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91918

查看

338

回复
返回列表

181#
发表于 2018-8-1 10:08:06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器材换得越快,东西加入越多就越不能建立纯的标准,退回原地,先得到纯------不光器材环境,也包括自身听感。然后进入下一步。时间可能几月,也可能几年,但是一定要有定力。

点评

听几年现场(总数一百几十场以上吧)你心中自然会有一个相对正确的标杆!  发表于 2018-8-3 01:46

使用道具 TOP

182#
发表于 2018-8-1 10:11:42 | 只看该作者
上面所说的照片,校准后得到所谓纯的图片,然后再根自己的要求进行后期暄染。玩HIFI也是如此。

点评

太对了  发表于 2018-8-1 10:51

使用道具 TOP

183#
发表于 2018-8-1 10:40: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西湖肥妹8868 于 2018-8-1 10:42 编辑

哈哈谢谢各位发表自己的观点,非常棒,烧友们见面也经常会争得面红耳赤的,所以关于不同看法与想法再正常不过了,观点不同,环境不同,朋友圈不同,想法与认知也就不同,百花齐放,稀奇古怪都是正常正常的。
第六步等的照片可以看后再继续。

使用道具 TOP

184#
发表于 2018-8-1 11:15:57 | 只看该作者
joyjscz 发表于 2018-8-1 10:03
对于音箱摆位几个毫米的精确度,几年前我也一度觉得是否是故弄玄虚。现在改变了看法,尽管自己的耳朵还达不 ...

听音位置不同,声音完全不同(基本的平衡感),或者说音箱的摆位是以服务听音位置为目的的摆位。那么听音时人耳的位置都会前后几个CM甚至更多,难道这对听感的影响(统计角度看)没有音箱的MM级位移明显么?   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

没人在质疑强调MM级摆位有什么功利性,调整一次摆位我也是累的精疲力竭,但这里只是理性的对这个问题提出疑问,毕竟很多烧友无意中会把发烧这件事弄得玄而又玄。

点评

1986说的对了,就是呼吸和共鸣最自然的那个点.  发表于 2019-10-7 20:05
@品人生1956 高手出现了  发表于 2018-8-2 08:53
先大幅度调整摆,再微调,您甚至不需要坐在皇帝位,在音响室的任何地方都可查觉细微的平衡变化与泛音的和谐感…  发表于 2018-8-2 00:53
非也,音箱的摆位是在空间中找到一个较佳的呼吸点与共呜点……  发表于 2018-8-2 00:44

使用道具 TOP

185#
发表于 2018-8-1 13:46: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西湖肥妹8868 于 2018-8-1 15:01 编辑

第六步:换线。毕竟随机线素质会差一些,声音尽管比较平衡,但也毕竟音色比较平庸,有些音色有人可能还很不喜欢,所以用发烧线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问题是从哪里入手?该怎么换?绝对绝对是难度极高的活,关键是要看你的功力了。
前级到后级,后级到喇叭建议用统一牌子统一材质的线材,依然是为了相对的纯,特别是后级到喇叭尽量用铜线,把个性降到最低,至于cd到前级,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发烧线。
每一次换线起码要认认真真听上一个星期,以免发生冤假错案,当然,其中免不了还是要摆位,摆位,再摆位。
走到这一步也不能忘了还有多多少少的运气成分在,因为喇叭与功放我们永远不知道在你家是否搭配成功!
线线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你器材特性的东西,千万不要期待它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任何企图想靠线材改变器材特性的想法都是愚蠢的!因为,稀奇古怪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使用道具 TOP

186#
发表于 2018-8-1 20:23: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狱霸 于 2018-8-1 20:24 编辑

线材可以加强器材的特性,也可以扭转器材的特性,比如实践让一套线材将JBL变成经典英国声大有可能。线材还能补充器材的特性,无中生有。就小小一根sata硬盘线,换一根可以让低频下潜深大四度以上,因为线材虽不能功放般放大信号但是正因为线材作为交通搬运的必备物件。
有的线材有的地方它就是不去!就像低频,有的线材就是不走低频偏要拐去中频,中高频,高频上去,限制了器材的低频表现,而有的则正相反能释放器材的低频。有的线材就是宽厚饱满,能赋予音响原先(用别的线材时)没有的。
顺便回答坛友为什么宁可让人声更加成熟呢?因为把该成熟的人声演绎成年轻听起来很不像话……而年轻的变成熟倒不怎么碍事。再有一点就是基本上成就高的人声更多的趋向于成熟,厚实。

