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259051

查看

1760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雨中独舞

1561#
发表于 2012-12-18 15:15:39 | 只看该作者
点评wangziyuang  发表于 昨天 19:12

个人意见,电影比书好,估计是经过翻译的原因。维斯康蒂这部水平不在费里尼,安东尼奥尼之下。


意大利人哲学家不多,电影倒颇具先锋性、实验性,启人回味、思考。
或许这跟他们优良的绘画、雕塑传统有一定的联系吧。

点评

巴乔的足球就是一种艺术,充满灵感!  发表于 2012-12-18 20:51

使用道具 TOP

1562#
发表于 2012-12-19 16:49: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chwaz 于 2012-12-19 17:01 编辑

终于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惊喜也有失望。

使用道具 TOP

1563#
发表于 2012-12-19 17:00: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chwaz 于 2012-12-19 17:03 编辑

wangziyuang兄说的不错,不能期望太大,特别是对这样一部深受评论界好评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昨天拉了两个人一起看,选在雨版推荐的和丰创意广场的金逸影院,环境不错,3D效果优良。音响效果似乎缺少一点分量,特别是暴风雨沉船一段没有营造出惊天骇浪的压迫感。

说影片吧。回程的时候,同去的朋友给我复述了一番评论说的一些隐喻:那个浮岛代表母亲的尸体,成千上万的狐獴是尸体上的蛆,酸水是腐烂的尸体的一部分,牙齿代表派在第二个故事中求生时于迷幻状态中咬到了尸体的“牙齿”,老虎没回头说明人一回归文明世界兽性就立即泯灭了......等等。

李安的镜头语言或许已经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上述评论的意思,可我愚钝,不听朋友解释的话,我根本不会往这方面想。从另一个角度说,是不是电影这个工具并不适合来讲人内心这些隐晦的潜意识活动呢?用文字表达这部电影想告诉观众的一些作者对于人性的思考成果可能更合适,当然,电影就是改编自同名小说。

说到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中极恶倾向的挖掘,影片(小说应该差不多)只能说是搔了搔痒,如果你看过威廉.戈尔丁的《蝇王》应该会同意我的看法。但《蝇王》好像没有被拍摄成电影。
为众人津津乐道的开放式结尾也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同样的处理早就有了,比如《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对萨拉的最后交代,《罗生门》或许走得更远。
但是,在技术上,就是电影之所以为电影的两个基本要素---光影与色彩那是绝了,李安足以自豪地说“那是我的电影”。画面新奇迷幻,仿佛是一个童话世界,尽管这个世界也有邪恶。

不是李安不好,是剧本的水位稍浅,李安能拍成这样,称得上大师水准。

使用道具 TOP

1564#
发表于 2012-12-19 19:06: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angziyuang 于 2012-12-19 19:11 编辑

schwaz兄去看了。随便说两句。
剧本应该不是问题,且不论挑剧本是导演的分内事,看看侯麦,小津他们的剧本或说故事梗概也没什么啊。个人看法剧本也好,演员也好,配乐也好都应该为电影本身服务,“要做世上的盐”,消失无形才好,如果一部电影让人觉得某一点特别突出,可以说是片子本身的失败。
我没看过影评,那些所谓“隐喻”好像没必要太较真。
不知schwaz兄说到挖掘人性的“恶”指什么?,如果指人性的“恶”,片中好像没怎么强调。厨子杀了佛教徒和母亲,这情节在片中好像没怎么渲染。而派为复仇和自保杀人,这称不上“恶”吧?为生存吃死人肉更说不上了,这纯粹是个文化问题了,“你们真野蛮,居然不为了吃人而杀人”。
如果指环境的恶劣,那倒是。全家罹难,茫茫大海,弹尽粮绝,靠吃一具死尸活下来。大概只有“理查德 帕克”能行了。但猛虎的离去,派始终没有失去人性。那只能是“神迹”了。
也许李安想表达的是一种没有“拘束”的信仰吧。
李安在“色戒”时已展现其掌控能力,“少年派”中他好像想探讨更多,但总还差点。正如兄所言,他还有点离不开对好剧本的依赖。
如按小津,费里尼,塔可夫斯基等的标准来衡量,李安还差火候,就比阿莫多瓦,侯孝贤(个人最爱他的“南国,再见南国”)还是少点个人特色,我很期盼他的突破,那是我等影迷之福。华语片好的导演太少了。
胡言乱语,不成体统,schwaz兄莫怪。

