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8258

查看

36

回复
1234下一页
返回列表

1#
发表于 2011-6-8 03:26:01 | 只看该作者
我始终觉得语言是我听德国艺术歌曲的重大障碍,如果有德文和中文的对照版,那大概会比较容易入门一些。 ...
清兵 发表于 2011-6-6 08:04

有时候对我来说,听懂歌词了反而成为障碍了,很奇怪。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1-6-8 03:28:08 | 只看该作者
上面风雨兄的图,帮忙上传一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1-6-8 03:32:43 | 只看该作者
我始终觉得语言是我听德国艺术歌曲的重大障碍,如果有德文和中文的对照版,那大概会比较容易入门一些。 ...
清兵 发表于 2011-6-6 08:04
买本这个吧,偶尔当工具说对照着看看。



以下为购买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89232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1-6-8 06:52:07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谢谢念经,已经订购。
另外……如果这本书在卓越买会便宜5块钱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1-6-7 10:05:35 | 只看该作者
先顶后看了,Y兄强帖,学习中。
迪斯考有一套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可惜听过的不多。
主要是语言的原因吧。一般把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当作抒情歌曲的配乐听。
《美丽的磨坊女》我最喜欢温德里希,大概知道情节。
温德里希是抒情男高音,声音非常温润如玉。

