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0908

查看

150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zjize

104#
发表于 2016-1-8 09:11:53 | 只看该作者
希望喜欢!有人欣赏就好

使用道具 TOP

103#
发表于 2016-1-7 16:21:08 | 只看该作者
好多靓东东,

使用道具 TOP

102#
发表于 2016-1-7 14:12:33 | 只看该作者
教父,电影一流!音乐也一流!谢楼主分享!

使用道具 TOP

101#
发表于 2016-1-7 13:36:03 | 只看该作者
65. 教父
电影配乐中最经典之一。每次听里面爱的主题的时候,都深深感谢Nino Rota为我们带来如此动听无比的音乐。极度喜欢这个系列的电影,实在是无比经典!

(转)《教父》第一集的配乐是整个“教父三部曲”的音乐基础,它由“意大利音乐教父”尼诺.罗塔(Nino Rota)完成。这是一张具有浓郁古典风格的电影配乐,其中的多首曲目弥漫着意大利的西西里风情,而且各种舞曲风格的交融给这张唱片增添不少亮点。尼诺.罗塔以他对意大利民谣的精深理解和过人的音乐天份为武器,写出了这部十分耀眼的《教父》,当年在提名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时曾遭人检举,说其主题音乐早在他的意大利电影作品中使用过,因而被取消了提名资格。两年后,尼诺.罗塔以同样的主题音乐为《教父续集》谱曲,奥斯卡奖却乖乖的颁了给他,可见本片的气势凌人。在《教父》电影原声带中,“爱的主题曲”早已是一首风靡全球的情调音乐;“迈可主题曲”更以激昂的管弦乐点出了教父次子的悲剧人生;“教父华尔兹”配合父女相拥而舞的场面则最为精彩迷人。

使用道具 TOP

100#
发表于 2016-1-7 12:46:49 | 只看该作者
64.蜘蛛侠
记得当初看电影时,刚看完片头,忍不住又重新放了一遍片头,这音乐,实在太爽了,太配这部动作片了!

对了,多说一句,要买一定要买配乐版,很多电影都会同时出歌版(比较常见)和配乐版(少见得多),买错了经常就会少听很多好配乐了。

使用道具 TOP

99#
发表于 2016-1-7 12:04:03 | 只看该作者
63. 剪刀手爱德华
这部美丽感人的电影成就了3个人,鬼才导演蒂姆.波顿,鬼才演员Johnny Depp和鬼才配乐Danny Elfman. 如此优美的音乐和如此天马行空,古灵精怪却无比动人的电影配合在一起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

使用道具 TOP

98#
发表于 2016-1-7 09:24:0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上补充!我在Lalo Schifrin的精选中找到过,不过这个电影的配乐是DE,所以算是摆了把乌龙。

使用道具 TOP

97#
发表于 2016-1-6 12:48:14 | 只看该作者
62.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这部著名的动作电影中,Danny Elfman仅仅用了几个音符作写出了极有感觉且经典的主题,和John Barry的007主题一样。同样也被引用到烂大街的程度。

点评

M:I 的主题是Lalo Schifrin1967年为同名电视剧集谱写的,当时就很流行了。96电影版中的电子改编是U2的哥儿俩,与负责管弦配乐的DE没关系。  发表于 2016-1-6 16:35

使用道具 TOP

96#
发表于 2016-1-6 12:46:01 | 只看该作者
61. 蓝红白三部曲
音乐是属于古典乐爱好者喜欢的曲子,柔美而有情调,那个喜欢啊。可惜电影却只看了部,另两部都没看完就受不了了,拍得虽然美,可也很慢。。

转一篇关于导演的文章记念下这对黄金组合:
1996年3月13日,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在巴黎进行心脏手术,但他不幸地在手术台上辞世,终年五十四岁,以影像思索宿命的一代宗师也逃不出命运的安排。在波兰,这条消息占据了大小报刊的头版,波兰电视台决定于次日播放《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和《十诫》。整个世界影坛用“失色”一词来形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英年早逝。而那一年,大多数如今的电影文青们并不知道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何许人也。


1997年,看VCD正在悄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但片源的稀缺和价格的高昂让这个习惯多少有点尴尬。而在此前20年的波兰,基耶斯洛夫斯基也是刚刚从类似的尴尬中顿悟过来。因为在1977年之前,基氏都在拍摄记录片,他视记录片这个媒体可以忠实地描写人世,早年的《洛兹小城》、《工厂》、《迭句》、《工人71》以及后来的《X光》和《初恋》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1977年以后,基耶斯洛夫斯基觉得“当摄影机接近人这个主体时,人就渐渐在镜头前消失了”。于是,他开始拍摄烙印自己风格的剧情片——一个属于迷离宿命和道德焦虑的影像时代真正的开始了。
1998年,VCD的货源中出现了《蓝白红》三部曲,一时间成了淘碟者口口相传的“圣物”。当年看这三部曲的人只隐约觉得电影在讲一群直觉、感性的性情中人,而最重要的事经常都发生在幕后,是你看不见摸不着的玄妙之物。“三色”系列成为了那一年小众影迷口中的一个传说,最常发生的对话就是两个影迷见面后互问到:看了没?或者争论先看哪部后看哪部,再或者扯一两句“思考生命”和“人生关怀”的泛泛感慨。


