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5656

查看

209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广陵散

169#
发表于 2010-6-25 17:30:58 | 只看该作者
《石上流泉》后记
《琴学初津》:是曲,齐人刘涓子所作也。石上者,商音也。流泉者,羽音也。黄钟商名大石调,羽属水,即泉意也。曲中以商为韵,以羽起叶,泛音止调,首羽而韵商,盖其取义如是,信不诬也。曲虽小,义有余,足为师法,静夜清弹,令人有枕漱石之想,而其起承转合,抑顿挫,字字珠玑,熟玩其旨,他曲可以类推,琴谱旁注,惟五知斋有志轻重疾徐之节,今师其法而畅远之,益见琴中微妙,庶学者亦可得其涯略矣。若云先导,则吾岂敢!守一子拔。
《石上流泉》小标题
《西麓堂琴统》:一、溯源徂流;二、碧涧泠泠;三、松籁同音;四、虚窗静听;五、声随流转;六、萦崖抱壑;七、浮泛飞花;八、枕流漱石。
《乐仙琴谱》:一、瀑布悬崖;二、松籁同音;三、碧涧泠泠;四、虚窗静听;五、声随流转;六、萦崖抱壑;七、浮泛飞花;八、枕石漱流。

使用道具 TOP

170#
发表于 2010-6-25 17:32:17 | 只看该作者
5、流水《天闻阁琴谱》顾梅羹
以下文献摘自《琴学备要》作者:顾梅羹
流水这一琴曲的故事,出于《列子》和《吕氏春秋》等书的记载,已详见《高山》的说明。它的传谱,也是最早见于明初朱权的《神奇秘谱》,据原解题说:“《高山》《流水》本只一曲,前半曲描写高山,表现‘仁者乐山’,后半曲描写流水,表现‘智者乐水’;到了唐代才分为两曲,还不分段数,到了宋代,就将《高山》分成四段,《流水》分成八段了”。我们从已经掌握到的明、清两代传统的琴谱中,可以看出从明代晚期起到清代,《高山》又由四段逐渐发展到六段、七段、八段了,《流水》则一直是八段。但现时弹《流水》的都是用的清代咸丰至光绪间(1850—1876)川派琴家青城道士张孔山的传本,一个是《天闻阁琴谱》刻本,一个是《百瓶斋琴谱》写本;张氏传本与各家琴谱所录者不同之处,就是张氏在原第五、六段之间,特别多了一段,成为九段,所多的这一段,即张本的第六段,也就是海内琴家所艳称它为“七十二滚拂流水”的一段滚拂;其余前一至五段,后七至九段,仍与《神奇秘谱》较近,也可能说还是一系相承的。可是《天闻阁》和《百瓶斋》两本的第六段却又不很同,《天闻阁》本是经纂辑人唐彝铭收刻时有所删改,并将那些滚拂和滚拂中参用和音的技法,与张氏商定创拟了几个新指法名称和减字,在卷首写了一篇《流水》指谈,但很费解;另在补刻本(《天闻阁》有前刻和补刻两个版本)《流水》曲谱后面附了一个新指法简说,两个解释又有很多的矛盾,因而影响后来按弹《流水》的人一些误解,不易得到正确的处理和效果。