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5880

查看

468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metamophore

337#
发表于 2012-5-21 00:58: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einer 于 2012-5-23 10:08 编辑

俺觉得reiner的大海也绝对是一等一的演绎。那种极端精细的手法,充满张力而又密不透风的乐队效果,对诠释这部作品来说再适合不过。尤其第三乐章那种对大海深不可测的恐惧和紧张感表现的淋淋尽致,让人大呼过瘾。个人认为大海这部伟大作品也充分展现了reiner对管弦乐队的超凡驾驭能力。

使用道具 TOP

338#
发表于 2012-5-22 23:24:39 | 只看该作者
俺觉得reiner的大海也绝对是一等一的演绎。那种极端精细的手法,充满张力而又密不透风的乐队效果,对诠释这 ...
reiner 发表于 2012-5-21 00:58



莱纳留下的德彪西拉威尔管弦乐录音虽然不太多,但个顶个儿的强,而且绝对地中海暖融融的色调,这在德奥系大师中是绝无仅有的奇葩。

使用道具 TOP

339#
发表于 2012-5-23 10:06: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einer 于 2012-5-23 10:09 编辑
莱纳留下的德彪西拉威尔管弦乐录音虽然不太多,但个顶个儿的强,而且绝对地中海暖融融的色调,这在德 ...
bodyheat 发表于 2012-5-22 23:24

细啊细啊!偶当年第一次听the reiner sound 时就被开篇的西班牙狂想曲震住了。就俩字:精绝!

使用道具 TOP

340#
发表于 2012-8-25 19:57:55 | 只看该作者

RE: 陆续来一些珍贵的收藏(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RCA的一张唱片)

给我一张小提琴唱片,如果事先不告诉我演奏者是谁光让我听,多半我是猜不出来的。不过有三个人例外,他们就是Heifetz,Ricci和David Oistrakh了。何故?Heifetz在RCA的录音,除了在英国录的寥寥几个之外,其余那些录音的声音特性我想大家有耳共闻的;Ricci的情况,不知道是否录音的缘故,我觉得他的运弓力度忽大忽小得特别厉害。有一位刚入门的朋友听Ricci拉柴科夫斯基小协之后,很奇怪的问我:为什么这个人拉琴的声音这么小呢?有时候小声到几乎听不清他拉什么。
至于最后一位David Oistrakh,我能够判断出来,并不是完全由于录音特性的缘故。事实上,Oistrakh拉出来的声音非常饱满、丰润,这点不是在录音的时候录音师做点手脚就能蒙混过关的;并且这也是我现场或者通过录音听过的其他所有小提琴家所没有的。可以说,能够稳定持续地(也就是不只是在某一次录音或者某一次演奏中)通过乐器表现出自己的气质,形成浓厚的异于他人的风格的艺术家,Oistrakh可算是其中一个相当典型的代表。
Oistrakh拉琴的特点粗略总结,主要有以下特点:1. 基本功非常扎实,让人觉得在“炫技”之余有强烈的“踏实”感觉;2. 揉音恰到好处,但同时能让人感受到其中渗透的“娇艳”气息;3. 发音饱满、丰润,力度运用自如(这个直观来说就是有“皇者气派”)。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上面三个特点,我举一些例子作为反面对照。第一点,大家可以去听听Ricci拉的小提琴小品那张Double Decca,不是我武断下结论,耳听为实;最多就怪Decca的录音弄错口味吧;第二个例子,可以听听CBS那张著名的Stern拉门、柴二人的小协——Stern拉是拉得很好,但问题是,似乎他“光拉不揉”(不过这不大影响这个演录的成就)。

这里介绍的这张RCA的CD是相当珍贵的。首先是因为这张CD里的录音,是David Oistrakh在RCA的唯一立体声录音,他在1955年首次访美期间还在RCA录下Prokofiev、Locatelli、Leclair奏鸣曲的单声录音,此外大卫在历次访美期间录制的其他一些录音均出自CBS),非常令人惊讶的是,目前可以找到的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一生中演奏这两部作品的唯一录音就是这次;其次,录音效果相当好,代表了Living Stereo的顶尖水平——这里我并不是因为贪图感官上的刺激而称赞录音效果,因为我觉得对于小提琴声音的细微、充分表达,录音效果是相当重要的。收藏黑胶的朋友可能知道1955年RCA仅仅发行过阴影狗的单声道版本,此后直到1964年才发行了立体声的唱片,因为当年录音时作为试验录制了单声道和立体声两套母带,所以这张唱片是没有立体声阴影狗的!

