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9447

查看

28

回复
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第一张人声好碟:杰西·诺曼演唱的《最后四首歌》

1#
发表于 2009-8-25 17:09:2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如果要问,最好听的美声独唱歌曲是什么,如果要问声音最好听的女高音是什么样,我的选择都是下面这个帖子介绍的。请好好听一听杰西·诺曼演唱的《最后四首歌》,可以保证听了没有遗憾,也可以保证让你听懂完美的美声嗓音究竟是怎么回事情!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更是个骄傲:来比锡学派,最正宗的德国传统,音色之美可以媲美世界上任何一个第一流乐团!私下我还对熟悉的朋友说,有的著名女高音的演唱上气不接下气,为此说法,曾经与一位学习美声的发烧MM争论过。时隔多年,我的观点至今不变。】


人声的录音唱片好坏大家都有自己的标准。喜欢原声的朋友,一般不会拒绝美声的录音。在众多的美声录音天碟,要选择几张好碟,我的标准,第一旋律要好听,第二歌词要合适,第三演绎要够班,第四当然是录音要杰出。

斯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后人称为“最后的天鹅绝唱”。不仅仅他是作曲家最后的创作,也是他最后的经典。整首乐曲的旋律非常优美、歌曲表达的情绪非常深情,聆听高水平歌手的演唱,的确是人生最美的一次享受。如果要我选择10张带入“荒岛”的碟片,这可是最值得留意的一张人声。这就是今天要说的好碟:一张旋律优美,演唱动人,录音出众,又能测试系统中高频的好碟。

斯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最著名的有三张名盘。

一张是舒瓦兹科普夫(Schwarzkopf)演唱。这张碟片是EMI的名盘,也是最经常被人提到的名盘。由赛尔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伴奏,编号747276-2。

舒瓦兹科普夫的歌声抒情迷人,可以用成熟女性来形容,不仅是迷倒了EMI的老总,绝大多数中国爱乐人都很喜欢,加上这里的乐曲十分深情,因此这张片显得非常耐听。舒瓦兹科普夫曾经还与卡拉扬合作过这首歌,但不及这张出名。

“最后四首歌”不是那种轻浮的旋律,而且对技巧要求很高,例如他对演唱者气息和音域要求特别严,尤其是每个乐句拍子较长,要求歌唱时要保持发声位置、控制气息,拖到最后中低音,始终都不能让嗓音松懈。这四首歌,难度大的是第一和第四。在第一“春天”,要求嗓音上下起伏连贯流畅;第四“黄昏”要求气息沉稳、深长。

塞尔的协奏非常出色,但在这里,抒情见长的舒瓦兹科普夫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优势,我们可以听到有几个音都唱白了,尤其是第四“黄昏”的表现,令我很吃惊。有位老的崇拜者说这是CD转录LP的过失,这种辩解难有说服力。

这首乐曲说是抒情,其实有着某些瓦格纳乐剧的风格,可能更适合那些全面性歌手演唱。我以为舒瓦兹科普夫她最好听最擅长的,还是演唱舒勃特等的德奥艺术歌曲,既抒情优美,又意味深长。

一张是卡萨(Lisa Della Casa)演唱的“最后四首歌”,这是Decca的一张名盘,由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伴奏,编号425 959-2,新碟已经列入传奇系列作24比特处理,编号467 118-2。

卡萨的嗓子清丽洒脱,声音清爽抒情,她的演唱风格仿佛一个花季少女,尤其受到老一代爱乐人的赞赏。作为一代名盘,我不能不指出他的不足。节奏明显偏快,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事实,完全失去了曲子的韵味。据说伯姆一反常态地出格,目的是为了照顾卡萨的毫不造作的快节拍特点。

其实注意一下卡萨歌曲顺序排列就明白了。卡萨这张碟片的歌曲,没有按照原来的顺序排列,他把相对技巧难度系数低点的第二“九月”和第三“入睡”这二首排到第一、第二的位置,让人一开始听,有种惊奇感。卡萨最擅长的优势在这里处处显得是弱势,虽然卡萨演唱加快了节奏,但由于气息不沉,通透流利的声音特点还是没能自然发挥,歌声显得急和紧,演绎有待商榷的地方不少。他的这张录音,很有自己的特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是个单声道录音,可也算那个年代最出色的经典录音之一,以至于我们听了最后才注意到他原来是个单声道。

“最后四首歌”还是推荐你听听黑人女高音杰西·诺曼(Jessye Norman)的演唱。Philips推出的这张碟片,被列入金线版。曾获留声机唱片大奖,企鹅评为三星带花等,也是一张名盘,编号Philips 411 052-2 。