《百瓶斋》本是我的先祖父百瓶老人得自张氏亲授,张氏自称原出冯彤云手授口传,向无成谱,经他长期揣摩加工修订,当日先祖父是在张氏手授他老的时候,现场对琴,一字一音,一动一作,完全用传统的旧指法减字记写成谱,于复杂繁难之处,另加旁注说明;从谱的表面看,虽似乎比《天闻阁》本繁琐笨拙,然而记得详细,说得明白,并不费解,据先祖父的跋语说,是“非常慎重忠实的纪录,唯恐稍有差谬,还经过张氏覆审”。因此有些琴家认为《百瓶斋》本师承明确,比之用《天闻阁》本按谱寻声,更能传出孔山原貌,而且在摹拟水流里的旋律性较强云。
这里所采用的谱本,即是根据《百瓶斋》本,继承百瓶老人受传于张孔山的弹法整理的。这一曲的结构,是以首段作引,用两淌、一涓、一轮、一滚拂、长锁振起全曲水流之势;要在左指滑下轻稳不浮,复上掉转有力,右指涓、轮、滚拂、联贯分明,泯然无迹;虽短短三四句中,而飞扬动荡一派千浔的形貌,已隐隐具于指下。二、三两段以叠涓、轮历、拂、锁的技法,用泛音写出山谷中小溪、瀑布潺湲滴沥,飞溅迸沸的各种泉声,运指必须简净轻灵,取音才得清脆劲健。四、五两段是幽壑之泉,已出山汇流,渐有风发水湧,波涛起伏之势;全在两手应合顿挫中传出神韵。第六段起,则水流已入大江,汪洋浩瀚,势正湍急,有过峡穿滩,掀起惊涛骇浪,奔腾汹湧,不可测度的形象,也就是全曲最紧张、最精彩、最突出、最主要的一段;全段用右手连绵不绝的猛滚慢拂,左手往来绰注,配合和音,两手略无停机,必须如珠走盘,毫会滞碍,而缓急轻重之间,既要过接浑成,不觉突兀,又要脉络清晰,不涉含糊,就更能推波助澜,一气流转;而后“洋洋兮”、“荡荡兮”的浩大声势,才可以尽情摹拟表达出来。七、八段是危滩已过,渐就平复,但高潮之后,仍有余波,所以这两段又必用忽缓忽急,或放或收,再三跌宕的手法节奏,和最后的四转滚拂往来,显示出迴澜激石,漩洑溁涡之势,而作为通章前后首尾的回合照应。九段打圆二下徽外,转作入慢收音的节奏,写出广流绵邈,徜徉汩没,朝宗归海,杳然徐逝的气象而终曲。
上面关于《流水》的结构,和前一曲《高山》的说明,都是按照传统的解题,从适应标题的表面、偏重于摹拟自然去体会分析的。但根据《列子•吕子》等书的记载,钟子期赞美伯牙弹琴的效果,是“巍巍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海”,显然是借山水作比譬,以巍巍兮洋洋兮形容崇高和浩大的辞彙,暗示所想要表达而未说明的某种内容。我们今日弹这《高山》、《流水》两曲时,就不要单纯地摹拟自然。
《高山》、《流水》自从唐代分成两曲后,明、清两代各家传本,都未能复合联奏,独张孔山氏所传,两曲节奏气脉,仍然一贯,可分可合,两谱于衔接处均已注明,所以更可珍贵。也可以看出张氏传本必大有来历。
(并参见卷四)

