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86401

查看

43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自文

217#
发表于 2016-4-11 19:57:36 | 只看该作者
rock 发表于 2016-4-11 18:20
提别提醒一下 “circle” 和 “yangshr-y ” 两位仁兄,请尊重江先生的帖子,若你们自己有好的心得和理论, ...

你可问问江兄听得懂我说什么吗?技术上的讨论正是对人的尊重,说不定还有很多人感谢你呢,听不明白的话就当我没说

使用道具 TOP

218#
发表于 2016-4-11 20:13:53 | 只看该作者
难得好帖,营养丰富。感谢!!!
八几年,买过一盘录音带,正是江伟杰演奏!
古典吉他+流行乐队,伴随我多年,再一次致敬!

使用道具 TOP

219#
发表于 2016-4-11 20:28:44 | 只看该作者
rock 发表于 2016-4-11 18:20
提别提醒一下 “circle” 和 “yangshr-y ” 两位仁兄,请尊重江先生的帖子,若你们自己有好的心得和理论, ...

r版可能认为我没听过这种声音才会在哪乱说吧?
3月30日阿涂也劝我听过了再下结论,我在短信里把情况都说的很明白了。
没把这段话发上,为的是帖子能继续。

使用道具 TOP

220#
发表于 2016-4-12 00:47:2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使用道具 TOP

221#
发表于 2016-4-12 16:43: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舞台 于 2016-4-12 23:58 编辑

唱片中的“真实乐器”是怎样的声音?


    这让我想起29年前第一次进录音棚,从监听耳机听到自己那把最熟悉的吉他发出的陌生声音,我感觉应该立刻调整演奏手法以适应之,否则,录出来的根本就不是我要表达的音乐。
    思索之中,从耳机传来自己轻微动作衣服发出的沙沙声,接着试试不用指甲只用指头轻轻接触琴弦(只是轻触不是轻弹),耳机也迅速传来清楚的噗噗声,而这些声音是我在这之前弹琴近二十年来从未听到过的。
    接着按平时演奏弹法试弹,平时甜润丰厚的古典吉他,原来弦径较粗的尼龙弦,此时感觉变得细了许多,琴声也单薄了许多。
    这时话筒所录的琴声,以对着话筒的琴弦振动与吉他面板声音为主,而原本浑厚的吉他琴腔共鸣声,身体周围富包围感的声音,以及房间混响声此时也显得微不足道。
    后来才发现,只要在背景噪声30dB以下房间,那些衣服的沙沙声,以及轻触琴弦的声音事实存在,只是平时被噪声掩盖而不易察觉。也就是说,只要录音室足够安静,话筒也比较近,那些杂音是事实存在于唱片之中,并且被音响放大无数倍。
    除了那些杂音以外,演奏细节以及音乐细节表现,也比在现实中亲耳听到的琴声要清晰很多,同时声音圆润丰满度也减少了很多,前提是话筒直录不加混响,因为这是话筒录到的原型,相当于音乐厅的直达声。
    至于为何话筒所录比亲耳聆听声音偏薄,很简单,就算话筒很平衡,只要你试一下伸个耳朵接近乐器几十公分听一听,然后在离开几米或24米听一听,就知道啥回事了。
    尤其是人声录音,看看那些唱片封面,话筒几乎贴着嘴巴,你可以试试去郊外草地上,用耳朵贴着某人嘴巴听其讲话,再离开24米远听一次,就知道你在音乐厅听到的那个直达声与话筒录到的直达声有什么区别。
    假如24米外听到的直达声更好听,为何不将话筒摆到24米外?这是不可以的,因为录音要考虑信噪比的问题。
    另一方面,人所听到的声音,除了耳朵作为主要听觉器官以外,还包括身体感受到的声音与振动,传到大脑,由大脑统一感知全部声音状况,而话筒只有以那片小小的振膜作为它所听到声音的全部。
    现场音乐以真实乐器的主动震动发声作为源头,而唱片音乐则以话筒振膜的被动震动作为源头。如果是1把吉他,其琴箱震动面积就已经是通常话筒振膜的4000倍,如果1把大提琴呢?如果整个乐队一百多件乐器呢?震动面积是话筒振膜多少倍?如果想体验一下,不妨拿个1寸高音单元放全频,再拿个10寸单元放全频,对比感受一下。
    可见以近距离录音不加混响是不够好听的,所以就需要有各式各样的混响效果器,但这些效果器并非无中生有地叠加进去,而是将话筒录到的声音作为原型,通过混响效果器加工处理后,将新的带混响效果信号再叠加到原始信号上(通常以叠加为主,覆盖较少)。如果现场录音有附加收录现场混响声的话筒,其声音也是叠加进去的。
    音乐厅观众听到的声音效果,就等于中药,将直达声反射声混响声场地噪声等声音,像中药那样熬成一碗混和好的汤药来喝,五味俱全且不易区分;而录音的各路信号,就像中成药或西药,将一粒一粒的各种药丸一把抓入口中,同样是五味俱全但较易区分。
    现场录音是乐器近距离的主话筒,加上都不知摆在那里的现场混响辅助话筒等叠加而成,这相当于将几个坐在不同位置的听众,各自听到的不同信号进行叠加,其中1个在舞台乐器附近,1个在东,1个在西,这些叠加显然有些脱节,不够统一,与观众在11排11座所听到统一混合的直达声与混响声差异较大。
    而大部分录音棚录音,是在乐手录音之后,再由录音师通过各种混响效果器,叠加进来的那个混响就更加离谱,与原乐器脱节更多。所以我要是录音,会要求录音师先选好混响效果,并且将效果音轨叠加混合到监听耳机,我就可以同时听着叠加的效果进行一气呵成的演奏。
    有人不禁要问,那我怎样知道某张唱片中的声音原貌?这个问题问得好,但很多发烧友问完就算了,不愿再仔细多想一下,就急着当唱片演奏家了。而其调试的参照标杆,就主要或直接模拟他在音乐厅第几排所听到的音效。
    其实这个问题好比问一个演奏家,怎样知道300年前的BACH,他老人家当年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但演奏家花了毕生精力,研究乐谱,练习琴技,才能相对准确地表达原作品的意图。如果不好好研究乐谱,不勤于练功,即使买来一把世界名琴,也不会速成奏出好音乐。与音乐家相比,你手中的唱片不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谱吗?
    以上介绍的是录音与现场声音的区别,供各位调试音响时作参考之用,至于各因素参考百分之多少系数,那是你的本事与造化。但建议先别忙着一开始就直接调成类似音乐厅现场的声音,那可能会导致系统声音在调试初期偏离较大。
    我也不反对追求音乐会现场音效,只是建议将模拟现场及味道这一步放到后面,而在这之前,最好先研究一下唱片这个“乐谱”。以上所列也不代表我读乐谱的结论,只是零零碎碎的整理一些需要考虑的因素,供各位作加减乘除之用。

