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onard Cohen 简介
Leonard Cohen 莱昂纳多·科恩 于1934年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服装商,在Cohen九岁的时候去世。Cohen生长在一个进步的环境,在他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被鼓励表达自己的想法。13岁的时候就拿起吉他,开始是为了吸引女孩子,但是1、2年内就开始在当地的咖啡馆里唱自己写的歌。他在大学毕业前就因为创造性的文学作品而赢得了McNaughton奖学金。之后他出版自己的文学作品,同时过着不羁的生活,和很多女人有瓜葛,服用LSD。他因为一些颠覆自己偶像地位和一些放纵的个人行为而成为CANADA和American知名人物。
《The Favorite Game》(1963) 和《Beautiful Losers》(1966) 这两本小说奠定了他的名誉,他开始写歌,这些早期的歌曲就吸引了人的注意。民谣天才 Judy Collins 在60年代的中期崛起,她翻唱Cohen的《Suzanne》,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于是她说服Cohen参加她的巡回民谣演唱。他于1967年的夏天在 Newport Folk Festival(新港民谣节)初次登台演出,随后在纽约举办个人演唱会,在CBS网络电视台上朗诵他的诗歌。同时男演员/歌手 Noel Harrison 凭借《Suzanne》打入排行榜。
之后Cohen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在1968年的时候发行了他的第一张专集《The Songs of Leonard Cohen》,也许因为其中忧伤的主题,他立即在民谣界确立地位。并且在大学中赢得了广大的听众群。《The Songs of Leonard Cohen》是Cohen最为贴近听众的一张专集。他的下一张专集《Songs from a Room》(1969)表达了同样的主题,但是没有被广泛的接受。其中《Bird on a Wire》和《The Story of Isaac》,具有同《Suzanne》一样的水准。《Songs of Love and Hate》(1971)是他的第三张专集,这张专集中他对于自己的作品松弛的表现,破坏了他过去的形象与地位。尽管《Joan of Arc》和《Famous Blue Raincoat》这两首作品很出色。1973年他发行了第一张现场录音《Leonard Cohen: Live Songs》。
1973年,以他的音乐为基础的戏剧《Sisters of Mercy》,是他的生活的一个小的缩引。
1975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发行了《The Best of Leonard Cohen》。
1977年Cohen发行了具有争议性的唱片《Death of a Ladies' Man》。
Cohen的下两张唱片《Recent Songs》(1979) 和《Various Positions》(1985, Passport Records) 相对的引起的注意要小些。
1987年,Jennifer Warnes 出版了一张翻唱Cohen的一些精彩作品的专集《Famous Blue Raincoat》。
1988年发行《I'm Your Man》(1988, Columbia)。在这张专集中展现了他的黑色幽默。同时体现了他悲伤和诗人自大性的混合体。
Cohen是加拿大人,从创作辈分上来看,他算得上是“垮掉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的诗人,比迪伦、滚石和披头年长一整个世代--仔细算下来,他比猫王还大一岁。他比所有摇滚乐手都更早尝试迷幻药,并且把那样的经验写进了书里(《Beautiful Losers》堪称个中代表)。尽管Cohen十三岁就学过吉他,也玩过一阵子乐团,但他很早就放弃了这条路,专心写诗。早在五○ 年代,迪伦还在高中乐队翻唱 Little Richard 的歌,摇滚乐还在青少年你情我爱的世界打转的时候,Cohen已经在文坛卓然自成一家,甚至还有一出以诗人Cohen为题的纪录片《Ladies, Gentlemen, Leonard Cohen》。