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967

查看

11

回复
返回列表

go

转:为什么好录音师没有好的制作人出不了好唱片——Solti版《指环》背后的故事

1#
发表于 2010-11-22 11:13:3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Solti在Decca的《指环》全集录音,在中国有着争论。许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该录音在唱片史上有如此地位?实际上,时间上的“第一个”只是一个很次要的因素。

    从唱片制作人这个行当说起吧。第一位伟大的唱片制作人,是Fred Gaisberg(1873-1951)。他几乎在唱片业诞生时就踏进了这个行当。Enrico Caruso的唱片,就是他负责的。他的唱片制作理念,可以总结为:忠实记录伟大艺术家们的声音。他利用各种手段,让Casals录下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 曲全集,让Schnabel录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我们今天看到EMI发行的Reference系列,大部分重头戏都由Gaisberg操办。

    二战结束之后,新一代唱片制作人成长起来了。代表人物是EMI的Walter Legge和RCA的John Pfeiffer。他们不仅要让艺术家们走进录音室,让新出现的LP更真实地回放艺术家们的声音,他们还有更高的理想:制作人必须保证唱片的艺术质量。这 些制作人虽然自己不能唱不能弹不能指挥,但是他们都有着第一流的艺术鉴赏力。艺术家如何表达感情,不止是艺术家自己说了算,要听制作人的!在录制 Tosca的时候,Legge曾经让Tito Gobbi把一个句子按照Legge的要求唱了40遍才算通过。

    立体声LP的出现,促成了制作人理念的再一次飞跃。这第三代,也是最后一代制作人的代表人物,就是Decca的John Culshaw。John Culshaw要让音乐不仅能听,借助立体声技术,音乐还要能“看”见。自然,Culshaw的领域主要在歌剧方面。标志性作品就是这套指环。

    随着商业利益对艺术追求的侵蚀,今天唱片公司已经不太愿意在录音室做大制作了。EMI发行的Pappano指挥的Tristan可能是录音室歌剧的绝唱。唱片制作只剩下录音技术与市场营销手段。可以说,唱片制作人这个行当,已经消失了。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0-11-22 11:1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到John Culshaw这套唱片上来吧。

    Culshaw是英国人,但是从小泡歌剧院。因为喜欢瓦格纳,自学了德语。(在这点上,Culshaw与Legge一样。)后来他加入了Decca公司, 先是写唱片说明书,后来成为制作人。1951年,他率领Kenneth Wilkinson领导的录音小组来到了拜罗伊特,准备录下战后第一届音乐节的录音,不过此时他们没有谈妥是否发行唱片,“先录了再说。”他们的竞争对 手,就是Legge率领的EMI的录音小组。两家公司的录制结果都不理想,彩排录音加上演出录音并没有太多回转余地,要知道,艺术家们并不总是处在他们的 最好水平上。

    Karajan是Legge的人,EMI发行了Karajan指挥的名歌手,指环只发行了Karajan指挥《女武神》的第三幕。

    Knappertsbusch是Decca的目标。Teldec发行了Kna的帕西法尔。John Culshaw凑了凑手里的磁带,只有Kna的《众神的黄昏》水平足够发行标准。他剪出母带,发行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做。但是,这录音却一直没有发行。 Culshaw在回忆录中承认他也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可能是因为Schwarzkopf吧,Legge坚决不能同意他太太的名字出现在竞争对手的产 品上。几十年后Testament才算谈妥版权问题,发行了这套录音。

    正是这次经历,使Culshaw认识到视觉的舞台制作可能永远不能配上瓦格纳的音乐。虽然Wieland Wagner的制作水平远远超过Culshaw原来在伦敦看过的制作,而且Wieland Wagner的制作也许算得上一百多年指环演出史上最伟大的制作。这个遗憾如何解决呢?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0-11-22 11:15:00 | 只看该作者
立体声LP出现了。

    立体声,可以做出舞台上演员移动的效果。甚至不止于此:瓦格纳要求的18个铁砧第一次可以完整实现,巨龙的吼声给听众造成的恐怖效果远远胜过舞台上踩着高 跷戴着可笑面具的演员所能达到的效果。神界黄昏里面的Alberich真正可以慢慢消失在迷雾中,戴了隐身盔的Windgassen的声音听起来象 Fischer-Diskau的声音。

