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259094

查看

1760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雨中独舞

1381#
发表于 2012-9-5 10:10:33 | 只看该作者
小弟买的是《情迷六月天》《羞耻》《巴黎妓院回忆录》和《强烈欲望》,综合的简单说说吧:四部影片反映了 ...
山河 发表于 2012-9-5 09:08

你从火星来到这个地球也有四五个月了吧?入乡随俗很快哟,恭禧你终于明白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百年孤独》也抵不过这个“欲”字,所以加西亚.马尔克斯写下了《霍乱时期的爱情》,他如是说:人都有分裂的爱,腰部以上的都是精神上的爱,腰部以下的都是肉体上的爱......诺贝尔奖得主也需要生活。

使用道具 TOP

1382#
发表于 2012-9-5 14:21:11 | 只看该作者
你从火星来到这个地球也有四五个月了吧?入乡随俗很快哟,恭禧你终于明白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victory ...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2-9-5 10:10
这不是宇宙公民必须的共识么?原来雨大姐也是火星来的呀。。。

使用道具 TOP

1383#
发表于 2012-9-5 18:00:45 | 只看该作者
这不是宇宙公民必须的共识么?原来雨大姐也是火星来的呀。。。
山河 发表于 2012-9-5 14:21

不,我来自水星!

使用道具 TOP

1384#
发表于 2012-9-6 22:59:32 | 只看该作者


霍乱时期的爱情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2007)

导演:迈克·内威尔       演员:哈维尔·巴登  本杰明·布拉特  劳拉·赫利






生命的无限的可能性    霍乱时期的爱情 影评


“对于死亡,我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在经过人生的种种曲折,到了八十岁也没能结合,因为他们太老了。”

《霍乱时期的爱情》故事讲述了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角恋。电影根据诺贝尔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同名小说改编,一个如画般的没有回报的爱情故事,深刻地剖析了一个观念,即经历爱情的折磨是一种尊严。

貌美如花的女子只要一出现肯定能吸引很多男人淫邪的目光,安娜.卡列琳娜如此,包法利夫人如此,马尔克斯笔下的弗尔明娜如此。 对阿里萨来说,“那偶然的一瞥,引起了一场爱情大灾难,持续了半个世纪尚未结束。”阿里萨自他心爱的女人嫁与别人的那天起,开始了51年4个月08天的等待。那只是漫长一生的开始。她结婚、怀孕、生子都是和另一个男人完成的;她喜怒哀乐全部因另一个男人而起,与己毫无干系。最快乐的事,就是借着镇上公众活动带起拥挤人群的掩饰,远远地、肆无忌惮地欣赏她娇美的容颜;最多最多,在擦身而过的时候,脱下礼帽轻轻说一句:晚上好,Urbino太太。因为爱而病入膏肓,因为病而爱不择偶,王尔德说 "A man can be happy with any woman as long as he does not love her." 这个所谓的Happiness就是阿里萨活在当下的及时快乐,与幸福无关的性福,而他自认为的一世情缘弗尔明娜小姐,恰恰反赠给他一生不治的锥心殇病。

人的求生本能最终体现在性本能,这句经典在阿里萨身上得到了最准确的诠释。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五十多年阿里萨与622个情人经历了622段爱情,就是凭靠他这种不懈地追逐女人,以证明自己生命喘延的原始动力。“霍乱”隐喻纷乱的人世,“爱情”则是生活的无限可能性,阿里萨终于等到了弗尔明娜的老公的去世,只是他们都已太老了,甚至于弗尔明娜的身上已有了酸臭的老人味,但是他们还是尽情绽放了他们的爱情,在乘坐的游船上悬挂一面黑色旗子,以警示船上载有霍乱病人,以便船到之处都自动被拒绝入港。

