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一张唱片留名青史的小提琴家----埃里希·罗恩 喜爱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爱好者几乎都知道富特温格勒在二战期间留有一张与Erich Rohn的贝小协录音,而且很多评论把这张唱片定为不可不听的版本,这个录音在很多爱乐者心目中始终居于传奇般的神圣地位。而对于这位在这个录音中表现如此抢眼的小提琴演奏者,我们始终不甚了了。因为,这位小提琴家至今也仅仅能见到这个唯一的录音传世,而坊间也偶尔能出现他另外演奏的贝多芬两首小提琴《浪漫曲》的录音,但并没有象这个录音那样如此有肯定的出处能定为是他的录音。所以,这位小提琴家至今为什么还能被后人记住,完全是由于有这个录音存在的关系。埃里希·罗恩,是一位藉由唯一流传至今的孤品录音而得以名垂青史的小提琴家。这样的特例,完全颠覆了二十世纪那些录音洋洋洒洒、唱片发行量动辄百万张的著名小提琴家。
这张唱片中记录的是1944年1月12日旧柏林爱乐大厅的一场演出,当时由柏林广播电台制作了磁带档案录音用作广播播放,也就在这场音乐会后的两个星期,旧爱乐大厅就被盟军的炸弹轰炸得千疮百孔。而苏军攻克柏林之后,连带着从柏林广播局缴获了包括这部录音在内的一大批战时广播磁带。此后,这些包括了富特温格勒其他战时广播录音在内的一大批录音资料有十几年时间内石沉大海。直到六十年代,苏联旋律唱片公司从中甄选了一些极具价值的录音率先在俄罗斯境内发行了慢转唱片。这时,世人才知道富特温格勒还有这么一部石破天惊的贝小协的录音存世。这时,我们才第一次知道了在二战时期的德国,有这么一位堪比库伦坎普夫、施内德汉等德奥小提琴艺术家伟大成就的了不起的德国小提琴家。苏联在德国近八年的苦苦追索索及交涉后在一九八四年终于归还了其中的部分文献,其中的录音资料直到一九八七年才由莫斯科广播电台分两次返还给了自由柏林广播电台(SFB)。最后,DG唱片公司拿到了录音正式发行的版权,并在一九八九年出版了一套号称“首次发行”的以Document命名的十张CD套装唱片,CD编号:DG 427 773-2,其中就有这张录音。然而,法国的富特协会不知从什么渠道,早在1982年就发行了编号为SWF 7901的协会盘,唱片上标注的录音时间也是1944年1月12日。仔细比对黑胶唱片与DG的Document系列CD以及其他的唱片公司转制的部分CD,发现它们都是来自于相同的音源。所以,可以肯定,法国协会盘以及不久之后雨后春笋版涌现的这个录音的各种CD,都是同一个录音。而这时距离苏联人将磁带归还给柏林广播局前后也就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德国人自己还没尝过鲜,绝不会把这个磁带外流。所以,只能有几种解释:一是这些协会盘和后来的CD均来自于旋律密纹唱片的转制;二是坊间一直盛传当年老毛子归还给德国人的仅仅是一套复刻的磁带,而原品还留在苏联境内,而这种复刻的磁带也不仅仅制作了一份;三是,法国协会从旋律购买了当年它们制作密纹唱片时的母盘。从法国协会盘高品质的播放效果和我听过的出版于1996年意大利Nuova Era唱片公司的CD(尽管它标注的是来自于1944年1月9日的现场演出录音,但实际比对下来的结论是,我倾向于认为还是与其他唱片公司以及DG标注的1月12日的演出是一张录音)来说,录音的还原度以及小提琴的结像、乐队的结像和丰富的堂音及背景的人声杂讯,这些唱片并不来自于旋律唱片的翻版转制,必定采用了更加肯定的稳定音源,即第三种可能性较大。
后人不断地歌颂富特在战时德意志乐坛独木撑天的英雄气概和人文精神,他的1944年《英雄交响曲》录音和1942年《合唱交响曲》录音都被奉为富特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其英雄性和深刻的内省力即便富特自身也在其后不能被超越。然而,反复聆听这个录音,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在富特和罗恩的共同演绎下,具有一种真正君临天下的天界的王者风范。无怪这个录音是深刻地具有富特温格勒烙印的贝小协(可以拿这个录音与富特后期与梅纽因的三个录音相比较,实际上这些演奏一脉相承,无不具有爽朗而堂皇的风范)还是代表着埃里希·罗恩个人解释的贝小协、抑或是真正源自于贝多芬理想中的的他的小协的演绎,因为独奏者罗恩,在1934-1945年间担任富特麾下柏林爱乐的首席长达十二年,他们之间的艺术趣味和追求已经并不是简单的默契所能涵盖的。独奏者罗恩在作品里展现的是巨大的精神的能量,而富特温格勒在音乐中所要表达的也是音符之间的巨大的精神内省力。所以,两者在音乐节拍、强弱起伏、力度的自由变换之间高度契合,很多时候会发现富特温格勒给出的拍子会恰好在罗恩的起弓同时;而富特温格勒的节拍变化向来是难于捉摸的,甚至于常年在他指挥棒下演奏的乐手们看来也有时无所适从,冥冥中乐队发出了富特所要求的音响。
富特温格勒自小接受的贵族化的人文教育使得他的贝多芬音乐演绎具有高贵的温情和至上的英雄性,他的希腊化的精神内涵解构力深刻地体现在他的贝多芬音乐中。所以,他的数个贝小协录音,我们可以听到一脉相承的高贵爽朗和崇高壮丽。埃里希·罗恩的小提琴音色清丽脱俗(其实和梅纽因具有极其的相似度)而又舒缓工整,大气斐然。两者的天然合拍以及深刻的表情,使得音乐中的艺术和人文价值,成为贝小协众多录音中无可替代的一笔。
埃里希·罗恩的揉弦幅度不大,揉弦和和运弓的音乐表情相得益彰,处处服务于作品的表现需要。音色圆润清丽、优美而自然。乐句连接紧凑与舒展变换自由,变化和过渡的对比和融合完全切合音乐的行进,步调庄重有力,情感的紧张和凝重深刻地表达出贝多芬音乐的戏剧力量。可以感觉到罗恩长于处理长线条的旋律,往往这种旋律表现得会紧慢失当而最终不知所衷,而罗恩营造的悠长的长线条,流动性、抒情感十足,非常动人。和梅纽因版一样,罗恩也采用了克莱斯勒的华彩乐段,这段刻骨铭心的华彩是整部演奏的表情核心,这里罗恩的表现绝无喧宾夺主的炫技,技巧上毫无滞重的酸涩,表情爽朗高贵,犹如参天大树般挺拔耸立,气度潇洒、理性十足而情感抑扬起伏。富特和罗恩两者在第二乐章的浪漫深刻至极,绝无有些人不知怎么解读出的对战火中困苦的悲天悯人,而是歌颂美好的无限情怀。福特这个慢乐章的伟大处理无不让我联想起他51年《合唱》第三乐章音乐中的表现:气息深远,宁静至美而内涵凝重从而具有一种正大的壮丽感。整个第二乐章几乎可以肯定是众多贝小协录音中最攫功至伟的一版。动人心魄的激烈的第三乐章在富特演绎下坐怀不乱,乐队和小提琴独奏紧密无间,表情、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层次细腻而天衣无缝。 时至今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柏林爱乐大厅战时的绝响仍然照耀世间,富特温格勒和埃里希·罗恩在音乐之间传达出的人类的普世情怀,如今依旧具有能荡涤灵魂的超然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