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李鸿章,时势所造之英雄? [打印本页]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5-17 18:36
标题: 李鸿章,时势所造之英雄?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3-5-18 17:47 编辑

[attach]70499[/attach]

1901年12月26日,即李鸿章死后50天,梁任公便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梁启超先生认为:“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不愧目光如炬,巨笔如椽,其学贯中西,识见犀利,一剑封喉。他认为李鸿章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

正在读《李鸿章传》,喜欢上这个悲剧人物,你们呢?一起来聊聊吧!

作者: 有时风雨有时晴    时间: 2013-5-17 19:29
我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不是李鸿章签订哪些卖国条约,而是换个别人签能否做得比李鸿章更好,我想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作者: zyhifi9    时间: 2013-5-18 00:40
历史撰写人,永远是御笔.司马迁也不例外.
作者: wangziyuang    时间: 2013-5-18 09:00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任公这几句也算李少荃的知音了。
李鸿章雄才武略,百年难见,独撑危局,鞠躬尽瘁,只是在人心思变的大局下,终无回天之力,不过做人做到这步,也是做尽了。
个人愚见,如果按李鸿章路数来做的话,现在中国早是强国了。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18 15:25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5-18 21:52 编辑

   
     梁公有述,李鸿章无管仲之经世的识量,同为权臣无霍光之魄力,同为忠君无诸葛之治国的诚实,不如王安石之识见局面的宏远。。。。
     李鸿章知兵事而不知民政,知外交而不知内治,不知道军事和外交都是内政的延伸,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昧于大局,自是不明,为体制所掣肘而无力无识去突破,终成为体制的恓性品。
     数浩瀚如烟之国史,象这样为时势所造的英雄,车载斗量,无可胜数,而造时势的英雄则千无—人,此实为我华夏之悲哀。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18 15:43
     当然,李鸿章有逸才,怜俐有奇指,辩识绝伦,妙察事机利害得失,最重要的是人格修养,无论何事,不惊其魂,不恼其心,能忍人所不能忍,不避利害,置荣辱于身外,视毁誉如浮云,这是其伟大之处,的确可以称为当时中国之第一人。
作者: zxh999    时间: 2013-5-18 15:59
近来有为李鸿章之流平反的趋势,其实是为了粉饰某些现在的卖国贼而已。
作者: zxh999    时间: 2013-5-18 16:03
李鸿章致英国福公司北京辛迪加(财团)大股东罗氏的书信

【译文】

    北京,1899年4月6日

    尊敬的罗斯切尔德勋爵:

    我要感谢阁下1月20日的来信中对北京辛迪加所持的赞成意见。阁下所提及的(矿业)特许权的某些条款,应该有实质性的改变。这些事项会被安排重新讨论,而且所有的困难将被排除,因为现在各方面均已经认识到这家企业必须建立在一个更加实际的基础上。

这个(福公司)辛迪加可以依赖我的支持——这种支持也许对辛迪加在华取得成功是非常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辛迪加在大清必须有一个十分胜任的管理者;尤其应该是一位官方事务代表,能够掌控辛迪加所有同大清朝廷、各省和本地股票持有者的公共关系,这是超越技术和商务之上的。

    大清朝廷仅仅作为辛迪加的隐形搭档,而不共享利润。目前辛迪加的运营已包括掌控北部的山西省和河南省,不久陕西省也可能纳入其中,其他相邻省份的市场和公路也将被包括进来。辛迪加应该表明更远大的信心,这将使得其在中国的事业会有更进一步的拓展空间。

    为了双方的利益,为了以这一切表明大清朝廷和辛迪加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必要性;为了达到一种良好的理解、明智的合作和沟通——这都需要一位能干的管理者,他能一方面维护辛迪加的利益,另一方面防止发生摩擦并增进相互间的信心。这些重要的事务,只能掌握在合适的管理者手中,才能进展顺利,否则可能会出现无休止的麻烦。我强烈推荐勒·康门斗多·罗沙第先生成为(辛迪加)董事会的成员,并专门负责所有中国的公共和内部的各种利益。