1999年,刘小枫解救了困惑中的我们,也普及了基耶斯洛夫斯基。他的这本《沉重的肉身》被影迷们当作电影书来看,至于“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的良苦用心则没有人去深究了。刘小枫在这本书里份量最重的两个人:米兰.昆德拉与基耶斯洛夫斯基——很不幸,他们后来都成了小资们必备的标签。刘小枫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讲到《十诫》,从《被背叛的遗嘱》讲到《红白蓝》,尽管晦涩,但其间的诚恳,一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让人感叹:美好的事,为何如此短暂。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沉重的肉身》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的重,而是一种叙述真诚的轻。


2000年,我认识了一个朋友,他有一个台湾同学给他寄了套《十诫》的原版VCD。在当时刻录一张碟需要15块钱的情况下,我依然赴汤蹈火的干了这件后来被朋友成为造福人类的“壮举”。我只记得,后来的一年内,我的人缘特好。看《十诫》的过程是十次醍醐灌顶的洗礼,是十次内心世界的挣扎。《十诫》是八十年代末期最重要的信仰反思之作,基耶斯洛夫斯基抽离了背景,在罪恶和神明之间架构了人类精神和信仰、宗教与道德的桥梁,当人们面对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时,十诫却成为逃避抉择的借口。
2001年的夏天,我徘徊于上海书城,在台湾版书籍的书架前细细翻完了那本《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感叹不已。一是因为那本书很贵,二是剥离了这个波兰人过多地形式感和“深刻哲学”后,我看到了他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和他用滤光镜描画出的生活真相。这部书是他生前最完整的自叙,在他短暂的电影生涯里,他一直在思索人性的课题,唯一肯定的答案是人生的不确定性。这一年,我还看到了纪录片《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这是他在1995年接受副导演的一个访问,他在里面宣布退出影坛、不再拍片,那种嘎然而止的符号,一如他电影的某些收场,彷佛早有预感。他回答问题总是一针见血、不拖泥带水,透彻的人生观、外冷内热的性格在访谈中表露无遗。


2002年,随着DVD的大肆侵略,影迷队伍迅速的膨胀了起来。《蓝白红》被“洗”了一版又一版,最终换成了加长的珍藏版;《十诫》“洗”了一套又一套,最终也有了精装的套盒装;《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终于现身碟市,又迅速卖空,等待再次被“洗”的命运。很快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不再是小众的秘密导师,而成了电影谈资的首块敲门砖,而那些碟都被放上了碟架,等待落上厚厚的灰尘。


2003年,《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终于在大陆出版,物有所值,买者云集。而这一年前后,随着普罗大众对网络的进一步认知,资讯开始爆炸在每一个角落,你可以轻易的获得关于基耶斯洛夫斯基和他电影的任何讯息,而我却不再看他的电影了,觉得一切邂逅和喜悲都是他一手操纵的,我们不过是和主角一样被时间玩弄。

2004年,DVD市场风云再起,基氏早期的作品《生命的烙印》、《影迷》、《机遇之歌》、《永无休止》都出现了。回想当年法国《解放报》访问基耶斯洛夫斯基为什么会走上电影这条路,没有人会记得说过他的回答。他说“因为我不会做别的事。”


2005年,我收获一张CD,叫做《安魂曲》,这是电影音乐家Zbigniew Preisner在基耶斯洛夫斯基死后悼念他的一张专辑。他几乎参与了所有基氏电影的音乐写作,这使得原本就相当悲凉的曲调听来分外感伤,听者皆知,这般美声再也无法和基氏的诗意影像合鸣了。




使用道具 TOP

95#
发表于 2016-1-5 12:51:10 | 只看该作者
60. 两生花(又名:维罗尼卡的双面生命)
说实话,艺术片却是让我又爱又恨,闷得很,大部分看不到结束。不过,两生花可能是我仔细看完而且还是比较喜欢的电影之一。里面的画面很美,而且音乐也很美。
(转)
  原声音乐“Van Den Budenmayer Concerto”。女高音咏叹调。正是Weronika在Kroków演出交响诗时所唱。
  
  歌词来自但丁《神曲》Divine Comedy “天堂篇”中的“迈向天堂之歌”第二歌。
  
  O voi che siete in piccioletta barca
  desiderosi d'ascoltar,sguiti
  Non vi mettete in pelago,che forse
  perdento me,rimarreste smarriti.
  L'acque ch'io prendo gia mai non si corse;
  Minerva spira e conducemi Appollo
  e nove Muse mi dimostran I'Orse
  
