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87256

查看

325

回复
返回列表

169#
发表于 2018-8-1 09:33: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cfan 于 2018-8-1 10:51 编辑

和baiteng兄一起夜访肥妹兄

除了两台CD机外,其他装备仍然是几年前到访时就在的66000喇叭、FM前后级、EMT黑胶系统,现在服役的CD机是LINN CD12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photo/l/public/p2529567576.webp

肥妹调音用的两组CD,女声邓丽君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photo/l/public/p2529567589.webp

男声费舍迪斯考(舒伯特艺术歌曲,冬之旅)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photo/l/public/p2529567599.webp

几枚昂贵的收藏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photo/l/public/p2529567581.webp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photo/l/public/p2529567597.webp

“西湖肥妹”字帖高挂在听音室后墙上(张森,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photo/l/public/p2529568164.webp

经过这几年调整,肥妹系统更偏向于乐感的流畅表达而非上天钻地般的音效。人声和乐器自然生动,令人忘却音响而回归音乐本身,已是很高的境界了。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和肥妹联系去听听。

(今天发图好像不正常,图能上传,但到了帖子就无法显示。现在用了外链,如看不到图,请点击链接查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70#
发表于 2018-8-1 09:46:00 | 只看该作者
肥妹兄前面这五步走的漂亮!稳健!功夫扎实!是多年来玩音响的经验总结,值得我好好学习。期待下面要多走几步,把更多好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使用道具 TOP

171#
发表于 2018-8-1 09:46:16 | 只看该作者
FM有种水晶闪烁般的音色或者说音染,听年轻俏丽的邓丽君不错,听蔡琴偏年轻,选用铜线是可以预料,自然而然的。
这是一个选择:在少女蔡琴与伶俐轻俏的邓丽君或者成熟历练的蔡琴与大龄邓丽君与之中选一组——我的话会选后者

点评

个人觉得FM并非水晶般通透无尘,反映巨细无遗,应凸显它的自然和活生感,若真要拿个东西比喻用温润的天然美玉稍贴切,呵呵。  发表于 2018-8-3 01:34
85年的蔡琴老歌,79年的邓丽君岛情歌,不是青年时期么???成熟历练的蔡琴与大龄邓丽君出过多少cd?  发表于 2018-8-1 18:23

使用道具 TOP

172#
发表于 2018-8-1 10:03:19 | 只看该作者
对于音箱摆位几个毫米的精确度,几年前我也一度觉得是否是故弄玄虚。现在改变了看法,尽管自己的耳朵还达不到这个辨识度,宁可信其有。

1.自己听力的进步。
刚开始我只能听出一二十公分位置变动的声音差异,随着自己听音乐时间的积累,加之对自己系统声音的熟悉,现在可以听出自家音箱几个厘米位置的声音差异。
从声学角度来说,声音出发点位置的变化,受空间因素(吸收、反射、混响等)的影响肯定是渐变的,20cm到2cm有变化,2cm到2毫米也会有变化。
至于说最后微弱移动阶段产生的轻微变化,能否被你辨识,这就因人而异了。不能说因为很难辨识就否认变化的存在。

2.辨识能力的差异。
连续三年观看了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很有感触。没想到人与人的感知&能力差异有那么大。
很多人会说,也许除了那几个人以外的所有人感知能力都差不多。我倒宁可相信同一种感知能力上,从最迟钝到最灵敏,人群中有一个统计学上渐变的范围,不存在一条沟,沟这边能力都为50分、沟那边都为100分,只不过60分范围内集聚了最大人群数而已。

3.发烧到一定年头,不止一次的遇到、听到有几毫米辨识能力的人与言论。回头看,确定其中较多人是毫无功利的,加强了可信度。

4.有烧友提到,声音接收点耳朵位置都不固定,强调声音出发点的精准度是否有意义。
这两个位置对声音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有一定物理知识的人应该可以理解。具体展开分析我也说不好,等待声学专家的发言。

5.精确到几毫米有没有必要?我觉的有必要。
第一是,这个不花钱干嘛不精益求精。我们不一定都买得起HlEND机器但不妨碍你把音响玩好追求极致的精神。
第二是,摆位实战中到了你满意的几厘米范围,有个高手说再动几毫米更好,不妨相信他好喽,(除非他另外收钱)反正你暂时听不出差异,说不定将来听得出了。

6.有没有"强调"摆位几毫米的重要?
看下来至少觉得肥妺兄在系统地分享,没有专门强调这一点。他文中传递的信息是在自家系统上他可以辨别出几毫米变化的声音差异。
我们平时对烧圈有些观点行为很不认同甚至厌恶,在对话中正好对方提到这点,就机把反感之情宣泻一下可以理解,不过对于贴主这样无私分享好好说话的人有些不太公平了。有不同意见还是展开细致分析更有价值,也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点评

拳头捶几下和拍几下喇叭,是非常必要地,特别是调内倾角度时.那时其实是微米地差距了.  发表于 2020-6-22 10:37
能听出多少毫米没有具体量度,但是,有时候摆位时,到差不多时候,下来不是再挪1—2厘米,而是用力拍几下,拳头捶几下脚架和箱体就刚刚好了是经常的事!不是玄学  发表于 2018-8-3 01:42
赞👍  发表于 2018-8-1 20:26
说的比我好多了,哈哈  发表于 2018-8-1 10:49

使用道具 TOP

173#
发表于 2018-8-1 10:03:53 | 只看该作者
对纯的理解也可以更加抽象一些。可以是我们听感的纯,对好声音标准的纯,去掉不能纯的部分,剩下能纯的部分(像是罗丹说雕塑)。实际上是形成两种能力:校准和去皮。校准:玩过摄影后期的都知道,有个镜关校准,选择镜头,然后软件自动对照片校准,实际就是肥兄所说纯。去皮:电子天平在称之前进行校准,然后把容器放上去,去皮。然后放入要称的东西就得到纯重。这两种在HIFI没有现成的工具,只能培训自已。有这两种能力基本可以调声了。关键点都是先得到纯。肥兄的方法我想也是先得到纯方法。然后有听感自信才不会掉坑。

