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3119

查看

11

回复
返回列表

go

十二音作曲技法与阿诺德·勋伯格

1#
发表于 2010-4-23 15:09:15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转载自:http://www.zgyyzs.com/newsfiles/9/200606/1319.shtml

20世纪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二音作曲法”是由勋伯格创建的。勋伯格说,这种方法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可怕,它是一种实现逻辑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让人理解。

      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于1874年9月13日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商人。勋伯格很小的时候曾和叔叔学过法语,但未学音乐。8岁那年,他开始学小提琴和大提琴,并且几乎同时开始练习作曲。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只要有音乐会或者歌剧演出,都要想方设法去听。少年时期的勋伯格生活非常穷困,父亲去世后,他不得不早早就在一家银行当了一名办事员。

      19世纪90年代末,他结识了三位朋友,他们对他有着终身难忘的影响。第一位是小提琴家阿德勒,他使勋伯格知道了音乐理论的存在,激发了他对诗歌及哲学的兴趣,并帮他对古典音乐产生了真正的了解。另一位是文学家、哲学家和数学家大卫·巴哈,他对勋伯格性格的形成发展起过很大作用。最重要的一位,是勋伯格心目中的伟大作曲家捷姆林斯基。勋伯格曾随捷姆林斯基学过作曲理论,并为他的歌剧《萨列马》编写过钢琴曲。勋伯格在《我的发展》一文中曾谈到捷姆林斯基对他的影响:“在认识捷姆林斯基之前,我曾是一个‘勃拉姆斯派’,他却一视同仁地热爱勃拉姆斯和瓦格纳。认识他不久,我自己也变成对这两位作曲家不偏不倚的坚定崇拜者了。所以,当时我所写的音乐中反映着这两位大师的影响,也就毫不足怪了。”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0-4-23 15:09:45 | 只看该作者
1899年,勋伯格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弦乐六重奏《净化之夜》。这首乐曲根据德国诗人德麦尔的同名诗作写成。乐曲深沉凝重,感情浓郁,是勋伯格最受欢迎、上演最多的一部作品,目前常常以弦乐队的形式演奏。

      第二年,他开始动手写另一部力作《古列之歌》,但因为与捷姆林斯基的妹妹成婚后需养家糊口,不得不中途搁笔前往柏林,在那里的一家“艺术酒吧”编写轻歌剧并担任指挥。

      勋伯格在柏林逗留了两年,虽完成了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这部杰出的作品,却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1903年,他携妻子返回维也纳,寄居在捷姆林斯基家中。这时,《古列之歌》已完成的第一部分被理查德·斯特劳斯看到,大为赞赏。于是,他推荐勋伯格到斯特恩音乐学院任教,勋伯格的生活总算有了着落。不久,他的名字也渐渐引起了维也纳艺术界的注意。但他截止到这时的作品,包括断断续续完成的《古列之歌》,都仍然如勋伯格自己所说,看得出瓦格纳和勃拉姆斯的身影。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0-4-23 15:10:20 | 只看该作者
1906年,勋伯格完成了他自称为自己第一创作阶段的高峰作品《室内交响曲》。这部作品已反映出勋伯格对一些新手段的追求。

      1912年,勋伯格根据比利时诗人基罗的诗作创作了《月迷彼罗》这部朗诵如室内乐的作品,朝着自己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在这部作品中,他使用了半说半唱的“朗诵曲调”,到处是滑上滑下的音高感觉,连调也不清楚了。于是,人们把这种音乐称为“无调性音乐”,但勋伯格自己对这个说法却很不以为然。

      有人曾对《月迷彼罗》在柏林的一次演出做了如下的描述:“我听到了什么?最初好像是精细的瓷器碎为千百块发光碎片的声音。在那些来回摩擦的一片混乱中,在那些几乎使耳朵流血、眼睛流泪、头发发紧的声音中,我简直控制不住自己。这是什么音乐,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旋律,没有主题。但是,其中每个乐句中每个细节的发展,却又是非常精巧、熟练。”

      斯特拉文斯基看过《月迷彼罗》之后,在《自传》中写道:“我对这一作品中的唯美主义一无热心,但作为器乐上的成就,《月迷彼罗》的总谱无疑是成功的。”

      从这部作品起,勋伯格作为一位富有创新思想的作曲家,渐渐获得了世界性声誉。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0-4-23 15:11:3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勋伯格在奥地利军队中服役两年,中断了他的创作。军队中有人听说勋伯格居然是位作曲家,感到十分神秘。他悄悄问勋伯格为什么要当作曲家,勋伯格淡淡地说:“有这么一份儿职业,总得有人干。别人都不想当,只好我当。”这种因无可奈何才当上作曲家的“解释”,一时间在军中传为笑谈。

      1918年,勋伯格回到维也纳,召集他的学生成立了“非公开音乐演出协会”。会中规定:“谢绝评论家参加;事先不公布曲目;禁止鼓掌。”这个组织为勋伯格作曲学派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本世纪20年代之前勋伯格的写法被称为“自由无调性”,按照勋伯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音来写作”。进入20年代后,勋伯格渐渐摸索到一种新的方法,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十二音作曲法”,并由此引发出所谓“序列音乐”。根据这种方法,无调性就不那么“自由”了,多少有了些规则。十二音作曲法在20到30年代间非常盛行了一阵儿,而且至今余波未减,许多刚出道的年轻作曲家更是对它趋之若鹜。不管怎么说,勋伯格的努力都具有一种划时代的意义,他为人类的作曲技术提出了一种令人眼界开阔的新思想。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0-4-23 15:11:57 | 只看该作者
勋伯格自己运用这种方法,在20到30年代之间写了一系列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1927到1928年之间完成的《乐队变奏曲》。抛开别的不谈,这部作品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意义,那就是,它向人们证明了,运用十二音技术,不仅能写小型作品,即便写大型作品也毫不含糊。照勋伯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十二音技术写出的音乐是可以理解的,它能够塑造形象,表达意境;能够动人心弦;同时,也并不缺乏趣味和幽默感。”