使用道具 TOP

《美丽的磨坊女》――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歌剧性

6#
发表于 2011-6-4 21:57:00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众所周知,舒伯特短暂的作曲生涯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的德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但他却是一位失败的德国歌剧作家(1823年《阿尔方索与埃斯忒拉,Alfonsound Estrella》根本就是得不到演出的机会)。似乎,舒伯特,在世人眼中,是一位与歌剧无缘的作曲家了。
然而,也就是在这同一年,舒伯特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美丽的磨坊女,Die schone Mullerin》。舒伯特留下的三部大型声乐套曲中《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都是选用了同一位诗人的不同诗歌,与其前人(贝多芬)或后世的声乐套曲作曲家(舒曼、马勒等)不同,舒伯特的这两部声乐套曲中没有类似于贝多芬《致远方的爱人》和《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中惯常见到的结构反复、音乐元素的反复、回归。舒伯特的声乐套曲中,没有一首歌曲借用了另一首歌曲的音乐元素,在《美丽的磨坊女》中也仅仅是出现了简短的旋律和织体上的回应以作为贯穿全诗的小溪主题。而这种完全反德国艺术歌曲传统的写作手法,却又是歌剧作曲家写作时的必须遵循的艺术定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1-6-4 22:00:11 | 只看该作者
《美丽的磨坊女》不仅仅是拘泥于讲故事,它与其说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是在勾勒情节;与其说是在表达,不如说是在暗示。它也不像《诗人之恋》那样隐晦地捉摸心理过程。也不像舒伯特最后一部声乐套曲《天鹅之歌》那样整部作品是因为氛围而不是故事构成统一。因此,《天鹅之歌》中的歌曲是否按照次序演唱不存在什么本质上的差别;而《美丽的磨坊女》中的歌曲如果打乱次序演唱,必定会造成审美上的灾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1-6-4 22:03:11 | 只看该作者
声乐套曲与歌剧在表演方式上的区别十分明显:没有布景、服装和道具,也没有乐队,只有一位演唱者。声乐套曲中的歌曲,在长度上与歌剧中的基本音乐单位大致相当,既不是由宣叙调串联起来,也不像19世纪的歌剧那样由“连续性”的音乐语汇(或主导动机)串联起来。因此,声乐套曲的叙事线索不可避免地会不如歌剧那么有因果关系,声乐套曲也可被视为去掉了连接组织的歌剧:歌者沉浸在沉思的孤立瞬间,听着必须重新把一连串事件组织起来,而在歌剧中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会得到想方设法的详细说明。事实上,艺术歌曲的声乐套曲对听者的参与要求显著提高,而这正是声乐套曲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但声乐套曲和歌剧之间又有着值得一提的相似之处。最重要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在叙述故事。其他音乐形式中,只有清唱剧在叙事意愿上与歌剧相似,但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方式也类似于声乐套曲与歌剧。然而,清唱剧在十九世纪已经是一门落没的、行将淘汰的艺术形式,门德尔松的《伊利亚》和埃尔加的《杰隆修斯之梦》只是对亨德尔等前辈风格的苍白复制。相反,十九世纪是伟大的声乐套曲时代,也是伟大的歌剧时代。标题音乐也是十九世纪的一个强大的劲敌,但它的叙事力量过于抽象化,通常依赖于音乐之外的解说(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的故事内容在音乐中仅仅是个轮廓而已,类似的情况还有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没有柏辽兹的文字说明,天晓得他的总谱会被解释成什么样子!如果没有贝多芬在《田园交响曲》的每个乐章前写下的那些文字,其音乐描绘的情节和场景还能被多大程度上的领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1-6-4 22:05:24 | 只看该作者
然而,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具有使歌剧成为一种音乐形式的文学和戏剧特征。通常,声乐套曲以歌剧的准确性创造出一系列事件以及人物对事件的反应。同时,声乐套曲也具有某种歌剧的视觉特征,虽然完全是以替代的形式呈现。在声乐套曲中,钢琴承载了歌剧中舞台布景的作用。《美丽的磨坊女》的生动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钢琴伴奏中画面描绘的独创性。当我们聆听这部声乐套曲时,就会进入到人类情感的戏剧中去,与此同时,生动的全景也会在我们的内心视觉中清晰浮现。反过来我们就能充分理解,当叙事性歌曲一如蒙特威尔第的《牧歌》,以从未有过的明确性进行表演时,歌剧作为一门音乐艺术的载体是如何诞生的了。
《美丽的磨坊女》可以说是旷达亘远的伟大的杰作。她的伟大远非神秘莫测,威廉·缪勒的歌词不断激发出舒伯特极其美丽的旋律。舒伯特是音乐史上少有的最擅长于旋律写作的作曲家之一,他的这部开天辟地的伟大的传世名作产生的年代,正值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事实上,并不如后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美丽的磨坊女》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没有后来的《冬之旅》那样伟大和深刻,这部套曲所取得的成就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随着每一次地不断地增加聆听这部套曲的次数。尽管已经听过不下数百次,但每次的体验最终都回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这些歌曲实在太美了!这些歌曲的美是质朴的,其变化像是信手拈来的。