    Culshaw还要求更多:Hagen吹的号角要有一种邪恶的音色。瓦格纳本人使用的号已经不知道被美国大兵拿到哪里去了。于是他们请拜罗伊特一位老乐器制造商重新制作了一套。

    最极端的一件事:为了制造《莱茵的黄金》里面把黄金堆起来的音效,Culshaw居然找奥地利中央银行去借黄金!银行家没有被他的疯狂所感动。最后他们用锡锭代替。

    一些细节就能反映Decca在录音过程中的要求。每次录音,Sofiensaal外面的街道都会实行交通管制。有一次录音时,Solti在巴黎的飞机误 点,使他无法按时赶到Sofiensaal。Culshaw居然有办法联系到巴黎机场指挥塔,让Solti的飞机起飞后比正常飞行时间提前20分钟赶到维 也纳,然后警车护送Solti直接赶到Sofiensaal。

    为了尽量保持音乐的内在联系,Culshaw的录音室保持两个原则(除了极个别例外):

1. 每个录音的session时间尽量长,通常超过一刻钟,一个现场录音的协奏曲乐章也不过如此。

2.所有多音轨混音,都实时在监控室完成。后期制作只是拼接母带。必要时,他们使用电视设备,让另一个房间的乐手手同时看着指挥演奏,以制作出舞台商移动的效果。

    1958年,录制《莱茵的黄金》全剧,唱片卖得出去么?如此录音设想,其成本大得惊人。Walter Legge听到Culshaw说录这部歌剧,第一句话是“干得不错。”第二句话是“你们最多卖出去50套拷贝。”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0-11-22 11:15:3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Decca在日内瓦的经理,Culshaw的顶头上司,Maurice Rosengarten。他决心让Culshaw放手去干。当然,是否录制全套指环,要看第一套卖得如何。为了让这套《莱茵的黄金》能打响,Culshaw甚至不让1955年Decca在拜罗依特的现场录音发行。(再次感谢Testament,这套唱片终于重见天日。)

    Culshaw靠真情打动了伟大的Kirsten Flagstad,后者同意演唱Fricka这个她从未唱过的角色。Culshaw相信Flagstad就是销路的保证。Culshaw写信给Ira Malaniuk,问后者是否同意演唱Flosshilde,Malaniuk冷冷地回信说“我从来只唱Fricka”。Culshaw再次去信:“我们 可能请Flagstad唱Fricka,如果不能实现的话,我们将请你唱Fricka.”Malaniuk立刻回信:“能够给Flagstad配戏,我唱 什么角色都可以!”

    录音师是一个原来学化学却偏偏要干录音师的小伙子,也是个瓦格纳迷。上大学的时候就搭便车从英国去拜罗依特听瓦格纳。没错,Gordon Parry。
乐队没有什么选择的必要。VPO与Decca的合同关系是铁打的。指挥是个问题。Decca旗下有Kna,但是Culshaw这样的录音理念肯定不能指望Kna那个大懒鬼。年轻的George Solti也许行。

    Solti的瓦格纳有一定经验。他的运气也不错:他第一次指挥Tristan就是在慕尼黑这样第一流的歌剧院。他愿意与别人合作。

    《莱茵的黄金》上市,立刻取得前所未有的轰动。今天习惯了在N套指环中随意挑选的听众难以想象当时的情形。许多人仅仅为了测试音响重放铁砧的敲击声,就去买这套唱片。它们与猫王的唱片一起在公告牌排行榜上列了许多周。在古典音乐界,这是前所未有的。

    也许全套指环录音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下去。但是,1961年RCA录制发行了Leinstorf指挥的《女武神》。Decca与RCA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RCA这唱片录音师就是Wilkinson。Rosengarten答应Culshaw,先录后两部,如果顺利,最后一部再录《女武神》。这是从市场角度 来考虑的。(CD时代,RCA的这个录音由Decca再版了。)同时,Decca签下了Hans Hotter和Birgit Nilsson两位对于指环绝对不能缺少的艺术家。

