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3919

查看

1

回复
返回列表

go

推荐DVD<慕尼黑惨案>,值得一看

1#
发表于 2006-6-2 10:13:0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从网上搜索了些评论:

◎简  介 

惨案发生后

1972 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原联邦德国(西德)的慕尼黑召开。在开幕前夕,人们多次从媒体上看到关于本届大会的美丽憧憬:这将是一次“和平欢乐的盛会”。诚然,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虽时值阿以战争,以色列还是派出了当年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尽管有些人身心尚留有当年德国纳粹所施予的创痕。但盛会的欢乐祥和却难以化解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9月5日凌晨,8名全副武装的“黑九月”巴勒斯坦恐怖分子闯入以色列代表团驻地,劫持了9名以色列运动员和2名教练作为人质,要求以色列政府释放被关押在以监狱的256名巴勒斯坦政治犯。谈判未果,西德警方展开营救行动。枪战中,恐怖分子虽被击毙,但人质也全部遇难,造成了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惨案发生后,奥运会被迫停办一天,“慕尼黑惨案”成为了笼罩在以色列人心头的一块阴霾,也成为了奥运史上最黑暗的一刻。

随着ABC电视新闻主播无奈的一句:“人质全死了!”,影片的序幕由此拉开,“现在需要忘掉和平,必须显示我们的力量!”,以色列总理哥尔达?梅厄夫人责令情报机关“摩萨德”实行血债血偿,去执行国际法外的正义。 “摩萨德”长官伊弗雷姆(杰弗里?拉什 饰)授命特工新手艾伍纳(艾瑞克 巴纳饰)组建暗杀小组,秘密追踪并除掉他们业已认定的参与策划惨案的11名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从此,艾伍纳就深埋了往日身份,依依惜别了身怀六甲的妻子,其领导的四名组员个个身怀绝技:拥有高超驾驶技术的南非藉硬汉斯蒂夫(丹尼尔?克雷格 饰)、擅长伪造文件的德国犹太汉斯(汉斯?齐施勒饰)、比利时玩具工人出身的爆炸专家罗伯特(马修?卡索维茨 饰)、负责事后清理的冷静沉稳的卡尔(西亚朗?希德斯饰)。日内瓦、法兰克福、罗马、巴黎、塞浦路斯、伦敦、贝鲁特,艾伍纳领导着暗杀小组一路追踪,定点清除着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随着冷血暗杀的进一步展开,艾伍纳与组员们的心中渐起波澜,选定的暗杀目标到底是谁?执行的使命是否正义?以牙还牙就是处理恐怖问题的最佳办法?他们也越来越清楚,身为猎手的他们早晚也会成为猎手的目标……

幕后故事:为和平祈祷

影片改编自加拿大国家邮报专栏记者乔治?乔纳斯的纪实小说《复仇》,谈到拍摄动机,斯皮尔伯格表明:将“慕尼黑惨案”搬上银幕不是为了向世人进行某种说教,而且他也不认为任何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件艺术作品就能打破今日中东地区的僵局,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相互仇杀的过程中,必须有人站出来为和平呐喊,因为中东地区最大的敌人并非巴勒斯坦人或以色列人,而是该地区这种相互不妥协、不信任的气氛,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仇杀报复的故事,但实际上却是在为和平而祈祷。

与12年前发人深省的史诗巨作《辛德勒名单》一样,《慕尼黑》也是犹太人题材,但不同的是,《慕尼黑》中的犹太人不光是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也是用恐怖对抗恐怖的复仇者,所以在题材的把握上就对创作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量以客观公正的立场,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实。因为《世界大战》拍摄的顺利成行,斯皮尔伯格延迟了《慕尼黑》的拍摄,故事没有从政治军事的角度切入,剧本最初由《阿甘正传》、《惊爆内幕》等片的编剧艾瑞克?罗斯执笔,但初稿审核后,斯皮尔伯格认为艾瑞克的剧本惊险有余、人性反思的力度不足,因此请来美国当代最重量、也最政治化的《天使在美国》的剧作家托尼?库什纳负责把关修改,后者善于通过剧作去沉思、质疑各种压迫政治体系下人性的本质或人们面对时代的道德责任。