本唱片曲目有Chausson的唯一一首交响曲,还有就是Oistrakh拉的《音诗》和Saint-Saens的《引子和回旋随想曲》。前者为1962年录音,后两者为1955年录音,指挥、乐队都是Munch和波士顿交响乐团。全CD录音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但是效果都好得让人合不上嘴。55年的时候Oistrakh访美演出,大受美国听众欢迎,演出场场爆满,据Oistrakh的一部纪录电影所称,Oistrakh演出的票房收入极其可观,但是这些收入最终被苏联政府收归国有,只留下少得可怜(据说刚够抵消来回路费和住宿费)。在美访问演出期间,Oistrakh顺便为RCA留下了这个珍贵的录音及为CBS录制了门小协、莫扎特第四及巴赫和维瓦尔第的双小协,不过CBS的这些录音都是单声道录音,甚为可惜。在RCA这个录音当中大家可以充分领略Oistrakh演奏的艺术。
Chausson为小提琴和乐队写的《音诗》,作品25号,为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大家请注意听乐曲刚开始时乐队的一段很短的引子之后,小提琴独奏进入,此时乐队不演奏,只有独奏小提琴的声音。此时小提琴的力度应该是弱的,大家可以听Oistrakh拉的第一个音——一个弱力度的长音,可以发现其中Oistrakh力度变化便有好多次,衔接相当完美,让人有“虚中藏实,实中带虚”的奇妙感受;更厉害的是,Oistrakh左手的揉弦竟能随着右手运弓力度的巧妙变化而随之应变。光这一点我们就能领略到Oistrakh的水平了,我听过许多小提琴家同样的演奏,没有一人能够像Oistrakh在这里处理得这么好。或许有人觉得这么一个音在小提琴演奏里不算得上什么,其实我觉得恰好是这么一个音,就可以看出一位演奏家演奏的功力了。大家知道,小提琴演奏正常音量的时候,右手运弓时是要把弓往弦上压的,这时候弓有两个支撑点——手与弦;而演奏像这里的弱音的时候,右手必须把弓稍微往上提,绝对不能有“压弓”的动作,所以此时琴弓的所有重量只能由演奏者的右手承担,这会令演奏者的右手负担大大增加,表现力受到制约;另外如果此时持弓的右手的力度一有变化,后果立刻会体现在拉出来的声音之中。看过《少林足球》这部电影的朋友可能还记得,里面那位足球教练(吴孟达饰?)对周星驰说,你脚力的确很大,很难得;不过要做到收发自如,难度更大;拉琴同样如是,技巧弄得天花乱坠,声如洪钟的拉琴只是音乐院校低年级的现象,到了一定水平之后,特别是在大师之间,比较的是上面所说的力度控制、变化、展现感情等更高层次的问题了。所以现在看回Oistrakh的表现,是不得不让人佩服的;反观许多其他人的演奏,这个地方都是要么就是不经意地随便就过去了;要么就是的确很想来些力度变化,增强表现力,但可惜功力还不到家控制得不好,结果弄得太明显太粗糙,有“做作”之嫌。这里Oistrakh竟然可以做到“顺手拈来”,实在是高!接下来的演奏,Oistrakh天马行空,让听众在短短15分钟内领略到一处处风光秀丽的音乐场景,Oistrakh的揉弦拿捏准确,火候刚好,优秀的录音竟能让人知道在哪些地方Oistrakh揉了弦,哪些地方没揉弦(不会拉小提琴的朋友一般听唱片的时候,多数是不知道演奏的曲子什么地方演奏者揉弦吧?),在这个录音里,就算你没看过谱子或者以前根本没听过这个曲子,你都可以很明显地听出Oistrakh的揉弦,就像在现场看着他演奏那样。Chausson乐思连绵,优美的旋律不断涌现,配合Oistrakh真实甜美的琴声,真不愧是一首“音诗”!
这里不可忘记Munch的功劳。Munch指挥乐队循序渐渐,气氛逐渐往上抬,让曲子的高潮在最后出现——不像有些指挥,在乐曲中间就把精力用尽了,结果在结尾的时候再怎么煽动气氛听众也觉得没意思了。BSO的弦乐丰厚,木管细节清晰,铜管力度充足,RCA优秀的录音展现出一个宽阔的音场。一曲既毕,荡气回肠,让人回味无穷。大家请注意,Oistrakh是用类似开头的高超手法,用一个长的弱音来结束全曲的。
接下来还有Oistrakh拉的圣桑《引子与回旋曲》,也是精彩异常,丝毫不逊于上一曲Chausson(事实上此两曲都是同一天录制的);另外开头的Chausson交响曲也是相当精彩的,但是因为这回讨论的仅是《音诗》,因此其余具体就另文再述了。
同样曲目也有人推荐Perlman和Martinon合作的EMI录音(录音效果也挺不错),不过我相信只要两者都听过的朋友多数会同意,Oistrakh这个要比Perlman那个好,不论是录音上还是演绎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41#
发表于 2012-8-25 20:20:59 | 只看该作者
m兄文中说的CBS应该是这张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大卫1955年在CBS留下的录音还有另外1张单声录音,ML5096 Vitali的恰空等珠玉。  发表于 2012-8-25 22:18