    有人以为George London是由于身体原因才没有继续参加这套指环。没这回事。1962年拜罗依特音乐节,London还唱了Wotan。另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 Decca与艺术家们合同里面规定N年之内他们不得在其它公司录制同样角色录音。这也是误传。战后拜罗依特音乐节头几年,EMI、Decca和瓦格纳兄弟 们的达成的合同里,有类似“几年内不得发行录音(除非他们兄弟同意)”的说法。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0-11-22 11:17:02 | 只看该作者
《神界的黄昏》投资大,音乐复杂。因此,Culshaw和Solti下一个目标就是《齐格弗里德》。1962年,世界上只有一位齐格弗里 德:Wolfgang Windgassen。Culshaw希望能找到一位新人,目标是Ernst Kozub,曾经在他们合作的特里斯坦里面演唱Melot,一位声音质量非常非常好的男高音。他们早早就与Kozub谈妥此事,让他认真钻研这个角色,务 求一炮打响,为此Decca花钱为他请教师。但是,第一个录音单元,Kozub让他们彻底绝望了。这是录制指环7年中最大的危机。

    天无绝人之路。Windgassen这几天就在维也纳!Decca火速求他来救场。当Windgassen在录音棚开始唱的时候,经纪人们还在电话电报地讨论合同细节。合作是愉快的,Windgassen只有一个要求:请他继续录《神界的黄昏》。

    也许有人觉得Decca让Joan Sutherland演唱林中鸟这个角色纯属过分奢侈,其实不然。Sutherland名扬国际乐坛,就是因为在伦敦唱这个角色。这个录音,岂能少了Decca自己旗下的招牌人物?

    Culshaw有个设想,请Astrid Varnay演唱《女武神》中的Fricka。这样,当代最伟大的几位瓦格纳女高音就聚济一堂了。但是,Varnay拒绝了,她开了个不可能的价钱。Chista Ludwig担任了这个角色。

    1964年11月19日下午5点30分,《女武神》最后一个音符录完。录音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就此大功告成。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0-11-22 11:17:40 | 只看该作者
在听唱片的时候,我们难以想象“纯”录音室制作歌剧的困难。就拿Karajan在DG那套录音做比较吧。Karajan在每年萨尔茨堡音乐节推出一部,这 样,在签约的时候可以“打包”,即使这样,我们看到同一个角色仍然经常变换。在音乐节上演指环,有票房收入,而这些为音乐节所做的排练的费用,很大一部分 由DG公司负担。为了减少合练时间,Karajan早早指挥乐队录下“伴奏”,发给歌手回家自己抽空练习,所有的速度由Karajan定好,别人没有商量 余地。

    再回到Culshaw上来吧。如果Decca当时没有Solti,也许就有Sawalisch。但是如果没有John Culshaw,录音,作为一种艺术,绝对不能发展到后来的高度。录音室歌剧,与现场录音的歌剧是两种艺术,它们的关系象舞台上的戏剧与银幕上的电影之间的关系。

    一个伟大的录音制作人,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不亚于任何音乐大师的鉴赏力,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献身精神。

    John Culshaw写了一本《Ring Resounding》,回顾这套唱片的制作历程。本文大部分材料都来自该书。他后来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指环的广播直播中为听众讲解指环,后来结集成为另一本书《Reflections on Wagner's Ring》。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0-11-22 11:18:09 | 只看该作者
  这套唱片成为Decca的招牌。由它发展出来的产品也不少。

    首先是各种版本的选段。进入CD时代,Decca第一时间发行的CD也有它。

让瓦格纳音乐变得家喻户晓的美国电影《现代启示录》,那段著名的《女武神之骑》录音出于此。1998年出版过一个电子游戏《魔戒》(国内还引进过),配乐出于此。还有一张Ring Disc,讲解指环动机的交互式光盘,配套音乐出于此。

    Decca请著名音乐学家Deryke Cooke为指环动机做讲解,发行了3张包括详细谱例的LP。(CD再版变成2CD,说明书删除了Cooke讲话的文本,只保留了谱例。)Deryke Cooke对瓦格纳动机的研究成果至今无人超越。此前的动机研究,基本都是简单的标签式。Cooke第一次在这套讲解唱片中深刻阐述了动机之间的联系。由于Cooke关于指环的专著《I saw the world end》写了一小半,Cooke便意外去世,关于音乐的部分都没动笔,因此这套唱片就成为Cooke在指环研究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在录制《神界的黄昏》的时候,BBC对他们的录制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个摄制小组搬进了Sofiensaal,留下了许多有趣的镜头。《The Golden Ring》的记录片在BBC播出,后来又发行了录像带和影碟。那匹送给Birgit Nilsson的Grane也出现在其中。

