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4786

查看

29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hinelb

13#
发表于 2010-8-9 03:44: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8-9 04:08 编辑

王蒙与柴可夫斯基:

王蒙准备闯进文坛的时候,就觉得非创造一种适合于他的新 文体不可。 写处女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那年,他刚满十九岁。十九岁 的王蒙想,他的小说要和别人写得不一样。他要放弃故事主线,用 一种新的叙述结构。新的叙述结构是什么样子?他还没有想好。 年轻的王蒙很苦恼,脑子里左冲右突,不得要领。但是,没有新的 叙述结构,他宁愿不写。一天,他搞到一张中苏友协文化馆音乐会 的票子。动人的音乐响起来,像神示似的,王蒙突然悟到了:是的, 我所向往的长篇小说就是这样的呀!时而由一把小提琴如诉如 慕,时而是欢快的小提琴齐奏,鼓点、打击乐和低沉的巴松,竖琴过 门,突然的休止符,然后浑厚的大提琴涌上来……抒情而洒脱的新 的小说结构由此诞生,《青春万岁》成功,王蒙如愿以偿。 那是王蒙第一次文体创新。那个故事被他写进散文《音乐与 我》里。在编这个集子的时候,我首先想到音乐,那是他的文学神 祗!除了《音乐与我》,我还选进了王蒙几乎全部的谈音乐的随笔, 他那么沉醉地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不选择音乐,你会觉得对不住 王蒙和王蒙的文学。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10-8-9 03:45:51 | 只看该作者
对我的这个选择,王蒙同意。 王蒙后来的文体创新众所周知。譬如80年代他的包括意识 流等在内的现代派小说实验,《春之声》、《海的梦》等等,所谓“集束 手榴弹”,使他成为中国文坛一只得意的蝴蝶。上面说的都是小 说,那么他的随笔散文呢? 王蒙说,他所向往的散文,应当比一般共识的散文还要散。为 什么还要散?因为王蒙需要,不这样就释放不出他的全部感受。 他不相信程式有理由束缚灵魂。我想典型的例子应该是他的《凝 思》,那是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思绪和联想,这个集子收进来了,读者 不妨一读。 在王蒙的随笔散文里,惹人注意也特别引人入胜的,便是他的 思辨。那些机智的闪耀,在他的散文随笔中俯首摭拾,像一片绿荫 中斑驳陆离的光斑一样。譬如《躲避崇高》,再譬如《难得明白》,再 譬如《美丽围巾的启示》。你得承认王蒙头脑发达,智慧丰富。他 的新鲜思想像喷泉一般,突突突地往外冒,灵犀飞动,笔走龙蛇,让 你目不暇接又赏心悦目地接受这位语言英雄。王蒙喜欢新鲜活跃 的思想,例如他认为毛泽东早年的诗词写得好,尤其是《沁园春·长 沙》,他赞《沁园春·长沙》新颖的意象和缤纷的色彩实在活跃极了。 当王蒙活跃而深刻的智慧,和他与生俱来的细腻的艺术体贴 结合起来的时候,他的随笔散文便产生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叙述样 式,放射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华彩。这里我想特别提到引起文 坛喝彩同时也引起争议的《我心目中的丁玲》。这是走进了一位传 奇女性灵魂里的作品,并被《北京文学》列上1996年全国随笔散文 排行榜榜首。深刻的剖析与真挚的怀念,历史的反思与丁玲个人 命运的沉浮,都那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道是无情却有情。 他最后写道,我“怀着对天人相隔的一个大作家的难以释然的怀念 和敬意,为丁玲长歌当哭”,你读到这里,也许会和王蒙一样,不禁 为丁玲笔下的女性和王蒙笔下的丁玲而翻瓶倒醋,而长歌当哭。 应当感谢中国世界语出版社聪明的策划,一本新鲜活跃的《行 板如歌》献给了读者,也就是说,献给了读者一片光斑闪闪的绿荫, 一道五光十色的喷泉,一种属于王蒙的与众不同的文体和文化华 彩。作为编者,我为这本书感到激动。 崔建飞 1999年新年写于北京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10-8-9 03:52:40 | 只看该作者
柴可夫斯基-生平经历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1840年5月7日,在沃特金斯克 Votkinsk ,一个现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小镇子。他的父亲是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一位官办矿厂的采矿工程师,母亲是父亲的3任妻子的第二任,叫Alexandra Andreyevna Assier,一位法裔俄罗斯人。他是歌剧作家,舞剧作家,翻译家Modest Ilyich Tchaikovsky的兄长(大了几十年)。