如果说《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精心雕琢的作品,几乎滴水不漏;那《霍乱时期的爱情》则是率性而为地放开了,时间上空间上不仅仅是个爱情故事,还折射了哥伦比亚的时代变化,让人读得非常过瘾!电影最大的败笔是失去了小说的灵魂,在于通片的基调丧失了原著的叙事魅力。所有不明白世间情为何物的人都可以去看这部电影,当然看书更好,因为答案就在《霍乱时期的爱情》。

船长询问这样漫无目的的航行还要继续多久?看着弗尔明娜的睫毛上闪着初霜的泪光,阿里萨说,他在五十一年四个月零八个日日夜夜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的答案:“永生永世!”



ps:  拉丁天后Shakira为电影《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霍乱时期的爱情)献声演唱,作为一张EP专辑发行。

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Shakira的祖国哥伦比亚的一个小镇上的爱情故事。为了爱,再长时间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只要在最终能真正获得真爱。紧密切合电影的故事内容,Shakira的演唱用音乐为听众讲述着男女主人公若即若离的故事,充满拉丁风情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385#
发表于 2012-9-10 15:1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2-9-10 16:23 编辑





片名:Anna Karenina
译名:安娜·卡列尼娜/春残梦断/恋比爱更冷



《安娜·卡列尼娜》根据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从 1911年,世界各国就多次把它搬上舞台或电影,并且近百年来,世界影坛的各个时期的女演员都以演安娜.卡列尼娜为荣耀,嘉宝、费雯丽、苏菲.玛索、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等都成功演绎了这个文学史上血肉丰满美不甚收的不凡女子,但我始终觉得那不是托尔斯泰笔下的真正的安娜。

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此刻,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后来,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或许没有《战争与和平》那样波澜壮阔、雄伟、气势,但其文体的精美与和谐无与伦比,是那么纯粹、那么完美。



2012版的电影凯拉·奈特莉的《安娜.卡列尼娜》也即将上映,我无意作任何的期待,因为我心中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安娜。

《安娜·卡列尼娜》(2012)预告片





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       我心中的安娜

“安娜..穿着黑色的、敞胸的天鹅绒衣裳,她那看去好像老象牙雕成的胸部和肩膊,和那长着细嫩小手的圆圈的臂膀全露在外面。衣裳上镶满威尼斯的花边。在她头上,在她那乌黑的头发——全是她自己的,没有搀一点儿假——中间,有一个小小的三色紫罗兰花环,在白色花边之间的黑缎带上也有着同样的花。她的发式并不惹人注目。引人注目的,只是常常披散在颈上和鬓边的她那小小的执拗的发鬈,那增添了她的妩媚。在她那美好的、结实的脖颈上围着一串珍珠。”就这样,我喜欢上了安娜,这个美丽、聪慧、典雅、善良、纯真、勇敢的女子。

和许多中外名著中悲剧女性形象一样,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和人生历程也具有着其本身的复杂性和传奇性。奥菲利亚、茶花女、玛格丽特,甚至到中国古代的杜十娘,她们都是一些美貌多情却又命运多舛的女子,脱俗高雅的才情、不容于世的高洁气质在世俗社会的重压下无可避免的成为花底的春泥,她们或者拥有高贵的身份或者秉有卓越不群的人格,或者豁达或者敏感,但是最终明月沉于碧海,鲜活的生命在无力的挣扎中归于寂静。她们同是遭遇爱情、同是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中,她们身上压着宗教和礼教的枷锁,反抗者悲惨的死去,顺从者无声的沦亡。但安娜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爱情和亲子之情之间她要做二者取其一的选择,无论是如何选择她只能做出牺牲,而这两者之于女人都几乎都相当于她的一半生命。在她的家庭里,她不爱她的丈夫,并且痛恨着。在她遇见渥伦斯基之后,她毅然决然的先择了爱情:“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一个活人,我没有罪。上帝就这样造了我,我需要爱情和生活。"

