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55888

查看

293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kuans

193#
发表于 2018-3-26 08:47:05 | 只看该作者
赞同184# 的说法: HI END的本源在于对“声音的独特性”的认识、 掌控、坚持。

但品牌厂家(设计师)与发烧友的着力点会有所不同..

使用道具 TOP

194#
发表于 2018-3-26 09:24:53 | 只看该作者
经常有感于国人思维方式的模糊与科学精神的缺失。长期的帝王统治,不仅在社会治理与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在科学及与之相关的如医学、武术等领域也出现了大量国学。

今天早上在某公众号看到一篇文章,很受感触。全文引用在此,其中有些地方与本坛话题似乎不沾边,有关哲学论述部分我自己也是似懂非懂。
难以领会者PASS即可。

希望不会打挠到大家的交流。

模糊是一种很高明的生存之道。
但愿音响学不会成为又一个玄学。

点评

169
哲学不是声学,音响不是玄学。  发表于 2018-3-26 16:20

使用道具 TOP

195#
发表于 2018-3-26 09:27:54 | 只看该作者
降龙十八掌”为什么失传?——东西方思维方式比较(7)
原创 2018-03-26 贺林 会读书的人

今天我们来继续比较东西方思维方式。希腊的逻辑思维有清晰的“概念定义”,中国有模糊的“微言大义”。

希腊

逻辑是以切分为基础的,那些被切分出来的、边界清晰的、孤立的、有别于其他东西的,就可以下个定义——“概念”就诞生了。大家还记得吧?概念是逻辑的三个要素之一(参见《一千字简的不能再简的逻辑学》)。
 
苏格拉底在广场上天天追着人问:“知识,这是什么?”“自然,这是什么?”“正义,这是什么?”“美,这是什么?”“勇敢,这是什么?”“运动,这是什么?”……
 
“这是什么?(Was ist das?)”这个发问是希腊语“tiestin”一种现代表达,是追求精确的概念定义的发问方式,也是今天科学发问的最基本的方式。这里的“是”不是一个简单的无意义的系词,在希腊语中,它本身就有一个含义——“存在”。

“这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是在追问,存在着能让这个东西“是其所是”的那个本质,究竟是什么?
 
比如,我们去宜家,看到很多桌子,它们之间的形态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是”桌子,那么,在如此众多的不同的桌子中,究竟“存在”什么东西让它们都“是”桌子,而“不是”“非桌子”?
 
“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开启了整个古希腊哲学。很多古希腊哲学家都回答过这个问题,答案也纷繁复杂,我们看看在西方思想史上占主流地位的哲学家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柏拉图认为,这个让其“是其所是”的那个东西是“理念”。这个桌子之所以是桌子,是因为它有(标准说法叫“分有”)桌子的“理念”,我们看到的一个一个具体的桌子都是桌子的“理念”的不完美的、粗糙的模仿,都是偶然的、有朽的;而那个完美的、让一切桌子“是”桌子的那个“理念”是我们看不到的,我们只能通过理性去把握它,它是必然的、永恒的。
 
比如,我们说“圆,是平面上到一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这个“圆”的完美的“理念”只能通过理性去思考,我们看到的一个一个具体的“圆”,都是不完美的,都是对那个“圆”的理念的粗糙模仿。
 
这样,我们就把握住了柏拉图认识论的核心:我们通过肉体所感受到的不完美的世界,都是虚幻;而只有通过理性所把握的那个完美的“理念”世界,才是真正的实在。
 
简单来讲,柏拉图认为“眼见为虚”,理性洞见的才是实在。
 
你肉体所感受到的死去活来的“爱情”都是虚幻,只有理性洞见到的“爱情的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这种追求对概念进行严密、清晰的定义,就让柏拉图创造出了著名的“理念论”,这个理论当中,肉体和灵魂二分,感性和理性二分,偶然和必然二分,变化和永恒二分,意见和真理二分,这曾经是西方历史上的主流思想。
 
这种概念的定义,与个人的经验无关,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按照逻辑的方式去定义,那么就能找到那个“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概念,由这个概念所构建的逻辑体系可教、可学、可复制、可传承。
 


中国


中国的关联的思维方式,意味着事物不能严格地被切分,部分之间总是有着神秘的关联,不能将某部分和其他部分严格地区别开来,没办法给这个部分下个清晰的定义,因而中国的概念都是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
 
比如中医讲“气”、“脉”到底指的是什么?“三焦”又是指的是什么?中医的“心”指的是“心脏”么?好像不是,因为中医中“心”是主“神明”的,这仿佛和“脑”又有关系,但是“脑”在中医中不重要,没有被列在五藏六腑中。中医里的这些名词和人体解剖中的什么组织和器官对应?如果不对应组织和器官,指的是人体的某种功能,那么这些功能又如何界定?
 