制作花絮:马耳他惊魂

将“慕尼黑惨案”搬上银幕并非易事,除了把握题材时要极为谨慎小心,繁复众多的人物角色也验证着导演的组织功力,从身份显赫的著名政客到执行绝密暗杀使命的5位小组成员,影片有台词的角色高达200个之多,刷平了《逍遥法外》创下的角色纪录。为了减少影片的曝光度、保持剧情的新鲜感与角色的可信度,斯皮尔伯格放弃了大明星的高调路线,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挖掘新鲜面孔,从东欧到西欧、中东到北美,影片征集的演员队伍涵盖了26个国家,斯皮尔伯格力图做到即使是一个最小的角色也要像核心角色一样打动人心,在塑造角色上,编剧、演员与斯皮尔伯格没有丑化以色列人或是巴勒斯坦人任何一方,试图以公正客观的视角来展现敌对的双方都具有人性光辉的一面,因为造成惨案的不是任何一方,而是 “敌视和误解”的思想。

全片外景主要在位于地中海中心的马耳他群岛和东欧国度匈牙利完成,拍摄过程中搭建的场景多达120个。拍摄时,剧组从德国购置的一辆载重卡车莫名起火,车上装有拍摄所需的重要设备,起初人们怀疑是恐怖分子所为,当地警方介入调查后,原来是因为马耳他的夏季高温导致内燃机过热起火所致,所谓的“马耳他惊魂”着实让人们虚惊了一场。

点评:为了忘却的纪念

慕尼黑,这座古老而光荣的城市,既是纳粹主义孕育和崛起的发源地,又是奥运恐怖惨案的见证者,对于犹太民族而言,它更像是一个悲伤的代名词。现今的以色列仍旧对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进行着 “定点清除”,斯皮尔伯格不顾可能的争议而勇踏雷区,将以色列一向备受世人争议的“血债血偿”的报复政策推到了聚光灯下,虽然影片低调地筹拍、低调地宣传,但斯皮尔伯格的犹太裔身份还是使影片所能把持的客观性遭到多方的质疑,其实早在1986年,乔治?乔纳斯的纪实小说《复仇》就曾被HBO拍摄成电视电影《吉迪恩之剑》,并取得了良好收视,只是一切到了极具世界影响力的斯皮尔伯格这里,全都放大敏感起来,影片尚未公映就已众说纷纭,几乎成了圣诞电影评论界的焦点所在,也使得影片无需大肆爆炒便已声名鹊起,从预告片中我们可窥斑知豹,斯皮尔伯格的确没有丢弃作品中惯有的人性色彩,画面紧张扣人心弦、情节扑朔迷离、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贯穿其中,并着重刻画了以方暗杀成员复仇时怀疑、彷徨和无奈的复杂心态。撇开电影人所应具备的良知或是斯皮尔伯格民族主义者的激情不谈,或许,斯皮尔伯格选择《慕尼黑》的意图很简单,只是为了纪念一下1972年那些无辜的运动员,为了世人脑海中一段行将忘却的纪念。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06-6-2 10:13:59 | 只看该作者

1972年慕尼黑惨案的相关背景资料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西德慕尼黑召开。在运动会召开的前一周里,人们多次从媒体上看到关于这次大会的热烈评论:这是一次“和平欢乐的盛会”。诚然,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以色列也派了一个到当年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尽管有些人身上还有在德国纳粹集中营 留下的肉体和精神的伤痕,但他们对参加这届奥运会显得兴致勃勃。

  运动会开始一周里,运动员的成绩骄人,人们都沉浸在奥运盛会的祥和与欢乐之中。然而,在这场和平盛会的背后,却有巨大的隐忧:有关决策官员为满足购买先进体育器材的巨大投资需要,缩减了警卫人员和安全设施的开支。对于呕心沥血主办这届奥运会的西德官员来说,他们希望这次运动会能让世人相信,西德已恢复了一个文明国家的形象,人们应抹去二战和希特勒时代1936年柏林奥运会所留下的阴影。西德的边防人员和重要的运输站口都普遍放松了对进出人员的检查,这给了恐怖分子一个可乘之机。

  “黑九月”发起恐怖行动

  1972年9月4日,以色列队没有赛事,大多数运动员在奥运村休息,晚上出去看电影。电影看完了,以色列选手陆续回到了奥运村。5日凌晨约4时,他们还在沉睡,奥运村外面忽然出现了8个模糊的身影,他们拎着沉重的运动包,悄然走向25A门旁边的一段栅栏。