使用道具 TOP

171#
发表于 2010-6-25 17:33:17 | 只看该作者
6、捣衣《梅庵琴谱》徐立荪
《捣衣》,古琴曲。又名《秋杵弄》、《秋院捣衣》。传为唐代潘庭坚作。描写因异族入侵,男人被征守边,秋凉时节,妇女一边在河边捣衣一边思念远在边塞的亲人,哀婉动人,感人至深。曲中有“捣衣捣衣复捣衣,捣到更深月落时。”的意境。杨抡《太古遗音》分析其乐曲内容是:“始则感秋风而捣衣”,“继则伤鱼雁之杏然”,“终则飞梦魂于塞北”。李白曾有诗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徐立孙老师演奏梅庵琴派代表曲《捣衣》独树一帜,得到一致好评而被誉为全国四大琴家之一。来源于《龙吟馆琴谱》的《捣衣》也是燕卿大师的打谱杰作。是曲传为唐代潘庭坚所作,描写丈夫在长城守卫,妻子在家捣衣时思念的情景。燕卿翁一改原诸城琴派及其它各派对该曲离愁别苦、秋瑟惆怅的题解及曲性。而赋予其跳宕的节奏,欢快的韵律,表现妻子在捣衣劳动时思念丈夫的儿女英雄气质。李白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名句,捣衣是唐代盛行的一种手工劳动,与燕卿师改进的节奏相吻合。在听了立孙老师独奏《捣衣》后,著名音乐家舒模在1956年9月15日第17期《文艺报》发表评论说:『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清晰鲜明,演奏者以富有创造性的刚健泼辣的演奏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慷慨激昂的情绪。同时曲调本身很近似西北一带的民歌,因此使人很易理解而感亲切。尤其难得的是演奏者已六十岁高龄,演奏时情绪饱满,精神贯注,对曲情有深刻体会,强烈地感染了听众。』音乐家夏野也有同样评价,古琴名家查阜西说:『为琴增色不少。』徐立孙老师在1963年与1964年给琴家凌其阵和许健的信中谈及以上评论时则谦逊地说:『非弟有过人之处,仅能继先师之余绪于不坠耳。』
按古琴定调方法分类,该曲与名曲《秋鸿》等同属清商调式。其定弦方法为:以正调为基础紧二、五、七弦,使三弦十徽泛音与五弦九徽泛音等高,使五弦十徽泛音与七弦九徽泛音等高,使五弦七徽泛音与二弦九徽泛音等高。
唐代大文学家司空图的著作《诗品》想必大家耳熟能详。这部著作以四言赞体来讲论诗歌的风格,共分雄浑、冲淡、纤浓、绮丽、自然等二十四种。若按《诗品》匹配该曲,则古琴曲《捣衣》应归属「绮丽」之类——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浅者屡深。露余山青,红杏在林。明月华屋,画桥碧阴。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使用道具 TOP

172#
发表于 2010-6-25 17:33:46 | 只看该作者
梅庵名曲《捣衣》源自大诗人李白《子夜吴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之句。
《子夜吴歌》这一曲调原被用来描写爱情,诗共四首,写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描写因异族入侵,男子被征戍边。秋凉时节,妇女一边在河边捣衣,一边思念远在边塞的亲人。
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
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待惆怅情绪。词调中有《捣练子》等阕,即其本意。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
《捣衣》曲体较大,其十二乐段加尾声,明显的五声间阶皆,以羽角宫三音为其骨,商征为其佐而有机交融。全曲仅第三段以角音收尾,其余十一段都以宫音收尾。个性极其鲜明。其演奏速度从开始每分锺60拍左右逐渐递增到132拍以上。系欢快的劳动型节奏。以A、B(B1)、C(C1)、D(D1)等几种主旋律变体交混穿插,其中A从首段首句以泛音开始,点示出轻盈的欢快劳动将以开始,其中一个后半拍的宫音更显示出全曲的跳宕性及与该段的结尾音宫音相呼。其调性倾向已经昭然。A又于第二段之首以宽广之散音与坚实的按音承接。再于第十段用散音加高两个八度的按音呼应。进入乐曲的高潮。而B则出现于第二段之腹,第三段之尾(B1),第五段之首,第七段之尾,其句首之羽音用附点一拍半及第三拍半开始的低八度羽音用切分音型,以及句尾收于角音之不稳定倾向,十分贴切地表现了劳动中的气息,同时也含蕴着对远方太夫的情愫。C于第三段、第六段之首及第七段起句后不久应用之,其中的C1在第三第六段等处是作者特别强调的乐句,犹如文章中的圈点佳句被重复强调。有一种热情豪放洋溢青春气息之感。这大概也就是舒模先生所言之『亲切』吧!而D则于第三段之腹第十段之尾出现,其中D1又为C1的一部分变体。并于第七段出现两次,D2也为C1一部分。D实际上也是乐曲高潮的另一表现,其句首六个宫音共两拍,首拍第一音用强指法『抹』完成,后半拍三个音用轮指。既圆且密,第二后两个音用抹挑指法,形成强密强强的组合。劳动中的高昂情调足翟然矣!值得一提的是以上A、B、C、D在二次三次甚至四次出现的时候,有时完全相同,有时仅为相似,犹如文章中的同义词、近义词一样,体现出多层次的丰富呈示,中国文学多彩的词汇与句法在古琴音乐中得到了溶融性的神化性的借体现魂。《捣衣》全曲音域相当宽广,活跃在大约五个八度之间,而相同的音高不像钢琴只有一个键的音色,古琴上有七条弦,有散、泛、按三种音,加之左右手各种指法不下几十种,因而同一音高的音或乐句就至少有几十种不同的音色表现。以上ABCD等乐段加上极为丰富的音色,也不妨将《捣衣》曲视作一场舞龙灯会,ABCD等具有相同整体美学把握而又气质各具特色的『龙』,用各种不同身段步法,交替现潜而浑然天成于一场精彩分呈的舞龙会中。本文开始所指出的梅庵琴派的特点『浓郁』的韵味,独特的句法,鲜活的动律而标新立异于原有各大琴派,追求清微淡远与鲜明的生活性、人民性有机交融』在《捣衣》曲中有其独到的显示。

