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265112

查看

177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雨中独舞

1225#
发表于 2012-4-25 23:56: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2-4-25 23:58 编辑

 
“人眼只能看到180°的范围,而你却躲在另外的180°里。”  这是电影《空房间》(导演金基德)里的一句对白。
于是,这个360°的世界被分成了两半,一般是现实,一般是梦境。现实是孤独的,梦境又何尝不是无奈呢?







空房间   빈집



金基德总是擅长讲述抽象的故事。电影的第一个画面,高尔夫球网,球网后的古罗马雕塑仿制品,大力抽杀的球与球网。然后是宁静的蜿蜒的街道,美好的弧度,晴朗的天气,气质干净的男主角平静地投放传单。

泰石每天骑着摩托车挨家发传单,他把传单塞入门把手,如果第二天传单没有被拿走,泰石就撬锁进入空房间,打开电话答录机,收听主人的外出留言,做饭、洗澡、收拾房间,清洗衣物、修理破损的电器,和主人的照片拍照合影留念。如同隐形人,泰石从不想表达什么,可有可无的存在着......



影片在平淡无奇中开场,一如金基德一贯坚持的无言辞电影的观念,全剧主要人物几乎没有语言和对白。在金基德的世界里,语言和对白从来都不是电影叙事的重点,语言有时候反而会成为沟通世界和地域文化的一种障碍。“沉默”是影片的一大特点,主要人物没有一句台词,沉默不等于默片,抽离了语言给于听觉造成的影响,反而给与了视觉极为单纯的感受。以钢琴为主旋律,小提琴等弦乐器协奏,辅以电声的效果音的主题音乐,加上大自然中窸窸窣窣的虫鸣,一切是那么安静而又祥和。男主人公泰石骑着他的摩托穿梭在这个只属于他的安静的世界。

泰石就这样简单有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着。这天,当他撬开一扇有着小花园和小型高尔夫练习场的房子时,偶遇一位浑身是伤的哀怨的女人善华。女人躲在角落中观察着泰石的一举一动,见其翻阅自己的像册;用数码相机和自己的裸像合影;洗净自己的内衣和球鞋;并且修好了自己的体重秤;从而发现了眼前这个男人同暴虐的丈夫的反差。当泰石发现善华的存在,由于害怕被误会为小偷,驱车逃离。但是那个被蹂躏和摧残的年轻生命,那双充满哀怨和绝望的女人眼神,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泰石的好奇,于是,他大胆地回到了那所房子。又恰逢善华被变态的丈夫折磨殴打,他忍无可忍,用高尔夫球狠狠地教训了她的丈夫。于是他带走了她,他们开始一起过他的生活,每天去开启一间间空房间的门,到别人的家里,却像自己的家一样生活着。他们从一个空房子到另一个空房子,在流浪中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在感受中相爱。



有一天,在一个无人居住的老房子里,他们发现了一位被子女遗忘的可怜的老人,他躺倒在地已经去世多日,竟然无人发现,金基德用简单的语汇批判了一个物质化的社会对人道的漠视以及对孝道的遗忘。泰石和善华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为这个可怜的老人举行了完美的葬礼仪式,可是最终却被老人的子女误认为谋财害命而被警方拘捕。 泰石进了监狱,善华被送回了丈夫的身边。



电影中的空房间都是有主人的,装满了主人的家具、衣物,生存的证据。每一个屋子都有着它的性格,那些都是主人身上性格的直观折射,显示着这屋子的主人是什么样的人。主人在的时候,这里被称作家。主人不在的时候,这里是摆放了东西的空房间。之所以“空”,这些东西相对于房间或者泰石是没有意义的。观众跟随着泰石,进入了一个又一个的空房间,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家庭,一种又一种的生活方式。没有哪一个是持久的,没有哪一个是泰石可以停驻的。对于空房间而言,泰石是短暂的过客,而主人是时间较长的过客。如同呈现在泰石与善华面前,那个倒在空房间的地上,死在自己吐出的血泊中的老人。时间形而上的存在着,时间到了,过客终要离开。

It’s hard to tell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 (很难说清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底是真实还是梦境。)这是影片的片尾词 。

电影的最后,泰石炼就了一种”隐身术“回到了善华的身边,重叠在善华丈夫的身影里,三个人开始了奇特的同居,梦与现实合而为一。对着丈夫,善华向泰石说了片中第一句台词:“我爱你”。丈夫似乎幸福了。善华似乎幸福了。泰石似乎幸福了。这似乎是一个以泰石和善华为主体的美好爱情故事。又似乎是在叙述着善华的精神世界与自我解脱。然而当善华隔着丈夫与泰石接吻,两人站立在那个泰石修好的体重秤上,指针指向零。于是我们知道,归根结底,这还是一个空房间的故事。其他都不重要。我们期待所有美好的故事,填补我们对幸福的渴望。然而不论我们有多少幻想,怎样攥取。我们离开的那一刻,什么也带不走,空空如也。

  

最后的最后的一个定格镜头:泰石和善华站在的体重秤上显示的“0”,也许也是一种回归。一切最后归于“0”,是否象征着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抑或那种四处漂泊的生活已经过去了。四只脚的贴近,温暖的灯光,一切自然而和谐。世界空了,剩下的只有爱。零重量。金基德说的是:我们就是空房间。  






