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45263

查看

162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阿明

145#
发表于 2019-11-10 21:58: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明 于 2019-11-12 11:02 编辑

关于V-cap TN TF锡箔特氟龙和Rike-Q-cap铜箔电容:

   Rike 是德国一家小众的电容厂家,它的S-cap-2 铝箔(纸-PP绝缘介质)电容,我曾在AT6.5寸中低音+T330高音的书架箱中用过,声音非常的清甜自然、讨人喜欢。荷兰的
Humble Homemade Hifi
网站在各大品牌电容测评中,给了它打了11分的高分,和Mundrof 银油电容(也是11分)分数相同。该网站给了Rike Q-cap 铜箔(PP绝缘介质)电容12.5的高分,而Mundrof 金银油电容仅是12+的分数,该网站评价“Q-cap声音自然、丰富,在流畅度和动态之间保持了很好的平衡,虽然没有Mudrof 金银油电容延伸好,但也有极丰富的细节,结像略大,声音真实得就像站在面前演奏一样”。它的缺点就是贵,另外体积有点偏大。
  在这对使用RAAL 铝带高音的箱子中,我需要丰富、厚暖一些的声音来中和铝带高音偶尔出来的薄声和紧张,就买了一对Q-cap 1.0uf 来试听。在实际试听中,发现Q-cap确实如该网站描述得一样,中频圆润、温暖,有厚度,声音水分足、润泽,非常的自然、流畅,总体上这是一个很声音健康的高级电容。

  
    V-cap TN TF锡箔特氟龙电容和
Q-cap 电容对
比,V-cap TN TF也是很自然中性的声音,但有着更多的细节,各乐器、各音符之间有着更好的分离度,音场要比Q-cap更宽广些,结像高度则低了20-30cm左右,Q-cap声音更圆润些,音场比V-cap略平面些,人声结像要比V-cap高一些。

  经反复试听比较后,最终选用了Jantzen Alumen 铝箔+V-cap 锡箔特氟龙+M-cap 金银油电容并联的组合方案,作为高频分频器的串联电容,既保持了Jantzen Alumen 和V-cap TN的高解晰度和自然耐听性,同时又利用M-cap金银油电容来增加声音的水分、贵气和高低频延伸。


   结论:对于V-cap 特氟龙电容、M-cap金银油电容、Rike-Q-cap这种顶级电容,声音素质都是极高的,总体表现也是很全面的,如果用到它们箱子的声音仍然不好听,一定是分频器没调好。
   但它们是不是最合适?真要看单元特性、器材组合和电容组合,没有最好,只有是不是合适。另外,在对电容声音特性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不同风格的多种电容并联,达到理想效果,是比较的方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46#
发表于 2019-11-15 16:14:15 | 只看该作者
玩音响也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使用道具 TOP

147#
发表于 2019-11-17 23:17:37 | 只看该作者
我倒觉得,几种不同牌子、材质种类,容量大小接近的电容并联后,声音不大纯正。

使用道具 TOP

148#
发表于 2019-11-18 06:38: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nd06 于 2019-11-18 06:40 编辑

       功率分频无论下多大本,都不理想。结合部的相位差会影响清晰度,各种接入阻抗容抗又干扰喇叭驱动。无相位差电分为好,但后面功放须有修正,消除驱动失真,否则仍不能正确再声。
       本人实践,中高音喇叭最好的是静电,因条件所限,南方不宜。
动圈的话就需中、高音两路,单元无须迷信外籍贵价货。以高音为例,最贵的钻石球顶还不如廉价平面等磁场。气动高音不可取,有损微动态。通常铝带高音多少带点金属音染,改进的也难免。
       中音单元口径不要太大,不利瞬态,中音也不要用密闭箱,应后开孔,纵向点声源有利于声音自然度。如果中低音是一个喇叭,箱体容积、倒相孔面积、倒相管长度都很重要,应精确调准。
        楼主作品也发有声视频上来听听。我的先来两段。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7301896/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7301739/

使用道具 TOP

149#
发表于 2019-11-22 11:09:08 | 只看该作者
感觉你的中低频控制不好了,有明显驻波。

使用道具 TOP

150#
发表于 2019-11-22 11:09:45 | 只看该作者
znd06 发表于 2019-11-18 06:38
功率分频无论下多大本,都不理想。结合部的相位差会影响清晰度,各种接入阻抗容抗又干扰喇叭驱动。 ...