使用道具 TOP

1565#
发表于 2012-12-19 23:41:34 | 只看该作者
看过《人性的污点》这是一部值得回味的片子,因为使用了一些蒙太奇的手法,故事穿插的也很多,想要第一时间 ...
xxs7979 发表于 2012-12-17 22:15
说起《人性的污点》就不得不联想起另外一部电影《耻》,同样有关种族歧视问题,男主人公同样是大学的教授,同样是两个老男人。但两者有很有趣的反差,一个是歧视黑人问题,另一个是在黑人人群中的白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人性的污点》,这部电影的原著作者是菲利浦·罗斯,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但当年还是败给了《耻》的作者库切。《人性的污点》原著最主要的故事线条是七十岁的老教授科尔曼和一个学院女清洁工的恋情。由“我”来叙述整个故事,其间穿插着科尔曼的成长经历、学院年轻女学者德芬妮对主人公的反对和女清洁工丈夫内森对主人公的反对。最后,狂躁的内森开车撞死了一对饱受争议的情侣。罗斯学者式的语言和纵横的情节使小说读起来极为精彩。这是一部精彩的美国小说,追求时代,但一点也不媚俗, 在美国这个自诩最为自由和民主的社会,一样有着陈旧落后、粗鲁不堪的偏见歧视。种族歧视成为一种文化习惯,在这个最平等的国度,却存在着如此深刻的种群不平等。
  
人性的污点 -- “人为什么要撒谎?”影片中把答案交给了社会,而社会毕竟只是一个因素,重点还在于个人的自身,正如妮可(演女清洁工)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别爱上我,我们仅是此刻独处一室的男女。” 人性、污点这几个词从那个好象玩世不恭的女清洁工的嘴中轻快地被吐了出来,引起的是我们更大的思想上的冲撞。
  


使用道具 TOP

1566#
发表于 2012-12-20 00:07:0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电影《耻》,以前曾和alma讨论过,名作改编的电影基本上是会败给原著的,《耻》也是。小说《耻》,第一次读的时候,把它当成一部畅销的关于越轨的风月小说。第二次读的时候,让我想到了劳伦斯和海明威。直到第三次读的时候,才让我有点点认识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库切。

《耻》是一部让人挑战阅读习惯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一部让期待处处落空的小说,所有的事件几乎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结尾”,到最后都不了了之,第一次读的时候还真让我有点不习惯。库切的文字风格与海明威很相似,笔墨甚少,形容词也极少,几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而库切本人也很少发表议论。

《耻》的情节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开普技术大学教授卢里与女学生的一桩被公开的性丑闻;二是教授逃避到乡间,与女儿露茜共同生活中的落差与矛盾;三是与事无争的露茜成为种族积怨的受害者,被三个黑人抢劫强暴;结尾部分呈模糊的开放性,抢劫强暴案不了了之,露茜怀孕并准备接受当地黑人的庇护,卢里教授在乡间混沌度日。 小说虽然表面上写的是男女风月,但却融进了南非多年来的历史,描写了目前南非人的困惑与耻辱,甚至通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露西之口对南非的未来表达了令人震惊的观点。“

小说处处都诉说着“彷徨”,不仅是小说中的人物,包括库切自己,也只是提出问题,却不给出任何结论。同样的,在南非,旧的殖民主义在消退,旧的制度被暴力推翻,但当地人又无力建立新的制度,整个国家也处在彷徨之中,《耻》反映的正是这个国度曾经和现有的真实状态。四百年的殖民史,本来就是一次漫长的强奸,它给南非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库切的兴趣显然不是要再现一段历史,而是借用历史的“真实”来表现当代社会文明人无法逃避的“耻辱”境遇 -- 到处是粗放的生活,到处是失败的笼罩,到处是生活的无奈,连性爱也变成一种病。“耻辱”无处不在,外在的、内在的,无处可逃! -- “耻辱”已经成为当下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