这首歌是混血美女Natacha Atlas的《Halim》中的一首,曲名叫Gafsa。这首歌用电子乐器混合着浓郁的印度风格的曲调,而Natacha Atlas用她独有的轻灵的发声和情感上的深度把悲伤而又优美的歌谣演绎得淋漓尽致,使整首歌曲充满无奈的爱的气息。它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善华的家中,她哭泣着,忍受着丈夫的拳头和暴力。这样唯美的音乐下上演的却是一份令人心痛的感情,一个暴力的丈夫,强烈的对比让人心中只能充满了感伤和无奈;第二次出现在摄影师的家中,当善华看着墙上昨日光彩照人的自己,心中的失落和痛苦交织着她的感伤,插曲的悲伤在这里恰到好处的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 第三次的出现是在拳击手的家中,透明的红酒,昏暗的灯光,舒缓的音乐渗入了当时的每一丝空气,洋溢着暧昧的丝丝情愫。而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最后一次该插曲的运用,泰石又会到了善华的空房间,他们神秘的开始了三个人的同居生活。泰石每次的出现都会有这个美妙的曲子。插曲的再次响起是和前面的照应,是提醒善华泰石又回来了,是她快乐的心境的一种体现。然而,或许泰石的出现其实是她的梦想,他是她阴郁悲惨生活的一缕阳光,是她的一种寄托,一个出口,一个投射欲望的客体,一个性幻想的对象......





附:关于这部影片的英文名《3-iron》,导演是这样阐述的,3-iron是高尔夫球中的三号球杆,但是用处很少,所以3-iron常常被主人遗忘-那种无人问津的孤独感好像空房间。3 iron是一支较少人使用的高尔夫球球杆,因其较一般球杆长,导致打击时的倾斜度相对较低,难以瞄准入洞。导演对此的解释是:很多人买了三号球杆,却只知道放在球袋里蒙灰,“你有个家,有家人,却只知道留她(他)在家里,和空房子有什么不同?” 3-iron在电影里还有另一个作用,是用来击打高尔夫球,保护善华的那一支球杆。导演的用意是,泰石使用了被遗忘的三号杆,也去光顾了冷清的空房间,是他赋予孤独以生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226#
发表于 2012-4-28 01:09: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2-4-28 01:19 编辑


神秘河   Mystic River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编剧:布莱恩.海尔格兰德
主演:西恩.潘 / 蒂姆.罗宾斯 / 凯文.贝肯 / 劳伦斯.菲什伯恩 / 马西娅.盖伊.哈登



静静的神秘河畔,吉米、西恩、戴维是童年的好伙伴,十岁那年,他们一场小小的恶作剧——在人行道尚未硬化的水泥砖上写下各自的名字,引来两个陌生男人的恐吓,戴维被迫上了他们的车,吉米和西恩逃过一劫。被带走的戴维关在地窖里,受到两个变态男人的蹂躏折磨。4天后,“惨不忍睹”的他逃回了家,三个男孩的友谊从此戛然而止。在这个世上除了爱情之外还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将一个人伤得体无完肤,爱情的伤,时日久了,也就渐渐的愈合,再回忆起那些往事就如品尝一杯红酒,唇齿留香,可有些往事只会让一个人越发的痛苦,就象一道永不能愈合的伤口,留着脓,散着恶臭,让你无处躲藏。这件事影响了戴维的一生,他总是被阴影缠绕,他变得内向、冷漠、怯懦,至少在人们看起来是这个样子,就象吉米和西恩望着戴维时总会想“如果是我上了那辆车,我也会是他这个样子吗?”



25年后的一场命案,把本已形同陌路的三个人重新联系起来:被害者是吉米的女儿凯蒂;负责破案的警官是西恩;嫌疑犯是戴维——案发当晚他一身血迹的回到家里,跟妻子说他遇到了劫匪。



影片《神秘河》的主线是讲一件凶杀案的侦破故事,暗线则是描述三个当事人25年来各自的纠结和心魔。孩提时受到的伤害从未远去,只是埋藏和积攒在左右我们命运的那条神秘河里。折磨戴维的噩梦在一个深夜得到了彻底的释放——他杀死了一个找男童妓的陌生男人并把尸体扔进河里。一身血迹的戴维回到家中,他告诉妻子遇到了劫匪,懦弱的妻子却怀疑丈夫就是杀害凯蒂的凶手并告诉了吉米,于是悲剧轮回,吉米拔枪射杀了戴维。而就在同一时刻,西恩抓住了真正的凶手——凯蒂男朋友的弟弟,因为幼时父亲的被害(被吉米所杀)和母亲的残暴,弟弟的成长中只感受到哥哥的爱。当得知哥哥要与凯蒂远走高飞时,于是杀死了凯蒂。



影片根据作家丹尼斯·莱尼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沉重的故事和引发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探讨,让人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非常的压抑。对于故事揭示的人性的残酷,却足以让我们不寒而栗,甚至想到自己,神秘河里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吉米和西恩站在路上,载着戴维的车在道上远去。童年时他们丢弃了他,长大后,他们仍然丢弃了她。爱,能产生恶,也能终结恶。



电影的海报上,三个人在河里的倒影,河里的影子属于岸上的人,但岸上的人是否愿意面对河里的影子呢?蓝色的河水和黑色的影子暗示着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矛盾挣扎,每个人都被迫着去面对内心那个真正的自我,每个人,也都必须回头去注视自己不为人知的过去,不管是美好,还是痛苦。 最重要的是你能否以真诚之心来面对并接受残酷的真相。片尾曲约翰·菲利普·索沙的“Semper Fidelis”,拉丁文的意思是“永远真诚”,如果当初不是戴维上了那辆车,或者如果他们三人都上了那辆车,那又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没人知道,不可能再重来,角色已经扮演完,该是谢幕的时候,命运之神自会另外选派游戏角色继续他的游戏,而对于退下场的人来说是“GAME OVER” ,而那些继续着在生命游戏中扮演角色的人,痛苦仍在蔓延,希望也在萌芽,所有的所有的一切就要看他怎么去牚控其中的游戏了!伊斯特伍德借这部影片向我们说明生命无所谓公平的,只有原谅和信任,才能拯救被伤害过的灵魂!