感觉你的中低频控制不好了,有明显驻波。

使用道具 TOP

151#
发表于 2019-11-22 19:00:59 | 只看该作者
驻波是房间的事,加两个低频陷阱会改善。喇叭出来的声音是正确的,控制力很好。通常过紧的低频听起来似乎有弹性少扩散性,那是不对的。

使用道具 TOP

152#
发表于 2020-1-1 17:44: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明 于 2020-1-1 17:52 编辑

再谈分频电路设计
    为了避免大家被认为俺只会堆料,还是谈一下分频电路设计吧。大家都知道这个ATD中低音单元的频响并不友好,在1260hz处有峰值,然后在1260--1630hz段有7db左右的跌落,对分频器设计是个极大的考验。ATD中低音和RAAL铝带高音刚搭上分频器开声的时候,因为ATD声音特别润泽,RAAL又是中性真实,确是让我有点惊喜,
但随着调试的深入,确实是越来越让我认识到ATD这个单元并不容易出平衡、全面的声音,尤其是RAAL也不是一个中频厚暖的高音,它在1.76-3.0khz段也有个跌落。这两只喇叭在1.3-3.0khz都有凹陷,如果衔接绝对是个难题。

上图可以看到ATD的频响在1260hz之后急速跌落,然后在4khz有分割振动引起了6db的尖峰。下图再看RAAL的上箱实测频响,在1.7-3.0khz也有个平台,然后在3.0khz之后才开始上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53#
发表于 2020-1-1 17:45: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明 于 2020-1-1 17:53 编辑

ATD中低音的分频电路设计
对于二分频书架箱,我个人偏好用Linkwitz 4阶声学滚降来设计分频电路,经过反复试听,并兼顾RAAL铝带高音的声音表现,最后选定了2.1khz作为分频点。

图的灰色曲线是ATD在分频点为2.1khz时的目标频响曲线,红色线是ATD的实测频响曲线,如何能让杂乱无章的实测红色频响曲线接近灰色目标曲线?
经过电脑模拟,再加反复试听,最后的分频电路如下:


分频电路形成的增益曲线如下:

可以看到,复杂的R、L、C元件形成的分频电路,最终分频器增益曲线完全是一个非线性的曲线,那些把喇叭作为理想单元,用传统的理论公式来计算分频器元件参数的烧友,看到这几个图之后,是否明白,现在音箱设计,靠理论公式来计算元件参数,只会是南辕北辙。
  重要贴士:
分频器设计,最终形成的频响曲线越接近目标值,声音就越好!尤其是分频点前后的膝部及滚降段!实际上完全重合是不可能的,但如何接近目标值、是正偏差还是负偏差,就是一门学问了,也是调音的艺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54#
发表于 2020-1-1 17:51:46 | 只看该作者
RAAL高音分频器的设计

  再来看RAAL铝带高音在2.1khz分频点,4阶linkwitz的目标频响曲线(灰色)和实测频响曲线(红色)。


看到上面这个张牙舞爪的红色实测曲线,它和目标曲线之间的巨大差距,是不是有点崩溃了?不要紧,好在有LSPCAD软件,以及几年摸索积累下来的经验,最终形成了如下的高音频响设计效果。




现在RAAL接上分频器后的实际频响效果,和目标频响频响算是比较接近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55#
发表于 2020-1-1 17:55: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阿明 于 2020-1-1 17:58 编辑


最终形成的频响曲线如下


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的频响仍不是特别理想。声音表现呢?
经过8个月来,呕心沥血,几百种方案、无数个元件参数的微调后,声音也慢慢平衡些了,接近了能听的效果,但中频的透明度、质感,仍是不如AT中低单元+T330高音的组合。
目前,分频器仍在反复优化调试中,正在一步步接近理想的声音效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56#
发表于 2020-1-2 10:03:2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音箱和 Capriccio Continuo Premiere CC有点像啊,德国Mundorf的顶级气动式高音单元(Air Motion Transformer)+ATD三明治式中低音单元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0-2 08:35, Processed in 0.045410 second(s), 1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