诺曼被称作全音域的女歌手,一般认为是女高音,但有人说是次女高音,其实中音和低音,她都可以拿下。她的嗓子确实可上可下,这与她一米九几的个头有很大关系,当然也不惧怕什么瓦格纳的歌剧。音域跨越高中低三界,嗓子界于抒情和戏剧之间,所以说她是跨界并不过分。卡拉扬当年特别邀请她到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瓦格纳的歌剧,也成为她艺术生涯的一个亮点。在DG为卡拉扬录制的一个瓦格纳音乐现场版(编号423 613-2),主要是歌剧的序曲,诺曼担任了最后一个曲目的独唱。她的演唱技巧充分体现在“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终幕前的这首“爱之死”。在我聆听了诺曼这二张碟片后,不能不对这个女高音刮目相看。诺曼的现场歌声同样令人吃惊,在厚重的德国乐团伴奏下,她演唱仍是完美。纯粹从嗓子来说,诺曼完全可以媲美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著名女高音,包括那些著名的瓦格纳女高音。

这张Philips录制的斯特劳斯“最后四首歌”碟片,录音音效很好,加上马舒尔指挥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的优美音色尽收在内。尽管舒瓦兹科普夫在EMI的那张碟片,曾经被认为是最有份量的录音,但与诺曼的这张片对比,演绎与音效都有一定距离。我们也比较过其他的名盘,Philips录制的这张录音明显好于其他的名盘。

诺曼的演绎,特别是她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如对语言词汇与情感内涵的精妙把握和演绎,恰如其分。从嗓音来说,注意听她的演唱是如何控制气息,做到声区统一,在保持高音歌唱位置时,又不使低音松垮,融情于心,把情感寄于技巧之中。虽然是个大号歌手,在这里却听不到一丝笨拙的歌声。

Philips这张“最后四首歌”,另一优势是,可以好好试试系统的中高频。

第一是听诺曼的歌声。由于她的音域宽广,呼吸深沉,不但是中低音好,高音也很有质量,做到上下自如、声情并茂。如果你的系统中音不饱满,你会觉得诺曼吐字不清晰,嗓音中金属附着声与人声是分离的,声音听来明显是两条线,不圆润;如果系统调整好了,你可以真正感受到她被人誉为天鹅绒般顺滑光亮的歌声。

第二个值得注意是弦乐的声音,尤其是提琴的演奏。第三首歌中间过门的提琴与乐队的演奏,在所有版本中,琴声都显得十分优美流畅。在有的录音是用小提琴演奏,有的录音用的是中提琴。不论用哪种琴,你一定要听出琴声温厚感,才能结合美好的歌声,悦耳的旋律来享受音乐,这是斯特劳斯带给我们独一无二的温情。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用的什么琴,听了你定有结论。

第三是乐队与歌声的美妙关系。有人比喻说,歌声仿佛是在乐队上下起伏的崇山峻岭翻越。二者若即若离,情谊绵绵,犹如多情人在内心倾诉伴侣随着春风清扬而至,又伴着夕阳渐渐远去的无奈。如果乐队各声部与歌声达到这种十分协调的境界,这是系统的最佳状态。诺曼演唱“最后四首歌” 在一般胆机驱动的小系统重播,歌声几近完美无缺。

什么样的歌声有最佳的感情、什么样的歌唱声区表现是最统一的、什么样的气息控制是最沉稳的? 请听一听“荒岛唱片”第一张人声好碟:杰西·诺曼(Jessye Norman)演唱的斯特劳斯《最后四首歌》!

(写于 2003年2月)

http://lts.bbs.net/bbs/01/2381.h ... 3%CB%C4%CA%D7%B8%E8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09-8-25 17:28:58 | 只看该作者
另:附录上某网络BBS发的下面这段话,是关于杰西·诺曼歌唱特点的评论。其中很多“见解”,真可谓是天不怕地也不怕的大胆:杰西·诺曼她仅仅是优秀的演唱艺术歌曲歌唱家?她的音色真的较暗?

“杰西·诺曼她被许多人认为是发声共鸣最科学最先进的典范,全身共鸣腔合为一体,达到了能上能下随心所欲的地步,把她形容为一个巨大的风箱也不为过。但她是一个优秀的艺术歌曲演唱家,唱歌时,共鸣的运用比唱歌剧时要节俭得多(虽然我个人认为有的曲子她的共鸣还是用得太多),唱高音时胸腔共鸣比例也明显比唱歌剧时少,高音音质相对集中明亮,而她有时唱歌剧时运用很大成份胸腔共鸣演唱高音,头音成份反而较少,音色较暗,高度到high c,这在女声中是非常少能做到的。但不能就此认为她的这种唱法是最先进的,因为多样化的曲目要求在不违背科学的前提下多样化的唱法。杰西·诺曼这样的发声可以唱很低音,这也是她自身条件所决定采用的唱法,但达不到美声曲目的高度,如果一个抒情花腔女高音采用杰西·诺曼的方法来唱美声曲目,一是不好听,而是声音有可能坏掉。所以还是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