影片得到了西恩·潘、蒂姆·罗宾斯、以及凯文·贝肯等众多影星的加盟。肖恩·潘的演技无可挑剔,女儿被害后,我们分明看见的是一头受伤的狮子在痛苦低吼。



命运是一条神秘的河,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流向何方,无法跨越又深不可测,河底是我们看不见的龌龊、创伤和罪恶……是我们每个人都看不见的自己的影子。


John_Philip_Sousa_-_U.S._Marine_Band_-_Semper_Fidelis_March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227#
发表于 2012-4-28 02:11:43 | 只看该作者
2012年4月27日,雨转雨止转阴转晴的一天,一大早出门办事发现被偷了手机, ,我的苹果!我的五百多张照片,有音响、有汽车、有唱片封套、有街拍...... ,那可都是我的心水之爱!大雨!

再见苹果,只能忘情于江湖。星巴克喝了杯冰摩卡,安慰自己 --- 不就是只破苹果嘛,都过保鲜期了!转小雨!

绕了半个城市总算补好了卡,最早的号码只有营业厅的总部才能补,辗转了一番,终于可以通话了!雨止!

可是手机里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电话号码也没有,而我却是个数字盲。但是......我的心安了,因为我也有手机综合症,大家都懂得,哎,都是自己给自己累得。 转阴!

回到公司,忽然发现窗台上的盆栽居然开出了白色的小花,那是清风中的一抹微笑。转晴!

......

呵呵,终于又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了,所有的工作和家事都可以暂放一边了。一直认为,女人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一间书房,也要懂得爱自己,奖励自己。虽然弄丢了手机,但还是给了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呵呵,买了三张碟送给自己!转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228#
发表于 2012-4-30 02:22: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2-4-30 02:37 编辑





广岛之恋   Hiroshima mon amour

一位三十多岁的法国女人来到广岛。她是一个演员。这次拍摄的是一部关于和平的电影。大家来广岛都是拍摄和平。广岛是一座在灰烬中复活的城市。在广岛,没有任何东西是没有意义的。返回法国的前夜,她认识了一位日本男人。男人有家庭、孩子。法国女人有丈夫和两个子女。可是他们邂逅在广岛。

只有在广岛。比发生在世界上任何别的城市、任何一个不是死亡保存下来的地方,更能让人绝望。彻夜的缠绵更像是一场垂死的挣扎。他们谈到广岛。谈到战争和死亡。在做爱的时候,谈论爆炸和废墟。     

“我到广岛的博物馆去了四次。我看见人们在那里散步。人们沉思着,徘徊在一组组照片、一件件复制品面前。因为没有别的东西,只好徘徊在一组组照片和复制品面前。因为没有别的东西,只好徘徊在一些说明面前。因为没有别的东西。我观察参观的人们。我自己也思绪万千的凝视着一块铁。一块烧焦的铁。一块破碎的铁。一块变得像肉体般脆弱的铁。我还看见一簇簇庖囊,以前谁会想到这一切呢?飘动的人皮,仿佛还活着,正在生生的遭受苦难。还有石头。烧焦的石头。爆裂的石头。还有不知是谁脱落的头发,广岛的女人清晨醒来,发现满头秀发都脱落了。妇女们有可能生出畸形的婴儿。但是,这一切仍在继续。男人们有可能丧失生育能力,然而,这一切仍在继续。雨水令人恐惧。原子灰烬落入太平洋。太平洋的海水能致人死命。一些在太平洋上捕鱼的渔民死于非命。食品也令人心悸。人们扔掉一座又一座城市的食品。二十万人遇难。八万人受伤。仅仅发生在九秒钟之内。地面温度达到一万度,就好像一万个太阳。整座城市从地面上被掀起,落下来化为灰烬……”她说,她看到了广岛所经历的一切。   

在这个原子弹轰炸过的广岛,一个法国女人和一个日本男人。他们相逢、做爱,然后永别。就像女人年轻的时候,和一名侵略法国的德国士兵在纳韦尔的爱情。在纳韦尔,她曾经疯过。一九四四年,女人二十岁。她在老家纳韦尔被剃了光头,游街示众。因为她爱上了一个德国士兵。一九四四年,德国在侵略法国的战争中。那是她的初恋,一段没有光明的爱情。那个士兵在战争中死去了。再过几年,等我忘记了你,等习惯的力量让我又有了其他相同经历。我会想起你,就像想起遗忘的爱情一样。我会回忆这段经历,如同回忆可怕的遗忘。   

