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29895

查看

491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burt5177

169#
发表于 2011-10-10 09:25:26 | 只看该作者
巴托克的作品,目前只听过乐队协奏曲,能够接受,比较喜欢,其他的作品以后慢慢来了

使用道具 TOP

170#
发表于 2011-10-10 10:17:04 | 只看该作者
前几天定居维也纳的老同学把我86年发表在学校刊物上的巴托克译文发了过来,那个时候听巴托克比较多。
burt5177 发表于 2011-10-9 21:40

请问B老师,现在此文全文是否可以公开查阅?很感兴趣。

使用道具 TOP

171#
发表于 2011-11-13 20:24:16 | 只看该作者
女儿最近写了几篇文章,贴出一篇大家分享一下

从肖邦的《雨滴》前奏曲谈起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淅沥的雨,在李商隐笔下,成为了对远方亲人的牵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缠绵的雨,在柳永笔下,成为了对命运的悲叹。而伴随着bD大调略显忧郁的旋律,细密多情的雨已不仅仅是牵挂与悲叹,它已成为了一面明镜,是弗列德里克•肖邦(Frederic Chopin)心灵深处的映照。
大调的音色总是给人以明朗的感觉,而肖邦则将大调赋予了忧郁的色彩。bD大调的旋律流畅简单,但每一个音都像轻轻掉落的雨滴,涤荡尘杂,撩拨愁思,触动心弦。随着乐曲的发展,旋律转入沉重的#C小调。两次被压制着的高潮接连出现,就像作者内心翻腾的情感,到最后却无法宣泄。巨大的张力就像铁笼,禁锢了一颗年轻自由的心。然而,在此之后,一切又复归寂寥。还是那平静的旋律,还是那忧郁的感情。在全曲结束前一个突出的长音bB和下行音阶,仿佛是作者无尽的叹息。而全曲最大的特点,则应该是那连续不断,心跳般的持续音,诉说着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
肖邦的《雨滴》完成了“音”与“乐”的完美对接。尽管在英语中“音乐(music)”仅仅是一个单词,但如果通过我们的母语来解释,“音”指的是技术,“乐”指的是思想。在“音乐”这一含义上,肖邦的作品尤为典型。因生逢波兰革命与动荡的时代,1830年,年仅20岁的肖邦听从老师和亲友的劝说,动身到国外旅行,争取在有利的条件下,用他的音乐为祖国服务,为祖国争取更大荣誉。然而,华沙一次次的沦陷彻底断绝了他回国的道路。虽身处时尚之巴黎,但那里的繁华优越和大师的赏识并未冲淡他对祖国,对家乡的赤诚。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故土的依恋,对亲人的牵挂,对斗争失败的愤怒,以及作为一个波兰人,满腔的民族激情。这种种坚毅而不失浪漫的情感在肖邦的作品中被挥洒的淋漓尽致,每一个音符,都倾诉着他内心的大起,大落。
由于自幼学习钢琴,在小学二年级时我便从技术层面上完成了对这首作品的演奏,但当时的年龄和阅历并不能让我从情感层面上更好地挖掘出它丰富的内涵。时间的流逝促使我不断成长,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聆听过多个版本的《雨滴》演奏:同样身为波兰人的鲁宾斯坦地地道道的诠释出肖邦音乐中的民族精神内涵;科托充分发挥了法国人生性中的浪漫,使肖邦作品中的诗意得到升华,来自阿根廷的阿格里奇则将南美人奔放的个性延续到肖邦的作品……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最为感动的,则是2000年陈萨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现场演奏。对于每一位了解陈萨故事的人来说,她的演奏真的使音乐插上了灵动的双翼,翱翔天际……
《雨滴》,亦是雨滴,驱散了阴霾,抹去了寂寞。远离了外界的喧嚣与纷扰,让心灵,与音乐,与情感,与人生统一。