点评

对,如果单一去强调纯,就没法玩了,都是相对而言。  发表于 2018-8-1 10:51

使用道具 TOP

174#
发表于 2018-8-1 10:08:06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器材换得越快,东西加入越多就越不能建立纯的标准,退回原地,先得到纯------不光器材环境,也包括自身听感。然后进入下一步。时间可能几月,也可能几年,但是一定要有定力。

点评

听几年现场(总数一百几十场以上吧)你心中自然会有一个相对正确的标杆!  发表于 2018-8-3 01:46

使用道具 TOP

175#
发表于 2018-8-1 10:11:42 | 只看该作者
上面所说的照片,校准后得到所谓纯的图片,然后再根自己的要求进行后期暄染。玩HIFI也是如此。

点评

太对了  发表于 2018-8-1 10:51

使用道具 TOP

176#
发表于 2018-8-1 10:40: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西湖肥妹8868 于 2018-8-1 10:42 编辑

哈哈谢谢各位发表自己的观点,非常棒,烧友们见面也经常会争得面红耳赤的,所以关于不同看法与想法再正常不过了,观点不同,环境不同,朋友圈不同,想法与认知也就不同,百花齐放,稀奇古怪都是正常正常的。
第六步等的照片可以看后再继续。

使用道具 TOP

177#
发表于 2018-8-1 11:15:57 | 只看该作者
joyjscz 发表于 2018-8-1 10:03
对于音箱摆位几个毫米的精确度,几年前我也一度觉得是否是故弄玄虚。现在改变了看法,尽管自己的耳朵还达不 ...

听音位置不同,声音完全不同(基本的平衡感),或者说音箱的摆位是以服务听音位置为目的的摆位。那么听音时人耳的位置都会前后几个CM甚至更多,难道这对听感的影响(统计角度看)没有音箱的MM级位移明显么?   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

没人在质疑强调MM级摆位有什么功利性,调整一次摆位我也是累的精疲力竭,但这里只是理性的对这个问题提出疑问,毕竟很多烧友无意中会把发烧这件事弄得玄而又玄。

点评

1986说的对了,就是呼吸和共鸣最自然的那个点.  发表于 2019-10-7 20:05
@品人生1956 高手出现了  发表于 2018-8-2 08:53
先大幅度调整摆,再微调,您甚至不需要坐在皇帝位,在音响室的任何地方都可查觉细微的平衡变化与泛音的和谐感…  发表于 2018-8-2 00:53
非也,音箱的摆位是在空间中找到一个较佳的呼吸点与共呜点……  发表于 2018-8-2 00:44

使用道具 TOP

178#
发表于 2018-8-1 13:46: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西湖肥妹8868 于 2018-8-1 15:01 编辑

第六步:换线。毕竟随机线素质会差一些,声音尽管比较平衡,但也毕竟音色比较平庸,有些音色有人可能还很不喜欢,所以用发烧线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问题是从哪里入手?该怎么换?绝对绝对是难度极高的活,关键是要看你的功力了。
前级到后级,后级到喇叭建议用统一牌子统一材质的线材,依然是为了相对的纯,特别是后级到喇叭尽量用铜线,把个性降到最低,至于cd到前级,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发烧线。
每一次换线起码要认认真真听上一个星期,以免发生冤假错案,当然,其中免不了还是要摆位,摆位,再摆位。
走到这一步也不能忘了还有多多少少的运气成分在,因为喇叭与功放我们永远不知道在你家是否搭配成功!
线线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你器材特性的东西,千万不要期待它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任何企图想靠线材改变器材特性的想法都是愚蠢的!因为,稀奇古怪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点评

从摆位,摆位,再摆位,能想象师兄之大汗淋漓。。。  发表于 2018-8-1 19:35

使用道具 TOP

179#
发表于 2018-8-1 20:23: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狱霸 于 2018-8-1 20:24 编辑

线材可以加强器材的特性,也可以扭转器材的特性,比如实践让一套线材将JBL变成经典英国声大有可能。线材还能补充器材的特性,无中生有。就小小一根sata硬盘线,换一根可以让低频下潜深大四度以上,因为线材虽不能功放般放大信号但是正因为线材作为交通搬运的必备物件。
有的线材有的地方它就是不去!就像低频,有的线材就是不走低频偏要拐去中频,中高频,高频上去,限制了器材的低频表现,而有的则正相反能释放器材的低频。有的线材就是宽厚饱满,能赋予音响原先(用别的线材时)没有的。
顺便回答坛友为什么宁可让人声更加成熟呢?因为把该成熟的人声演绎成年轻听起来很不像话……而年轻的变成熟倒不怎么碍事。再有一点就是基本上成就高的人声更多的趋向于成熟,厚实。

使用道具 TOP

180#
发表于 2018-8-1 23:02:5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人声,低频越多下潜越深就会越成熟,再由成熟到老气。。。。不过既然牺牲高频那做好中频和低频下潜也是理所应当的,毕竟乐器的表现也精彩
高频可以牺牲的是延伸,因为只要有类似photoshop中渐变的过程也就是中频与相对高频之间的泛音,在中低频很棒的前提下很多时候人耳还是可以愉快接受的,即使高频延伸受限。怕的是一刀切掉的高频,没有了渐变的泛音,这就露破绽了,不能这样。所以有“干净的声音不是高解析,毛茸茸的声音才是高解析”的说法。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17 01:12, Processed in 0.039684 second(s), 2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