她:广岛的夜,难道没有尽头吗?   
他:广岛的夜永远没有尽头。   
她:我喜欢这样……喜欢无论白天黑夜都有人醒着的城市……     
离开之际,她在城市里面到处游荡。男人跟着她,就像跟着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他终于开口,请你留下,留在广岛,留在我身边。    她拒绝了,男人没有再坚持,命运已定。   
离开。逃避。遗忘。     
她:离开我吧。   
他:天还没有亮呢……   
她:没有亮。也许我们到死也不会再见面了。     
我们真心实意的痛哭逝去的日子。时光流逝,消逝的只有时光,只是等到何时时光重回,但我们已不知道是什么把我们合在一起。“记忆”这个字眼慢慢将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最后,它完全消失。杜拉斯说,这确实是爱情。但他们在这份爱中只能选择缄默不语。爱情早已被丢弃在属于纳韦尔的遗忘中。   
广岛。纳韦尔。   
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名字









这是一部阿兰·雷内的电影,半个世纪以前的电影,更是一部“记录在胶片上的小说”,杜拉斯的小说。杜拉斯笔下邂逅在广岛的日本男人和法国女人就这样将一段露水情缘变成了一段绝恋。一夜情化作永恒,这大概是文学史上的奇迹。这样的奇迹之所以发生,因为这段爱情诞生于广岛这座特殊的城市,原子弹发出的五彩光晕长久的笼罩在广岛上空,这种光晕赋予这座城市里发生的一切以绝望的美,仿佛明天末日将要到来,人们竭尽全力去爱恨纠缠,沉醉于今日的美好,不寄希望于明天,因为遥远的明天或许永不来临。1959年的《广岛之恋》,黑白影像,在现在看来仍旧有一种无可挑剔的完美,但又有一种混乱,杜拉斯特有的混乱。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 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你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是的容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

1984年,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她的自传体小说《情人》的开头,写下如此的文字。此后,这句话,在同名电影中被她亲自默念,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传诵,不断的被演绎,被解读,被曲解。而她只是不断地在字里行间诉说,仿佛这一切都与己无关。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爱可以终究穿越时光隧道,可以不顾世俗的惊骇,可以爱得坦坦荡荡,不分彼此。但我知道杜拉斯可以,纵然在她生命的末年,杜拉斯依然可以编织出一生中最神奇、最动人的爱情。在她笔下的爱情,爱得愈烈、爱得愈纯,愈是充满悲情。即使最终是灯火阑珊,人老珠黄,宴散人终,可是,她依然有勇气去爱。如她所说,爱情犹如疾患。所以我嫉妒杜拉斯。她如歌如泣的爱总是超越了时间的长度和生命的宽度,就如这场《广岛之恋》。





是否,曾有个伤害了你的人,你用漫长的岁用企图遗忘他,到了最后,却还是清楚地记得他的名字,他的一切,同时了感觉到莫大的陌生。
她叫纳韦尔,法国的纳韦尔。
他叫广岛,日本的广岛。
你是否只是他或者她生命中的一个过客?
看懂了《广岛之恋》,看懂了杜拉斯,才能听懂莫文慰和张洪量演唱的《广岛之恋》,才能明白二十四小时的爱情是如何穿透一生。




玛格丽特·杜拉斯(1014-1996)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她于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她四岁丧父,童年的苦难和母亲的悲惨命运影响了她的一生。杜拉斯十八岁时来到巴黎求学,获巴黎大学法学学士和政治学学士学位,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移民部担任秘书,并与罗贝尔·安泰尔姆结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安泰尔姆曾被关进集中营,后来他娶莫尼克为妻,直到1990年去世。

杜拉斯的六十余种作品始终拥有广泛的读者和观众,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岁时发表的小说《情人》(1984)。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里,她以惊人的坦率回忆了自己十六岁时在印度支那与一个中国情人的初恋,荣获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且立即被译成各种文字,至今已售出250万册以上,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后来在得知她的初恋情人死去的消息以后,她又把《情人》改写为《北方的中国情人》(1991)。尽管小说中与她有关的人都已去世,她的回忆已无所顾忌,笔触也更为大胆,用在情人的生理方面的笔墨远比《情人》要多,对乱伦、同性恋的描写也达到了赤裸裸的程度,但是她始终没有说出她的初恋情人的名字,只是用“她”来代表少女,用“中国人”来指她的情人。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Jean-Jacques Annaud)于1991年将同名影片搬上了荧幕。饰演其中的中国情人“他”的是获得过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的双料影帝——香港影星梁家辉,女主角“我”的饰演者则是法国女星珍·玛琪(Jane March)。后来《情人》曾入选法国戛纳电影节,获得了舆论和媒体的广泛好评。让·雅克·阿诺将这段异国之恋处理得伤感而唯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您怎会这么晚还不睡呢?容颜会憔悴的。 这张广岛之恋,我最近应该去看下,放了也不少时间了。  发表于 2012-4-30 02:56
您怎会这么晚还不睡呢?容颜会憔悴的。 这张广岛之恋,我最近应该去看下,放了也不少时间了。  发表于 2012-4-30 02:53

使用道具 TOP

1229#
发表于 2012-4-30 02:57:39 | 只看该作者
神秘河   Mystic River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编剧:布莱恩.海尔格兰德
主演:西恩.潘 / 蒂 ...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2-4-28 01:09


神秘之河这部电影,我多年前看到,印象倍深。我记得我当年看完后,傻坐了近半小时。


使用道具 TOP

1230#
发表于 2012-4-30 08:42:05 | 只看该作者
神秘之河这部电影,我多年前看到,印象倍深。我记得我当年看完后,傻坐了近半小时。
alma 发表于 2012-4-30 02:57
演员和导演阵容很大。