中医很难向世界推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医的理论著作很难翻译。不要告诉我已经有英译本的中医著作了。我们看看目前中医译作是怎么翻译的呢?比如“脾瘅”,英文译作“Pi Dan”,再比如“肝气犯胃”,英文译作“liver qi invading stomach”,中国人都看不懂的中文,我就不信英国人看了英文能知道指的啥意思。
 
好了,中医就不说了,很多人容易急,我们说说其他门派吧,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儒释道”。
 


 
什么是“道”?各个门派都用这个词,但到底啥意思?
 
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只要给出定义就不对,那《道德经》怎么就“道”了五千字?所以,《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给出了“道”的解释: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还是一头雾水。
 
还有有人说“道可道非常道”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意思,而是“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道”的“肯定和否定”的合二为一才是永恒的“道”,因而老子早在黑格尔之前就提出“正反合”的辩证思想,blablabla……
 
反正“道”到底啥意思?不知道。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的“仁”就成为了约束中国人两千年的基本行为规范:“仁义”“仁人志士”“杀身成仁”“宅心仁厚”“仁者无敌”。

那么什么是“仁”?不同弟子在不同时间问孔子,孔子的答案就不重样儿:
 
子贡问仁,孔子回答:“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跟孔子学习的学生有个大问题:没法毕业!
 
正是因为没有清晰的概念定义,所以对于一个词到底什么意思,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后人对《六经》的解读,就是《传》。《春秋》有著名的三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说法不一样。
 
孔子去世以后,儒家分成八派。后来的儒家以曾参这一派为宗,所以曾子成为儒家的“宗圣”。儒家的继承者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完全不同。

到最后荀子两个弟子李斯和韩非,都成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还写了一篇文章《五蠹》,说世界有五种蠹虫对社会的危害最大、最该被消灭,排名第一的就是儒士;而帮助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就是李斯,这两个荀子的弟子一个做理论建设,一个做实践行动,目的是杀尽儒家。
 
后来《汉书·艺文志》总结说:“孔子殁而微言隐,七十子死而大义乖”。意思是说:孔子及第一代弟子死了以后,儒家的思想就消失了、变味了。
 
宋朝的陆九渊就认为,中国古代“皓首穷经”的经学家不是“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不用搞清楚儒家经典的原意,我只要凭着自己的目的,就可以随意对儒家经典进行解读。
 
所以你会发现同样一句经典中的话,往往会有意思相反的解读,比如: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什么意思?
 
反对儒家的人这样解释:这说明儒家认为人与人不应该平等,贵族不受刑罚,老百姓不受礼遇,反应了两个阶级你死我活的斗争。
 
支持儒家的人这样解释:这说明儒家认为人与人应该平等,不以大夫高贵就不用刑罚,不以老百姓卑贱就不去礼遇。“上”是“以……为上”的意思。
 
那么到底原文什么意思?不知道,看解读的人的目的。
 
这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佛陀涅槃以后,为了把佛陀的思想传承下去,由“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复述佛陀的话,“结集”形成佛经,因而佛经开头往往有“如是我闻”的字样。佛教传到中国被改造成禅宗,尤其是“不识字”的六祖慧能那一派讲究“以心传心”: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至于佛祖说的原话到底什么意思?概念定义是什么?全都不用管,佛祖一拈花,迦叶就微笑。
 
你要是学禅,师傅根本不给你讲道理,一棒子打在脑袋上,有的人傻了,有的人悟了。五祖弘忍来到慧能工作的硾坊,敲了三下石硾就走了。
 
然后,“慧能即会其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便传顿教衣钵,云:汝为六代祖……”
 
这段禅宗公案后来被写进《西游记》,菩提在悟空头上敲了三下,悟空就领会了,这是祖师要三更时分向自己传道。
 
什么人能领会呢?得有“慧根”,悟空是那“灵根孕育”的,当然有“慧根”了。咱是没那“慧根”,老师在我脑袋上天天敲,就算敲傻了,我也不知道这是要干啥。
 
所以中国的很多东西是没法教、没法学,没法复制、没法传承。
 
《庄子》里讲了个“轮扁”的故事,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做车轮。
 
轮扁问桓公:“你读的是啥书?”
桓公:“圣人之言。”
轮扁:“圣人还活着么?”
桓公:“死了。”
轮扁:“那你读的是古人的糟粕。”
桓公怒了:“凭你个做轮子的,也敢批评圣人的书?说出道理来!否则我宰了你!”
轮扁:“我做轮子,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我自己心里有数,但说不出来,没法告诉给我儿子,我儿子也接受不到。古人死了,那些说不出来的道理就一起消亡了,你现在看的文字,不过是糟粕而已。”
 