它们天真纯朴,或者说听上去天真纯朴。就这方面来说,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与贝多芬《弦乐四重奏》(Op.132)之类的作品构成强烈的反差,Op.132的美是极其复杂的,几乎可以说是智性的美。从音乐上看,《美丽的磨坊女》缺乏《冬之旅》的复杂性,故事内容也较苍白伤感,不具备《冬之旅》中自我意识的反讽意义。但是这部套曲的成就直指舒伯特最惊人的长处:他无可匹敌的抒情性。所以,当我们一边对《冬之旅》杰出的作曲技巧和深刻文学内涵赞叹不已之时,也一边发现《美丽的磨坊女》更加为之动容。在这个问题上,似乎音乐家和批评家的立场似乎与公众拉开了距离:当公众在聆听《美丽的磨坊女》时,内心欣然地敞开了心扉,而批评家们会羞答答地害怕承认他们过于喜欢《美丽的磨坊女》,或者害怕承认他们的喜欢程度。《美丽的磨坊女》能够使性格复杂的人体验到人类最单纯的情感,使我们深深感动于用平淡无奇的诗文讲述的一个直白的故事。舒伯特的音乐如此感人,我们除了深深地喜欢它之外别无选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1-6-4 22:07:06 | 只看该作者
舒伯特的这部套曲不仅旋律丰富优美,还具备另一些优点,也具有积聚性的情感力量。他的这部声乐套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可以让听者进入独特的声音和心理世界。这种结构效果的设计与歌剧十分相似:塑造要去历险的人物,创作出可识别的的前后一致的音乐语汇。他的音乐诱使我们跟随着他的音符,进入了音乐描绘的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情感历程。在我们的体验方式中,存在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这是舒伯特与前人的区别所在,也是舒伯特与同时代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共有的特点:我们完全是从主人公的内心角度来体验整部戏剧的。自《美丽的磨坊女》以降,舒伯特的歌曲反映出了前所未有的浪漫主义运动的主观性,这并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简单的更多一些的情感、更深的内省、也不是痛苦加剧些之类的加减法,而是全新的、深刻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本质。舒伯特的声乐套曲中体现出来的转换是结构性的:戏剧真正的立足点由物质和人际关系构成的外部世界转移到意识的内心世界。而声乐套曲非常适合用来反映这种内化过程。声乐套曲外在的节制性,将运动从物质领域悄然轻松地转移至思想领域。除了人声与钢琴之外,听不到其他任何声音。现场演出的舞台上,除了歌唱家、钢琴家(间或还有其他器乐演奏家伴奏),至多通常会有一位(多少有些滑稽的)翻谱者。这所有一切根本不能与一部歌剧或一个乐队的视觉效果相提并论。在这种素面朝天的氛围中,我们几乎毫无干扰地能够进入主人公的想象世界。这一切发生得如此自然,在聆听《美丽的磨坊女》这部套曲之时,我们几乎忘记了这部套曲在艺术史上具有的分水岭般的地位。实际上,《美丽的磨坊女》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心性质态的崛起,其中内在的意识已经取代了上帝和社会,内心的灵魂活动朝着浪漫主义的涌动,成为了艺术关照和思想关照的主要对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1-6-4 22:08:29 | 只看该作者
《美丽的磨坊女》中的二十首歌曲讲述了一个有关爱、背叛和死亡的历险故事。年轻的磨工离开家园去闯荡世界(从心理学角度而非经济学角度来理解磨工的闯荡世界绝非时下的“打工”)。他沿着小溪前行,因为他知道小溪最终会将他引向磨坊。的确,没过多久,他发现了一座磨坊,并当上了那里的磨工。之后,他爱上了磨坊主美丽的女儿,并向她求爱,最终掳获芳心。但磨工的幸福爱情是短暂的,因为磨坊女的爱被另一位年轻的猎人夺走。这里,插足者对磨坊女的吸引力是由于他的社会地位而非人格品质决定的。然而,整部套曲的社会学意义继续保持在典型的浪漫主义的朦胧之中,猎人也许只是性格上更具活力。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年轻磨工的爱是深沉的、真挚的,猎人的爱是肤浅的。痛苦绝望的磨工最后跳进那条曾经指引他来到磨坊获得幸福的小溪,结束了生命。在最后一首歌中,小溪欢迎磨工回到他真正的家园,在那里,短暂不幸的生命带来的怨恨最终得到了解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1-6-4 22:14:05 | 只看该作者
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说平淡无奇的故事,在现今任何一部肥皂剧中的情节也都要比这里来得曲折。然而,就是这样的平淡,却激发了舒伯特创作出最美丽的旋律。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浪漫主义者有多么极端――心理上的极端(事实上,舒伯特颠沛流离的一生,就是浪漫主义人生的一个真实写照)。浪漫主义的情感,比我们常人容易接触到的情感更原始,实际上,也比十八世纪的前辈们触及的情感更原始。拿莫扎特笔下最率真的人物:塔米诺、费加罗来和磨工相比,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貌似率真乖戾的莫扎特所表达的情感世界是多么复杂,即使在磨工的情感世界最抑扬顿挫的时刻,他也不能与塔米诺或浮士德相提并论。舒伯特在文明方式下获得的原始自然,其方式是莫扎特从未尝试过的。
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断是《美丽的磨坊女》中第六首《噢,我亲爱的小溪》(O Bachlein meiner Leiber)的一句,这一乐句仅仅由八个音符组成,仅有四个音符音高不同,节奏规则普通,和声相当传统(只有两个和弦:主和弦和属和弦),钢琴伴奏自然温和。但它却令人过耳不忘。我们相信,单凭这个乐句,就能为舒伯特在音乐史中赢得一席之地。尚且,具有如此特色的乐句不断出现在套曲中,某种程度上我们被这种原始的真挚感到心满意足,就像我们平常丰富缭绕的甜品一样获得的心满意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2-24 02:28, Processed in 0.030460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