在他以歌手身份站上1967年新港民谣节的舞台之前,Cohen已经写了五册诗集、两本小说,并且被誉为“加拿大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父亲留下的遗产,加上版税和文学奖助金,让Cohen得以浪迹天涯,往来于故乡Montreal、纽约东村和爱琴海的岛屿之间, 过着波希米亚式的生活。就像所有向往流浪又自认有才气的年轻男子所梦想的那样,他是个离不开女人的男子。Cohen早年的情史, 据说可以写成厚厚的百科全书。他在希腊一座名为Hydra的岛上拥有一间木屋,在那个年代,岛上聚集了许多自我放逐的欧美艺术家 ,他和其中一位挪威女子 Marianne Jensen 同居许多年,甚至还生了孩子。这段恋情最后以Marianne回到前夫身边作结,Cohen的名作《So Long, Marianne》,记录了这段感情的尾声。
也是在Hydra岛上,刺眼的阳光里,Cohen用一台Olivetti打字机,眯着眼,赤裸着上身,敲出了一整本的《Beautiful Losers》。这部书问世时,波士顿地球报赞道:乔哀思(James Joyce)其实没死,他住在Montreal,化名 Leonard Cohen。这部书于1966年上市迄今,在全球各地已经卖出超过一百万册,并且被誉为加拿大有史以来最前卫、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写完这部书,Cohen便再也没有发表小说创作--次年他在新港音乐节的演出获得哥伦比亚唱片 John Rammond 的注意(此公慧眼发掘的奇才包括 Billie Holiday、Bob Dylan、Aretha Franklin、Bruce Springsteen 和 Stevie Ray Vaughan 等等),在Hammond穿针引线之下,Cohen的首张专辑在1968年发表,大受好评,从此“歌手Cohen ”的形象,便永远取代了“诗人Cohen”。
从1968年的《Songs of Leonard Cohen》开始,三十几年下来,他总共只出了十张录音室专辑,张张均非凡品。很多人都说Cohen首先是个诗人,然后才是歌手。 然而,谁能抗拒他那要死不活自怜低沉的嗓音呢。他的词即使脱离旋律,仍然有深邃动人的力量。然而,Cohen的旋律也是过耳难忘 的。作为音乐人的Cohen,仍然足以在乐史投下高大的身影。只是他的诗太好,光芒往往掩盖了他的音乐。无论和什么样的制作人合作,Cohen的诗句永远是压倒性的主角,即使是Philpector那样横征暴敛的制作人,也不得不臣服。
Cohen早年作品的编曲多半简洁至极,只有寥落的吉他和键琴,偶尔配上淡淡的弦乐跟和声。后来他开始尝试不同的乐器编制,一路听下来,惊奇不断,每张专辑几乎都是新的实验。比如1988年的《I'm Your Man》,电子合成乐的沉郁节奏成为专辑音色的主乾,加上妖娆的合音天使,风格极是强烈。在人欲横流、泡沫愈堆愈高的年代,Cohen找到了他和“当代”接轨的声腔。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大殿外,病菌和战火正在蔓延。从这个时期开始,Cohen的声嗓一路沉落下去,昔时自溺、忧郁、脆弱的歌声,变得粗砺迫人。这样的声音延续到1992年的《The Future》和2001年的《Ten New Songs》,那被酒浸过被烟熏过被火烧过被风吹过的声喉,在冷漠的表情底下,是一股岩浆般的撼人力量,照亮人心最深最暗的底层。
早在浪荡的青年时代,Cohen便已经对东方玄学大感兴趣。禅、道、佛学和中国古典诗,都是彼时“垮掉一代”苦闷精神的出口,这个脉络一直延续到Cohen的晚年。1995年,他六十一岁,竟然剃度出家,到洛杉矶市郊的禅寺去当和尚了。他透过网路把自己的手稿和画作交给一个歌迷网站发表,也没有中断写歌,但他已经完全跟音乐圈斩断了关系。唱片公司也无可奈何,只能等他修成正果、早日下山。我们都知道,Cohen是催不得的。1999年,Cohen终于结束禅僧生涯、重回人间,新专辑《Ten New Songs》却迟至2001年冬纔问世。这张专辑在他自家录制完成,仔细听完,你会同意,漫长的等待确实值得。放眼乐坛,Cohen仍然没有对手。法国人曾经说他是“二十世纪后期最重要的诗人”,未必是过誉之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