    美国Time-Life公司曾经发行过一个大套装:24张LP(包括全剧和Cooke的解说),1盒《The Golden Ring》的录像带,3本特别版的书,分别是肖伯纳的《The Perfect Wagnerite》、Robert W.Gutman的《Richard Wagner - The Man, His Mind, and His Music》和Culshaw的《Ring Resounding》。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0-11-22 11:18:40 | 只看该作者
   Gordon Parry于1999年的一次采访中说:
John had the concept of the recording being an art form in itself – and that’s what he believed in.
    Kirsten Flagstad于1962年12月7日去世。
    Wolfgang Windgassen于1974年9月8日去世。
    John Culshaw于1980年4月27日去世。
    George Solti于1997年9月5日去世。
    Hans Hotter于2003年12月8日去世。
    2001年8月16日,Sofiensaal毁于大火,无人伤亡,没有重建计划。原地将会改建公寓。



——来自网络,原作者不详。如有知之者,请留言。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0-11-22 11:3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甲米 的帖子

确实,萨瑟兰只能唱林中小鸟,这段一直让不少乐迷耿耿于怀,也可见这套指环的野心有多大。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0-11-22 13:34:01 | 只看该作者
这帖转的好!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0-11-22 19:28:18 | 只看该作者
转:

一张唱片的诞生
● 智人

在知道了大量有关唱片鉴赏的知识之后,了解唱片的制作过程就显得比较迫切。唱片的制作
过程决定了一张唱片的优劣。当你有把握对一张唱片的水准作评判的时候,知道它在制作过
程中有哪些优点和不足,能更让你增添自信,这也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唱片收藏家的必备知识


灵魂人物

唱片制作往往有以下人物参与,其中的核心成员包括:

制作人(Producer):这是唱片制作的核心人物,他负责与艺术家商谈录制何种曲目,安排制
作时间,监督唱片的制作质量,并预测唱片的销售前景。唱片制作人在唱片公司中享有崇高
的地位,也许仅次于老板。一个优秀的唱片制作人甚至是唱片公司的灵魂人物。比如EMI公
司的瓦尔特·莱格(Walter Legge),他使EMI度过了因不及时使用33转密纹唱片和立体声录
音技术所带来的不利局面,成功地让克伦佩勒(Klemperer)录制的标准曲目的立体声唱片在
货架上取代了福尔特文格勒(Furtwangler)的旧录音;而他的接班人克里斯托弗·派克(Chri
stophe Parker)依然是EMI制作人中的佼佼者。同样的人物还出现在环球(Universal)公司的
DECCA和DG这两个品牌,前者拥有库尔肖(Culshaw)这样充满戏剧天赋的制作人,而后者则有
象格拉岱斯(Grades)这样的能够兼任指挥的精通音乐的天才制作人。

制作人和艺术家之间良好的工作和私人关系是必需的,虽然目前这种情况已经不太多见,但
是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制作精良的唱片往往是在二者间的通力合作下完成的。

录音师(Recording Engineer):如同电影剧组中的摄影,最后被听众的耳朵所接受到的还是
要由录音师来完成。许多唱片制作群体中还包括平衡录音师(Balance Engineer),比如在D
G的很多产品中。平衡录音师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录音师完成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尤其在录制
一些大型作品的时候,一个录音师要调整数以十计的麦克风,没有助手显然不行,而且平衡
录音师在后期制作时也起了不少作用。当然在不少场合唱片公司可以让两个甚至更多的录音
师加入,比如1969年DECCA在录制索尔蒂(Solti)指挥的马勒第八的时候由戈登·派瑞(Gordo
n Parry)和肯尼斯·威尔金森(Kenneth Wilkinson)合作,在1990年罗马三大歌王演唱会时
派出的录音师是詹姆斯·洛克(James Lock)和科林·莫福特(Collin Moorfoot)。

不可否认,随着技术的进步,录音师越来越容易掌握他们手中的器材,这不可避免地使他们
的重要性下降了。

整个唱片制作当然还包括下列人员,他们也是不可或缺的:
——负责管理乐谱的工作人员;
——录音棚/音乐厅的管理人员;
——后勤人员,负责唱片录制期间的各项杂务;
——文案撰写人员,有时这项工作由著名的专家或艺术家自己完成;
——唱片封套设计人员;
——宣传推广人员。