上面引用的这个评论,可以肯定的是,发贴人完全沉迷于单纯的嗓音美色之中,或者具体一点说,是个还不懂欣赏“大号”歌手的价值,更不知道德国歌剧德国艺术歌曲美在何处。请注意这段引言:“如果一个抒情花腔女高音采用杰西·诺曼的方法来唱美声曲目,一是不好听,而是声音有可能坏掉。”字里行间透露的信息告诉我们,他还停留于欣赏单纯的抒情美声和花腔高音。用音响来做一个比喻,还处于只听高频延伸多少的阶段。

歌唱的最高境界,揭示出歌曲的情感。从美声来说,并不是一味强调嗓音有多美,更不是唱的有多抒情。只有追求声音圆润饱满,富有张力,才可能有更宽泛的表现力,实现以声带情,以声传情,表达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可以通俗地说,厚一点的嗓音,远比薄的嗓音富有表现力,选择和适应各类作品的可能性也更大。现在中港台的发烧友或爱乐人,普遍还不能真正欣赏晚期意大利歌剧,更不用提德国歌剧,对杰西·诺曼作出这种无知的大胆评论,也就见怪不怪了。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09-8-25 17:49: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舒存 于 2009-8-25 17:52 编辑

20世纪最杰出的女高音?

要想了解20世纪最杰出的女高音唱的如何,一定要听听弗拉格塔德。我听的人声不多,不知道弗拉格斯塔德是否属于20世纪女高音第一人?但是,她确实太有特点了,也太出众了。

买了这张碟片:弗拉格斯塔特演唱《最后四首歌》,Testament 发行,编号SBT1410,福特文格勒指挥,爱乐乐团伴奏,弗拉格斯塔德演唱。前面是“最后四首歌”,后面另外还收入她演唱“爱之死”等二首瓦格纳歌剧选段。

尽管录音不是很好,转录也不是发烧的声效,尤其“最后四首歌”的音效,但还是在自己熟悉的系统,重新再听了一遍,很有感受。听《最后四首歌》,自然想到弗拉格斯塔德之后,另外三个非常知名的女高音:尼尔森、舒瓦茨科普夫,还有杰西诺曼。以《最后四首歌》唱片演绎来说,个人的感觉,弗拉格斯塔德她的演唱非常完美,特点是集中了她之后另外三个女高音演唱之所长,这就是尼尔森的张力、舒瓦茨科普夫的纯美,还有杰西诺曼的完整。

从录音来说,尼尔森有些太过刚烈,适合秋瑾杨开慧这样的先烈。不知道尼尔森的现场是如何?舒瓦茨科普夫的遗憾,不仅在气息,她的纯美也无法遮盖风格的过于单一。杰西诺曼如果能唱的再轻一些,就可达到弗拉格斯塔德的境界了。她似乎总是用一种过于成熟的嗓音,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

很多学声乐的不知道弗拉格斯塔德,更不知道瓦内尔、尼尔森。他们只知道包装很厉害的舒瓦茨科普夫。所以很有感慨:要知道人声还有多好的女声,一定要听听弗拉格斯塔德!理查斯特劳斯创作《最后四首歌》指定弗拉格斯塔德演唱,弗拉格斯塔德提出首唱必须福特文格勒指挥。于是,有了这个现场及录音。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09-8-25 18:07:33 | 只看该作者
舒存感言:以前发过一个帖子,谈的是《第一张人声好碟--杰西·诺曼演唱的“最后四首歌”》,当时比较了另外2张名盘,得到这个结论。对比的第一张是EMI的名盘,舒瓦兹科普夫(Schwarzkopf)演唱,赛尔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伴奏,编号747276-2。还有一张Decca的名盘,卡萨(Lisa Della Casa)演唱,由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伴奏,编号425 959-2(新碟列入传奇系列作24比特处理,编号467 118-2)。

下面转帖的文章,其中提到的另一个美国女高音谢丽尔·斯图德(Cheyyl Studer)演唱《最后四首歌》,没听过,不好多说什么,还是说说另外2个录音:舒瓦兹科普夫与卡萨。这个作者和我一样,都把舒瓦兹科普夫与卡萨做对比,其实这么对比毫无意义,因为她们都是气短类型的,都不适合这首歌的境界。可以说,她们都是唱片公司出于市场考虑的噱头,他们都是错误的演绎。

