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gaudio 于 2011-8-23 13:55 编辑
又盖了不少楼,在讨论器材的同时,其实也应该关注一下房间的声学处理,很多时候烧友评价器材是脱离该器材的使用环境来评价的,这点其实不公平也不客观,一个声学处理良好的空间,对于评价器材的实力会更准确。
前面affeii提到一点用高阻尼后级搭配AndraIII的情况,我觉得多半也跟环境有或多或少的关系,通常在普通家庭未做声学处理的听音室里,低频段的混响及驻波是不容易处理好的,多半以驻波为首,每个房间都有1-2个固定频率是共振点,如果没有针对性处理,低频部分的过量会让全频段都会受到影响,就会出现上面有烧友提到的频段衔接问题,由于Andra是12寸单体,下限到25Hz,同时参考Stereophile对Andra II的频响实测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50Hz附近有一个峰值(II为什么这么设计,估计跟烧友反应I代低频难推有关,这个只是猜测),而我们家居环境,多半在这个50Hz附近有个共振频率点(以高2.9米,宽3.8-4.5米为例,驻波频率点为高对应58Hz,宽对应18Hz-37Hz),正因为这个低频的设计峰值点,与家居的高度共振频点基本重合,造成很多人觉得Andra不好推,低频过多,低频收不住,非得上大功率高阻尼的天价级别后级来对付,其实,最节省的投资是自己DIY 2-4个低频陷阱,往墙角一摆,那效果绝对不比天价后级差。
判断房间的低频驻波点,除了计算,还可以用一些测试CD来进行验证,基本跟计算不会误差太远。所以回过头来,就是Andra这样的箱子,到底搭配什么样的后级能出好声?我觉得这个答案必须结合你自己的听音环境,小房间而且低频部分没有做处理,多半很难,天价后级,必须有极强的控制力,甚至需要过阻尼状态才能把低频推的相对平衡一点,也就是要低频出的快也收的快,而对于中等稍大一点的房间,低频又做了对应处理的房间,后级则不一定需要多么天价的,在环境不会叠加过多50Hz的情况下,低频能量可以快速消化,那么就会同样得到既有量感又有速度的质感。
附stereophile的Andra II频响测试图,Andra III的没有,II当做参考吧
蓝色为中音单元的频响,红色为低频单元频响,黑色为中音与低频的叠加曲线。
Fig.2 EgglestonWorks Andra II, nearfield response of midrange units (blue), woofers (red), and the complex sum (black), the last spliced at 300Hz to the farfield response.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