    罗沙第先生在中国有很好的知名度,源于他最大的功绩,即发现了特别的途径而取得了这些特许权。应当由他启动谈判并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引导他们(清廷),直到将企业完整地交到英国和意大利的部长们手中,供他们作正式的验收。

罗沙第先生取得了出色成功,是当其他多数人使用普通的外交手段都已失败的时候。所以没有必要再怀疑他是否能够胜任在中国的工作,他无疑是辛迪加所需要的。由于拥有如此多的优点,他使得很多中国官员——包括我本人在内对与他的合作都信心十足,而且可以以此说服我们的外交部。罗沙第先生似乎是独一无二的、非常有资格充当您在中国的官方行政官。与他会面并在该方面协助他,一直使我非常喜悦。

    静候佳音

    阁下

    您真诚的朋友

    (署名)李鸿章
作者: zxh999    时间: 2013-5-18 16:05
读完上文,大家不觉得和现在的某些人某些现象很像吗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18 17:49
     清末军事外交上的—系列失败实质是体制的山穷水尽,归罪于李鸿章一人,也太委屈他了,毕竞李还有才有德,仗打败了,任凭天大的才干也没大的回旋余地了,丧权辱国也是没法的事儿,只是由李鸿章一人出面担了这坏名声。当此之时,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哪个不是已经烂透了的体制的恓性品,所以粱公说李不学无术,缺乏大局见识,这也是其悲剧结局的根源。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5-18 17:55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之“—人物”,何来”第—人物”之说?
     梁公论述,李鸿章无管仲之经世 ...
ssjj 发表于 2013-5-18 15:25
ssjj兄,火眼金晴,一楼中的确为"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之一人物",是我笔误,已作修正。谢谢。传记阅读中,大家的参与让我读此书的兴趣更浓了。只是要把梁任公的每句话都理解透,还是有点困难。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18 18:11
   雨版,没事儿,想必就是你的笔误,呵呵,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18 18:23
     粱任公堪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才,其视野之宽,见识之远,几无人可及,可惜未遇天时。而李鸿章遇天时,却未遇明君,自身又没有突破体制的见识和才干魄力,在一条烂船上再折腾也终免不了悲剧结局,这就叫知小不知大,小智终不及大智,小知终不及大知。
作者: pa04    时间: 2013-5-18 20:32
科举不成,贿赂考官,遭官拒受,好似是这个‘梁’某人!可能系我记错,欢迎拍砖!
作者: pa04    时间: 2013-5-18 20:36
拒贿是位“清”(清朝的官)官,‘梁’某人仕途无望,富贵险中求,才引申出之后的变法运动……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5-18 20:49
近来有为李鸿章之流平反的趋势,其实是为了粉饰某些现在的卖国贼而已。
zxh999 发表于 2013-5-18 15:59
千秋功罪付史评。对于历史,我们无意重新评论,现在只不过是借着史书还原大时代背景下的关键人物,来认识一个既勤勉忠直、又圆滑狡黠,既权倾朝野、又万般无奈的晚清老臣。

至于zxhggg兄所提到的"近来有为李鸿章之流平反的趋势,其实是为了粉饰某些现在的卖国贼而已"这个论点,我认为还是不适宜在本坛论讨论。谢谢


作者: pa04    时间: 2013-5-18 20:52
功高震主,骄奢腐化,眼看湘军必倾,曾国籓赶紧命令学生李鸿章训练淮军,果然发生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老妖婆将湘军全倾…李鸿章哪能学到他老师曾国籓的一二呢!签字画押倒是强项…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5-18 21:03
翻开梁任公的《李鸿章传》,开宗明义第一段:“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如果翻成白话大意是这样:

天下只有庸常之辈既没有骂名、也没有美名,如果有人能让全天下人恨他,那他一定是盖世奸雄;如果有人能让全天下人爱他,那他可算是盖世豪杰。但是,全天下人那么多,其中庸常之辈占了绝大多数,非常之人不到百分之一,用庸常之辈的标准,来评价非常之人,靠谱吗?所以誉满天下的,未必就不是滥好人;谤满天下的,也未必不是真伟人。老话说:盖棺论定。可我发现有的人盖棺了几十年、几百年,却还没有定论。……且不管此人是大奸雄还是大豪杰,但他的位置与行事,不是庸常之眼可以借烛光窥探,也不是庸常之舌可以信口乱雌黄的。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才有资格读我所写的李鸿章。