这个结论可以把舒瓦兹科普夫与《最后四首歌》首唱弗拉格斯塔德作对比。即使你再不会听人声,也能感受到舒瓦兹科普夫的毛病。尽管舒瓦兹科普夫用各种经验作了掩饰,还是能感觉到她唱的太困苦,上气不接下气,好几个低音都唱散了。舒瓦兹科普夫的演唱风格,最得中港台听友的偏爱,像转帖的一些具体分析,明明是气短气浮,控制不了,连错的都说成了是对的、是美的了。对于舒瓦兹科普夫的演唱,犹如眼下中国的宋祖.英,实在不想多说什么了。


转帖:比较《最后四首歌》的名唱名盘

《最后四首歌》由挪威女高音歌唱家科尔斯藤•弗拉格施塔特(kirsten Flagstsd,1895-)1950年首演于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德国指挥家魏儿海姆•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1886-1954)指挥爱乐乐团。此外有很多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演唱了这部作品,总共有七十多个演唱版本。在这些版本中就三个女高音的演唱版本进行分析和比较:

第一个版本为德国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在1953年录制,EMI公司制作(DDD-086-087);第二个版本为瑞士女高音歌唱家Lisa della Casa(1919-)于1953年录制,Decca公司制作(425959-2);第三个版本为美国女高音歌唱家Cheryl Studer演唱,DG公司制作(439865-2)三位歌唱家在演唱这部作品的演唱技巧上无懈可击,但她们在演唱处理上都具特色。《最后四首歌》的旋律并非歌唱性强的轻畅旋律,对演唱技巧要求很高。尤其考验演唱者控制气息的能力。要求歌唱时要保持发声位置、控制好气息,持续到最后的中低音,始终都不能让嗓音松懈。这四首歌,难度较大的是第一首和第四首。《春天》要求声音上下起伏连贯流畅;《黄昏》要求气息沉稳、深长。

三位歌唱家的嗓音也各有特点,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声音成熟大气,富有内涵;Lisa della Casa的嗓音秀丽清新;Cheryl Studer的嗓音明亮洒脱。卡萨这张碟片的歌曲,没有按照原来的顺序排列,她把相对技巧难度系数稍低点的第二首《入睡》和第三首《九月》排到第一、第二的位置,让人开始听,就有种惊奇感。卡萨演唱加快了节奏,但是由于气息不沉,通透流利的声音特点还是没能自然发挥,歌声显得急和紧。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的演唱速度是三个人中处理得最慢的,她这样处理并没有给人以拖沓之感,反而让听者为之动情,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的音色处理也是三人中最丰富的,她几乎在每一乐句都会有音色的变化,所以说情感表达是三人中最感动人的。

例如:《春天》中51-53小节,这个乐句中的“zart”这个词,声音不是平直地唱出来,给人有种颤栗的感觉。在语言的处理上,三人都在冗长的乐句中加词或者音节,来解决换气的问题,相比之下,Cheryl Studer和Lisa della Casa这方面更尊重原作,在乐句中,词加得较少,例如《九月》结束的乐句53-57小节,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在53小节加了“lang”,在54小节的第三拍加了“sam”,在55小节加了“Au”。另外两位歌唱家是按照原谱演唱的,没有加任何词汇。Cheryl Studer的演唱版本听起来,总觉得嗓音过于明亮,音色变化不大,没有给人很深刻的印象。三个版本中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的演唱版本处理得比较细腻。

三个演唱版本的“花唱”演唱处理比较

这部套曲最显著的特点表现在它独特的旋律写作手法,即“华彩”式乐句——“花唱”乐句。这在作曲家其它的艺术歌曲中很少见。这些乐句三至六小节不等,具有独特的旋律轮廓,杂技式的声音跳进,气势磅礴的旋律高潮。施特劳斯的节奏风格包括在长时间的“花唱”中广泛使用热切的重音和切分音。这些“华彩”式的乐句充满了戏剧性,给人以震撼和力量。由于作曲家没有在谱面上标明,可供选择的分句处理方法和呼吸记号,因此这部作品的演唱者不得不求助于这些歌曲的录音,作为她们演唱这部作品的指导。

以三位歌唱家的演唱版本中对《春天》、《九月》、《入睡》三首歌结尾处“花唱”乐句演唱处理进行比较和分析。三个包含“富有活力”的“花唱”乐句出现在前三首歌曲《春天》,《九月》和《入睡》的最后结尾处,这些“花唱”乐句称为“连续性的花唱”,这些选段中,施特劳斯扩充了乐句和诗句。

