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322

查看

13

回复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施尼特凯第一交响曲

1#
发表于 2014-3-2 09:51:5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op133 于 2014-3-2 09:53 编辑



施尼特凯是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奇人大师,作品众多,游走在现代先锋音乐的前沿,但往往又包容并举,在其音乐作品里面能够听到古典音乐各个时期的烙印风格和手法。他的音乐绝对谈不上好听,交响乐和协奏曲大都以无调性和混乱性为基调,没有一些心理准备,确实难以正襟危坐从头到底听完他的乐队作品。但细细品来,确实是又酷又有内涵的作品。

最近音响系统小小改善,功放给力了,施尼特凯的大部头作品可以在系统上大声放出来而不会让人觉得刮耳聒噪,喜爱现代音乐的我,这几天听了不少施尼特凯的作品。这部第一交响曲,规模宏大,元素丰富,篇幅达到70多分钟。其中有古典的交响曲手法,比如动机,主题,但往往被湮没在纷乱芜杂的各种其他主题里,有爵士乐,有贝多芬瓦格纳的片段,有巴洛克旋律,军乐进行曲,还有现代酒馆舞曲,还有管风琴和钢琴穿插其中。整篇听来,好像走过了一场光怪陆离的音乐史展览会,一股现代暴力而充满活力的力量重重突围,好像一个不成形的形体,从巴洛克到现代,甚至被爵士乐和街头音乐引诱,但最终在第四乐章成功树立起来自己的存在。其中第二和第四乐章里面那些不同旋律主题之间的穿插,打断,听起来让人过瘾得很,说得不确切,好像街头厮杀的帮派,你方唱罢我登场,你有你的大砍刀,我有我的方天戟,传统的音乐如落日夕阳,现代的美式音乐如过眼烟云,什么都无法阻挡现代音乐的前进,光辉的C调堂堂正正的无调混沌结束全曲,让人有长舒一口气的感觉。

其中还有些元素让人还是费解,但整体脉络很清晰,表达的东西很明确。施尼特凯的早期作品还是可以寻到这样的主题感,后期作品确实越来越难,而且噪音的运用越来越多,让人难以安坐。他的室内乐很有意思,倒是我常听的作品。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同好的共鸣。说得肤浅,见笑。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4-3-2 09:55:30 | 只看该作者
施尼特凯在我的计划中,还没有开始,op133 兄请多聊聊。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4-3-2 10:2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甲米 的帖子
多谢版主。听施尼特凯是个体力活儿,精气神好的时候多听听,心情烦躁的时候可就给自己雪上加霜,当然极端一点作为发泄也行。我也间或发些感受,不过还是要听坛上其他高手的见解,也给自己听施尼特凯提供一些思路。

   

点评

哈哈,不少当代音乐其实需要花点“体力”才能听下了的  发表于 2014-3-2 10:42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4-3-2 16:21:06 | 只看该作者
现代当代作曲家的作品也尝试着学习听听。对我来说问题倒是不大,不像我有些朋友那么排斥。

楼主post的作品我还没听过。不过听过潘德列夫斯基的作品,还能撑得下去,哈哈!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4-3-2 16:44:21 | 只看该作者
我把这段文字再贴一下吧

1974年,苏俄音乐史上一颗重磅炸弹——施尼特凯《第一交响曲》在高尔基市首演。这部交响曲令人惊异之处,在于它的包罗万象,吸纳了音乐史上各个时期的素材,直至流行、爵士。这些素材都服务于作曲家的中心意念,“试图把交响曲拓展为全新体裁,界于现实和艺术史、不同类型的文化和音乐之间,让艺术从日常生活的生涩材料中自然浮现而出。”同时这部交响曲显示了作曲家的一个基本态度,现代技法和音乐应该突破纯音乐的牢笼,关注当下时代最核心的刺激点。《第一交响曲》立刻令施尼特凯成为苏联作曲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位。下面这段文字译自伊瓦什金的英文版《施尼特凯传》第五章,令我们重新回味苏俄音乐史上这个重要事件:


