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3485

查看

93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373#
发表于 2016-9-28 21:33:29 | 只看该作者


       DG原版实在买不起,托同事在纽约淘到一张老DECCA。

       前面提到过,好作品无须过度演绎。同时,好作品经得住多重演绎。

       这首“Arpeggione”,大师们奏来一人一个样,心性展现无可藏匿。

       老罗的最出名,浪漫抒情之极,因为是在西方录音,流传很广 。但今天看来,并非这首奏鸣曲演绎上的绝对巅峰。

       沙夫朗造句之沉稳练达,声音之丰厚扎实,带来更多沉思和诚思。

       福尔曼洒脱、流畅,行去流水,马友友拉大无有点他的劲头。

       上面这位梅纳迪,大无规规矩矩,甚至有些木讷,这首舒伯特却显示出意大利人的歌唱本能,句型舒展,发音圆润,起伏有致,分明是一个男中音在唱歌剧里的咏叹调,爱意绵绵,味道甜甜。

       还有法国帮呢,富尼埃、让德隆、托特里埃。富尼埃的以前说过,另两位还在路上。

       并不需要全都是历史上的大师。这首在融合接合古典与浪漫时代曲风的作品,如同歌德之少年维特的烦恼,情绪上满溢着激情和幻想,文字和结构依然规矩、平衡、含蓄、沉静。任演奏者如何摆布,始终能够触动人类心底的柔情和心灵的遐思。

       youtube上有一段Perenyi与Schiff合作的完整视频,音乐与画面,皆动人之极。

点评

美国DECCA以自己的品牌出版德国DG作品,这个是第一次看到,长见识了。  发表于 2016-9-29 19:52
这个版本的声音应该也不错吧?  发表于 2016-9-28 22:28
老罗的最贵,那是录音实在太强悍,在大系统大音量听起来,犹如一只老虎在嚎叫。  发表于 2016-9-28 22:27

使用道具 TOP

374#
发表于 2016-9-28 21:49:15 | 只看该作者


       以前提到过拉宾13岁出道时的另一张红封面10寸盘,是帕格尼尼的部分随想曲。心智单纯的少年,技巧无懈可击,注意力完全在琴弦上,展现的是一幅清纯的华丽,是他成年后的演奏无法找回的。

       上面这张唱片里的《无穷动》,同样在复杂中展现质朴,是那个时代那位少年在那个年龄那个水平的当下绝唱,别人或他自己者不能复制。

       《流浪者之歌》或许会有争议。让这样一个早熟、早享盛名的少年,一个生活富足的美国犹太少年,去展示在欧洲流离几世纪的吉普赛民族苦中作乐、悍骨柔情的乐意,实在是为难他。这首曲子手上技巧很多,但单靠手和弓是无法完成其高难度再创作的。

         PS: 一定要说一句,单声道也是高保真!!!以后再详议。

使用道具 TOP

375#
发表于 2016-9-28 22:30:09 | 只看该作者




       买不起大DECCA,以LONDON充之,因此也无法比较孰优孰劣,差别到底能有多大。

       从听乐的角度说,已经足够了,乐器的清晰度和像真度,乐队的气势、力度和场面,音乐的气氛和感染力,足足够,完全没有问题。

       这种热热闹闹、吹吹打打的曲子,与同样讲求音响效果的马勒和布鲁克纳完全是走向不同方向的两个极端,但同样都不能经常听、反复听。这类曲子反复听,心里会长毛,乐感会变得迟顿。反复听马勒、布鲁克纳,人会疯掉。还是先得靠五谷杂粮活着啊。

       那么巴赫呢?乐队作品讲不清楚。但单乐器作品要比上两类音乐听都耐听。而且像是剥洋葱,每次重听都会剥去一层表面的覆盖,发现里面更深一层的内容。或者说,是从里往外不断地发现,每听一次就打开一扇新门,每听一次就望见一重新天。令人怀念Rothko。

使用道具 TOP

376#
发表于 2016-9-28 22:43: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0353 于 2016-9-28 22:51 编辑