《春天》,旋律下行,从而构成了类似“瀑布”的外形,这种旋律往往具有夸张的表情特性,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三位女高音歌唱家在处理这个乐句时,有许多的不同。德国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和瑞士女高音歌唱家lisa della casa把这个长的乐句处理成两个乐句,便于情感的抒发。美国女高音歌唱家Cheryl Studer是按照原谱演唱,但是她的演唱速度稍快,也可以解决演唱中气息不足的问题。施瓦茨科普夫在63小节把“ge”唱成了“se”;64小节加上“li”;65小节加了“ge”,这三个音节合起来构成了“selige”这个德语单词。施瓦茨科普夫在66小节的第七拍前加了“ge”,“ge”和后面的“gen”、“wart”一起构成了“gegenwart”这个德语单词。lisa della casa在65小节第一拍加了“ge”,和后面的“gen”、“wart”组合成“gegenwart”。她还在63小节和64小节加了“selige”。两位歌唱家的换气点也不相同,施瓦茨科普夫在66小节的第七拍前换气,lisa della casa在65小节前换气。从谱面来看,施瓦茨科普夫的处理更符合原作的意图。对于一些演唱功力不深的演唱者来说,Cheryl Studer在这个乐句的演唱处理是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

《九月》,旋律为连续的半音阶上行进行,旋律外形如:“斜线”,这时旋律的歌唱性降低,演唱时情感的表现是很内在的。施瓦茨科普夫在处理这个乐句时,用一种缓慢的速度,微弱的音色,表达了作曲家内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语言的处理上,她在乐句的第一小节,加了“langsam”这个单词,强调了“慢慢闭上眼睛”这个动作,似乎为《入睡》作了很好的铺垫。lisa della casa和Cheryl Studer是按照原谱演唱的。在音色上没有作太多的变化。

《入睡》,连续出现了“花唱”乐句,音域从d1到b2横跨近两个八度,旋律呈大山似的线条起伏。第53小节演唱旋律的五个音和56小节的演唱旋律的五个音形成了七度模进,这种旋律表现手法更加深化了情感的抒发,形成了戏剧性的力量。当演唱者唱到56小节时由于音高的提升,情感到达了全曲的小高潮。但是长达8小节的乐句,作曲家并没有给出乐句的划分记号这就给演唱者带来了难题。许多歌唱家在处理这些乐句的方法不同。德国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在54小节没有按原谱唱“tau”这个音节,而是唱成“tief”这个词,中文译成“深深的”。原谱中“tausendfach”这个词延续了5小节,中间是不能换气的,演唱难度非常大。施茨科普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tief”后加了个“und”,这个词重复了53小节的歌词,从而在“und”前换气,解决了乐句太长而呼吸不够的问题。瑞士女高音歌唱家lisa della casa和美国女高音歌唱家Cheryl Studer在55小节的后半拍加了“send”这个音节,在56小节前换气。“tausend”和“tausedfachde”的字意相同都为“千百倍”的意思,这样的演唱处理也没有改变原诗所要表达的意义,也很好地解决了乐句的划分。在演唱速度上,施瓦茨科普夫的处理比卡萨和斯图特稍快。

通过以上三个版本演唱的分析和比较,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的演唱成熟而且大气、气息平稳、声音的控制力很强。卡萨属于那种音量偏小的女高音,她在演唱时,速度明显快过施瓦茨科普夫和斯图特,气息不够沉稳,失去了原作的韵味,但是她的演唱自然、清新、毫不做作。施瓦茨科普夫在演唱时,融入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有多处地方和原谱不相同。她的演唱处理是值得我们商榷的。斯图特的嗓音通透、明亮,属于音量偏大的女高音。她的气息控制很好,以至于长长的“花唱”乐句,她也能轻松地完成。但是她的演唱中规中矩,歌曲处理显得有些平淡。

研究《最后四首歌》这部作品,对研究理查·施特劳斯及其他对这一时代的作曲家们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四首歌》的演唱难度是巨大的,许多著名歌唱家都演唱了这套作品,其中包括这部作品的首演者女高音歌唱家柯尔丝滕·弗拉格斯塔德(Kirsten Flagstad,1885-1962),塞娜·朱林柯(Sane Jurinac,1921-),莉萨德拉·卡萨(Lisa Della Casa,1919-),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Elisabeth Schwarzkopf,1915-),冈都拉·贾诺维奇(Gundula Janowich,1937-),利昂蒂妮·普赖斯(Leontyne Price,1927-),露西娅·波普(Lucia Popp,1939-)等。由于钢琴谱和乐队总谱中没有可供选择的分句处理和呼吸记号(这些标记本应由理查·施特劳斯提供)因此,这部作品的演唱者和演奏者不得不求助于这些歌曲的录音,使他们的表演尽量吻合理查·施特劳斯的写作风格。