使用道具 TOP

1231#
发表于 2012-4-30 17:27: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2-4-30 23:27 编辑


alma 发表于 12 小时前
您怎会这么晚还不睡呢?容颜会憔悴的。这张广岛之恋,我最近应该去看下,放了也不少时间了。



谢谢alma的关心,昨去拜访了一位朋友,顶级的器材却听了一晚上的龚玥,让我坐立不安啊。对于艺术,我的观点从来都是没有高雅庸俗之分,亦古典音乐亦二人转,各有各的菜,但让我以龚小姐为试音碟来评判不同音响组合的合适度,我还真有点吃不消,更何况一听就是三四小时,你说那晚上还能睡得安稳吗?做梦都梦见龚大小姐呀!说得有点夸张,但确实听得头有点痛。 不过近来睡眠质量是有点差,整宿整宿地睡不安稳,估计是季节交替的缘故。

广岛之恋,杜拉斯的作品。爱情是杜拉斯笔下不变的主题,很多人只看到了她作品中大段大段关于性爱的描写,却不曾看到那些男女情欲后面关于人性、爱情、灾难、记忆、遗忘、欲望及道德的控讨,控诉和反对战争更是杜拉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题无素。



广岛之恋,故事中的她和他各自有家庭有孩子,却一夜风流,他们之间是爱情吗?好像只是欲,只是性,好像从道德的角度看,只是奸情。
她少女时与德国的士兵相爱,应该算是纯真的爱情,却因为战争不被当时的道德所接受,所以她的初恋也是不道德的。何谓道德?《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拘束作用。”以此衡量,杜拉斯笔下人物皆为不道德,与中国的孔孟之道相之甚远,但是如果抛开传统,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则可更得到相反的结论。从不墨守成规,永不满足于传统,而是始终不懈地追求着独特性:独特的人生体验,独特的艺术表达。这就是杜拉斯,也是杜拉斯笔下的人物。《情人》和《印度之歌》同样不可错过。



广岛之恋,貌似一部描写爱情的电影,实更是一部关于战争,对战争进行思考的电影。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部份就是她一直说她看见了广岛战争的残酷与悲惨。而他却说她什么也没看见。真的,我也认为她什么也没看见。但这场爱毕竟发生在曾经遭遇原子灾难的广岛,这似乎给他们的爱恋蒙上了一层悲伤的色彩。仿佛注定了他们的爱情要以悲剧收场。这又与另一个悲剧相照应,二战时期法国女演员少女时代在法国小镇纳韦尔与德国士兵的爱情悲剧。德国士兵被枪决了,少女也被关进了疯人院。影片开始有十分钟关于当年二战的战争画面镜头,广岛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和整个城市在燃烧的惨烈情景。她在博物馆所看见的战争记实,在和平广场上正在拍摄的电影片段、受伤的人、小动物、废墟、手术……无一不让观众触目惊心。广岛、纳韦尔都是饱受战争摧残的城市,她和日本人,她和德国士兵的相识都缘于战争,分开也是因为战争,爱情是甜蜜的,分离是惨痛的,他们人生中的甜蜜和痛苦都与战争有关。影片却以一男一女赤裸着相拥为线索,杜拉斯是想用人性的爱反衬战争的残酷还是在讽刺战争呢?

使用道具 TOP

1232#
发表于 2012-4-30 17:30:44 | 只看该作者
神秘之河这部电影,我多年前看到,印象倍深。我记得我当年看完后,傻坐了近半小时。
alma 发表于 2012-4-30 02:57

当年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第一感想是:人性原是如此的残忍!

使用道具 TOP

1233#
发表于 2012-5-1 16:31:24 | 只看该作者
蒂姆·罗宾斯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2-4-28 01:09
大家应该都知道蒂姆·罗宾斯的演技,他LP更厉害。


使用道具 TOP

1234#
发表于 2012-5-2 22:37: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2-5-3 09:06 编辑


我只是你的洛丽塔

Huang四十有半,离异多年,妻儿早已移居海外,多金、儒雅、事业有成,所以身边一直不乏漂亮MM,只是Huang与谁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也没有让任何人留宿他家。一次朋友聚会,偶遇一年芳二八的女子,惊为天人,从此走上痴心为君活之路,像疼女儿一样疼着这位小女子。这年芳二八女子拥有少女的容颜,成熟女子的身材,可爱中透露些许妩媚,众人玩笑于他是老牛吃嫩草,老树又逢春,他却幸福地笑称:在爱情面前,所以的一切都是浮云。于是,大家都祝愿他们间的爱情这匹神马能一路走到底。

时隔几年,这年芳二八女子满整二十了,出落得如芙蓉摇曳于枝头。几年来,Huang爱心满满不曾有过一天的歇息,也心甘情愿将下半辈子的爱心只附于这年满二十的女子一人身上,于是,良辰吉日选定,只待迎娶小娇娘过门。众人正商议要送多少礼金时,小娇娘却轻吐一句:“我只是你的洛丽塔!"就悄无声息了。



62版

《洛丽塔》,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男主人公汉伯特是个年近五旬的大学教授,也就是中国人常常所说的,最具野兽特质的男人。他只喜欢年轻貌美的未成年女孩,也就是作为小妖精的女人,或者叫美少女。最后,也因此陷入罪恶的深渊,而自取沦亡。


62版

张爱玲有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每个女人都有妓女的情结,也就是说,女人都有被性蹂躏、性强暴的意志倾向;与之相对应的,关于男人的观点是,每个男人都想当强奸犯,也就是所谓的洛丽塔情结。