使用道具 TOP

173#
发表于 2010-6-25 17:34:14 | 只看该作者
卷八
杨新伦  
杨新伦(1898年—1990年),字克定,号“振玉斋主人”,广东番禺鸦湖乡人。著名的古琴艺术家、武术家,“岭南派”古琴一代宗师。原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广州精武体育会名誉会长。
杨新伦少年时代就喜欢舞拳弄棒,青年时期,曾先后在上海精武体育会(霍元甲创办)、广东昆维女子师范学校、江苏振江闽城中学等地担任武术教师。
一次,杨新伦随上海精武体育会与中华音乐会联合组成的赴京旅行团到北京等地演出,结识了在旅行团中的著名粤乐大师吕文成、尹自重等人,在吕、尹的影响下,令爱舞拳弄棒的杨新伦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十年代中期,杨新伦在东北美亚保险公司任职期间,深感业余生活枯燥,与公司同事一道,合资聘请了一天津民间艺人传授民族乐器,许多人学不上手而半途而废,而杨新伦很快就掌握了三弦等民族乐器的演奏,充分显示出其超人的音乐天赋。又一次,杨新伦从东北回上海探亲,恰遇著名的古琴家吴纯白先生在精武会举行的晚会上演奏古琴,这是杨第一次接触古琴,并领略到古琴音乐不同凡响,音色优雅娴静,从而暗暗立下要学习古琴的决心。
1928年杨新伦回到广东,就立即寻找古琴老师,后打听到一位叫王绍贞(广西人)的会弹古琴,即拜王为师,向王学习了古琴初法及《仙翁操》、《陋室铭》等曲子。后经王的介绍,杨新伦又结识了当时在广州的卢家炳(广东中山人)、客心言、陈叔举等琴人,并向卢家炳学习了《白雪》等琴曲。
一次杨新伦在与卢家炳的闲谈中,得知广东的一位古琴高手郑健候。在卢家炳移居香港之后,杨新伦就设法找到郑健候并拜郑为师。由于郑孤身一人生活无依靠,杨把郑接回家中奉养达二十年之久。这期间,杨新伦向郑健候学习了《乌夜啼》、《碧涧流泉》、《怀古》、《鸥鹭忘机》、《玉树临风》等“岭南派”琴曲,深得“岭南派”古琴真传。
1956年,他任职于广东文史研究馆,专门从事岭南古琴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常与在广州的老琴人孙慕唐、招鉴芬、周桂菁等人一起切磋琴艺。
为使“岭南派”古琴后继有人,1960年9月,杨新伦受聘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从事古琴教学工作,授徒谢导秀、关庆耀等人,后收徒罗巧灵、万美霞、李春婵等。
在1960年到1966年间,广东的琴坛十分兴旺,音协广东分会先后组织了两场内部的古琴音乐演奏会,由杨新伦师生和招鉴芬、周桂菁等五位琴人演出。广东音协还为杨新伦、陈灵等四人在南方剧院举行了一场独奏独唱音乐会。首届“羊城音乐花会”期间,特邀请了前中国音协副主席、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查阜西前来举行南北古琴学术交流。为了多渠道培养古琴接班人,广东文史馆文史夜学院也设古琴科收徒。
1980年10月,在音协广东分会的支持下,广东古琴研究会成立,杨新伦亲任会长,此时年已八十二高龄的杨新伦,还日夜为琴事而操劳着。
进入八十年代,杨新伦的身体日渐瘦弱,已是力不从心了,这时还有王怀志、喻引娣、胥远帆、苏巧筝、周建明等求教于门下,杨新伦仍尽职尽责地传授琴艺。1983年7月,为使杨新伦毕生艺术成就纪录下来,广东电视台拍摄了以“琴心剑胆岭南瑰宝”为题的长达半个小时的电视片,收集了先生所演奏的《碧涧流泉》、《渔樵问答》等六首琴曲资料,这是先生唯一留给后人的声像资料。