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她有一个简单的家庭,平静的生活,安娜是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渥伦斯基的介入,美名其曰的“爱情”。这个所谓爱情的到来,带走了她的一切。礼教和爱情极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着巨大的煎熬,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她想要属于她的完整的的爱情,她不能在丈夫与情人间继续的徘徊,她是爱情的唯物主义者,她的爱情是美丽的,是只属于两个人。最终她为了爱情,抛弃了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可爱的孩子,和情人远赴他乡,追逐他的爱情。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渥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渥伦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那种花花世界里。家庭没有了,渥伦斯基对她越来越冷淡,连她最心爱的儿子也对她“亲而远之”,上流社会不接纳她,人人拒绝与她交往,她成了人们眼中不贞的坏女人。安娜的感觉是敏锐而正确的,渥伦斯基在精神上已经抛弃了安娜,却因为良心和责任不敢这样去做。安娜完全陷入了孤立和绝望之中,再也无法在这个极度虚伪冷酷的社会中生活下去。

当丈夫利用婚姻和儿子束缚她的感情;当情人渥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来全心地爱她时,安娜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了,她已经承受了太多的悲哀与不幸,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完全宁静。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然而她违反了贵族社会、宗教及伦理道德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为她是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年轻柔弱的身躯,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

安娜卧倒在了布满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颗曾经那么动人的、真挚的、生气勃勃的生命之星划过天际,终极陨落在她爱恨开始的铁轨上。
托尔斯泰最后没有以安娜的死来结束小说,而是以列文的宗教意识重生这样的结局来完成小说。列文在谈到不愿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生活时,他没有提及安娜,但我们却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她。或许托尔斯泰更愿安娜就像她哥哥和嫂子的顽皮的孩子们,他们为了一时的愉快就会去破坏东西,而安娜也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真性情,自私自我,造成了破坏性的后果。

托尔斯泰用短短的50天写了这部小说,却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来改这部小说。由创作之初的一个“失足女人”,变成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判女”形象,可见托尔斯泰是多么地爱安娜,所以世界文学中才会有这么一位形象饱满且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386#
发表于 2012-9-10 20:18:57 | 只看该作者
更喜欢前苏联拍托翁的电影"战争与和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使用道具 TOP

1387#
发表于 2012-9-10 20:58:23 | 只看该作者
更喜欢前苏联拍托翁的电影"战争与和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甲米 发表于 2012-9-10 20:18

托翁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都是我想再捧起来啃的书,现在读与十几年前读所感受的肯定不一样,可就是现在那么厚的书有点读不下去,大概是心静不下来吧。

使用道具 TOP

1388#
发表于 2012-9-10 22:47:23 | 只看该作者
我说这帖子怎么不见了呢,原来搬地方了。

使用道具 TOP

1389#
发表于 2012-9-11 18:0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甲米兄:

《喜宴》和《喜福会》是两部不同的影片,前者是李安早期的作品,与《推手》、《饮食男女》共称父亲三部曲,李安自己也在其中客窜了一个角色,说了一句经典台词:这是中国人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影片借同性恋题材来讨论东西文化的碰撞,包容和妥协,成功塑造了一个高屋建瓴、暗中推动事物朝其希望的方向发展的沉默的父亲形象。值得一看。

《喜福会》是根据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在近百年来的遭遇,从而对比出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影片拍得非常的细腻唯美,喜欢邬君梅、温明娜的表演,我个人非常喜欢。



点评

电影的立题音乐也写的很美  发表于 2012-9-11 18:06

使用道具 TOP

1390#
发表于 2012-9-11 19:17:55 | 只看该作者
托尔斯泰这部《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就是一句名言,大家还记得吗?

使用道具 TOP

1391#
发表于 2012-9-11 19:29:18 | 只看该作者
托尔斯泰这部《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就是一句名言,大家还记得吗?
shinelb 发表于 2012-9-11 19:17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使用道具 TOP

1392#
发表于 2012-9-11 19:32:05 | 只看该作者
苏菲、玛索那部《安娜、卡列尼娜》采用了很多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尤其是《悲怆》。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0-4 04:21, Processed in 0.038745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