62版

小说《洛丽塔》1955年一经问世便遭各方非议,1962年被库布里克搬上银幕,整部影片拍得含蓄而优美,黑白片的形式也使这个耸人听闻的故事朴实了许多,既没有暴力,也没有过多的裸露镜头,库布里克巧妙地运用指甲油、门等一系列小道具,以柔和的灯光来描述这个乱伦故事。但自从影片上演至今一直饱受争议,影片在多个国家被长期禁播,绝大多数观众在伦理和道德上都难以接受中年继父与少年继女的苟合。其实,影片与伦理无关(男女主角无血缘关系),更与道德无关,原因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够宽容。随着时代的进步,过去剑拔弩张的意识形态正在快马加鞭地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是与时俱进,越来越善于包容异己了,影片的价值也便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赞扬,其经典地位正在不断地升级,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


97版

汉伯特是一位年近中年的未婚大学教授,曾经在少年时期深深地爱过一个美丽的同龄女孩,相恋短短几个月之后,女孩因伤寒病不幸去世。从此,汉伯特心中留下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魔影,对美丽的青春少女产生了变态狂一般的痴恋。有一年暑假,汉伯特为了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撰写法语教科书,在一个小镇租房住了下来。房东是一位丧夫多年的寡妇,家里有一个女儿叫做洛丽塔。女房东对汉伯特一见钟情,从一开始就对他暧昧有加,但他对女房东却毫无好感。汉伯特之所以决定在这里住下来,是因为来看房的那天无意间发现了趴在庭院草地上欣赏画册的洛丽塔。阳光温煦,浇草用的水喷头喷出的水打湿了洛丽塔薄薄的连衣裙,皮肤上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如同珍珠一般晶莹剔透,她一出场就用美丽征服了汉伯特。为了接近洛丽塔,汉伯特不惜娶她母亲为妻;为了和汉伯特结婚,洛丽塔的母亲送女儿参加学校的夏令营,并利用二人单独相处的机会勾引他。汉伯特和洛丽塔的母亲结婚了,不幸的是他的日记被对方偷看,暗恋并伺机亲近洛丽塔的阴谋败露了。妻子一怒之下摔门而出,横穿街道时被汽车撞死了。汉伯特将洛丽塔从夏令营接回家,路上下榻某旅馆时,他们终于发生了性行为,从此开始了快乐却危机四伏的“老少配”生活。后来,她逐渐厌恶他了,不断地攒钱,准备离他而去,两人因此争吵不休。一天,洛丽塔终于消失不见了,被一个叫奎迪的老家伙骗走了,直到三年后才找到她和奎迪。此时,洛丽塔已经怀上了奎迪的孩子,因拒绝参与奎迪安排的性游戏而被对方赶出家门。汉伯特要求洛丽塔跟自己回去,遭到了她的拒绝,他不甘心她做别人的女人,便怒不可遏地拔枪击杀了奎迪。最后,汉伯特死于监狱,洛丽塔死于难产。


97版

《洛丽塔》的译本刚到中国时候,是以《一树梨花压海棠》的书名问世的。“一树梨花压海棠”是苏东坡的一句诗,原本是赠送给词人张先的,用来讽刺对方老牛吃嫩草,在垂暮之年纳娶年轻小妾,后来逐渐被人们默认为形容“老少配”的惯用语。“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能用这样一个对老牛吃嫩草最含蓄最意味深长的比喻来作《洛丽塔》的中文译名的人,我不得不说:"你,绝了!”而在道德操守上近乎完美的欧阳修也因“洛丽塔”情结,闹出了私生活上的“绯闻”,最后导致政治前途黯淡。据说欧阳修很喜欢他的外甥女,并赋词一首《望江南》: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微丝轻那忍折,莺怜枝嫩不胜吟,留取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已留心,何况到如今。由此看来,洛丽塔情结,早就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心照不宣的人性愿望和精神寄托。这样一种情结,也许超越民族、信仰、道德以及时代,而成为男人的共性,也是人性普遍性的表现。另外一个具有洛丽塔情结的代表性男人要数小说《荆棘鸟》中的拉尔夫神父。当他第一次见到少女维吉的时候,她才十岁,却出落得清纯可爱、美丽绝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炙热地相爱,以致于她第一次初潮的时候,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告诉他。她说,我要死了,下面出了很多血。他告诉她不会死的。维吉对他说,神父,我长大了我们结婚好吗?拉尔夫说,我是个神父,是不能结婚的,而少女维吉说,你不会永远当神父的。最终,对少女的爱,超越了神父对于上帝之爱。


97版

从精神层面上来说,洛丽塔情结,是男人对朝气蓬勃的生命,所饱含向往的爱怜,所引发的某种强烈占有欲,达到了人格扭曲的程度。为了挽回自身逝去的青春,一种惧怕死亡和衰老的特征。作为男人,汉伯特由于幼年的心理创伤,在老年来临时,被强烈的情结所支配,难以自拔地爱上了少女洛丽塔。这时候的男人最大的情敌,不是那些令少女心动的少男,而是少女的成长,是岁月。少女的任何一个走向成熟的行为,都被男人视为对爱情的背叛。