所以中国更多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所谓“得意忘言”,就算真的用语言,也是模模糊糊,模棱两可的。
 
中国传统菜谱里一般会这么写:
 
“油少许,盐适量,文火炖至微黄。”
 
这里每个字你都认识,但是串在一起啥意思?你搞不懂的。菜好不好吃,完全凭大师傅感觉。你经常去吃饭的馆子,突然有一天发现口味变了,什么原因?后厨换了。
 
在金拱门、肯德基里,土豆的淀粉是多少、水是多少、矿物质元素是多少,合格我要,不合格我退掉;合格的土豆切成多宽的一条,放在多少度油里炸几分钟,规定得清清楚楚,不管你是谁,只要按我的规定流程和标准做,薯条炸出来全球一个口味。这种方式可以复制,规模可以做得很大;也可以传承,可以做得很久。这就是所谓的“科学管理”。
 
而我们中国“老师傅一死,手艺失传”。
 
由于西方的东西 “可复制、可传承”,所以为了保护创新,有专利保护机制,在“复制和传承”的过程中,创新者发财了。
 
由于中国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师傅教不了,徒弟也学不会,所以也不需要保护创新者,但是万一徒弟“悟性”高,那就有点麻烦:“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为了避免被饿死,一般师傅教徒弟留两手,徒弟教徒孙再留两手,徒孙教徒徒孙再留两手。
 
所以“降龙十八掌”传了九代就失传了。
 
金庸把自己的武侠小说编了个顺口溜:“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如果把这14本武侠小说当作一个武林整体来看,你会发现年代越久远的,武林人士的武功就越高。
 
武功最高的是北宋初年的《天龙八部》:逍遥子、李秋水、天山童姥、扫地僧等等,都有“神鬼不测之能,天地包藏之妙”,段誉也能凭“六脉神剑”成为绝顶高手。

但是到了南宋末年的《射雕英雄传》,段家的“六脉神剑”就剩“一阳指”了,也就两百年,有5个指头的功夫就失传了。我估计“六脉神剑”最开始的时候应该是“十脉神剑”,到北宋初年失传了4脉,变成了“六脉”,到了南宋失传了5脉,变成了“一阳指”,南宋以后就一脉也不剩了。

清朝初年的《鹿鼎记》,主人公韦小宝几乎什么武功都没有,就凭怕马屁行走江湖。
 
鲁迅描写过一个形象“九斤老太”,口头语就是“一代不如一代”,用来讽刺“国粹派”。因为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总认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希望能回到过去。
 
孔子希望回到周公的时代,墨子希望回到夏禹的时代,孟子希望回到尧舜的时代,老庄希望回到三皇五帝以前,越老的越好,中医也讲究“祖传秘方”。只有法家是个例外,但是法家在中国历史上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只能悄悄干,但不能公开说。
 
太长了!不能再写了!要被饭饭和万万开除了!下回吧!

点评

“油少许,盐适量,文火炖至微黄。”鞭辟入里啊!!  发表于 2018-4-7 19:35

使用道具 TOP

196#
发表于 2018-3-26 09:29:29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要用人声弦乐试听呢?因为往往在大声压下会掩盖缺陷,被刺激而粗放的声音放大了本来就有的购买欲,让人对交响产生错误的认识。而人声弦乐的音乐性和旋律性特别强,细腻,容易辨别,比出高下。
一套音响无论播放什么作品都应该首先是细腻的(非纤细),而非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刺激和震颤。细腻不等于没有力度但刺激,刚硬,清汤白水必然破坏音乐性。人声弦乐就是人耳辨别检测的试纸,而且人声和弦乐在音乐作品中占比很大,若感觉不佳甚至听了牙疼的音响必然被冷落。

点评

169
很好的经验,懂得自然懂,不懂的说了也是白说。  发表于 2018-3-26 16:15
系统能播好30把提琴的声音,肯定可以播好一把提琴的声音。  发表于 2018-3-26 09:32

