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6-4 03:43 编辑
舒拉·切尔卡斯基—最后的钢琴沙皇(Shura Chermassky-The Pianos Last Czar)by Elizabeth Carr,2006. (转帖)
■马慧元
今天在图书馆里闲逛看见一本钢琴家切尔卡斯基(Shura Cherkassky,1909-1995)的传记,《舒拉·切尔卡斯基——最后的钢琴沙皇》,不由好奇地拿来看看。这位生于乌克兰的大师,我略有了解,印象最深的是过去在某处访谈中读到的他的一套练琴之道。其实,这类演奏浪漫派的大师,在那个时代实在太多了。上个世纪中有那么几十年,钢琴演奏艺术达到顶峰,天才们都在变着花样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如今这类音乐听多了,还真有些审美疲劳——难怪后来的古尔德,要坚决和浪漫大师们划清界限。不过,大师的人生在今天仍然值得一读。上个世纪的欧洲,有盛世、乱世和战争(比如Maria Hess,Georges Cziffra等等,人生都贯穿了战争或逃亡)。繁华荣耀和悲惨调成一锅粥,手眼通天的天才也是命运的玩偶。
和很多大师一样,舒拉也是神童出身,四岁学钢琴就显露出天赋,七岁时就偷偷写了部歌剧,八岁时开始写管弦乐。他九岁在家乡首演之后引起轰动,著名男低音夏里亚宾说,“这个孩子听上去好像经历过所有的情感。”话说音乐这个东西真是神奇,能激发出“不可能”、“未存在”的东西。不过,神童这个现象在竞争激烈的演奏界,还是会引来许多争议——那时,欧洲有那么多真正的钢琴家、真正的神童(事实上成才的人,几乎无人不是神童,只是未必都早早巡演而已),但神童的损失率还是很高的,所以很多大师对神童并不感冒。“神童太多了,多数什么都成不了。”这是俄国钢琴家帕赫曼的话。他后来勉强同意来听舒拉,立刻被征服,这是后话。总之,前辈教导舒拉要少演出。喜欢他的帕德雷夫斯基说可以收他当学生,条件是每月上台不超过两场。拉赫玛尼诺夫干脆要求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完全退出舞台生活,专心学习,尤其是学语言。
最后舒拉和父母移民美国,并选择了生于波兰而移居美国的霍夫曼当老师。而霍夫曼不仅曾经是五岁登台的神童,还对语言、数学甚至机械都有很高天赋,终生获得了60多种发明专利,从汽车部件到钢琴部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2岁左右的时候,霍夫曼到处演出,一年多时间排了80场,累得发烧了。一位富有的慈善家克拉克(Alfred Clark)匿名提供给他父母五万美元(其中一万美元作为结束音乐会合同的赔偿),条件是让他退出舞台,直到18岁!这一慷慨之举,多年之后才被人们知道。而霍夫曼听话地退出了舞台——虽然长大后咕咕哝哝,说小时候明明可以多开些音乐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