97版

《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说,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1997年亚德里安·林恩将这本书再次搬上银幕,饰演男主角汉伯特的是以《法国中尉的女人》、《命运的迁转》、《烈火焚情》、《蝴蝶君》、《卡夫卡》、《洛丽塔》等影片驰名国际影坛的美国著名影星杰里米·艾恩斯,他最擅长演绎的正是这种带点神经质、在他人眼中有些变态的角色。 至于洛丽塔的扮演者多米尼克·斯万,则是从2500多名竞争者中选出的,之前她并无演戏的经验。影片中,当她沐浴着阳光趴在草坪上,皮肤上微溅水滴的出场可谓情色经典。相对于原著,97版的电影有了大幅度的改编,甚至是颠覆性的。原著中犯下乱伦罪行的男主人公变成了情有可恕的痴情男人。就象汉伯特自己所感,洛丽塔是他的生命之光,他的灵魂,也是他的欲望之火,万劫不复的罪恶深渊。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
这是97版电影和原版小说开头共通的地方。

当我们的欲望还在门内门外,白天黑夜,过去现在来回迁徙的时候,纳博科夫已经带着他的“洛丽塔”上路了。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男人们的洛丽塔,作为欲望形象的洛丽塔,可以无限靠近,但永远也不能拥有的洛丽塔。《洛丽塔》和《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一起,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大经典文学名著。到二十一世纪,“洛丽塔”:已经不再是早熟的女孩的代名词。而洛丽塔的形象,也已经成为人类永远的诱惑。洛丽塔情结,对于男人,是永远的少女,企图诱奸的对象;而对于女人,则成为她们对自我的追求,和对青春的无限向往,体验多种角色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洛丽塔所具有的时尚元素,更是成为少女,甚至半老徐娘的女人,选择留住青春,或者回味青涩年代的最好途径。



97版


而我们的Huang再遇他的洛丽塔时,问其为什么消无声息地失踪,洛丽塔回答道:“我是爱你的,可是我不想我的将来与一糟老头子一起度过。”











那个野菊花开满的窗台
窗帘卷起我的发
我把红舞鞋轻轻的丢下
不在乎了 lolita
田野金黄了 lolita ......


很非主流的一首歌,以《致爱丽丝》为背景音乐的歌曲《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无关,与62版、97版的电影也无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235#
发表于 2012-5-3 16:30:24 | 只看该作者
杰瑞米·艾恩斯和朱丽叶·比诺什那部《毁灭》也很好看,很深沉的一部电影。路易马勒的一部名片。内阁官员爱上自己儿子的女朋友,最终导致悲剧。
影片最后,杰瑞米·艾恩斯早上起来吃早餐,他切着面包,一缕阳光从室外照进窗内。墙面是一大幅朱丽叶·比诺什的照片。
最难忘的是朱丽叶·比诺什的眼神。

使用道具 TOP

1236#
发表于 2012-5-4 01:27: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2-5-4 01:37 编辑




一年前,也是这样一个初夏的夜晚,在朋友的音响工作室看了《澳洲乱世情》这部电影。那是一个临街的一楼房间,整面墙体的落地玻璃让人有一种置身于闹市又远离尘世的感觉,很多时候,我就坐在那面玻璃的后面,一杯冰水光着脚对着街上从不重复的画面发呆。读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心想是我最乐意浪费时间的方式。街的对面是一家大型的足浴店,绚丽的霓虹灯透过玻璃照射到装有电视机的墙面上,使影片的镜像披上了一层五彩的纱衣,有些不伦不类。里面的听音室时不时有人进出,于是音乐声、聊天声也时不时地穿插于电影的原声中,竟让我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澳洲乱世情》片长2小时45分钟。二次大战前夕的澳洲大陆,一个是端庄骄傲的英国贵妇,一个是放荡不羁的澳洲牛仔,她讨厌他的玩世不恭,他嘲弄她的颐指气使。然而在乱世中,她发现了他放荡不羁掩盖下的男人胸怀,他揭开了她孤傲背后的柔情蜜意,原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但大导演鲁赫曼或许是想把此片拍成一部史诗般的经典大片,硬是将自己内心中的感情、思想、价值观念、职业技能一古脑地塞到了这165分种里:对澳洲故土的深刻留恋(全景展现无比壮丽的风光)、广阔大地上的牧人生活、卑劣与高尚的人性、欧洲与澳洲的文化冲突、澳洲政府与当地土著的关系(包括争议极大的“被偷走的一代”的问题)、战争的历史(日军轰炸达尔文事件)、大时代与小人物的挣扎并行、家园沦丧与情感沦丧的心灵选择……无论乡愁、政治、历史、文化、命运、亲情、爱情统统有所涉猎,前半部是壮丽的澳大利亚景色中的英雄美人爱情;后半部就是土著的命运、文化的自省,有点支离破碎,导演鲁赫曼显然并没能完成好这个调度任务,所以使得整部影片看起来更像是一部故事集,而不是一则完整的大故事。尽管故事老套,又有些偏长,但各技术均环节异常精良,不仅场面恢弘,爱情戏荡气回肠,还算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影片采取美国60、70年代那种复古的拍摄方式,极力讲究镜头美感,长镜头和慢景居多,但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流畅,与当下盛行的注重局部与快速的摄影方式格格不入。这样使得片中的镜头如油画一般的美丽,充分展现了广袤澳洲令人心悸的狂野大自然。电影每一祯画面都可作为一幅单独的美术作品来欣赏,美丽的画面基本上是影片的最大亮点,单凭片中的美景就足以令人坐足这165分钟。