使用道具 TOP

174#
发表于 2010-6-25 17:34:33 | 只看该作者
沈草农
(今虞琴社部分成员的合影)沈草农(1892-?):号琴戡,籍贯浙江,师承于裴介卿。上海虞山琴家。1936年,在上海与查阜西、张子谦、吴景略等组织成立了至今尚存的“今虞琴社”,在近现代琴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查阜西、张子谦合编《古琴初阶》。
龙琴舫
龙琴舫(1890-?):川派琴家。师从杨紫东。

使用道具 TOP

175#
发表于 2010-6-25 17:34:57 | 只看该作者
侯作吾
侯作吾(1910~1963)。名卓。又名遇辰。营山以四喜场人。自幼性敏好学。尤嗜琴技绘画。民国22年(1933)毕业於上海艺专。其父送他去日本士官学校读书。他无意仕进。到日本后竟违父意进了上野美专。学满回国。先生在重庆相园寺小学、壁山中学、成都艺专任教。
侯作吾一生的成就。是他的古琴技艺。他在少年时代。即嗜古琴。承袭蜀派古琴的风格。由他整理改写的曲谱。堆叠盈尺。日机空袭。他置贵重物品不顾。单背古琴去钻防空洞。他不善於料理生活。啃锅盔(即烧饼)。嚼冷烧馍。是他常有的事。人笑其痴。他却以琴自乐。一次。在上海古琴集会上。名家荟萃。作吾最年少。鼓奏「高山流水」一曲。满座皆惊。均视为蜀派古琴名家。由此名噪浦江。
民国37年。侯作吾回到四培老家。他街道**地下党员张乐山、陈子木等在四喜神龙岩建立了联络站。立即将陈了木请到家里。向他询问有什麼困难需要帮助。陈子木将当地乡保长强拉外地人当壮丁的事告诉侯作吾。他表示愿去做这个工作。保证他们的安全。并资助粮食5000多斤。1949年12月12日。解放军到达四培。侯作吾参加迎接解放的活动。这时。向营山县城进军的解放军。正在青岩铺围歼逃敌。渠县清溪虽已解放。那里地下党已公开活动。但还没有解决经费问题。侯作吾得知。立即赠送银元40元。解放后。侯作吾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古琴。1957年。他和杨荫济整理出版「古琴曲汇编」第一集。其中「高山流水」一曲。是他根据清代冯去授给成都张孔山的曲谱。再经过他融会贯通改谱而成。他最得意的作品是描写意境的「阳春白雪」、「天问」、「秋鸿」。重庆解放不久。他曾去西南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台。演奏「秋鸿」。
1963年初。侯作吾在四川音乐学院任教时。因患食道癌。去上海医治无效逝世。
关於侯老传人。一向众说纷纭。王华德先生的「蜀中琴韵」中称。其与美国加州大学吕振原教授、锦江琴社何朝现社长都曾学琴于侯氏。又曾并江嘉佑学于龙琴舫先生。是以为记。