使用道具 TOP

197#
发表于 2018-3-26 10:08: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狱霸 于 2018-3-26 10:17 编辑

没有播好,甚至播的不好,很差,然而大声压,刺激之中会让人疏于察觉,滥竽充数就是这个道理,品酒也是吸一小口,沾一点在嘴唇,舌尖上面,因为这一点就等于一杯,一瓶,一桶,一池。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当然是科学尚未昌明的古人认识世界的结论,道指的是自然界的规律,当然古人的认识不乏错误的但佛教,道教和儒学的宗旨都是一样的:劝人为善,人人为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久之生乱。。。。。。宗旨对方式方法不那么对,古今中外都讲为公,博爱,仁爱,国外科学昌明也许正是因为人跟孔子的思想接近,孔子要是现在还活着,定居在美国,他未必会看不惯什么。但现代人比如说我们有时做不到,克服不了自我的劣根性把这些宗旨偷偷替换了再批判古人,然而假如宗旨和本心是歪的,那么所有的方式方法必然是歪的。

使用道具 TOP

198#
发表于 2018-3-26 11:08:49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小舞台先生对hi end的解读,我觉得可以有个假说,作为关先生所谓独特性的一个注脚,就是如果将END推到极致,也许需要为某一首曲子甚至某一个音去搭建一个系统;对应的这个行业的产品,end 应该是一种根据客户个人喜好的定制化产品,而不应该是一种工业化产品。

使用道具 TOP

169

199#
发表于 2018-3-26 11:19:10 | 只看该作者
“直白粗浅的话有时听上去不太舒服,但也许比转弯抹角更接近事实”,赞同此观点。
网上讨论,离不开舞文弄墨,能说会写,仅是引起别人注意,将“话语权”的天平向自己倾斜罢了。
中国的民间武术,说的天花乱坠,一朝实战,惨不忍睹。玩音响,说易行难,能够玩出好声音,才有说服力。
“商业因素,直接间接”,探讨HI END的根本认识,不应该分彼此。对于业余的发烧友来说,更希望看到有口碑的专业设计者陈述观点。
写音响,不是写小说,留点空间,少说多看。







点评

同意  发表于 2018-3-26 13:07
赞!  发表于 2018-3-26 11:31

使用道具 TOP

200#
发表于 2018-3-26 23:43:15 | 只看该作者
有点评问我所所谓的“密度”是不是应该用“绵密”更合适?我觉得行,但是绵密容易让人认为是软绵绵的……对于此,我想说好的系统应该是有韧性的,也就是软硬适中带有粘性又有力度
以如今的现代声而言可以说应该软一点,所以称作绵密可以突出声音的质地应适当柔软而不宜过硬的意思,但过软就软趴疲沓,既失去厚度也很无趣,故软硬度非常重要又很难把握,能量分布偏中下盘依然可能偏硬,反之也许只差一条线的取舍就又会偏硬
人的耳朵很生气,有时很宽容有时又是很挑剔的,冷与暖,厚与薄,软和硬就是最被人挑剔的音响属性,是仪器做不到的

使用道具 TOP

201#
发表于 2018-3-27 04:24:19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对于音响发烧友,您可以常有一种思考立场,就是设若我有无限的金钱,我会怎么花?怎么买器材?怎么搭建HI END,更进一步,怎么度过一生?
我常有一种说法,就是,看某人的硬件,可以看出他多有钱。看某人的软件,他听的音乐,可以知道他的思想。
思想是无垠的,人应该认识,自己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使用道具 TOP

202#
发表于 2018-3-27 04:29:29 | 只看该作者
这里,就提出了“参考标准”这个概念。
其实,不神秘,就是你要什么,你以什么来比,来衡量。
我搞关氏,与许多人不同的是,就是很早就确定了以正确的而不是盲目昂贵的系统,作为参考标准。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使用道具 TOP

203#
发表于 2018-3-27 04:37:09 | 只看该作者
夜行大地,一灯所传。

使用道具 TOP

204#
发表于 2018-3-27 08:29:26 | 只看该作者
kuans 发表于 2018-3-27 04:29
这里,就提出了“参考标准”这个概念。
其实,不神秘,就是你要什么,你以什么来比,来衡量。
我搞关氏, ...

音响的“参考标准”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主观标准?客观标准? 关老师一直以来坚持以“正确”的系统作为参考标准,何为“正确” ? 相信关老师心中一定有“正确”音响标准的定义.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8 09:43, Processed in 0.027000 second(s), 19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