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机壳很容易观察到CD ONE T与之前的CD ONE在电源部分有很大不同,三个变压器体积更大,而且自身带有散热的鳍片,过去大量使用的小型滤波电容被体积更大的电容代替,两只电子管显得特别显眼。采用PhilipsCDMl2 Pro 2 V6.8拾取机构,电源分别为激光部分、伺服部分以及控制部分供电,并配备多组独立稳压和整流,将干扰减至最低。机内采用连续的接地连杆连接唱片表面与地线,避免了静电放电,为电子或光纤零部件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其实Philips的机械部分还就文豪本身的设计特点进行了专门修订。DAC数模转换部分采用24bit/192kHz晶片,信噪比达到120dB。整块电路板非常简洁和工整,布局很合理,文豪比较有特点的一个方面是,它的避震脚钉从外直接延伸到机器内部,与传动部分连接在一起,将转盘部分的能量直接传导到脚钉从而转移出去。
CD ONET采用10mm厚铝金属外壳,良好的金工让机身高贵典雅。推拉式的CD盖略微紧了一些,操作手感却很不错,CD镇也采用Delrin与不锈钢融合而成,具有磁力,可紧紧地压住碟片,不会产生一丝的多余震动。前面板上做了很小的几个按钮,并未以文字表明属性,而是采用会意的符号来做修饰,显得美观大方。CD ONE T背板上也十分洁。配备平衡和非平衡输出端子各一组,另有S-PDIF输出端子一个。没有配备数码输入口,表明CD ONE并不建议单独作为解码器使用,它对自己的转盘部分很有信心,总之一句话,发烧友您就放心使用吧!
听西方古典音乐比听人声更能体验到强烈的“音响性”和浓浓的“音乐味”。马勒第三交响曲在这里听到了比以往更丰富的细节和动态,无论从动态、速度、音场等各个方面CD ONE T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由Mariss Jansons指挥的,由Mikhail Rudy担任钢琴演奏、配合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在这个时候听起来具有相当水准。前两个乐章并不十分跌宕起伏的平稳曲调在诸位高手的演绎之下显得那么富有韵味,宛如静静流动的溪水,绵远流长;到最后高潮乐章部分,无论是米哈伊·鲁迪的钢琴演奏还是乐团的配合都无可挑剔,钢琴的形体特别凸显,琴键的颗粒质感呈现无遗,庞大的管弦乐群并没有将它吞没,而是很好地衬托出钢琴的分量,酝酿了几十分钟的感情在此时终于达到最高潮,气吞山河的气势让人忍不住手舞足蹈。特别是鲁迪快速的指法和另动的演奏风格,让我想起几个月前纪念他来广州参加纪念海顿200周年纪念音乐会的盛况,三次“安可”之后观众仍不愿离席的场景至今深深印在我的脑海。这张1993年由EMI录制的唱片至今仍然让人久久回味,这也正是笔者仍然看好CD今后道路的原因之一,这些经典的值得收藏的唱片,断然不会因为有新的媒介取代之就失去艺术价值,相反地它们也许还能因此而获得更好的收藏价值。头版的LP唱片屡创天价直接反映了发烧友的怀旧情绪,浩如烟海的CD碟库中,价值不菲者不计其数。一张已经失去外壳的打击乐唱片在文豪CD ONE T演绎之下,进发出相当激烈的“火花”,莫可名状的各类打击乐器呈扇形在录音区域内展开,此起彼伏的打击又清脆又扎实,高中低频各段依照金字塔形式铺陈开来,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这些乐器以相当高保真的程度各显神通。感谢这么一张好的CD,同时也再一次证明了文豪CD ONE T高超的重播能力,即使高烧到极点的发烧友听过这张CD之后也不会否定其超强的分析能力与形体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