小说主人公卢里在种族、性、中年、亲情种种漩涡中载浮载沉,小说命名“耻”,其为“道德之耻”(卢里的数桩风流韵事所指的道德堕落),“个人之耻”(女儿遭强暴抢劫),“历史之耻”(身为殖民者或其后代的白人最终“沦落”到要以名誉和身体为代价,在当地黑人的庇护下生存)。

库切在获诺贝尔文学奖受奖辞中说:“小说《耻》,探究了他所有作品的中心议题:人能否逃避历史?”人当然无法逃避历史,面对人性的黑暗,面对“耻辱”的生存状态,人类除了“向前看”,还有其他的路可走吗?库切的本质思想,那就是向社会达尔文主义屈服,向命运屈服,除了悲哀无奈的叹息之外什么也没有。


使用道具 TOP

1567#
发表于 2012-12-20 00:4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雨中独舞 的帖子

精彩,有深度。
   

使用道具 TOP

1568#
发表于 2012-12-20 13:0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精彩,有深度。
xxs7979 发表于 2012-12-20 00:48

谢谢xxs7979的鼓励,深感惭愧,个人愚见。

期待兄有更多的推荐与大家共享,谢谢。



使用道具 TOP

1569#
发表于 2012-12-20 13:20:10 | 只看该作者
不要讲这么深奥的人生道理好不好?工作很累,脑瓜转不过来啊。
当然是开玩笑的。

使用道具 TOP

1570#
发表于 2012-12-20 13:3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wangziyuang 的帖子

"恶"指反文明的行为,如“人吃人”。
回想一下,兄台或许是对的,李安并不想把重点放在这上面,他可能主要想表达人在困境中依然不丧失信仰、希望及生之意念的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派最终寻到了生之彼岸。
由于同去的女孩执意要自己开车(回家近。但下班高峰时节从联丰出发到和丰,女孩子开车的速度...唉),因此仅管我们先到,却等了她近一刻钟,落下了开头,可能对欣赏电影稍微有点影响吧。
电影我看得不多,特别是大师电影。伯格曼、戈达尔、布努埃尔、塔可夫斯基等名字如雷贯耳,但他们的作品即使看过也都是高中时的事了,过去了二十多年,模模糊糊记不清了,以后还要向wangziyuang兄学习才是。

使用道具 TOP

1571#
发表于 2012-12-20 14:2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恶"指反文明的行为,如“人吃人”。
回想一下,兄台或许是对的,李安并不想把重点放在这上面,他 ...
schwaz 发表于 2012-12-20 13:38
这一点我更偏向于wangziyuang兄的观点,李安是位儒家,“儒”,人需为儒,他的电影,从最早的《推手》、《饮食男女》到《卧虎藏龙》再到今天的少年派,感觉他一直在寻找一种信仰,不是宗教的信仰,而是人性的一种信仰,但具体的李安还是没有落实到哪一点。但他的每一部电影肯定是在为某部份人群说话,有关乎某种人性的情怀。

少年派中有一句台词感触特深,大概意思是“人生需要不断地放下,但总是来不及好好地道别。”就像电影放完后,屏幕上的字还没走完,我想坐着好好地静思一下,但是影院的大灯已经打开,周边的人早已起身向外走,影院的工作人员开始打扫卫生,因为还有下一场马上就要上映,时间容不得你坐在那静思,生活中很多事就是如此。

使用道具 TOP

1572#
发表于 2012-12-20 20:0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schwaz 的帖子

“学习”两字万不敢当,因为平时喜欢看电影,而身边同好较少,遇到这话题未免多讲几句。schwaz兄不嫌啰嗦,已属幸事。
    原来schwaz兄未赶上“少年派”开场李安对主人公信仰的铺陈,有点遗憾,毕竟电影是个整体。
不嫌卖弄的话,推荐一下法斯宾德和帕索里尼,当然是个人趣味,仅供参考。还有明年好像会有崔健的“蓝色骨头”上映,老崔有点想法,和张元也挺近乎,应该值得期待,估计不会比顾长卫差吧。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0-3 22:13, Processed in 0.085818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