单声道也是高保真,赞同!其实何止高保真,看到有那么一些不差钱的骨灰,是专门找珍贵的单声道的小提琴录音来听,一般如有英国版,一定找英国版。马尔茨的就不说了,韩黛儿、维托的单声道,比如下面这张埃尔曼在DECCA的小品,小提琴录音之美,非任何立体声可以相提并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埃尔曼Decca九张大碟中,此张最为优秀,最耐听,当然价格也是最高。  发表于 2016-9-29 05:38
兄在以洪荒之力收碟啊  发表于 2016-9-28 22:55

使用道具 TOP

377#
发表于 2016-10-2 10:13:4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Ebay上一对状态良好的原版方箱体GRF(内装编号56XXX 红头天朗单元)以5656美元拍出,真是一个十分划算的价格。看说明卖家不向中国发货,美国国内发货才60美元。喜欢古董天朗的朋友们,只要耐心、细心、平常心,还是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淘到表现优异的音箱的。

使用道具 TOP

378#
发表于 2016-10-2 11:17:37 | 只看该作者


       罗西尼的歌剧作品充满了世俗的幽默,却不会令人感觉艳俗。生活原本就是由无数的戏谑与感伤、冲动与沉静、激动与无聊构成的,艺术家的责任是攫取局部、瞬间、突出的画面并将之夸张放大,给予在二元矛盾中观察力、感受力变得迟钝的人们一些提示和警醒。

       相对于罗西尼的幽默,莫扎特暗含忧伤,贝多芬略带辛讽,海顿成熟又机智,俱是令人莞尔的深沉语汇。

       作为序曲,罗西尼的作品结构骨架完整,戏剧冲突明显,配器丰富多彩,画面生动鲜艳,适合目的是怡情悦性的音乐会演出。几首串在一起,也适合录制成唱片供听者在家伴恃。威尔第的《茶花女》序曲,对整出歌剧来说,是个十分精彩的开篇,充满心理暗示,一下子把观众带进故事状态,对下一步的戏剧发展和音乐流程有许多符合实际的、理性的期待。但听过几次现场演出,作为音乐会开场曲,实在不大合适,既不能展现乐队的能力,又无法营造通常接下来那部大型交响作品的氛围。瓦格纳的序曲,特别是《汤豪舍》、《帕西法尔》等宗教色彩浓厚的作品,同样是伟大的音乐杰作,却对听者提出更高的预听状态要求,需要听者做好相应的心理甚至身体上的调整,这样才能充满领略这些作品蕴含的深刻内涵和广大情怀。如果对作品一无所知,或者是在毫无预期、毫无防备的状态下猛然听到这些序曲的独特旋律与和弦,一种可能是在错愕中茫然不知所从,另一种可能是在晕眩中产生生理反感及至要去呕吐。

       罗西尼的序曲,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学院,比较接近现场效果,在巴洛克式优雅与戏谑之间取得很好的平衡,音响效果上够劲儿但不过度渲染。数码时代有夏伊在DECCA的录音,堂音塑造得十分到位,听上去悦耳、舒适,戏剧感比马里纳更强烈一些,但同样属于低烈度刺激的诠释风格。

       不管是否符合作曲家本意,因为罗西尼运用了大量弦乐震音、顿音甚至弓背敲击等色彩演奏技法,加上不时突然冒出来的铜管乐片断,这些序曲也被一些指挥作为“爆棚”曲目演出,或被唱片公司录制成所谓“音效”片。比较有名的,一个是GAMBA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在DECCA的录音,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因为乐器质感好、音场铺陈好、动态对比好,听起来确实过瘾。另一个就是上面这张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大开大阖,汹涌澎湃,整体冲击力很强,空间感、空气感更到位,但有些音乐段落交待上不如GAMBA细腻。

       关于录音,是有一个矛盾的。这张RCA相对更加忠实于现场听感,像《威廉退尔》开始大提琴独奏部分,音量小,位置远,质感不那么强。后面小号加入时清晰可见,能吓听者一大跳。坐在音乐厅里,确实就是这样一个感受。而DECCA那张,可以说面面俱到,那段大提琴表现得非常优美,赏心悦耳,听上去非常受用,但在现场除非坐在前四排中间位置,否则对首席大提琴不大可能有如此真切的听感。然而如果真坐在前四排,后面乐队齐奏部分的音压又不是一般回放系统在保持固定音量条件下所能达到的。

