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8428

查看

152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bach111

133#
发表于 2010-5-14 04:26: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14 05:02 编辑

为了维持丽莎的微笑,画家动用了智慧的脑袋,为她讲了精彩的愉快的故事,还请了各式各样的小丑、琴师、街头艺人为夫人表演,借以唤醒这位消沉、淡漠、昏昏欲睡的少妇。丽莎坐定以后把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上,作出一个少妇的姿态,画家注意到夫人裸露的颈项和丰腴双手,可惜被金银珠宝所占有,画家对丽莎说:“如果夫人不反对的话,我想描绘不加任何装饰的颈项和手臂,这是属于您最纯真的美,请夫人去掉一切象征财富的饰物,让我尽情描绘属于你本人的一切丽质。”于是丽莎急忙褪掉所有饰物。我们现在看到的正是一位毫无修饰、情趣天然的少妇。
  蒙娜丽莎勾起了达·芬奇对后母阿格琵耶娜的回忆。有一次,画家深情地向少妇倾诉了自己的身世,似乎从丽莎的身影中看到后母的形象。当讲到母亲在24岁就死去时,他的声里充满怜悯和悲痛。丽莎说:“我也是24岁,我使你想起了她”,丽莎成了阿格琵耶娜的神秘化身。因此,达·芬奇在画丽莎时,是用真诚而纯洁的情感去描绘的,他用对母亲和情人的双重情感来尽情描绘此人的肖像。不仅如此,他还把她作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作为人类世界的欢乐和光明来描绘。他要把自己的美感和体验,用画笔传达给所有的人。文艺复兴的到来使神从神坛上走下来,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为这一新时代的标志而载入史册。

使用道具 TOP

134#
发表于 2010-5-14 04:27:2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蒙娜丽莎》的一些轶事
  1503-1507年达·芬奇开始绘制《蒙娜丽莎》。这幅画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直到他死后数年,画像由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买下。此后,它一直归法国王室所有,直到1805年拿破仑将之珍藏在卢浮宫。这幅画就像一位有生命的天外来者,它的超凡魅力和奇闻轶事令人惊叹甚至难以置信。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得到《蒙娜丽莎》后,把它挂于家训堂,命令女儿整天模仿画中的笑容。经过数年努力,公主们终于将那神秘的微笑模仿得惟妙惟肖。
  拿破仑拥有《蒙娜丽莎》时,喜欢把它挂在卧室内,每日早晚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竟能面对画面伫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记一切。
  1951年《蒙娜丽莎》到西班牙展出,西班牙元首佛朗哥亲临机场捧画,20万马德里市民化装成唐·吉诃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
  1954年去英国,丘吉尔首相派6架飞机300名礼仪小姐专程将《蒙娜丽莎》从巴黎接往伦敦。法国方面破例允许丘吉尔首相用手指抚摸3次,但规定手指必须反复洗刷和严格消毒。
  1963年6月《蒙娜丽莎》在美国华盛顿展出,保安人员有4万余众,每个参观者要经过6道哨卡,接受各种仪器的检查。 1974年5月《蒙娜丽莎》在日本东京展出,每个参观者只准在画前站9秒钟。
  每年前去卢浮宫瞻仰这幅画的人达700百万左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截止1991年底,全世界已先后有二百多部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问世,其它各种出版物则汗牛充栋,数不尽数。
  全世界已发现《蒙娜丽莎》的赝品二百多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收藏了4幅,她说:“我实在太喜欢《蒙娜丽莎》了,但它是一件孤品,所以只得以赝品自娱。”
  1987年英国与以色列考古学家在以色列与黎巴交界的各波利市一幢具有古罗马风格的别墅内,发掘到一幅马赛克拼图,图案竟与《蒙娜丽莎》一模一样。这幅画诞生于公元四世纪,比达·芬奇生活的年代早1100年左右。

使用道具 TOP

135#
发表于 2010-5-14 04:28: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14 05:06 编辑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传说中最重要的故事,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修道院饭厅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太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节(犹太民族的主要节日)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达·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
  在耶稣右边的一组中,我们看到一个黑暗的面容,他朝后倚着,仿佛从耶稣前往后退缩似的。他的肘部搁在餐桌上,手里抓着一只钱袋。我们知道他就是那个叛徒,犹大·伊斯卡里奥特。

使用道具 TOP

136#
发表于 2010-5-14 04:28: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5-14 05:08 编辑

犹大手中的钱袋是他的象征,它使我们想起,他就是为耶稣和其他门徒保管钱财的人,钱袋里装着出卖耶稣得来的三十块银币的赏钱。   即使他没有拿着那只钱袋,我们也能通过达·芬奇的绘画方式,辨别出这个罪恶的敌人犹大。
  犹大的侧面阴影旁是圣·彼得,我们也可以看见他一头银丝与一副白皙的手,他向年轻的圣·约翰靠去。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着一把刀,仿佛在偶然中,刀尖对着犹大的背后。
  圣·约翰的头朝彼得垂着。在所有门徒中,他是耶稣最喜爱的一个。约翰象耶稣那样平静,他已经领悟了他主人的话。
  耶稣左边是小雅各,他力图去理解他所听到的可怕的话,他两手摊得大大的惊叫了起来。
  从小雅各的肩上望去,我们看到了圣·托马斯,疑惑不解的托马斯,他怀疑的神色通过他竖起的手指表现出来。
  小雅各的另一边,圣·菲利普往耶稣靠去,双手放在胸前似乎在说:“你知道我的心,你知道我是永远不会出卖你的。”他的脸由于爱和忠诚而显出苦恼的神情。
  围着耶稣的这三个门徒,处于故事的发生的中心。
  巴塞洛缪与老雅各的身体向他们倾着,而他们身旁的老安德鲁并没有站起来,但他想听听,于是便举起手似乎要求安静。
  右边还剩下最后三个门徒,他们正在讨论有关耶稣说的那句话,他们的手指也指向餐桌的中央。
  他们所看到的这一切,均发生在这幅伟大的作品之中,但每次当我们欣赏它时,都会从门徒的感情与性格中获得新的含义。

使用道具 TOP

137#
发表于 2010-5-14 06:48:34 | 只看该作者
还没细看,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其实我更喜欢他们的素描,纯粹而又富于灵感。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为什么要那样画?素描里面酝酿着创作动机。呵呵。

使用道具 TOP

138#
发表于 2010-5-16 17:12:57 | 只看该作者
还没细看,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其实我更喜欢他们的素描,纯粹而又富于灵感。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为什么要那样画?素描里面酝酿着创作动机。呵呵。
huamanlou 发表于 2010-5-14 06:48

达芬奇的素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39#
发表于 2010-5-16 17:16:23 | 只看该作者
我挑几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40#
发表于 2010-5-16 17:16: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41#
发表于 2010-5-16 17:17: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42#
发表于 2010-5-16 17:17: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43#
发表于 2010-5-16 17:23:47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达芬奇画的素描都特别真特别柔和:

因为他的绘画特点是:观察入微,线条刚柔相济,尤善于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光影的微妙变化, 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以素描作基础 。

    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

    所以,他的素描都是特别的柔和、真切,有凹凸感。

使用道具 TOP

144#
发表于 2010-5-16 17:32:04 | 只看该作者
米开朗基罗素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5-1-7 10:58, Processed in 0.052627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