使用道具 TOP

342#
发表于 2012-8-25 20:29:56 | 只看该作者
m兄在美国游学交流了十多二十天,一定淘到些宝贝吧?

使用道具 TOP

343#
发表于 2012-8-25 22:10:14 | 只看该作者
主要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院学习,对奥马哈这座城市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不过,那里也似乎是像中西部的荒原一样是黑胶的荒原,仅有的几家唱片店以爵士和印第音乐为主。倒是后来在芝加哥找到不少非常值得一提的唱片,其中以卡拉扬亲笔签名的70年代贝交全集限量版最为珍贵,还有不少水星的唱片。
难能可贵的是结交了大学的设备营运与建筑监Ron Schaefer先生,在他家见识了他将黑胶转录到iPad来欣赏的一套设备,他是一位大发烧友了。

使用道具 TOP

344#
发表于 2012-8-25 22:26:35 | 只看该作者
大卫在CBS的录音计有巴赫两首小协、维瓦尔第四首双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第四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e小调、柴可夫斯基D大调、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及维塔利的《恰空》等这张。

使用道具 TOP

345#
发表于 2012-8-25 22:46:47 | 只看该作者
大卫在CBS的录音计有巴赫两首小协、维瓦尔第四首双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第四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e小调、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2-8-25 22:26

看来还得努力啊


使用道具 TOP

346#
发表于 2012-8-26 10:19:06 | 只看该作者
我以前对于小提琴的演奏讲究一个“活”字,经发烧过程逐步理解为:能听见小提琴演奏的响声—结像形体像小提琴,声音有质感—琴声油亮,有松香味—弓子走弦滑爽—能反映弓子吃弦根数及重、弱音变化和揉弦幅度、力度、速度—能反映建立于基本弓法之上的各类技法,以及重音压弓走弦刹那的反弹力;当然这种现象不是在发烧片中实现的。
由于我音乐水平有限,发烧经验及底子较薄,渴望想知道如何再提高,为此敬请诸位能给予点拨,在此我先谢过了。

使用道具 TOP

347#
发表于 2012-8-26 10:50:09 | 只看该作者
总结得有板有眼了啊!

使用道具 TOP

348#
发表于 2012-8-26 15:32:11 | 只看该作者
给我一张小提琴唱片,如果事先不告诉我演奏者是谁光让我听,多半我是猜不出来的。不过有三个人例外,他们就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2-8-25 19:57

这张唱片很早就买了,确没有像老兄这样仔细欣赏过,听乐没有止境啊。不知道法国小提琴家,比如蒂博和弗朗西斯卡迪拉这2首曲子,比较起来如何啊。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7-5 08:14, Processed in 0.050975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