梁启超自己承认,他跟李鸿章“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所以来自梁公的褒奖是颇为难得的,因为这是一个敌人的赞美。

这本书越读越有意思,以前对于李鸿章的认识仅限于学校短短几页的历史课本,这次读梁任公的书,让我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上的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有点兴奋。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18 22:29
      梁公开篇这段话说得极好,人皆喜同乎己而恶异于己,用意却在于要超出众人之上。根据大众的认同来坚信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见解还怎么可能超过众人呢。
作者: wangziyuang    时间: 2013-5-18 23:48
本帖最后由 wangziyuang 于 2013-5-19 08:31 编辑
粱任公堪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才,其视野之宽,见识之远,几无人可及,可惜未遇天时。而李鸿章遇天时, ...
ssjj 发表于 2013-5-18 18:23

我倒认为,李鸿章只是和曾国藩一样,认为这“船”坐了几千年,换了的话肯定风险更大,反正修修补补还能开,如果一直按他们思路来,估计也开过险滩,升级换代了。也许这是最稳妥,最经济的路子。
从孙文开始抢“船”,砸“船”,造“船”,搞了一百多年,还在“摸石头”。这“大知”“小知”还真有点说不清。

关于“大知”“小知”抄段郭象的《逍遥游注》“各以得性为至,自尽为极也。向言二虫殊异,故所至不同,或翱翔天池,或毕至榆枋,则各称体而足,不知所以然也。今言小大之辩,各有自然之素,记非跂慕之所及,亦各安其天性,不悲所以异。”

作者: liao    时间: 2013-5-19 01:55
本帖最后由 liao 于 2013-5-19 01:56 编辑

我以为都是人在“江湖”生不由己。处于历史无奈期,身在历史夹缝处,所有在“场子”上混的人,无论是否平庸,是否“英雄”,都没有办法逃脱悲剧命运,起码不是他们想得到的命运。史上如李等,都是。除非是一个真正的高人:不在江湖。而不在江湖,就没有我们谈论的机会,不会知道他们的历史,所以高人是埋没的。进入历史的人物,都在江湖,也就让他们的命运注定了。就算曾国藩是极少数已在江湖的高人,功高盖世时,把自己弄得畏畏缩缩,实际上是另一种悲剧命运。

曾国藩的故居,我参观后编了个图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交流:
风雨荷叶塘 http://coplysh2000.blog.163.com/ ... 330201201493422446/
历史的印记 http://coplysh2000.blog.163.com/blog/static/1366583302012014115838617/
过去的已经过去 http://coplysh2000.blog.163.com/ ... 833020120151928674/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5-19 07:52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3-5-19 08:07 编辑

“李鸿章之于曾国藩,犹管仲之鲍叔,韩信之萧何也。不宁惟是,其一生之学行见识事业,无一不由国藩提携之而玉成之。故鸿章实曾文正肘下之一人物也。曾非李所及,世人既有定评。虽然,曾文正,儒者也,使以当外交之冲,其术智机警,或视李不如,未可知也。又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而李则血气甚强,无论若何大难,皆挺然以一身当之,未曾有畏难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长也。”

相比与曾国藩自保锋芒的处世哲学,我个人更喜欢李鸿章泰山崩于前而不改其色之魄力(无论若何大难,皆挺然以一身当之,未曾有畏难退避之色)。在临终病榻上,李鸿章不但道出自己孤身一力难扶大厦的悲凉,也似乎预见到了自己将背负重大骂名,成为祭坛上代人受过的牺牲品,一些意象甚至暗伏了清朝的没落与衰亡,于是留作绝句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5-19 08:04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3-5-19 08:08 编辑