         1974年,一个寒冷的二月清晨,指挥家杰纳迪·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离开莫斯科,前往高尔基市(现在改回旧名,诺夫哥罗德)。该工业中心位于首都以北450公里,如今以安德烈?萨哈罗夫的流放地而知名,同时也作为施尼特凯音乐的首次凯旋之地,被人铭记。次日晚上,莫斯科至高尔基市的通宵夜车上挤满了音乐家。不同寻常的是,其中一些人以前从未演奏过“严肃”音乐。爵士大乐队“旋律”在流行界十分活跃,由萨克斯演奏家乔治?加拉尼安领队,受邀参加施尼特凯交响曲的首演,爵士钢琴家列昂尼德?奇日柯也随行前往。作曲家、演奏家和评论家们涌向高尔基市——只是为了聆听音乐会,这样的作品是不可能在首都上演的。
       施尼特凯的交响曲未能获得在首都演出的许可,并不令人惊讶(他还要等上十二年才迎来莫斯科首演)。高尔基市的危险较小,不会招惹苏联文化部官员的瞩目。此外,该市不向外国游客开放,西方报刊的评论者压根无缘出席演出。尽管是这样,作曲家要上演交响曲,还是要获得书面许可,需提请两人中任一人批准:吉洪?赫连尼科夫(苏联作曲家协会领导)或是罗季昂?谢德林(俄罗斯作曲家联盟领导)。他俩负责审核音乐新作是否适合公众,有无反苏宣传或“形式主义”路线。对施尼特凯而言,去找赫连尼科夫,不仅丢脸,而且荒唐,那家伙臭名昭著,支持日丹诺夫在1948年的大批判,一直是个顽固保守派。于是作曲家去找谢德林,给他看了总谱,相对较快地获得了批准。这有点令人意外,谢德林虽说是个天才作曲家,人很聪明,但处世谨慎,不轻易决断。他总在自己的偏爱和官位之间小心平衡。但话说回来,在这件事上,他表明自己喜欢这首交响曲,并在必要文件上签了字。说实话,这在七十年代是个勇敢之举,那十年是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光辉顶峰”,一个禁令、官僚和白痴盛行的年代。
        或许谢德林明白,第一交响曲是一颗炸弹,威力之猛足以摧毁苏联音乐现有秩序和等级。当时他还没像后来那样,把施尼特凯视为潜在对手。交响曲首演后的反响堪称一场风暴,多数充满了狂热。许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受到了刺激性的震撼,此前他们从未听过类似的音乐。
       施尼特凯的非凡交响曲展示了一幅万花筒般的世纪全景图。从古典音乐和非古典音乐内借用来的材料编织在一起,几乎无法再辨认原貌。有一段漫长的爵士即兴插段,乐队的插段是随意、没有记谱的调弦(交响曲以此开场与收尾),最终是彻头彻尾的嘈杂场面:整个乐队在长笛的带领下,离开舞台,回来时轻轻奏着一首毫不和谐的葬礼进行曲。最后,只有两把小提琴还在固执地演奏着海顿《“告别”交响曲》的结束乐句。
        这首交响曲到底有什么含意?首先它在搜寻一个关键基调,二十世纪带给人类的是近乎无法调和的对立。音乐开头,秩序似乎得以建立,但借自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终曲的凯旋音调随后转为酸涩,被神化的事物在我们耳际可耻地崩塌。乐队爆发出新的疯狂,正像爵士插段那样,也在张力下破灭,在弦乐赞歌中寻找协和的企图终归于徒劳。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转化为一首戏仿式的、奇特葬礼进行曲,表明一切已灾难性地丧失了稳定。不过世界还是复归一体——毫无疑义是在象征层面,一致齐奏C音,引领整部交响曲走向最终占支配地位的朴素单纯,也提出了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之后会怎样?”
        对施尼特凯的《第一交响曲》而言,意大利语“交响曲”(sinfonia)的古老原意是再恰当不过了——“一起奏响”,每个可能的对立因素都同时并存于一个真正的微观世界。
        作曲家这样写道:“任何作曲家,只要他不是聋子,他的音乐思维中一定有不同层次和等级。但不是每个作曲家都会利用其音乐世界中较低的通俗层面。有些作曲家,如韦伯恩,他倾向于把这些层面‘高尚化’,使它们隐蔽而不易觉察。其实,我们聆听他的音乐,还是能听到维也纳圆舞曲的蛛丝马迹,能感觉到曲作者曾干过轻歌剧指挥家。当然,那只是一个影子,一个原貌的遥远回响。在马勒的音乐中,这些较低和通俗的层面完全公开展示。马勒、肖斯塔科维奇、艾夫斯和齐默尔曼都把音乐世界的外围边缘,圈入他们的音乐。这也正是我走的道路。”
        施尼特凯的《第一交响曲》首先是关注文化和历史的音乐。作曲家在作品中摘引了贝多芬和肖邦音乐的片断,并不是来自“艺术”音乐,而是这些音乐在日常环境中时常丑陋的变形。作曲家再重新把它们带回交响曲中,如今它们具有了音乐之外的联想,具有嘲讽意味,譬如《第一交响曲》终曲开头处的肖邦《葬礼进行曲》。交响曲不仅包含了不同文化、历史和社会层面的撞击,它还率直地投身现实,并带着从现实中采集来的特征,抽身归来。通常人们认为日常生活中的陈词滥调不适合艺术作品,但施尼特凯的这部作品却代表了一种对此无所畏惧的态度。音乐作为文化产品和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间一向篱墙高筑,《第一交响曲》直截了当地拓展了艺术作品的范围,令这道篱墙趋于崩析。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4-3-2 20:36:36 | 只看该作者
版主贴的好文,施尼特凯的第一交响曲相比他后来的作品其实略显稚嫩,把想表现的内容一一罗列,好比一篇叙事流水账。当然,可贵之处是他如同一个编织高手,能把素材高明地组合在一起而毫无生硬的感觉,其中他日后的创作手法已经展露无疑,好比一头幼年猛兽,在传统中左突右冲,搅乱一池细水,也尽情地嘲弄了他所摒弃的那些传统和流行。甚至让我看到齐格弗里德出场的那种无畏地横冲直撞的气势,但这个齐格飞不是阳光的德意志青年,而是有点戾气的俄罗斯愤青。老肖的15交也有引用威廉退尔的旋律,俄罗斯人的音乐有时除了严冬酷寒还总有些诙谐。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4-3-3 13:04:01 | 只看该作者
俄罗斯人的音乐有时除了严冬酷寒还总有些诙谐。
op133 发表于 2014-3-2 20:36