  这8个人是一个名叫“黑九月”的恐怖组织的成员。他们带着冲锋枪、手榴弹,越过栅栏,直奔既定目标———奥运村中以色列选手居住的31号建筑物。他们选择从这里进去,是因为他们先前察看过,而且知道,一些运动员在外面喝醉了,回来时常常攀越这段2米高的栅栏,保安根本不会阻拦。这8名恐怖分子穿上田径服作为伪装。拿今天的标准看,慕尼黑奥运会的安全工作实在是一个笑话:整个奥运村仅用一层薄薄的铁丝网拦住,当运动员回来晚了,他们都愿意翻越铁丝网,抄近路回家。此外,奥运村内没有摄像机、探测器,也没有路障,门口有几个保安,但居然没配武器!这些恐怖分子事前也做了周密准备:一名恐怖分子曾在建设奥运村时当过建筑工,对奥运村了如指掌,另一人事发前一天还潜入了奥运村,详细侦察了以色列运动员居住的楼层。

  他们在几个以色列人住的一号公寓套房外站好位置,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钥匙打开门。他们的行动被屋内一名以色列运动员察觉。随后,恐怖分子与以色列运动员们展开搏斗。25分钟后,两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

  在双方搏斗中,奥运村治安当局接到过一些路人打来的电话,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搏斗时断时续,几声枪响和撕心裂肺的呼叫过后,一切又重归平静。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人,也闹不清出了什么乱子,因为在奥运村,几乎夜夜都有各种庆祝活动,经常有人放爆竹焰火,喧闹取乐。

  4时55分左右,一名没带武器的西德治安警察来察看情况。他打开步话机,朝站在康那利大街31号前缠着头巾的一名恐怖分子咕哝了一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人没吱声,从公寓门后溜了。

  拯救人质行动失败

  凌晨5点,慕尼黑警察局长曼弗雷德-施赖伯在睡梦中被报警电话惊醒,于是慌忙组织人力处理危情。

  5时10分,西德当局开始了拯救人质的行动。在双方对峙当中,“黑九月”下达了最后通牒,他们要求释放被关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监狱中的两名囚犯;最后期限为5日上午9时,过时开始杀人。不过随后,“黑九月”分子一再修改了最后期限的时间。

  9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和本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道默发表联合公告,宣布从9月5日下午起暂停全部比赛。

  西德政府对“最后通牒”作出了反应,表示可以同意他们的要求,但必须就细节问题作进一步谈判。西德警方欲争取时间,为冲进31号大楼营救人质做好准备。

  晚上18时35分,双方进行了第一次直接接触。西德内政部长、慕尼黑警察总监和奥运村村长进入31号楼,亲眼目睹了劫持者孤注一掷的决心,于是决定改变原定冲入大楼营救人质的计划。

  警方于是答应歹徒提出的要求,用飞机把他们和人质转送到埃及,并决定在慕尼黑机场实施营救行动。

  20时30分—21时,西德方面派出3架直升机。

  当“黑九月”分子走过柏油碎石铺成的停机坪时,负责这次行动的指挥官下令开火。两名狙击手射出两发子弹,监视直升机驾驶员的两名歹徒应声倒地。机场霎时间乱作一团。随后双方展开激战。

  枪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警察在清点尸体时,有5名歹徒被击毙,西德警官1人死亡,几名警察受伤。9名以色列人质则全部被恐怖分子杀害。

  9月6日,奥林匹克运动场里,一片肃穆。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奏响时,许多运动员禁不住放声痛哭。

  为了悼念11名死难者,11个座位被空着。幸存的以色列人在这个追悼仪式上,几乎控制不住自己。

  9月7日,奥运会恢复比赛。

  营救行动失败后,世界舆论为之哗然,纷纷指责西德警察无能,抨击西德政府“视人质生命如儿戏”。这次恐怖事件,让西德蒙受了奇耻大辱,也使西德政府对日益增加的国际恐怖活动产生了危机感。

  从此以后,赛事安全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尽管恐怖袭击事件中也有5名恐怖分子被打死,但是,没有人会怀疑,慕尼黑事件是恐怖分子的一次“成功”,而且会诱使其他恐怖组织把奥运会作为袭击目标。

  另一方面,慕尼黑奥运会的血腥一幕也唤醒了主办者的安全保卫意识,使他们看到反对恐怖主义也是举办奥运会举足轻重的一环。在随后的历届奥运会和其他重大赛事中,组织者都提高了安全措施的投资力度。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16 12:34, Processed in 0.019811 second(s), 16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