  哦,你们坐着小木船
  因渴求聆听我的歌声,
  尾随我在歌唱中驶向彼岸的木筏;
  请回到你们自己熟悉的故土,
  不要随我冒险驶向茫茫大海,因万一失去我而迷失。
  我要横渡的大洋从没有人走过;
  但我有密列瓦女神吹送,阿波罗引航,
  九位缪斯女神指示大熊星。
  
  (歌词及翻译引自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影片中,Weronika用尽生命力量演唱这首歌曲。在女中音和合唱队的铺垫下,她天籁般的歌声引领人们蜿蜒而上,渐近天堂。然而正是那些高耸入云的音符使她心力衰竭,猝死在舞台上。这首哀歌也在2:50秒处嘎然而止。当我们再次听到它,已是Véronique在巴黎观看那出芭蕾舞者木偶戏,对失去的另外一个自己若有所感,内心极度哀伤的时刻。
  
  电影中Véronique上音乐课时,提到这一旋律为一位200年前的荷兰作曲家所作。实际上这位虚构出来的 Van den Budenmayer就是波兰作曲家Zbigniew Preisner。这是该片导演克日什托夫·奇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与老朋友Preisner之间的一个默契。在奇耶斯洛夫斯基的影象世界中这位Budenmayer就是Preisner的化身。电影里的角色常会提到这位作曲家。演唱他的歌曲,购买他的唱片或演奏他的作品。除了《薇若妮卡的双重生命》之外,他的名字还在电视电影《十诫之九:婚姻之匙》(Decalog 9hou shalt not covet thy neighbor's wife)以及《蓝》(Bleu)中出现。两位艺术家是生死之交。曾被评论为“永世知音”。
  
  说实话,看第一遍,两个薇罗尼卡令我云里雾里。不知道哪个是哪个。非常喜欢她唱歌的样子,她天籁般的声音,雨淋在她脸上,如逢甘怡。喜欢她走路的样子,愉快、坚定、自信。在广场上,她蓦然撞见她,如撞见镜中的自己,惊诧之中,跟着就是一个大旋转镜头,公共汽车也转了一大圈,这一幕的确如同《情书》。生生世世,哪一生,哪一世。
 
  
  《两生花》的原声,纯净 圣洁 悠远 清洌。听的时候,请像薇罗尼卡一样,仰起头,闭上眼,是不是,有阳光的飘洒,雨露的滋润,还有爱人的缠绵的抚摸和温柔的气息。

使用道具 TOP

94#
发表于 2016-1-5 12:49:31 | 只看该作者
59. 日瓦戈医生
今天又抽空听了下这张CD,却和以前一样,没有如同阿拉伯的劳伦斯一样的触动----关键是里面的红歌影响情绪。娜娜主题还是一样的动人,序曲给人有马勒Like的感觉,其实整个专辑都有这种感觉。老一辈的许多电影作曲家还是从马勒、瓦格纳他们身上吸取营养,如果想要听太多的音乐发展,恐怕就得去听堆无调性什么的吧。
但整还是很感动这样的音乐,充满了情感的力量。我对作实验的所谓音乐不感兴趣,甚至对假大空的某些大牌古典音乐及作曲家兴趣都不大,我还是喜欢有真挚情感的,能打动人的音乐,比如老柴的和德沃夏克的,甚至流俗点都没关系。


使用道具 TOP

93#
发表于 2016-1-4 12:12:53 | 只看该作者
58. 阿拉伯的劳伦斯
这部电影曾是我最爱之一,大气而宽广的主旋律,立即将你带入了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仿佛听到了劳伦斯充满了传奇的一生。电影史上的经典旋律之一。
这张由费城爱乐灌制的唱片一直没有拿到,只能在他的精选中听到选段,每次听到都又爱又气。

法国人Maurice Jarre是大卫·里恩御用的配乐大。除《阿拉伯劳伦斯》之外 又相继为大卫·里恩的《日瓦哥医生》/《瑞安的女儿》/《印度之旅》配乐。虽然成就没有《阿》来的高 却也是配乐中的范本.他还为法国大导演雷内·克莱蒙的巨作《巴黎在燃烧?》配乐。到了80年代 他又成为澳洲大导演彼得·威尔的御用,为《目击者》/《死亡诗社》/《蚊子海岸》等片配乐 (题外话,《蚊子海岸》被誉为哈里森·福特的最佳作品,扮演一位具有领袖气质的空想家,极富人格魅力),到了90年为《人鬼情未了》的配乐 一举再铸辉煌。如果说约翰·威廉姆斯(斯皮尔伯格御用)是好莱坞大片的音乐教父,那Maurice Jarre至少是主流文艺片中的音乐巨擘。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9 20:19, Processed in 0.045283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