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55883

查看

293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kuans

277#
发表于 2018-5-1 00:08:32 | 只看该作者
对大多数人來说是撒旦,弄通弄懂后就是宝贝了

使用道具 TOP

278#
发表于 2018-7-24 00:15:12 | 只看该作者
FM代表终极的声音?是吗

使用道具 TOP

279#
发表于 2018-7-24 07:57:12 | 只看该作者
就是听声和听乐的差别

使用道具 TOP

280#
发表于 2018-7-24 19:16:56 | 只看该作者
关大师真大师

使用道具 TOP

281#
发表于 2018-7-26 23:03:06 | 只看该作者
器材所做的事情就是重播声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认识(这个认识必须有一定基础和经验,就像F1比赛大家都必须在一个水平线上)在一个基本参数合格的水平的声音上,大家喜好有所不同罢了,相同一道菜,有的喜欢淡一点,有的喜欢咸一点而已。hiend也是提供声音重播的,最终是声音,所以抛开器材,完全盲听,我相信必定百花齐放,百万级别的和十万级别的器材会被同一个人认可。

使用道具 TOP

282#
发表于 2018-12-26 12:05:47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敬重关老师,很早就听说关老师的功放,几十年的坚持,若水三千,我只取其中一瓢!这精神就是HIEND,不以价论声!

使用道具 TOP

283#
发表于 2018-12-26 15:54:10 | 只看该作者
Jwang 发表于 2018-3-20 01:00
我赞同声音的独特性,但反对音响中的形而上学。这和东西方文化有关。西方的评音响的文章也有吹的天花乱坠的 ...

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营养成分却少之又少,甚至没有,毒药倒可能很多。或许,写的人到底有没有听都是未知数。

使用道具 TOP

284#
发表于 2018-12-26 16:32:07 | 只看该作者
踏足发烧圈二十多年,现在越发觉得音响和音乐是两个世界。音响发烧只是众多兴趣爱好中的一种而已,跟发烧蛐蛐,发烧公仔,发烧鞋包等等没有本质区别。尽管发烧友最喜欢往艺术和文化上靠,但其本质是物质和虚荣。所以发烧友普遍喜欢比较,渴望认同,寻求肯定,获得满足。

使用道具 TOP

285#
发表于 2018-12-26 17:45:12 | 只看该作者
踏足发烧圈二十多年,现在越发觉得音响和音乐是两个世界。音响发烧只是众多兴趣爱好中的一种而已,跟发烧蛐蛐,发烧公仔,发烧鞋包等等没有本质区别。尽管发烧友最喜欢往艺术和文化上靠,但其本质是物质和虚荣。所以发烧友普遍喜欢比较,渴望认同,寻求肯定,获得满足。这即是乐趣,也是动力。 听音乐是否有必要那么复杂那么苛刻?答案很简单,音乐专业的、音响从业者、搞录音制作的……看看人家怎么听、用啥听。 什么唱片演奏家、个性、中性准确……说白了都毫无意义。鼓吹中性准确的,却对专业监听嗤之以鼻;所谓的唱片演奏家却对“英国声”甚至传统产品嗤之以鼻。 音响产品,追根溯源挖“文化”,基本都和专业商业脱不了关系。新世纪后,奢侈品牌和产品如雨后春笋,看来音响和文化扯不上太多关系,至少谈不上多少文化底蕴。 马克32,多少年的参考标准,现在都似乎没有被超越罢(价格除外),但现在随便抓根线就够淘套32。音响技术进步与否没看出来,但是能看出疯狂和不可思议,因为它们无论从技术含量还是材料成本或者任何其它角度来比较,都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一类玩具,一种玩法而已,还是耗品,文化哲学都太牵强。分享就谈特点优缺点最妥当,这样对观者听者更有意义。

使用道具 TOP

286#
发表于 2018-12-27 12:58:05 | 只看该作者
音响发烧界确实存在一些不太健康的问题。
比如器材销售夸大功效、炒作&控量抬价。使用者频繁更换器材,大部分时间鉴别声音变化、不专注聆听音乐等等…
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必须把音乐与音响割裂开来的理由。