来源:dolce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b46610100bu1b.html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09-8-25 18:12: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舒存 于 2009-8-25 18:30 编辑

《最后四首歌》的风格早有定论

上面转帖提到的谢丽尔·斯图德(Cheyyl Studer)演唱《最后四首歌》,也享有一定的名气,这个以前并不知道。斯图德的现场,只是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女武神》第一幕的演出听过。那天她的演唱并不精彩,甚至有点失去水准。也有人认为她那天唱的非常好,唱的比其他人更美。

有三种可能,一是她确实水平下降很厉害已经过气;二是她还不是真正的瓦格纳歌手不适合瓦格纳风格;三是她的光彩被当天另一位后起之秀遮盖了。从斯图德的歌唱特点推测,她演唱《最后四首歌》,走的也是弗拉格斯塔特的传统正道。前些年去欧洲,飞机上播放了二次阿本德洛特指挥的《最后四首歌》,谁唱的没记住,也是弗拉格斯塔特风格。

正好网上看到采访余隆和斯图德,谈到了他们与中国爱乐合作过《最后四首歌》,听听他们怎么看的。有意思的是,斯图德说,她第一次演唱《最后四首歌》是1988年临时顶替生病的杰西·诺曼,那次是柏林爱乐出访美国的音乐会。余隆直接了当说,杰西诺曼是最好的版本:


问:(你们)请谢丽尔·斯图德来唱《最后四首歌》有特别原因吗?

余隆:大家知道最好的版本是杰西诺曼和库特·马祖尔的。请斯图德来演是有道理的,我个人觉得《最后四首歌》需要的是大号的女高音,上次请来的芭芭拉“号”就有点小。斯图德2002年来过北京国际音乐节演瓦格纳的歌剧片段,还跟爱乐合作过《女武神》。



问:你对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如何理解?

斯图德:《最后四首歌》,我等了很长时间才得以去演绎,这部作品难度非常大,我从十五、六岁开始听,在我心里的位置很特殊。但直到我去过理查·施特劳斯写这部作品的住处以后,才真正算得上理解了作品。这套声乐作品跟理查其他的歌剧作品和几百首歌曲都不同,有很特别的质地。我到的地方,也是理查逝世之地,在巴伐利亚极偏僻的南部,位于阿尔卑斯山脚下,你看不见山顶铺满白雪的风景,只有平坦、黑暗的山墙擦过你的鼻尖;硕大的牧牛围绕在施特劳斯的房子周围,日复一日,上山又下山——一种让人沉重的感觉。于是你感到《最后四首歌》没有作曲家通常作品中的轻盈——理查·施特劳斯曾说,别人演绎他的作品,应该演得像精灵般的音乐。在这里,我们感受到更多形而上的东西,也许当时作曲家已经预感到死亡。你是音乐记者,大概也知道,在《最后四首歌》的结尾,理查甚至引用了他另一部管弦乐作品《死与变容》,关于“死亡”与“通往另一个世界”之寓意也就不言而喻。


问:那什么时候是你第一次演这部作品?

斯图德:好问题——噢!我记起来啦——故事很有意思,我第一次唱这部作品,我撒谎了!那是1988年,柏林爱乐在美国等地巡演的时候,好像当时演这部作品的杰茜诺曼病了,有人就来问我能不能唱,有没有唱过《最后四首歌》,我就说有啊,就让我上了——这是我歌唱生涯开始的11年以后。当时我要是说了实话就演不成了。这一次也是我第一次跟柏林爱乐合作,对我来说很重要。1993年我录过这部作品,也是唯一的一次。

问:《最后四首歌》唱了那么多年,你怎样评价自己现在的表现?看你中途休息还一直在小本子上写划,是还在揣摩作品?

斯图德:我现在唱得比1988年好。而要学的还有很多。每次唱,我对自己的期望值都在增加。

问:知道你除了擅长歌剧,也多唱艺术歌曲。而似乎《最后四首歌》用歌剧的唱法更出彩。你怎么看待作为歌剧的演绎者与唱艺术歌曲者的区别?

斯图德:是的,这部作品的乐队编制非常大,一般的音乐会歌唱家的声音根本没办法驾驭。我想,在上世纪60、70、乃至80年代,我们去区分歌剧声乐家和音乐会歌唱家的概念,到今天,已经不一样。当时我们是人为地这么区分,其实我们并没有这个传统,可能就是因为有些艺术家声音不够“大号”,就找了个“音乐会歌唱家”的定义给他们。但我们现在说的歌唱家,通常什么都唱。我对这些比较清楚,因为从去年10月开始,我就在教书,我和在我学校里的教授们都秉持着这种概念。而我们遇到的考生或学生,都不会说“我想成为音乐会的歌唱家”,就是说“歌唱家”。当然,即使我们全面训练学生,有的人还是会“偏科”:也就是唱艺术歌曲或是唱歌剧比较好一点,还是会有差别。

问:那对你自己来说呢?你认为自己偏哪一种?