柴可夫斯基从5岁开始学钢琴,几个月以后,就能熟练演奏Friedrich Kalkbrenner的作品Le Fou。在1850年,他的父亲被任命为圣彼德堡国立大学校长。于是,年轻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础教育,并且在音乐系主任的指导下,继续学习钢琴。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10-8-9 03:53:37 | 只看该作者
与此同时,柴可夫斯基和意大利大师Luigi Piccioli相识,后者使他的兴趣从德国音乐,转向了吉奥阿基诺·罗西尼、文琴佐·贝利尼、葛塔诺·多尼采蒂。柴可夫斯基的父亲放纵了儿子对音乐的喜爱,他资助了儿子师从一位从纽伦堡来的知名钢琴老师Rudolph Kündinger。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柴可夫斯基恢复了对德国音乐的兴趣,并且持续一生的对莫扎特音乐的喜爱也在开始在心中萌芽。当柴可夫斯基的母亲于1854年死于霍乱后,14岁的他作了一首圆舞曲来纪念母亲。

柴可夫斯基于1858年离开学校然后进入司法部做部长秘书,不久他就加入了司法部的合唱团。后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10-8-9 03:54:30 | 只看该作者
柴可夫斯基自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之后,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和声学教授尼古莱·鲁宾斯坦聘请他做音乐史的教师。当时的柴可夫斯基父亲已经退休,经济上颇为拮据,因此欣然接受教职,接下来的十年都全心投入教学和创作。教书的待遇不特别好,仅能糊口而已,但柴可夫斯基从事这份工作能够有很充裕的时间创作,所以在从事教职的第一年就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冬之梦”,但听众反应不佳。没多久,他就因为压力太大又过度工作,在1877年时精神崩溃离开学校。休了一年假后,他尝试回到学校继续教书,但是没多久就放弃,决定退休。在瑞士休养一阵子之后,便搬到基辅与妹妹同住。

使用道具 TOP

18#
发表于 2010-8-9 03:55: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8-9 05:18 编辑

1868年开始,柴可夫斯基与俄国国民乐派的成员逐渐走得很近。1869年在巴拉基列夫建议之后,便写了有名的管弦乐序曲《罗蜜欧与茱丽叶幻想序曲》 。但于此后,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风格越来越偏向西欧风,而逐渐与强调民族素材及风格的国民乐派渐行渐远。




有一次,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临阵上场替代指挥他自己的歌剧“女妖”(Enchantress,俄文原文Чародейка,1885年7月),之后便开始常态性的从事指挥工作。克服与生俱来的舞台恐惧症之后,他逐渐开始习惯在舞台上指挥自己的创作,并常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结识不少当时的音乐家。



1891年,柴可夫斯基受邀至美国指挥自己的作品,当年的五月五日,他在卡内基大厅的开幕仪式中指挥纽约音乐协会交响乐团演出。美国一行中,他也演出著名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以及弦乐小乐曲。这首堪称柴可夫斯基最有名的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1874年完成之初受到前同事尼可莱的恶评,也因此一直束之高阁迟迟未演,未料在美国首演却一炮而红,从此成为柴可夫斯基的招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10-8-9 03:56: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8-9 04:22 编辑