制作流程

前期

和拍电影一样,唱片制作要经过很长的前期准备过程。通常制作人会频繁地和艺术家会面,
商讨曲目的选择以及工作时间的安排。如果这位艺术家和制作人所属的公司还未签约,那么
会谈将会变得更加复杂而漫长,因为这涉及到和约时间、酬金以及其它各方面的问题。如果
一切顺利,双方会签署一项有关一张或多张唱片录音的合同,内容将包括工作时间、地点、
版权、版税等各个方面。此后准备工作将更紧张地开展:

——通常合同规定要为这张唱片的录制准备一定时间的排练,时间往往要超过为音乐会而举
行的排练(现场录音的唱片除外),随着唱片业的发展,著名的乐团或者艺术家越来越缺少
时间,所以排练时间的减少也就成为了必然。而一些独立厂牌反而有较充裕的时间要求进行
大量的排练。

——制作人和录音师开始物色录音场地,虽然大的唱片公司在这方面占有优势,拥有较多的
、固定的优秀录音场所,但是小公司还是能够找到不错的录音地点。比如Dorian就找到
特罗依国民银行(Troyen Citizens Bank)大厅来录制唱片。有些著名的录音地点,比如维也
纳的苏菲大厅(Sofei Hall),克里夫兰的共济会大厅(Masonic Hall)等都需要提早较长时间
预定。当然各唱片公司大都拥有自己的录音室,比如Philips在瑞士的拉肖德方别墅(La Chaux-d
e-Fonds),以及EMI的阿贝路1号录音室(Abbey 1)。

——开始为唱片中的解说小册(Booklet)而工作,唱片封面的设计往往提早进行。

录音

录音的开始可以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也可以是在淫雨霏霏的早晨,喝完热热的咖啡,
开始干活吧!工作的进展有时会变得很快,有时会慢得令人难以忍受——在《西区故事》(W
est Side Story)的工作现场,莱奥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对着何塞·卡雷拉
斯(Jose Carreras)和基里·特·卡纳娃(Kiri Te Kanawa)大发脾气,这也许是制作人最容
易和艺术家发生冲突的时候,但是一个优秀的制作人会表现得相当克制。

数码技术的运用使得以前那种一遍遍重复演奏的情况越来越少发生——卡拉扬在录制他的贝
多芬交响曲时,一个乐章录制了几十次——在为数不多的几次演奏中选择精心合成为一条母
带的做法被大多数人接受。由于各方面的考虑,录音时间是大为缩短了,通常一小时的
节目,录音周期大约为2-3天。

在一天的工作结束之时,录音师会要求艺术家和制作人来听母带回放(Playback),这时候大
家听的是经过录音师初步调整后的声音,各条声轨被合成一条,同时录音师会根据他们的要
求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当然也不排除推倒重来。母带一般被保存在DAT磁带和大的开盘式磁
带上(50年代Mercury的Robert Fine用35毫米电影胶片来制作母带,录像带也是一个不错的
选择),最后完成的工作样带在由唱片公司的主管人员(如果是重要的制作,董事长也会前来
)审听通过之后,进入后期制作。

唱片的价格和它的制作成本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唱片公司总是讳莫如深。唱片的制作成本按
照制作进程顺序一般包括:

——租借或印刷乐谱的费用;如果是录制一款冷僻的作品,就必须印刷或复制乐谱。
——录音场地的租借费用;
——参与人员的食宿、交通费用。如果你聘请大师级的人物,那么总统套房和晚餐上的香槟
酒是必不可少的。
——艺术家、制作人、录音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酬金;
——压制唱片的费用;
——广告宣传费用。

按通常标准,录制一张由标准管弦乐团演奏,明星级指挥家指挥的一小时唱片的成本大约在
8-10万美元之间,但这不包括广告宣传费用。

后期

唱片的后期制作越来越程序化了,母带被送到压片公司刻制母盘,然后就开始大量压制,与
此同时早已准备好的封面和解说小册在流水线上和唱片一起被妥善地包装起来,然后成箱地
出厂。当然在大街小巷,这张唱片的广告已经被顾客看得眼熟,它的命运已经从创造他的人
手里转到市场中去了。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0-11-22 21:05:54 | 只看该作者
温故而知新啊,谢谢楼主!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30 14:36, Processed in 0.028600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