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就说过:阿炳的音乐是要跪着听的。今天我们回想这句话,可能会觉得夸张了一点,但也看出小泽征尔对阿炳的无比尊重,以及对阿炳的音乐的无比欣赏。今天还有什么作品令人如此欣赏,我想:《巴赫大无》当之无愧。
《巴赫大无》是巴赫克滕时期的作品,巴赫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魏玛时期、克滕时期和莱比锡时期。克滕时期是巴赫器乐曲创作最旺盛的阶段,包括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组奏鸣曲与帕蒂塔(小无)、小提琴协奏曲、创意曲、十二平均率上卷等等,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宫廷里有两位古大提琴家,是巴赫的好朋友,巴赫就为他们写了这套《大无》。《巴赫大无》是由6首组曲组成。每一组曲都是由一些当时的舞曲组成。
其实10多年前我就听大无这部作品了,但一直比较难接受,可能是阅历、修为还浅吧。直到4、5年前我才疯狂喜欢上这部作品。多年前,我开始尝试听巴赫的作品,先听《乐队组曲》,不断扩展听乐范围,自然就开始听大无了。听大无,入门时要从头听到尾是不大可能的,我觉得一般从一些比较好听的组曲开始听,象第一组曲和第三组曲,这样比较容易入门。这样听也是有道理的。其实这6首组曲既可以说是独立的,也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有很多唱片是不完整的,一般只有三套组曲或者更少。所以说刚开始入门只听某些组曲也是有道理的,当然到最后,这6首组曲我们一般作为一个整体来聆听和“理解。”
著名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曾经这样说:“世界上真正伟大的弦乐器演奏家只有两位,那就是大提琴的卡萨尔斯和吉他大师塞戈维亚。”我是听卡萨尔斯入门的,虽然说卡萨尔斯在推广大提琴并且使大提琴成为一种可以单独演奏的乐器方面居功至伟。但谈到他一生钟爱的大无,卡萨尔斯会显得稍微粗犷和不够流畅。卡萨尔斯的演绎具有开拓性意义,大提琴演奏技术从传统向现代过渡,卡萨尔斯身体力行、贡献很大。虽然他的这个版本并非无懈可击。但这个版本仍然是后人学习大提琴的必不可少的《圣经》。
再谈世界闻名的“法国四骑士”。富尼埃犹如抒情诗歌的吟唱,得到很多人的共鸣。富尼埃共留下四套巴赫大无录音:accord一套;achive一套;tdk一套;philips一套。这里我只谈谈他的阿齐夫录音。他的速度并不突出,但技术非常完善,他的风格永远都是高贵,人文,谦逊而儒雅的。富尼埃有着一流的艺术感觉,演奏优雅,和谐,细腻而富抒情性。他的这套大无也可以说是最超一流的版本之一,这个录音得到无数爱乐者的认可就是最好的证明。不过我个人并不太喜欢这个版本,我觉得过于优美而在构架方面显得不够有力。
在“法国四骑士”里面,托特里埃是我不太喜欢的。在法国四骑士里,我没有纳瓦拉的唱片,其余三人中,不大喜欢富尼埃和托特里埃,一个过于华丽,一个过于朴素单调,而詹德隆的风格处于两人之间,所以最喜欢。托特里埃的版本给人有些单调乏味的感觉,缺乏詹德隆和富尼埃的优雅,显得过于朴素,也许这是他的风格吧。他的乐句处理也显得干涩。乐句之间也显得不够流畅。这是我目前的主观听感。当然,他的版本比很多人还是要强。虽然不喜欢他的大无,但这不影响我对托特里埃的尊敬,因为他的高超技艺和修养;因为他和中国人的深厚友谊;更因为他培养了杜普蕾这样优秀的大提琴家。中国的大提琴演奏家们对托特利埃充满了崇敬和感激之情,因为他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来华讲学,令我们大开眼界。
在法国四骑士里,相比富尼埃和托特里埃,我更喜欢詹德隆。詹德隆的大无同样很优雅,轻灵,流畅自如,细节丰富。但相比富尼埃要朴素。整体布局也比较均衡,属于比较扎实耐听的类型。总的来说,詹德隆水准属于一流高手之列。但也有人说他的大无内涵不够深刻,见仁见智了。
我个人最喜欢的版本是斯塔克的版本,90年代RCA版和水星版LP。斯塔克极偏爱这部作品,对这部作品贡献巨大。前后共录制过五套录音。他的水星版是数一数二的版本,当年台湾香港人疯狂追捧,以拥有一套为荣,可见这个版本的珍贵和价值。斯塔克的风格与富尼埃是完全不一样的,富尼埃追求优雅和柔美,而斯塔克追求大气和雄伟。每一位大师心中的巴赫都不一样。更不要说我们聆听者了。斯塔克的版本音准异常精确,音色冷峻,速度跟人的呼吸脉搏和谐谐调。对结构和情感的把握绝对均衡,给人非常雄伟的感觉。我特别喜欢这套录音的黑胶,那种有生命力的感觉听后非常难忘。RCA版是史塔克这位艺术家对巴赫作品的一生总结和心灵告白。美妙绝伦的琴声中,充满了老人对生命的无比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刚毅,如果只能选一套,我就选这套。
大无路漫漫,还有很多很多版本没有谈,我们在讨论时再一起讨论吧。为什么我这么喜欢《巴赫大无》,因为我听起来非常舒服,但我从来没有听懂她……
(注:本贴有些内容是我根据过去的帖子编写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