点评
wangziyuang 发表于 昨天 23:51 删除
舞版有兴趣去了解下袁慰亭,汪兆铭的话,估计也会有所得的。

----------------------------------------------------------
谢谢wangziyuang兄推荐,一定的。

同时在看这本

[attach]70534[/attach]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19 12:48
   是雨版—个不小心把李鸿章抬到了枪口上,实在没有贬低的意思,况且随便其一个方面的才干都高出我们众多。只是说,李作为那个时代的出类拔萃者,处在那么高的权位上,有他个人见识和魄力才干的局限性,作为—个时代英雄,在历史上还称不上数—数二,我引用的也都是梁任公书中的原话。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19 13:00
    我倒认为其实那条行驶了几千年的破船,一直行驶到了现在,只不过换了一帮航手,又打了几个补丁,换了个马甲和旗子,把原来明的换成了现在暗的。而百年前近代发生的历史事件,只不过是试图弃船重新造船但未成功的一次努力而已。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19 13:19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5-19 13:31 编辑

   我引用“大知”“小知”,也只是想说明李蔽于世界大势,不知体制的局限性。其实李在其晚期也已经明白身处破船中是没有未来的,只是他看不到或意识到自身能力无解决方法。至于说到庄子,那揭示的可是人性层面的,大知和小知就更是天差地别了。郭象注不过注的是他自己,而不是庄子,这—点史上早有论证。《逍遥游》中不正是这样说的吗,从蜩与鸠的层次看大鹏,当然是认为差别不大的。郭象,离庄子远矣!
作者: wangziyuang    时间: 2013-5-19 13:37
回复 ssjj 的帖子

是的,“船”没换成,洞倒多凿了几个。掌舵的更是“两眼一摸黑”。
我颇认同中国文化的“二元说”,本来这杯浊水,沉淀了几千年,倒也清浊分明,各安其位。近代以来,整个倒转了,这杯水又被搅浑了。“黄钟毁弃,瓦缶雷鸣”,原来最底下的上了位,没了方向,也没了底线。“船”要开到哪里?估计没谁知道了。
   
   
作者: wangziyuang    时间: 2013-5-19 13:42
回复 ssjj 的帖子

郭象当然注自己,和庄周原意的确不同,但两者高下,不好遽下定论吧?不过两者我都未深读,得空细读一番,再向S兄讨教。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19 14:11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5-19 17:04 编辑

   喜欢大家这样平和理性的探讨。郭象与庄子,两者高下还是明显的。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19 16:15
   中山兄前半段说得对极了,后半段是要一剑封嘴?
作者: wangziyuang    时间: 2013-5-19 20:31
回复 ssjj 的帖子

庄周和郭象本人水平的高下,自不待言。我的意思是对《逍遥游》中的大小之辩,郭象的注解对庄子的原意还是有所发明的。
《世说新语 文学》有:“《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个人倒觉得支道林讲得更玄乎一点,还是郭,向两家接近原意。
S兄见解高明,“讨教”二字并非虚言。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19 22:27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5-21 22:15 编辑

   w兄:
   我没读过支道林的《庄子·逍遥游》,但听说过他的“即色本空”论,从支道林是一个佛教高僧这—点来看,我认为他的消遥游注应该是靠谱的,因为庄子理论的精华首先都集中在这煌煌开篇《逍遥游》里了,那里面描述的是一个自由意志的王国,那分明就是得道成佛的世界,而郭、向都没有进入那个层次,自然理解不了庄子的境界。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5-19 23:13
哈哈,梁说的此话,非常靠谱。梁说此话后本应画上句号不应再有下文,可有了下文,哪他就非常不靠谱了。

...
中山张 发表于 2013-5-19 14:39
从我自小所受的教育,印象中李鸿章就是一反面人物,是“千古罪人”,史学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是以此概论的。梁启超在传记开篇的一段话“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在我看来并非梁任公的“未见官先打三十 ”豪言壮语呐喊,而是给整个文章定了个基调,意思就是不愿毁誉失衡。廖廖百十余页,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文中在众人贬李之时对其维护,在人赞李之处加以指责,不罔事实却又不主观臆断,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文人的气质底蕴。个人愚见。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5-20 00:04