二战期间,英国贵族女士莎拉·阿什莉(妮可·基德曼)继承了远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大型养牛场,她必须赶过去接手这个农庄,然后将所有牛带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因为,养牛场附近的地方,可能很快会受到轰炸。恬静高贵的阿什莉女士就这样到了澳大利亚,首先她要面对的是一个讲话粗野的当地牧牛人(休·杰克曼),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的牧牛人负责照顾阿什莉女士农庄里的牛群,而此次上千头牛的转移活动也由他和他那10来岁的土著男孩纳拉(布兰登·沃特斯)负责。阿什莉觉得自己和他们沟通起来都有问题。其次,当地一位有势力的人尼尔·弗雷彻对阿什莉女士那个农场虎视眈眈,试图将她所有的财产占为己有。阿什莉一边应付他一边和牧牛人沟通,慢慢地她和牧牛人又产生了感情。与此同时,战火烧到了家园,阿什莉变成了乱世佳人,与牧牛人赶着牛开始了横跨澳大利亚的征途。


片中休·杰克曼和尼可·基德曼固然引人注目,但更吸引人的是那个混血儿纳拉,也就是澳洲历史上“被偷走的一代”。“被偷走的一代”是澳大利亚历史上一群充满悲剧色彩的人,是20世纪初澳政府推行的“白澳政策”的牺牲品。澳大利亚政府为了对土著实施同化政策,1910年至1970年代间,大约10万澳洲原住民儿童从他们父母身边被强行带走,送往白人收容机构和寄养家庭。当时欧洲政府认定,原住民文化较为低等,带走原住民小孩是为了让他们能融入澳洲主流社会。然而,这些原住民儿童因被政府“绑架”而身心首创。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成立一百多年后,2008年的2月13日,终于在新总理陆克文的推动和代表下,对土著民族与文化所遭受的“侮辱和贬低”做出了正式道歉。陆克文说,为“被偷走的一代”及其后代、家属所蒙受的悲痛和伤害,我们要说“对不起”;为被拆散家庭和社区的父母、兄弟、姐妹们所受的痛苦,我们要说“对不起”;为由此引起一个自豪民族和自豪文化的尊严受到贬低,我们要说“对不起”。能敢于面对历史,面对错误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赞叹这样的总理,这样的国家。这部电影也可说是一封鲁赫曼献给祖国的情书,一次对祖国的真情告白,故电影取名为《Australia》。

影片同时弥漫着对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神秘的气息,他们古老而又神秘,他们坚信自己有超能力,无论是古老的习俗、古老的土著语言、古老神秘的歌曲、祭奠仪式都让我们觉得神奇。尤其是乔治王,他像纳拉的保护使者一样,永远远远的看着他,庇佑着他,帮助纳拉等人找到水源,走出荒漠,或是在关键时刻出手救也纳拉。纳拉也相信自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甚至在阻止受惊的牛群冲出山崖时,倒是不敢肯定是不是纳拉的超能力让牛群止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纳拉有着异乎寻常的勇气和信念,也许正是这种勇气和信念在一个儿童身上体现变真正成为一种超乎常人的“神秘力量”。同样,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种土著民族传统备受冲击,所以越是现代人不了解的就越觉得神秘,这种神秘感正式这部影片又一处吸引人的地方。





“NO DREAM ,NO STORY ,NOTHING!”这是影片中多次出现的一句台词。没有梦想,没有故事,什么都没有,这样的人生是何等的苍白,何等的可悲,错过不怕,得不到不怕,但是要有梦想,要有经历,这样才不会是一无所有。为了在片中促成原住民与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鲁赫曼还请出了知名电影主题曲、《绿野仙踪》里朱迪.葛兰所唱的“Over the Rainbow”来助阵。《绿野仙踪》原本是在1939年上映,正好对应上了《澳大利亚》片中的时代背景,也藉由这么一首西方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而与澳洲原住民文化中巫师们藉由歌唱吟诵而流传给后世子孙的神话传奇相互结合呼应。“Over the Rainbow”在本片中是以原版的画面直接引入影片的,朱迪.葛兰的童年倩影在黑白胶片的魔法中穿越时空,跃入我们的眼帘。片中的人物正是怀揣着这样一份不灭的梦想,才会不放弃希望,才会穿越纷飞的战火,紧紧拥抱在一起。影片的最后,牧场女主人莎拉放手让纳拉跟随他外祖父回到土著王国中,脱下文明外衣的祖孙俩逐渐消失在荒漠的大地上。随着片尾字幕,悉尼歌手Angela Little唱的这首“By the Boab Tree”俨然唱出了莎拉说给纳拉听的心声:“无论你在何方/我都能听见你歌唱……在我眼中处处是你的身影……” (Boab Tree(瓶子树)是澳大利亚的特色树种,在旱季会落光叶子,看起来就像一棵头朝下根朝上倒植于土中的大树。)


很多人把本片和《乱世佳人》或者《英国病人》的高度相比,尽管都逢“乱世”,但彼此的典型意义大有不同。不过似乎不必将本片和《乱世佳人》或者《英国病人》的高度相比,尽管都逢“乱世”,彼此的典型意义大有不同。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这个民族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融合力和包容力。他们多数来自于西欧国家,最后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全新的民族,这是个非常特殊的民族,所以“寻根”具有深远的意义。 “没有一个地方比家更好”。片中引用的《绿野仙踪》里的这句台词,满溢着所有澳大利亚人对家乡的自豪!通过《澳洲乱世情》,我们更加了解了这个国家,了解了这里的人民,了解了他们背后的故事。

片名:澳大利亚/澳洲乱世情
导演:巴兹鲁赫曼
主演:妮可 基得曼 、 休 杰克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30 06:47, Processed in 0.033135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