1893年,在首演第六号交响曲《悲怆》九天后,柴可夫斯基死于圣彼得堡的家中。有些音乐学家(如Milton Cross及David Ewen)认为,柴可夫斯基对于死亡早有觉悟,而第六号交响曲正是他写给自己的安魂曲。第一主题之后紧接着快速的弦乐变化旋律以及强而有力的和声,随后出现的常号旋律和前后的旋律都没有关连,此种突兀插入的乐段(non sequitur),一般认为是俄罗斯东正教死者弥撒典型的曲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10-8-9 03:56:38 | 只看该作者
柴可夫斯基死于1893年的11月6日,正好是第六交响曲首演后九天。他的尸体被运至圣彼得堡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Tikhvin Cemetery,坟墓就在相熟的作曲家亚历山大·鲍罗丁(Alexander Borodin)和穆索斯基(Modest Mussorgsky)的附近。 [1]

大部分当时的学者都认为他死于霍乱,起因是因为喝下受到污染的自来水。但是近几十年来,另外几种理论逐渐流行起来,一般都相信他自杀的可能性很大,有可能是法学院校友会对同性恋的抵制运动导致。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10-8-9 03:57:15 | 只看该作者
音乐史学家亚莉珊卓欧洛娃(Aleksandra Orlova)在他未出版的“柴可夫斯基点滴”(Tchaikovsky Day by Day)一书手稿中,口头证词做为证据来支持柴可夫斯基死于自杀的推论。他认为柴可夫斯基服用砒霜自杀,所以死亡日期和尸体处理才会遮遮掩掩,产生前后不一的说词。然而,欧洛娃的论点缺乏书面上的证据,因此受到多方质疑,至今柴可夫斯基的真正死因还是个未解的谜。

英国籍作曲家麦克芬尼希(Michael Finnissy)以柴可夫斯基生前的最后几天与死亡为题,作了一部名为“羞耻罪衍”(Shameful Vice)的歌剧。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10-8-9 03:58: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3#
发表于 2010-8-9 03:59: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8-9 04:11 编辑

关于与梅克夫人的友谊

一个对柴可夫斯基更有影响的是一位有钱的寡妇,名叫Nadezhda von Meck。她和柴可夫斯基于1877至1890年间互通的信件达1,200封。在她的坚持下两人从未见面。但在机缘巧合下他们在两个不同场合下偶然地碰上,不过他们没有交谈。她不但提供了一年6000卢布的赞助,亦表达了对柴的音乐事业的关注及其音乐的赞赏。可惜的是这段关系于13年后结束了,原因是她自称破了产。

有人认为她停止资助的原因是因为她发现了柴可夫斯基的同性恋身分,而不是因为破产。不过,她的二女Alexandra(她意外地以文字把她的父亲吓死—她写了一封信告诉父亲说姊妹Milochka并不是他的亲生女儿)在母亲开始资助柴的时候,已经告诉了她柴是同性恋,所以Von Meck应不会因此而停止资助。Von Meck聪明地及极度勤奋地发掘有关柴的一切。有说她对柴可夫斯基一生的感情生活中并不会有女性的存在感到满意。

据说柴可夫斯基被她的突然终止赞助大受打击,更一路消沉。终其一生他亦未能了解 Nadezdha von Meck 终止赞助的原因。他所不知的内情,只在Von Meck家族内流传。他们同时也是受害者,因为他们在死前未能解开所有误会。Von Meck的财政状况比她向外发表的还要差:她的女婿Shirinsky勒索她,威胁要公开他妻子Milochka父亲另有其人的秘密;儿子Vladimir过度挥霍,要求母亲更多的资助。Von Meck的病情益发严重,她染上了结核病,而病毒已经感染到了她的喉头。在柴过身三个月内,她亦因窒息而去世。

另外一个使误会不能解开的原因是 Nadezdha von Meck 的手臂萎缩,使她不能写信。

使用道具 TOP

24#
发表于 2010-8-9 04:01: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8-9 04:11 编辑

关于与梅克夫人的友谊(续):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他惯于采用起伏的相对主题,利用音乐形象来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5-1-9 12:05, Processed in 0.027447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