斯图德:我什么都唱,我哪一种都要,哈哈哈!就因为这样,我学做人和学艺术,都在努力学着放弃一些、不要那么多。

问:你来过北京两次,包括曾跟中国爱乐合作瓦格纳的《女武神》,这次觉得爱乐跟以前有没有变化?

斯图德:我很难去评价,但《最后四首歌》是难度极大的作品,对于今天才是第一次的排练,已经超乎寻常的好了。而以前的瓦格纳也很好。


节选:余隆与谢丽尔·斯图德访谈--中国爱乐2004-2005音乐季即将拉开帷幕
采访:张璐诗
时间:2004年8月20日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09-8-26 03:31:51 | 只看该作者
理查德•施特劳斯很有才华,具有极其卓越的对位写作才能,几乎所有作品的织体都异常复杂。《最后的四首歌》在总体结构上带有自传性质,表达了作曲家与美丽尘世的依依惜别之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09-8-26 05:25:49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要问,最好听的美声独唱歌曲是什么,如果要问声音最好听的女高音是什么样,我的选择都是下面这个帖子介绍的。请好好听一听杰西·诺曼演唱的《最后四首歌》,可以保证听了没有遗憾,也可以保证让你听懂完美的美 ...
舒存 发表于 2009-8-25 17:09


谢谢兄台好贴。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09-8-26 10:04:51 | 只看该作者
不用客气!帖子是老帖子,不过最近说了几句话。因为,最近有朋友提到,《最后四首歌》是否可能有另一种演绎?理查的风格,有人分析是两类,一类偏于莫扎特,一类偏向瓦格纳。我个人觉得,就《最后四首歌》而言,没有这种可能。这毕竟是作曲家经历磨难之后最后的创作,他指定弗拉格斯塔特首唱,本身已经说明了一切。

舒瓦兹科普夫的歌唱,很有自己的特点,单就《最后四首歌》演唱来说,由于本身条件局限,她只能做一种似乎是有“创意”的个性演绎,从结果看,明显属于新潮的演绎。并非我挑剔她的风格,她自己曾经说过,录音之前,如果听到弗拉格斯塔特的演唱,她就不敢再唱这个作品了。她说这个话的原始出处,我也忘记了,现在查不到,所以上面都没有提及。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很多方面,来印证这个作品风格类型。

不少搞艺术的,把标新立异视为艺术的神来之笔,这个在很多艺术家身上多有表现。其他艺术不好说,也许有些艺术就是如此,如,法国人搞绘画很成功,但他们搞音乐,总是有点像流星,昙花一现。从音乐的角度来看,音乐创作所要的,尤其是演绎作品追求的,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虔诚的音乐作品传道士。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明白,不能把音乐变为魔术和杂技。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09-8-26 10:07:01 | 只看该作者
感觉"音乐版块"的内容越来越深了...目不暇接,要加强学习了....呵呵.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09-8-26 10:12:57 | 只看该作者
《最后四首歌》70个版本