终于读完此书,非常的精彩,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我一定会再读。敬佩梁公的眼界,对于世界各状之驾轻就熟,文风极为大气,借用梁文道《常识》里的一句话:除非你是梁启超,有一支生花的妙笔……

对于李鸿章,梁启超用了三句话来总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三句话扩展开来大体是:要而论之,李鸿章有才敢而无学识之人,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彼非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后彼弥缝偷安以待死者也。彼于未死之前,当责任不辞,然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此番评价可谓是入木三分。

最耐人寻味的是末章梁启超将李鸿章与古今中外众多人物: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加富尔、伊藤博文等一一做了比较,不无智慧与道理。感慨于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所处的时代和大环境也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在历史的跑道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起跑,两人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然而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可叹可悲!

作者: zxh999    时间: 2013-5-20 09:02
看了很多同学的发言,我有必要说下,现在可见的历史,包括国内和国外的正确率有多少?

李鸿章是晚清的实力人物。李鸿章晚年是有真凭实据的罗斯切尔德家族在华利益的代理人。李鸿章也是晚清最大的贪腐高官,民国初年有人统计李氏家族在李鸿章临终时敛财计白银4000万两。
李鸿章在和俄罗斯谈东北问题时,收受贿赂300万金卢布将东北的铁路权和森林采伐权卖给了俄罗斯。据俄罗斯近期解密的档案,沙皇政府当时给了李鸿章300万金卢布。李鸿章在北京贤良寺临终前,俄罗斯人还到他病床前密谈此事。
李鸿章是中国裸官的祖师爷。李鸿章4000万白银的资产,绝大多数在租界和境外。李死前,遗产都分给了子孙们,外孙张志沂(大才女张爱玲父亲)得租界洋楼八幢,金银无数。李鸿章第三代张志沂吃喝嫖赌吸毒,百万财产中年巳败光了。第三代外孙女(张爱玲姑妈)中年也己经在典细软卖首饰度日了。第四代张志沂之女张爱玲所得无几,年老是贫穷死在美国。有人说,这是上天的报应。
随便说说,别当真啊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20 11:02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5-20 11:35 编辑

     我觉得在一个好的制度下,凭李鸿章之才德足够挣得富可敌国的家财,在—个坏制度下,有才德之人也被迫以不正常手段谋财,实是社会的悲哀。
     至于出卖东北利益给俄罗斯,就是李鸿章的以夷制夷之败计,试图引入俄国势力以抗日本,正中俄人之计,也正是这样反而招来了日本的攻击,属败招中之败招,这也体现了李外交思维的局现性。而俄人出此鬼计实是为了获取东三省利益,私下送些小利,是为了急于与清廷达成协议。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20 11:21
   应该说伊腾博文之才是逊于李鸿章的,可中国只有—个李鸿章,而日本类似伊腾博文之流以百千计,何也?社会制度不同也。中日之战,自朝鲜战役起,至甲午之战,大清战前GDP当时世界第—,在军民人数占优,海军力量亚洲第—的情况下,仍败于日本,肯定不是偶然的。胜负决定于决战之前,中国败于日本,实际是制度败于日本。

作者: zxh999    时间: 2013-5-20 14:11
最引人瞩目的是中日《马关条约》还规定中国政府必须“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日本之所以要强制中国政府接受这一条款,是因为汉奸在中日甲午海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当时日本舰队是跨海作战,燃煤消耗巨大,如果不能从中国当地获得燃煤供应,日本舰队根本无法持续作战,这是关系到甲午海战胜负的关键。结果是当时宰相李鸿章子女开办的贸易公司向日本舰队提供燃煤,帮助日本舰队打败了中国的北洋水师。
各位有何感想?
作者: wangziyuang    时间: 2013-5-20 14:33
回复 zxh999 的帖子

zxh兄可提供上述资料出处吗?
个人有点疑问:买煤能挣多少呢?至于把老爹的亚洲第一舰队搞得全军覆没吗?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20 15:11
   清末上至王爷下至知府官官皆贪,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清末官场的形象写照,象这样只按住一个反复说有意思吗?绝对的权力倒致绝对的腐败,贪官都是制度成批制造出来的,打倒一批再上来一批还不是一样贪?只盯着现象而忽略根源不正是舍本逐末吗?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20 16:23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5-20 16:28 编辑