使用道具 TOP

176#
发表于 2010-6-25 17:35:22 | 只看该作者
喻绍泽
喻绍泽(1903年—1988年)字润,1903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的殷实人家。近现代杰出的蜀派古琴教育家、演奏家。他于成都音乐学院教授古琴,也是成都“锦江琴社”的名誉会长,对现代琴坛影响很大。
喻绍泽八岁入私塾,十七岁考入省立外国语专科学校专修英语,毕业后做了十六年的中学英语教师。他自幼学习用功,喜好音乐,先后学习过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十五岁投师舅父廖文甫学习古琴,得其真传,终身操琴不辍,成为享誉琴坛的蜀派古琴艺术家。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喻先生已是国内有知名度的琴家。除勤奋研习古琴,他还积极组织参与琴人社团活动。1937年,喻氏兄弟、裴铁侠等人发起了“成都律和琴社”,1947年又发起了“秀明琴社”,汇聚琴友,雅集其间,促进琴人的相互交流、学习,接待过查阜西、胡莹堂、徐元白等著名琴家。1955年,喻先生为查先生率队的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琴人采访组录制了蜀派琴曲。
1956年,喻先生成为四川音乐学院专职古琴教师,是整个西部地区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专职古琴教师。同年,他作为蜀派琴家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全国首届音乐周的演出。1960年,他赴西安音乐学院执教古琴。1962年,回四川音乐学院继续任教。1963年,他出席了全国古琴第一次打谱座谈会。会议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他演奏的《流水》、《醉渔唱晚》等曲目。
1979年,已是古稀之年的喻先生,再次恢复组建了成都“锦江琴社”并担任社长,团结亲人开展侵蚀活动。进入八十年代,喻先生仍以年迈之躯为弘扬蜀派古琴艺术竭尽全力,他多次为电台、电视台录制节目,为留学生授课,接待海内外古琴爱好者,培养古琴人才。他打谱的《孤馆遇神》、《幽兰》、《胡笳十八拍》、《秋鸿》等曲目独具韵味,他还创作了《欢乐》、《除夕》、《思念》等现代琴曲。
喻绍泽的古琴演奏不仅继承了蜀派古琴的特色,而且形成了自己稳健、朴实的风格。他演奏的《流水》运用了“七十二滚拂”出色地再现了“流水”惊涛拍岸、奔腾向前的景象。另外,《秋水》的飘逸祥和,《高山》的雄浑跌宕,《偑兰》的九霄仙音,皆通过喻老先生娴熟的演奏技艺得到准确传神的表现。作为德意兼备的教育家,他根据自己多年的演奏心得,撰写了不少古琴论著,获得过不少大奖,也培育出了不少著名古琴家和制琴师。

使用道具 TOP

177#
发表于 2010-6-25 17:35:41 | 只看该作者
关仲航
关仲航(1896-1972):北京九嶷古琴名家,杨时百先生入室弟子。1923年开始学习音律及古琴。1953年成立古琴研究会从事古琴传习工作。