使用道具 TOP

187#
发表于 2018-8-1 23:02:5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人声,低频越多下潜越深就会越成熟,再由成熟到老气。。。。不过既然牺牲高频那做好中频和低频下潜也是理所应当的,毕竟乐器的表现也精彩
高频可以牺牲的是延伸,因为只要有类似photoshop中渐变的过程也就是中频与相对高频之间的泛音,在中低频很棒的前提下很多时候人耳还是可以愉快接受的,即使高频延伸受限。怕的是一刀切掉的高频,没有了渐变的泛音,这就露破绽了,不能这样。所以有“干净的声音不是高解析,毛茸茸的声音才是高解析”的说法。

使用道具 TOP

188#
发表于 2018-8-1 23:07: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狱霸 于 2018-8-1 23:08 编辑

低频可以牺牲的是速度——千万别以为音响的速度越快越好。应重视保留下潜和量感,而非无人机定点清除式的精准小落点般的低频冲击力。
下潜好,量感足够低频就会有权威感
放弃某些东西会在另一方面得到更多,展现声音更好的那一面

使用道具 TOP

189#
发表于 2018-8-1 23:24: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狱霸 于 2018-8-1 23:26 编辑

当然还是有别的重要的听感项目:软硬度,恰当的软硬度才能展现韧性的声音,不坚硬不软趴,拥有弥漫的量感……总之这么些个听感项很难以三大件搭配就搞定,哪能那么巧?
所以就得靠线材了……

使用道具 TOP

190#
发表于 2018-8-2 08:24: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西湖肥妹8868 于 2018-8-2 09:26 编辑

第七步:机架。其实机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应该把它放在第二步的,可现实中人人知道,但却是几乎99,9%的发烧友或超级发烧友都是把它作为最后的选项,因此我也就把它放在了第七步。
我发烧30年,回想自己换过的机架大概有6---7 个,实木,大理石,防弹玻璃等等,每个机架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当换到FE的时候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早知道机架有那么大的作用,我是应该先买好的机架,然后再在机架上完成系统的调整”。可惜领悟了有点晚。可能误杀了一些好的器材与线材。 当然现在还有更多更好的机架出现。
换机架的工程不亚于老房子装修,是发烧中的大项目,好看但更要好听,难度系数9,8 。花钱系数不明。

点评

FE也是我旧爱。肥兄组合中音源略弱些,如果不想再折腾机器,试试SRA架子,可能会刷新您对机架重要性的认知。感觉CMS不是你的菜。  发表于 2018-8-2 08:47

使用道具 TOP

191#
发表于 2018-8-2 09:17: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西湖肥妹8868 于 2018-8-2 09:20 编辑
西湖肥妹8868 发表于 2018-8-2 08:24
第七步:机架。其实机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应该把它放在第二步的,可现实中人人知道,但却是几乎99,9% ...


所以我纠结呀,老房子装修啊,费钱费事还不知得与失啊。搞了不好又要再来一次,很有可能声音还不如现在。关键还是现在对自己的系统十分满意,哈哈。(井底之蛙的我)

使用道具 TOP

192#
发表于 2018-8-2 09:38: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西湖肥妹8868 于 2018-8-2 09:44 编辑

第八步:钉钉垫垫板板。系统一定要在大致完成度搞好的前提下你才可以开始玩玩此类小道具,我见了太多的这种情况----- 在试某一器材的时候,就是拿下之前的器材,放上要试的机器,插上原来的发烧线材,放上原来的钉钉脚脚,开始试机。大错特错的习惯!!!因为你根本不是很清楚这台新机器的特点,只是你听到了新的声音而已。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5-5-26 05:35, Processed in 0.037664 second(s), 2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