    祝愿各位能够追求到终极之声,但所谓的终极之声,终极之美,肯定,肯定不止一种。

点评

非常感谢!作为发烧友,应该多了解一些录音背后的故事。  发表于 2016-4-12 20:41
受教了。  发表于 2016-4-12 19:39
终极之美,肯定不止一种。这是正真的经验之谈。  发表于 2016-4-12 18:07
“但所谓的终极之声,终极之美,肯定,肯定不止一种”。顶这句!  发表于 2016-4-12 16:53

使用道具 TOP

222#
发表于 2016-4-13 11:48:0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都冷静点吧,都是越来越急燥了。ROCK也没必要这样急着判决吧,江先生也不是这么脆弱的人,一个贴子没有反方也火不起来。就让大家都把理由说出来,理是越辨越明的。大家都大度点把,一言堂也就没有论坛的意义,说个套话:我反对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使用道具 TOP

223#
发表于 2016-4-13 11:51:38 | 只看该作者
实际上史上从卡拉扬就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在后期他总是到录音棚自作主张地对录音进行调整。所以我们听到的唱片和现场到底是有多大差别已无从考证了,可能只有录音师知道。

使用道具 TOP

224#
发表于 2016-4-13 11:56:19 | 只看该作者
音乐作为一种流变的审美对象,当然对于每个人来说美的感受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也是不一样的感受。
     “  祝愿各位能够追求到终极之声,但所谓的终极之声,终极之美,肯定,肯定不止一种。”
      最诚恳的祝愿!

使用道具 TOP

225#
发表于 2016-4-13 14:09: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gshr-y 于 2016-4-13 14:14 编辑
桂花田 发表于 2016-4-13 11:48
大家都冷静点吧,都是越来越急燥了。ROCK也没必要这样急着判决吧,江先生也不是这么脆弱的人,一个贴子没有 ...


你说得对,我自始至终都在谈论技术,不针对人,自始至终都在说明一个问题,“pa与hifi是不同的”,无论在哲学上和方式上都不同,不能胡乱代替与盲干,因为我对这两者都有认识从而才有结论,而论坛上的各位大佬可能对pa电分初次认识,所以才叹为天人大呼小叫的,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接触少,我亦从原理上说出原因,并提出玩hifi电分的方法论,至于你地听唔听得明唔关我事,但相信江兄是听得明我在说什么

使用道具 TOP

226#
发表于 2016-4-13 14:26:17 | 只看该作者
pa不能用于hifi有至命的两点原因,前面我亦说过了,一是那核心dsp的ad da转换,无论用何算法,任何高档机器,对音乐的原信号会造成足以至命的损失,弱信号丢失,动态损失是基表观,那就缺乏音乐味的原因。二是专业dsp分频的时序失真是无法解决的,不要看它分频,EQ,斜率调整都很方便,连单元失真都可拉平曲线,可至命的是声音不自然,分频越多越明显。其他的就各自体会吧。因为有以上原因,所以hifi的电分才有别的解决方法,两者不能代替,我自己玩就不敢献丑,例子就举林克维茨和pass两大师的玩法,他们就可指出正确的方法论

使用道具 TOP

227#
发表于 2016-4-13 23:31:04 | 只看该作者
桂花田 发表于 2016-4-13 11:48
大家都冷静点吧,都是越来越急燥了。ROCK也没必要这样急着判决吧,江先生也不是这么脆弱的人,一个贴子没有 ...


谢谢你的鼓励。

使用道具 TOP

228#
发表于 2016-4-13 23:33:19 | 只看该作者
桂花田 发表于 2016-4-13 11:51
实际上史上从卡拉扬就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在后期他总是到录音棚自作主张地对录音进行调整。所以我们听到的唱 ...


我也干过这种事,混音合成时重要乐段随着音乐变化拧大拧小音量,真不真不知道,但乐曲表现力大增,呵呵。

点评

所以啊,听现场就是听现场,听录音就是听录音。现深点,其实现声和录音都不知道作曲家心里是什么样的。本来演奏就是一定程度的再创作。所以烧友非得强求现场效果,无异于缘木求鱼!自己的音响自己喜欢就好。  发表于 2016-4-14 08:56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2-1 04:22, Processed in 0.027054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