使用道具 TOP

178#
发表于 2010-6-25 17:36:18 | 只看该作者
卫仲乐
卫仲乐(1903年—1998年),原籍江苏无锡,出生于上海。杰出的民族乐器演奏家、教育家,民族器乐艺术“通才”,素有“琵琶大王”之美誉。
原姓殷,后被送与姓卫的人家,更姓改名为卫秉涛,1916年念小学时取学名卫崇福。郑觐文等人1920年在上海创办的民间业余国乐团体“大同乐会”,聘请了不少音乐名家传授、研究、整理、改编、演出中国的民族音乐,还仿制古乐器制造新乐器,名噪一时,被后人誉为“国乐大学”。卫崇福十分仰慕大同乐会,很想入会拜师,但由于无人推荐和无钱交纳学费,在会馆前徘徊了半年之久。1928年他鼓足了勇气跨进会馆大门向郑觐文提出入会要求,郑感到这个具有强烈求知欲的青年人可以造就,欣然同意他免费入会。他先后在郑觐文、柳尧章、汪昱庭等名师的指导下学习古琴、瑟、琵琶、小提琴等,并继续自学笛、箫、二胡、三弦、月琴等。他的兴趣之广泛、学习之刻苦、进步之迅速,在所有学员中首屈一指,深得郑觐文的赏识。郑还将其改名为卫仲乐。
在郑觐文的带领下,卫仲乐经常在当时的法租界开森路的世界学院(后改名世界社)表演器乐独奏和合奏,介绍中国古老的音乐文化,受到中外听众的欢迎。频繁的艺术实践使他的演奏日臻成熟,技巧越发出众,为此,郑觐文推荐卫仲乐担任了大同乐会的乐务副主任,一般的演出由他来带队,并在1932年至1934年间推荐起在上海女子美术专科学校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兼课。以后,他又到交通、复旦、同济、震旦等大学辅导学生业余国乐社团,为普及民族音乐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33年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风华正茂的卫仲乐在庆典上演奏了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磅礴、富有戏剧性的音乐,令人赞叹不已。曲终技惊四座,一举成名,从此他高超的琵琶技艺扬名于舞台内外。同年卫仲乐在世界社举行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场个人民族乐器独奏音乐会,获得成功。音乐会上演奏了琵琶、古琴、二胡、洞箫等多种乐器,曲目有《十面埋伏》、《飞花点翠》、《阳春白雪》、《春江花月夜》、《醉渔唱晚》、《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关山月》等。这次独奏会标志着卫仲乐的演奏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后他又赴长沙、武汉等地举行独奏会,使观众眼界大开。
1934年至1935年,卫仲乐在世界社图书馆兼作教师,参加了百代公司的国乐队,结识了聂耳,录制了琵琶曲《塞上曲》、《阳春白雪》和琴曲《醉渔唱晚》、《阳关三叠》的唱片,1935年参加了由利未斯[阿拉伯]、阿夫夏洛莫夫[俄罗斯]及沈知白、章枚等人组成的“中国音乐学会”。1935年郑觐文去世,卫仲乐接替了乐务主任的职务,担负起大同乐会的领导工作。1936至1937年,他应聘在南京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任演奏员定时演奏传统乐曲,还经常介绍刘天华的二胡曲和琵琶曲。1938年卫仲乐和许光毅等人应香港妇女救济伤兵会之邀举行了两场音乐会,收入全部捐给受日本侵略者之害的中国难民;同年又参加了国际红十字会所属美国医药助花卉组织的“中国文化剧团”赴美国演出,以募捐资金和药品,卫仲乐除自己独奏外,还与孙裕德演出琴箫合奏《关山月》、《普庵咒》及参加《春江花月夜》合奏。演出长达七个月,足迹达美国11个城市。访美巡演后,卫仲乐进入纽约附近的一所设有音乐专业的文学院学习,只学了一个学期语言后,为了筹集昂贵的学费,他常在纽约的各大、中学,社团等处演出,但仍未能如愿,被移民局通知限期回国。此间在一家唱片公司录制了四张78转唱片,录制了琵琶、二胡、箫曲等共8首乐曲,却未拿到任何报酬,于1940年回到了上海。在沪江大学音乐系任教一年后,开办了“仲乐音乐馆”。其在报纸的招生广告上刊出的办馆宗旨是:“提倡中国音乐,培植专门人才及介绍西洋音乐,使其融汇贯通,以求改进并创造中国音乐。”乐馆教授的科目有古琴、琵琶、二胡、箫、笛、小提琴、钢琴、理论作曲。后三门科目由沈知白负责教授,从大同乐会到仲乐音乐馆,卫仲乐培养了许多学生如秦鹏章、龚万里、陈天乐等。