   w兄:找到了支盾《逍遥游》的一段,我认为写得太好了,深得庄子之境界。为何只有这一小段,余篇已全部遗失了?哪样就真可惜了,难怪连谢安,王檬,许恂,王羲之这样的大家都对其推崇有加!物物而不物于物之句原来出自支盾!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20 16:56
    w兄,没关系,见解不同很正常,郭象,向秀注的也是一种境界,怡性自得,天自逍遥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24 13:51
    有人问我为何关心于己无关的事,我说那不是于己无关的事,那是良心,良心是一个群落扺御邪恶的共同心!是一个群落得以延续的原因,那是你的心,我的心,大家的心。在大多数人都不敢说话的时候,邪恶就会针对所有人,无人可逃。
      另外,我们为何关注历史,关注过去?是因为历史是由“人性”这根绳联结着,过去一一一制造了现在,联结着未来。。。。。。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24 14:44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5-24 18:28 编辑

     反对的声音,就象一束束光亮,让邪恶不敢堂皇而行;  没有了光亮的照耀,既便良善也会转变成邪恶。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24 15:56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5-24 18:48 编辑

             物质的迷雾一一一清末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清廷认识到了技术和人才与世界的差距,于是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派出人员,引进技术,购买枪炮,修建铁路,建设工厂。其实,清末的洋务运动,就是中国最早的改革开放,在这—过程中尤以李鸿章和张之洞为代表。洋务运动大大提高了清朝的军事装备、兵员素质和GDP水平,这就是清廷对失败进行的教训总结和采取的手段。
     可是,结果呢?超一流的战舰和兵员一战而全部化为云烟,再次割地赔款,最终还是重演了中国历史上一再上演的军阀割据和混战,混乱和疲弱最终引来外邦窺觎,并主导了中国的近现代史。
     贾谊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镞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清廷以洋务运动振兴军事和经济,最终却瓦砾俱焚,一战而为天下笑者,何也?原因,就是清末洋务运动学习引进了西方列强的技术和装备,是学习了列强的皮毛,没有学习根本。不知道先进的技术和实力是由于先进的制度产生的,表面的物质是由内在的实质所支撑的,没有实质支撑的物质终连皮毛也保不住。  
     着眼当前,遥想过去,情景何其相似,历史一再重演。是谁试图再次用物质迷住国人的眼晴?当我们享受着洋房,汽车,音响,奢侈品等等这些西方物质形态时,没有认真想一想背后和未来么?  
     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必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作者: ssjj    时间: 2013-5-24 22:23
     选一段贾谊的《过秦论》
     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不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暴虐百姓,仁义不施,天下失心,攻守之势异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秦人不暇自哀,清人何曾哀之之?今人又何曾哀清人?唉,人之愚也久矣。
作者: bodyheat    时间: 2013-5-26 08:15
本帖最后由 bodyheat 于 2013-5-26 08:23 编辑

李鸿章英雄未必谈得上,不过正经是为中国干了些实事的。洋务运动确实为中国现代化变革开了路,李中堂再怎么说也得算是一“有为的贪官"吧?!尤其在当时那种极端保守落后的国内政治大环境下,殊为不易。当代中国知识界、商界、甚至政界尤其很多世家名门,追溯起来受李鸿章洋务运动恩惠是最直接的,算起来有几个不是隔了辈儿拐了弯儿的门生故旧?!如今为中堂大人喊喊冤翻翻案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说起贤良寺,倒勾起一些无限美好的儿时记忆,俺学龄前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基本都是在那里姥姥家度过的。李鸿章去世的西跨院是俺当年最爱跑去的地方,那儿的南厢房住着本胡同儿毛主席保证最漂亮的一小姑娘,所谓”青梅竹马“来的。。。。。。
作者: bodyheat    时间: 2013-5-26 08:40
甲米  发表于 4 分钟前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

青梅是肯定没弄,糖葫芦是没少弄的。古人高洁,俺们吃货。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k.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