使用道具 TOP

172#
发表于 2011-11-13 20:31:43 | 只看该作者
女儿写的德彪西
浅谈德彪西
  
温暖的午后,金色的阳光,牧神躺在草地上,吹弄着清脆的牧笛;和煦的微风,阵阵的倦意,牧神陷入梦乡,见到了心爱的女神……这神话般迷离,梦境般曼妙的画面,就是由法国著名作曲家克洛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缔造的印象主义音乐,而德彪西本人,也因此成为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开山鼻祖。
1862年8月22日,德彪西出生于法国巴黎近郊的圣日尔曼-昂-莱,从小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音乐才能和鉴赏力,并于1873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进行十二年的专业学习。1884年,德彪西凭借大合唱《浪子》获得了罗马大奖,得以赴罗马进行为期三年的研究学习。在罗马期间,德彪西创作了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春天》,印象主义色彩开始初露端倪。同时,德彪西还创作了一系列钢琴作品,例如为爱女而作的《儿童园地》等等。
而德彪西在创作上真正的高潮期则是在他纯粹的“印象主义时期”。与马拉美、马奈等象征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的深厚情谊深深地镌刻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不论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之作¬——《牧神午后•前奏曲》,还是之后的交响素描《大海》,以及《夜曲》三首和《意象集》等乐队作品,幻境般飘渺的音乐特征被史无前例地放大和应用。《牧神午后•前奏曲》中长笛奏出的旋律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牧神吹着竹笛,躺在草地上享受午后阳光的倦慵情态;《大海》的第二首《浪的游戏》中,英国管和双簧管演奏的动机迷人地展现了大海的起伏与浪花的跳跃……在乐队作品登峰造极的同时,德彪西也历经十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一战爆发后,德彪西的创作进入晚期。在战火与硝烟中,德彪西创作了《英雄摇篮曲》等三部作品,显示出强烈的爱国之心,同时也写下了《六首古代墓志铭》、《白与黑》等双钢琴与四手联弹作品,并重拾自己中断多年的室内乐创作。但身体上的疾病让他无法完成晚年的创作计划,1918年3月25日,德彪西逝于巴黎。
德彪西的和声语汇打破了传统功能和声——因为他大量使用九和弦、十一和弦、平行和弦和增和弦,营造出朦胧的色彩氛围;调式、音阶多采用中古调式、五声调式以及全音阶,具有亚洲的特点……这些都影响到了另一位法国当代的音乐巨匠——梅西安。后者的《二十首凝视圣婴》充分体现出作曲家对音响色彩的追求;《图伦加利拉交响曲》中对印度和佳美兰节奏的运用,鲜明体现出作曲家受到德彪西对亚洲音乐运用的启发。作为法国音乐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巨匠,德彪西的音乐不仅影响了另一位印象主义大师拉威尔,也影响了后世其他众多的作曲家,特别是他晚期的作品,双钢琴组曲《白与黑》第三首直接题献给斯特拉文斯基,给予了斯特拉文斯基以创作上的启示……因此,对于标新立异的20世纪音乐来说,德彪西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牧神的笛声悠扬而婉转,水中的倒影泛着涟漪波澜,深邃的月光如梦似幻,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风情仿佛即在耳畔……德彪西幻境般迷离朦胧的色彩世界,带给人们的思考,无限……

使用道具 TOP

173#
发表于 2011-11-26 15:20:42 | 只看该作者
巴托克《第一弦乐四重奏》
巴托克第一弦乐四重奏和Stefi Geyer有关,巴托克说葬礼似的第一乐章是他们爱情的葬礼挽歌,柯达伊说这是巴托克自鬼门关走了一遭的生命回归。这部四重奏的四音列的动机和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献给Stefi Geyer)的动机类似,估计是Stefi Geyer这位美女小提琴家的动机,这首作品在旋律上并没有直接引用但是可以听出来民间风格很强。乐曲开始就打破了传统的曲式结构,并没有用奏鸣曲式结构而是采用卡农的写作手法,明显是受贝多芬的影响。
巴托克和作曲家Othmar Schoeck共同追求的美女小提琴家Stefi Geyer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74#
发表于 2011-11-28 11:01:31 | 只看该作者
上周五在音乐厅听了aimard的钢琴独奏会,上半场的布列兹和里盖蒂,偶承认木有听懂.....

使用道具 TOP

175#
发表于 2011-11-28 16:02:08 | 只看该作者
上周五在音乐厅听了aimard的钢琴独奏会,上半场的布列兹和里盖蒂,偶承认木有听懂.....
haskil 发表于 2011-11-28 11:01

晚上聊一聊这两人,都是世界级的大师,又是难懂的两个人。


使用道具 TOP

176#
发表于 2011-11-28 19:25:00 | 只看该作者
晚上聊一聊这两人,都是世界级的大师,又是难懂的两个人。
burt5177 发表于 2011-11-28 16:02
好啊,等着B老师讲课。


使用道具 TOP

177#
发表于 2011-12-4 23:37: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1-12-5 09:40 编辑