1.录音师&器材制造商认真聆听现场音乐,以指导自己的录音、重放制作。
历史上著名录音师如威尔金森,成天与著名乐团歌唱家在一起,他也一定不断在学习调整。
数年前威信的高音单元从铍膜更改为丝膜,是老板去欧洲听过现场音乐会后作出的决定。

2.生活中不乏很多烧友,经常去现场欣赏音乐会,回家后调整升级器材。

3.很多人因为最初接触了音响,慢慢热爱上了聆听研究音乐。比如我。

4.很多爱乐者因为升级了音响,更加享受音乐,扩展了喜爱的作品范围,从室内乐、协奏曲延伸至大型管弦乐作品&歌剧。

5.我们东方世界的爱乐者,很缺乏现场聆听机会,绝大部分人只能通过音响来接触、了解、享受音乐。
小到几十元的耳机,大到数百上千万元的家用旗舰音响,都是音响器材。如果你仅仅通过耳机或者小书架箱就能进入西方古典音乐的顶峰作品,比如歌剧、大型声乐作品(例:巴赫B小调弥撒、亨德尔弥赛亚、海顿创世纪),那么恭喜你,你一定是位非常有音乐天赋的人。
这样的人在我们东方占比不多,我知道的有辛丰年老先生。不过我觉得辛老先生如果生前有一套更大型一些的音响系统,也许会对歌剧与大型声乐作品有更多感悟与文字留给我们。

另外,从更宽容的角度来说,那些更换器材鉴别声音乐此不疲、热心交友分享的烧友自己乐在其中,玩得很开心,并且不给他人造成麻烦的话,我觉得也无可厚非。

使用道具 TOP

287#
发表于 2018-12-27 12:58:09 | 只看该作者
音响发烧界确实存在一些不太健康的问题。
比如器材销售夸大功效、炒作&控量抬价。使用者频繁更换器材,大部分时间鉴别声音变化、不专注聆听音乐等等…
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必须把音乐与音响割裂开来的理由。

1.录音师&器材制造商认真聆听现场音乐,以指导自己的录音、重放制作。
历史上著名录音师如威尔金森,成天与著名乐团歌唱家在一起,他也一定不断在学习调整。
数年前威信的高音单元从铍膜更改为丝膜,是老板去欧洲听过现场音乐会后作出的决定。

2.生活中不乏很多烧友,经常去现场欣赏音乐会,回家后调整升级器材。

3.很多人因为最初接触了音响,慢慢热爱上了聆听研究音乐。比如我。

4.很多爱乐者因为升级了音响,更加享受音乐,扩展了喜爱的作品范围,从室内乐、协奏曲延伸至大型管弦乐作品&歌剧。

5.我们东方世界的爱乐者,很缺乏现场聆听机会,绝大部分人只能通过音响来接触、了解、享受音乐。
小到几十元的耳机,大到数百上千万元的家用旗舰音响,都是音响器材。如果你仅仅通过耳机或者小书架箱就能进入西方古典音乐的顶峰作品,比如歌剧、大型声乐作品(例:巴赫B小调弥撒、亨德尔弥赛亚、海顿创世纪),那么恭喜你,你一定是位非常有音乐天赋的人。
这样的人在我们东方占比不多,我知道的有辛丰年老先生。不过我觉得辛老先生如果生前有一套更大型一些的音响系统,也许会对歌剧与大型声乐作品有更多感悟与文字留给我们。

另外,从更宽容的角度来说,那些更换器材鉴别声音乐此不疲、热心交友分享的烧友自己乐在其中,玩得很开心,并且不给他人造成麻烦的话,我觉得也无可厚非。

使用道具 TOP

288#
发表于 2018-12-27 13:48:58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很客观,表示赞同。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8 09:35, Processed in 0.027753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