1. Roberta Alexander ( Eurosound ES 46.583)
2. June Anderson ( Legato ALD 3063 (tape) )
3. Britt Marie ( Bluebell ABCD 062 )
4. Arlene Augér ( Telarc CD-80180 )
5. Barbara Bonney ( Decca 460 8122 )
6. Joanna Borowska ( Nightingale NC161864-2 )
7. Grace Bumbry ( Legato ALD 3063 (tape) )
8. Montserrat Caballé ( Erato 4509-98499-2 )
9. Montserrat Caballé ( Legato LCD 134.2 )
10. Lisa della Casa ( Decca 425 959-2 )
11. Lisa della Casa ( IGI )
12. Zara Dolukhanova ( Melodya 10-43971-2 )
13. Jane Eaglen ( Sony SK 61720 )
14. Maria Ewing ( Legato ALD 1817 (tape) )
15. Carole Farley ( Classic FM 570022 )
16. Kirsten Flagstad ( Simax PSC 1823 )
17. Kirsten Flagstad ( Hunt Productions CD 576 )
18. Kirsten Flagstad ( Acanta 43-189 )
19. Renée Fleming ( RCA 09026 68539-2 )
20. Gabrielle Fontana ( Preiser CD 93377 )
21. Mirella Freni ( Legato BIM 703-2 )
22. Christel Goltz ( VOX PL9400 (LP) )
23. Elisabeth Grümmer ( Gala GL 100.554 )
24. Magdalena Hajóssyová ( OPUS 9112 1511)
25. Heather Harper ( BBC 15656 91382 )
26. Heather Harper ( EMI 7 49726 2 )
27. Barbara Hendricks ( EMI 5 55594 2 )
28. Gundula Janowitz ( ORIGINALS SH 832 )
29. Gundula Janowitz ( Nuovo Era CD 2217 )
30. Gundula Janowitz ( Philips 462 947 2 )
31. Gundula Janowitz ( DG 447 422-2 )
32. Gwyneth Jones ( Koch Schwann 314081)
33. Sena Jurinac ( EMI 7 63199 2 )
34. René Kollo ( EMI 7 54776 2 )
35. Hanne-Lore Kuhse ( Berlin BC 2075-2 )
36. Evelyn Lear ( VAI 1159 )
37. Felicity Lott ( Chandos CHAN 9054 )
38. Eva Marton ( Sony 44910 )
39. Karita Mattila ( DG 445 182-2 )
40. Elisabeth Meyer-Tops?e ( Kontrapunkt 32156 )
41. Birgit Nilsson ( Bluebell ABCD 009 )
42. Jessye Norman ( Philips 411 052-2 )
43. Adrianne Pieczonka ( Nightingale NC 000072-2 )
44. Fran?oise Pollet ( Accord 204822 )
45. Lucia Popp ( EMI 7 47013 2 )
46. Lucia Popp ( Sony SK 48242 )
47. Leontyne Price ( RCA 6722-2-RG )
48. Margaret Price ( Legato ALD 1817 (tape) )
49. Margaret Price ( Legato ALD 1554 (tape) )
50. Anneliese Rothenberger ( EMI 5 68795 2 )
51. Sylvia Sass ( Hungaroton 12397-2 )
52. Elisabeth Schwarzkopf ( EMI 7 61001 2 )
53. Elisabeth Schwarzkopf ( EMI 7 63655 2 )
54. Elisabeth Schwarzkopf ( Verona 27075 )
55. Elisabeth Schwarzkopf ( EMI 7 47276 2 )
56. Elisabeth S?derstr?m ( HMV )
57. Eleanor Steber ( VAI 1012 )
58. Teresa Stich-Randall ( Westminster (LP) XWN19081)
59. Cheryl Studer ( DG 439 865-2 )
60. Sharon Sweet ( Collins Classics 11352 )
61. Kiri Te Kanawa ( CBS MK 76794 )
62. Kiri Te Kanawa ( Decca 430 511-2 )
63. Anna Tomowa-Sintow ( DG 445 600-2 )
64. Deborah Voigt ( Teldec 3984-25990-2 )
65. Ljuba Welitsch ( Sony CD MH2K 62866 )
66. LouAnn Wyckof ( Mondo Musica MDM-10010 )
67. Teresa Zylis-Gara ( Rodolphe RPC 32 392 )
68. Elisabeth S?derstr?m ( Nm Classics 97014 )
69. Soile Isokoski ( Ondine )
70. Sena Jurinac ( Rococo 1021/4 (LP) French National Radio Orchestra / Milan Horvat )


http://lts.bbs.net/bbs/01/23398.html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09-8-26 10:29: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09-8-27 07:58 编辑

Janowitz 的声音艺术效果是抒情女高音,抒情女高音一般音色清雅优美,行腔连贯、舒展,情感细腻。这使得她成为演唱施特劳斯声乐作品的极佳代言人之一。Janowitz的特点非常适合《最后四首歌》。 她的演唱具有绵长悠扬、飘逸、优雅、高贵的气息。又带有一份谈谈的淡雅的忧伤。在她的如水的流动、一气呵成的演唱中,她赋予这些艺术歌曲以无比动人的光彩。充分表现了抒情女高音擅长演唱舒展线条的特点。她对作品的理解很深刻,声音既优美又苍茫,并且具有强大穿透力,完全可以和乐队匹敌,也相互配合得很好。卡拉扬很会看人。而他在这个录音中也没有抢戏,而是平静地、默默地呵护着Janowitz。而这个录音里的小提琴独奏也恰到好处,温暖动人,为这个版本增色不少。一个很好的版本。无条件、毫无保留地推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09-8-26 12:57:43 | 只看该作者
shinelb兄推荐的这个版本,在我看来是最好的版本,很遗憾,我自己却没有这枚录音。在朋友家比较过Norman、Schwarzkopf和Janowitz此录音的CD版本,Norman如同西北高原唱山歌的大力村姑,Schwarzkpf则是五音不全的贵妇,唯独Janowitz音色纯美具有典型的传统德奥音乐气质,拿捏得当,深得我心。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6 13:00, Processed in 0.045610 second(s), 16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