西班牙民族作曲家——阿尔贝尼斯
阿尔贝尼斯是西班牙民族音乐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多以乡土风物为题材,采用西班牙民间舞曲体裁,并吸收和融合安达卢西亚民间歌舞的节奏和音调特点。
《伊比利亚》是公认的阿尔贝尼兹最优秀的作品。值得称赞的是这部作品中丰富的和声、复杂的节奏以及大量的织体结构。伊比利亚这部作品标志着阿尔贝尼兹跳出了早期的民族主义音乐风格。
《阿尔贝尼斯》钢琴版与乐队版,拉罗查演奏的西班牙钢琴作品还是不错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78#
发表于 2011-12-4 23:44:28 | 只看该作者
西班牙著名民族作曲家法雅
法雅是20世纪西班牙最著名的民族作曲家,1876年生于西班牙cadiz的一个商人之家,他的作品每一首都不一样,可以说没有所谓的法雅“特质”,从安达卢西亚风格的《短促的人生》开始到钢琴曲《四首西班牙小品》、芭蕾舞音乐《爱情魔法师》以及色彩丰富的《三角帽》等都是民族乐派风格的走向,其他如《西班牙花园之夜》则可以看到印象派的影响,两首声乐曲《普西克》、《三首歌曲》则可以说是法雅的法国风格作品。从1919年的钢琴曲《贝蒂卡幻想曲》为界,法雅开始以木偶歌剧《彼得师傅的木偶戏》与《大键琴协奏曲》回溯民族历史的根源。除此之外,在巴黎时代创作的《七首西班牙民歌》是巧妙采用民谣素材写成的声乐曲,与其卓越的钢琴伴奏一起受到高度评价。晚年的管弦乐曲《赞歌集》是追悼德彪西等四位友人的作品集,并且真实地流露出法雅诚实的人格,未完成的遗作舞台清唱剧《大西洋岛》在法雅去世后由其弟子ERNEST HALFFTER完成。
为了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法雅回马德里的数年中,不断的推出自己的新作。法雅的音乐如此受到人们的欢迎,主要有一原因,就是他运用了地道的民间材料,据说《三角帽》中的一段主题,是他在安达露西亚街头聆听一个盲人弹着吉他唱出来的歌调而记下来的,因此,尽管他站在时代的前端,大家并不觉得这位音乐家离开了他们。事实上,他的作品,在同行人看来不觉浅,外行人听来也不嫌深,这也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
法雅的所谓引用民歌,并非原封不动地把一首民谣记于五线谱上而已,当他处理一首民歌,必先将其曲式曲意详加分析,然后依他自己的构想和制作手法给以表现,使它成为一件上乘的艺术作品而不失其本真。有时为了强调地方情调色彩,他仅取用节奏,有时他仅掌握一个装饰音或华彩句,然后加以发展,就能将该地方的情境景物描绘出来。因此,当一件作品完成时,事实上已渗入了法雅的血液,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神,是他人所不可替代的。
主要作品:歌剧《短促人生》、《彼得师傅的木偶戏》、芭蕾舞音乐《爱情魔法师》、《三角帽》、舞台清唱剧《大西洋岛》、管弦乐《西班牙花园之夜》、《赞歌集》、《大键琴协奏曲》、钢琴作品《贝蒂卡幻想曲》等等。

使用道具 TOP

179#
发表于 2011-12-4 23:46:46 | 只看该作者
芭蕾舞剧《三角帽》简介
《三角帽》着重描写了不畏权势、机智地赶跑省督的一对磨坊主夫妇不幸的爱情遭遇。它以西班牙乡村社会生活为题材;风格上融入了西班牙民间舞蹈、哑剧、声乐等流行艺术的形式;从而彻底打破了经典芭蕾的表演形式。
    《三角帽》明显带有未来主义倾向的特征,而安达鲁西亚音乐的引入及具有强烈立体主义风格的舞美设计;都使得当这部芭蕾,作为一种综合性剧场艺术总体性地展示出每一层次的创作时,无疑是在营造有关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崭新关系,而正是这种全新的形象和图景造就出了超现实主义式的现实幻象。
这部作品清新动人的旋律、丰富鲜明的节奏以及洋溢于其中的绚丽多姿的西班牙色彩使其一经面世就被公认为法雅最成功的作品。
《三角帽》是法雅的一部非常成功的芭蕾舞剧,是由马蒂涅兹•塞拉根据阿拉尔孔的一个故事写的。于1919年的伦敦进行了演出,并由马辛编排舞蹈,由毕加索舞台服装设计和安塞梅指挥。它是法雅无可非议的杰作,并且是在交响音乐会中最频繁被演奏的作品之一。这部芭蕾舞剧中三首非常富有特点的舞曲也是钢琴音乐会上经常上演的作品。

使用道具 TOP

180#
发表于 2011-12-4 23:49:31 | 只看该作者
《三角帽》中三首非常富有特点的舞曲是音乐会上经常上演的作品。
美妙的《邻居们的舞蹈》散发出一种比高尚的灵魂更为宁静的赛吉迪亚舞曲的曲调,《磨坊主之舞》是一首猛烈的、耀眼炫目的法鲁卡舞曲,在一个强有力的渐强中伴随着非常重要的节奏韵律精确的达到了最高点。这段音乐是这部剧在首次登台以前应马辛的请求,法雅简略地写完的这部芭蕾舞剧的最后一首舞曲,马辛是想用他自己规格的独舞去抵销在第一部分中主要的芭蕾舞女演员卡萨文娜的那部分。而且《磨坊主妻子之舞》正好是完成了三件相联的艺术作品:一首为管弦乐和钢琴而作的壮丽的极好的转调伴随着一首受众人喜爱的方丹戈舞曲的旋律。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7-4 15:35, Processed in 0.028987 second(s), 1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