殊的演绎,卡琴用年轻人的冲劲来弹勃拉姆斯,没有一般演绎勃拉姆斯所惯常的深沉劲儿,这个DECCA录音十分又名。这里的勃拉姆斯是年轻快活的、面带笑容的(不知卡琴的勃拉姆斯专家称号是怎么来的?)。
说R.Serkin会撒野与乐队玩竞奏,可能会有很多人反驳。塞尔金起码有两个版本:与奥曼迪的费城乐团、与塞尔的克里夫兰乐团。这里两个指挥与他们的乐团,只要与Serkin相遇,都失去了他们那闻名遐迩的“费城之音”和“克里夫兰之音”,剩下的都只是Serkin之音,塞尔金胸中的勃拉姆斯是坚定而毫不含糊的。但奥曼迪与塞尔也都不是吃素的,奥曼迪也毫不含糊,狂风扫落叶;塞尔在这里显然不象在演绎勃拉姆斯交响曲时那么斯文,但还是兼顾了些许古典的布局。目前,奥曼迪的版本已经断了市,只能找到LP。
在众多勃拉姆斯二钢的版本中最具室内乐性的“共融性”、最有“室内乐精神”与气氛的是Stephen Kovacevich与Walfgang Sawallisch的伦敦爱乐1993年的演绎。他在模拟录音年代与Colin Davis在Philips已经录制了不俗的勃拉姆斯的两首钢琴协奏曲,但93年的Kovacevich比在Philips时弹得内向,有着深刻的诗意与浑厚深潜的火力,与萨瓦力施的乐队如同同一鼻息呼吸,互相交流无间,深富室内乐精神,而整体声音又富交响化。这是一个交响化与室内乐共融性并行不悖的典范。另外,这里的萨瓦力施以及他的乐队是非常强的,表现成竹在胸,具有十分有说服力的勃拉姆斯语调,乐队音响有勃拉姆斯独特的沉著厚重味,浓而不浑浊。同时,录音也顶级优秀,Abbey Road的录音各个声部都巨细糜遗、一清二楚。这个版本获得三星带花是名至实归的。
具有“室内乐融合性”的第二个版本是Daniel Barenboim与J.Barbirolli和爱乐乐团的演绎。巴比罗力是一个个性突出的勃拉姆斯演绎者,听过他与维也纳爱乐的勃拉姆斯交响曲一定为他们那优异的表现而瞠目结舌,他的乐队声音绝对富有交响化。巴伦博伊姆在这里实似Solomon的表现,但他具有更深厚的室内乐功底,表面上与巴比罗力的乐队在玩竞奏,但美妙的是两人十分合拍,,尤其在第二乐章充分体现出“热情”,演奏得行云流水一般,看似速度较快,其实比较之后并不是这样。另外,勃拉姆斯这部协奏曲实际上存在先天不足的隐忧,末乐章短而轻,弄不好会显得头重脚轻,在现场演出时很不容易把握平衡,这里,Barenboim有意很好地把握住了平衡。
Pollini和Abbado/维也纳爱乐的1976年版本也是走的交响性与室内乐性并重的路线,只不过程度较Kovacevich/Sawallisch不同。这两个意大利人合作的演绎透露出南国意大利之旅的勃拉姆斯色彩与感受,具有清新的南国气息,乐天、新鲜(勃拉姆斯1878-81年间有多次意大利之旅,但这并不能用意大利化来概括勃拉姆斯这一时期作品的特色,勃拉姆斯还是勃拉姆斯)。这个演绎给人四平八稳的工整感,演奏也潇洒、流畅,第三、四乐章尤其具有明媚阳光感的色彩,不似一般室内火炉边的暖意。
由于勃拉姆斯的写作走向规定了演绎这部协奏曲的必由之路就是:交响化。实际上,勃拉姆斯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但从他的笔端写出的协奏曲却是最不钢琴化的协奏曲,只能用一种想法解释:在勃拉姆斯脑海中只有交响乐这一种最崇高的声音。
W.Backhaus和E.Gilels一生都不止一次录制第二钢琴协奏曲,但每一次都十分交响化,而没有室内乐气氛。
市面上可以见到的巴克豪斯弹二钢的版本大概是:1939年德累斯顿的与伯姆/Sachsische Staatskapelle(EMI)、1953年与克莱门斯.克劳斯的维也纳爱乐以及DECCA的1967年在维也纳索菲亚大厅录制的伯姆/维也纳爱乐版本。,三次的分别不算大,尤其是后两次特别接近,号称“贝多芬再世”的“钢琴雄狮”巴克豪斯演绎勃拉姆斯既可大刀阔斧,亦可细致小巧,尤其在晚年的演绎更是达到了雄浑、天成的境界,67年的演绎别具温暖的人情味(也许与录音有关),前两个乐章交响化更明显,这也并不是伯姆想突出这一点,乐队的音响从低音弦乐为基础,浸渍在浓厚的交响乐氛围之中。巴克豪斯的弹奏,自然而线条清晰、从容随意,一点没有突出独奏。
另一个著名的交响化的演绎就是深负众望的E.Gilels和E.Jochum/柏林爱乐的版本。这个演绎从头至尾都十足的交响化,既宏伟又紧凑、布局一致,慢板是众版本中最慢的(14’),但由于结构严谨,半点没有觉得拖拉冗长。从技巧上讲,吉勒尔斯是二十世纪的顶尖者,但在这个演绎中他没有丝毫的炫技,他与约库姆的这个演绎超凡入圣、气吞斗牛,结构坚稳匀称,庄严得叫人景仰。指挥与钢琴家配合的默契,令所有潜在的突兀交接之处听起来都舒服自然,较之吉勒尔斯早年在RCA与莱纳的演绎更完整。
Curzon的演奏声音端庄、严肃、节奏方面有着独特的推进力及流动生命感的速度法,造句清朗、明暗对比细腻、起音明显。这个演奏节奏端正、触键坚实、音色晶莹透明。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也许是柯尔曾太过客观冷静,不自觉地克制了勃拉姆斯这部协奏曲的汹涌澎湃的气势和感情,与此相得益彰的是塞尔的伴奏也是凌厉冷冽。整个演奏没有热力四射的火化,也许不对那些欣赏演奏家炫技的听众胃口,但却是众多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版本中最平易近人、容易上手的演绎。录音也是顶级的好。(Decca 425 082-2)
Curzon的演奏声音端庄、严肃、节奏方面有着独特的推进力及流动生命感的速度法,造句清朗、明暗对比细腻、起音明显。这个演奏节奏端正、触键坚实、音色晶莹透明。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也许是柯尔曾太过客观冷静,不自觉地克制了勃拉姆斯这部协奏曲的汹涌澎湃的气势和感情,与此相得益彰的是塞尔的伴奏也是凌厉冷冽。整个演奏没有热力四射的火化,也许不对那些欣赏演奏家炫技的听众胃口,但却是众多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版本中最平易近人、容易上手的演绎。录音也是顶级的好。(Decca 425 082-2)
实际上在谈到交响化与室内乐化并重的演绎时,我没有谈及鲁宾斯坦的演奏,我收藏了他的四个演绎(都已收进RCA的Rubinstein大全集中了)。我在论坛的其它场合多次谈到:鲁宾斯坦最合心意的作曲家并不是肖邦而是勃拉姆斯,看过鲁宾斯坦两册回忆录的就知道,论二十世纪钢琴家最有勃拉姆斯血统、渊源的就属鲁宾斯坦(另一位大概是阿劳吧),我最喜爱的勃拉姆斯室内乐版本都是鲁宾斯坦演绎的。对于二钢,鲁宾斯坦主要还是把它作为一首交响化的大协奏曲来处理的,并没有他与瓜内力四重奏团合奏时的水乳交融和轻松感、新鲜感,他的乐队和指挥也只能算中归中矩。一直在想,要是能留下他和Szell和克里夫兰乐团的现场录音该有大的突破了吧。