俄罗斯人的音乐都是以伤感,忧郁为基调的。
即使是写出俄罗斯最优美的旋律的柴可夫斯基和拉赫曼尼诺夫,他们的作品都有非常沉重的一面的。
拉赫曼尼诺夫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柴可夫斯基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
俄罗斯人的艺术可能与他们冰天雪地的恶劣气候条件有关。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4-3-6 12:37:0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0P133(大赋格)的好文:上了spotify搜了下,搜出不少的schnittke的作品。打算一一听来。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4-3-12 16:04:49 | 只看该作者
施尼特凯还有一部作品——仲夏夜无梦,也是各种元素大串烧,很有意思。不过要比听第一交响曲轻松不少。
http://pan.baidu.com/s/1o6GzLNW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4-3-13 07:02:47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天在听施的第九交响曲,所谓的魔咒一般的9,天鹅之歌一般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乍听有种马勒的感觉,幽暗美丽,特别是第一乐章。空些多写点心得。

施尼特凯的室内乐还是比交响乐容易接受些,耗费体力也没那么大。有兴趣各位可以找来听。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4-3-15 10:26:38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在一直听他的作品。我认为他的精品是在其中期的。他受到我非常喜爱的意大利现代作曲家Luigi Nono的影响。晚期作品由于一味地强调悲惨的处境而发展到一种缺乏创造力的单一的表达形式。他的作品从第一交响乐开始至中期都是个充满了自我冲突的表现形式,即试图融合现代表现手法及音乐语言和传统的表现手法和音乐语言。虽然有的作品中有亮点,但总体来说我认为他是失败的。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的伟大在于传统手法下的现代语言和情感。而他的作品则是传统的思想和语言,用貌似现代的手法来表达。传统的表达形式给予夸张,这就形成一个非自然的自我冲突和生硬堆砌。他的后期作品完全放弃了现代手法而一味追求对死亡和悲伤的表述。例如他的最后的完成的第八交响乐。从他直接引用很多著名作曲家的旋律和主题来看,或许是受了肖的影响。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4-3-15 22:13: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4-3-15 22:16 编辑

这里我上他的钢琴四重奏,非常好的,演奏也很精彩。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5-1-10 15:55, Processed in 0.044749 second(s), 2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