使用道具 TOP

179#
发表于 2010-6-25 17:36:48 | 只看该作者
报着“改进并创造中国音乐”的目标,1941年卫仲乐与金祖礼、许光毅共同创办了中国管弦乐队,每周六晚上练习,乐队成员大多是卫的学生。乐队在其领导下,继承传统,勇于探索创新,在乐队声部的编配、和声织体等方面反复试验改进,比传统丝竹乐队有了很大的发展,除排演《春江花月夜》等传统曲目外,还排演聂耳的《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刘天华的《变体新水令》;沈知白的《洞仙舞》;卫仲乐的《流水操》等一大批新作品,成为当时最大的国乐团体1945年10月,中国管弦乐队与梅兰芳剧团在兰心大戏院同台演出,庆祝抗战胜利。其后中国管弦乐队的活动日益频繁,1947年扩展改名为中国管弦乐团,活跃在舞台上。30年代以来,他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沪江大学等任教。1954年,他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到印度、缅甸和印度尼西亚访问演出。1955年起,他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及民乐系副主任、主任等职。1962年起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卫仲乐从20~30年代起,就力求使其演奏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他主张在保留传统乐曲骨架和精髓的前提下,按删繁、理乱、补不足的原则加以整理。其演奏不拘于师承,追求鲜明的个性,强调精心布局,准确把握力度、速度和音色变化。他演奏的琵琶武曲《十面埋伏》风格雄浑遒劲、富有气魄;文曲《塞上曲》则清新质朴、柔中有刚。他还善于在演奏一种乐器时融合他种乐器之长,如演奏琵琶时,常吸取古琴吟猱多变的手法,使之气韵生动;演奏琴曲《醉渔唱晚》、《流水》时,则发挥其演奏琵琶的功力,潇洒而有气势;他吹箫常具有笛子清亮的音色,吹笛则又有箫的清幽余音。
卫仲乐在演奏上讲究气质和气魄,注重表现乐曲的内涵,对传统乐曲的处理不拘前人,具有独创精神。他毕生致力于民族器乐事业,精通的乐器相当多,如笛、箫、二胡、琵琶、古琴等乐器,其中尤擅长琵琶,对传统乐曲的处理首重表现乐曲的内涵,富有独创,讲究气韵。擅长的琵琶曲有《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霸王卸甲》等;古琴曲有《醉渔唱晚》等;二胡曲有《月夜》、《病中吟》等。
他不仅精于琵琶、古琴、二胡、箫、笛的演奏技艺,而且对小提琴亦有相当高的演奏水准。一位颇负盛名的外国音乐家在听过卫仲乐的小提琴演奏后,十分惊讶,认定卫仲乐可以成为一流小提琴演奏家而劝他深造。当时卫仲乐早已献身民族音乐,并不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一流小提琴演奏家”而改变献身民族音乐的初衷。
在他的一生中,无论环境如何恶劣,生活如何艰苦,也没有离开民族音乐这块阵地一步。他始终秉承郑觐文先生的教诲,实实在在地在“(捍)卫中(国音)乐”。正因为卫仲乐于民族音乐的贡献良多,人们时常记着他。
卫仲乐录制唱片有《中国古典音乐》等8首和《塞上曲》、《阳春白雪》等,已在国内外发行。还写了一些民乐合奏曲及《我是怎样演奏〈十面埋伏〉的》等文章。

使用道具 TOP

180#
发表于 2010-6-25 17:37:31 | 只看该作者
1、乌夜啼《琴说》杨新伦
原为南北朝时期表现爱情题材的西曲。唐代的软舞、清商西曲,宋代的词牌,元代的曲牌及后世昆曲中均有此曲。《神奇秘谱》解题引《唐书---乐志》宋临川王义庆作曲之说:因受皇帝疑忌,王义庆担心将有大祸临头,而他的姬妾听到乌鸦夜啼,告知将获赦,后来果然应验,遂作此曲。谱中“反哺”、“争巢”等文字,表明琴曲是描写慈乌与雏鸟的活动情景。另有唐代李勉《琴说》中说:后汉何宴的女儿听到乌鸦啼声,认为是被囚禁的父亲将得释,遂作此曲。两个故事都反映了封建阶层之间的互相倾轧**,以及以乌夜啼作为喜事征兆,来表达他们渴求自由的愿望。
据唐李勉《琴说》记载:“何晏系狱,在二乌止晏舍上,晏女曰:‘乌有喜声,父必免。’遂作此曲。”此文中的“乌”字,都是指喜鹊。曲意为乌鸟夜啼,必有喜事将临之意。
李煜【南唐】乌夜啼一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南唐】乌夜啼二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9-27 23:35, Processed in 0.025466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