非常可惜,上不了图。我的版本比较到此为止。各位还有什么高见,可能有人认为不应舍弃Arrau的两次演绎,还有Brendel的新版本(还没听过)、Van Cliburn、Kappel、Kempff、Horowitz等等。

确实勃拉姆斯《第二钢协》的好录音实在太多,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各位名家的演奏,都觉得他们的演奏有各自的道理和成就,这里面四平八稳的演奏反而不能闪耀出火花。我认为最佳的演奏应该是游走于大型室内乐(指独奏和乐队的关系)和交响乐之间的演奏,真的如勃拉姆斯所期望的那样具有大型室内乐效果的演奏少之又少,乐队、独奏家和指挥水乳交融(很重要的是同时还必需具有深刻的激情和愉悦自我的和谐感)的演奏也很少。不出所料,我最喜欢的演奏是Stephen Kovacevich与Walfgang Sawallisch的伦敦爱乐1993年的EMI三星带花版本,次之就是Pollini和Abbado/WPO在1976年的版本(这个版本有人认为过于潇洒,失之于勃拉姆斯作品的厚重感,但我认为从勃拉姆斯创作这部作品的背景来看,意大利人的演绎不谛是较接近勃拉姆斯理想状态的一次演出),第三个版本也就是前面帖过的Gilels和Jochum/BPO的那个版本(这个版本在我看来有着过于计算的精确性,失之于室内乐的愉悦和谐美感,当然这只是鸡蛋里挑骨头),Backhaus/Bohm在Decca的那个立体声录音不管从录音美学和老大师的状态来说都是极其优秀的演出,也是我十分珍爱的版本。

点评

受益颇多,感谢~!  发表于 2016-10-28 10:56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6-10-28 10:05:46 | 只看该作者
昨晚听了巴伦伯伊姆和西蒙拉图尔的勃一钢协,也非常不错的。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6-10-28 10:06:24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各位赐教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6-10-28 10:09:23 | 只看该作者
勃二钢协这种写法,也就是带钢琴声部的交响曲,这种协奏曲写法是继承贝多芬的。
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就是一部交响化的小提琴协奏曲。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6-10-28 10:13: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ircle 于 2016-10-28 10:39 编辑

钢琴George Sandor/指挥Rolf Reinhart的勃拉姆斯钢协二第四乐章,手机录自LP系统。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06&uk=494368727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5-1-7 10:44, Processed in 0.034134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