      1925年,勋伯格应邀去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教授作曲。1933年,由于奥地利政治局势恶化,身为犹太人的勋伯格被纳粹解职后被迫出走,几经辗转,定居美国洛杉矶,并入籍美国,在加州大学任作曲教授。

       二次大战间,勋伯格怀着对法西斯独裁者的刻骨仇恨,写了《拿破仑颂》;战后,他又写了《华沙幸存者》这部传世佳作,对法西斯残害犹太同胞的罪行提出了强烈而有力的控诉。

      勋伯格的工作作风据说与斯特拉文斯基恰恰相反。斯特拉文斯基有条有理按部就班,写作离不开钢琴,每曲一定完成;勋伯格则从来不用钢琴,兴至而写,尽兴则罢,所以留下许多未竣的作品。有趣的是,这两位现代音乐泰斗同居一城,相距亦近,虽鸡犬相闻,却一直未相往来。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0-4-23 15:12:25 | 只看该作者
勋伯格的作品听起来非常复杂,但对他自己来说却井然有序,条理分明,因为他的音高听辨能力极其发达异乎寻常。据维也纳出生的美籍指挥家齐佩尔对笔者说,他少年时曾随勋伯格去听《乐队变奏曲》排练,乐队中的每一个错音,勋伯格都听得一清二楚,指挥偶有疏忽时,他立刻出面予以纠正。可见如此复杂的乐曲,全是勋伯格殚心竭虑周密思考的结果。他对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如数家珍,了若指掌。

      勋伯格一生中的教学工作值得大书特书。他自己主要靠自学成长,为人师表后,仍然坚持踏实严谨的治学作风。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尤其强调传统基础的重要,从不教学生所谓“现代”手法。他说,如果学生对前人的手法如数尽悉,新的手法便会应运而生自然到来。这话实在是至理名言。他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不仅出有非常著名的《和声学》和《对位法》、《作曲基本原理》、《和声结构功能》等教学著作,而且培养了一批相当著名的出色学生。其中最重要的有贝尔格,他的歌剧《沃杰克》和《小提琴协奏曲》都已成为20世纪中的音乐经典;另一位是威伯恩,他对后人的影响即使不比勋伯格大,也绝不比他小,可惜在战后维也纳灯火管制期间,他夜里出房吸烟时,被美军士兵开枪误杀了。

      1951年7月13月,在毁誉参半中度过一生的勋伯格老人于洛杉矶离开了这个世界。

      可以说,勋柏格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创作本身,还在于他的艺术胆略以及对20世纪音乐强烈而深远的影响。人们可能因他有所争议,但并不妨碍对这位伟大革新者的衷心崇敬。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0-4-23 16:02:52 | 只看该作者
好像改编过勃拉姆斯的很多作品。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0-4-23 16:34:23 | 只看该作者
好像改编过勃拉姆斯的很多作品。
bach111 发表于 2010-4-23 16:0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0-4-24 08:20:01 | 只看该作者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
什么叫“十二音技法”?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0-4-24 08:21:09 | 只看该作者
十二音技法(转载)

  twelve-tone technique

  西方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法之一。亦称十二音体系,它是将一个八度中12个半音各自作为平等的一员,因而废除了中心音的存在而进行作曲的一种技法。最早试验十二音技法的是J.M.豪埃尔。将十二音技法变成一种体系的是A.勋伯格,首次应用于1921年。他的目的是追求一种有组织原则的泛调性音乐。十二音技法最初的影响只限于勋伯格的弟子如A.贝格,A.von韦贝恩,以及H.艾斯勒,E.克雷内克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二音技法的影响迅速扩大,并被发展成序列音乐,成为西方现代重要的作曲技法之一。
  十二音技法的基本方法如下:①将八度中12个半音按某种顺序排成“音列”(或称“序列”)。此音列就成为一首作品的基础,由它产生曲调、对位、和声及织体。②作品中音列的顺序不能改变,即每一个音出现以后,在其他11个音未出现完毕以前,不得在其他声部再次出现。③音列有 4种顺序,即原形,反行──音列的反向倒影进行,逆行──音列顺序的逆向进行,以及逆行反行──逆行音列的反向倒影进行。如下例:这 4种顺序均可在不同的音高上开始,因此,一个音列可有4×12=48种变形。④一个作品基本上只使用一个音列,以求统一。在具体应用中,这些规则不是绝对严格的,几乎每个十二音音乐的作曲家(包括勋伯格本人)都做了若干变动,其中最重要的变动是将音列又细分为更小的音列,并赋以一定的独立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二音技法的规则有向两端发展的倾向,即愈益自由或愈益严格,并从后者发展成为序列主义。从理论上看,十二音技法可以产生无穷的变化,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被广大听众所能接受的纯粹十二音音乐的乐曲相当有限,对其评价也毁誉不一。有些西方音乐家认为将来十二音音乐可溶化在传统调性音乐之中,成为一种补充和发展,但不可能代替调性音乐。
  近年来中国音乐界对十二音技法也开始探讨,包括其是否能与音乐的民族风格相结合的问题。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0-4-24 09:30:24 | 只看该作者
WTC对十二音技法有一定的影响。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0-4-24 10:19:16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学习。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5-1-23 11:49, Processed in 0.034723 second(s), 16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