       所以,精彩的录音没有十全十美的,欣赏者心里有个度就行了,实在没有必要太过较真儿。听唱片,总是需要一些经验和想象的补充。说到头,套用句恶俗的话,恐怕还是得“从战略高度和历史维度”去欣赏这些传世名作。

使用道具 TOP

379#
发表于 2016-10-2 16:22:48 | 只看该作者


       这张唱片录于1959年。那年里奇41岁,完全进入成熟期,此前已在DECCA录制了布鲁赫、门德尔松、普罗科菲耶夫、西贝柳斯等一大批有份量的小提琴作品,意气风发,声名振振。DECCA立体声录音进入第5个年头,正是那段今人仍赞叹不已的黄金岁月。

       这个录音是出奇的整齐。从独奏到伴奏,节奏均匀,句势工整,情绪平稳,流转顺畅,完成度接近百分之百。录音上也没有瑕疵。

       但这是一个几乎无法打动听众的录音。也许第一次听这些曲目,会被乐队的整体气势和里奇flawless,effortless的技艺所震撼。如果听过多位演奏家、多个版本演绎这些曲目,就可能会将这个版本当作一个教科书标准版,因为比起其他同时代的大师来说,它的风格特征实在是弱。形制上太完美了,艺术上就不完美了。

        里奇其他的录音总体上偏向刚健、凌厉。也许是这个录音的曲风,需要一点妖气才好。

点评

这个录音是我所听的《吉普赛之歌》的第一个版本,离完美一步之遥  发表于 2016-10-2 21:07

使用道具 TOP

380#
发表于 2016-10-2 16:59:18 | 只看该作者


       今夜启程出差,来不及听内弗的勃拉姆斯和西贝柳斯了。应该与CD有不同感受。这次飞行要超过50个小时,希望平安回来,听听不幸殇于空难的内弗。

       这盒录音的第一张第一面是小品。只能说,和郑延益老先生推崇的哈西德不相上下,虽然这张录音中曲目的技术难度不如哈西德那张。如果内弗只有这一张录音传世,也能够在小提琴史上留下芳名。

       另一面的斯特劳斯小提琴奏鸣曲有些生僻,但内弗的演绎流畅优美,尤其是她内力十足的运弓,使得弦音遒劲结实,同时刚柔相济。难怪在她盛年,比赛中能够KO老奥。

       读《三国》、《战争与和平》、《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人生大快。但偶尔展卷《唐诗三百首》,普希金、波德莱尔,同样大悦。前者是在耐心的持久中积累宏观之伟岸,后者是在瞬间的感悟中惊觉平庸下的蒙蔽。

       每个人心中都有文艺的一个角落。对于艺术的直觉反馈,有的人彰显些,有的人隐忍些。对于艺术的理性建构,则需要有意识地积累,需要下功夫投入。积累的回报是丰厚的,但这个过程有可能并不愉悦。然而最令人不愉悦的,是对艺术的漠视和误解,是出于未知的恐惧、落后的不屈、伐异的盲从,对于艺术认知认同的嘲讽鞭笞。这种心态和做法,不仅限于对艺术。

使用道具 TOP

hbo

381#
发表于 2016-10-2 21:01:37 | 只看该作者
超过50小时飞行,这得转机几次啊?真是“环球”了,辛苦。。。

点评

出发前看到H兄和上面M兄的评论,真是感动。50小时是总里程,有好几站。但愿一切顺利。祝朋友们节日听乐快乐!  发表于 2016-10-2 22:10

使用道具 TOP

382#
发表于 2016-10-2 23:11:09 | 只看该作者
石兄辛苦,一路顺风。

点评

多谢施兄  发表于 2016-10-2 23:51

使用道具 TOP

383#
发表于 2016-10-9 19:03:40 | 只看该作者


       复刻版只有30美元。按理说,数码录音复刻母带信息保存量没有缺失,应该比模拟录音复刻还原性更强,而且这些用了180克黑胶,唱片物理稳定性也更好。手上没有原版(巨贵),无从验证。哪位大侠曾经对比过数码复刻,还请赐教。

使用道具 TOP

384#
发表于 2016-10-9 19:18:06 | 只看该作者
       在世界最高的首都度过小寿。下榻酒店房间号居然是同一数码。当地居然有年长14岁的前辈同日作寿。

       中午正餐,登上的的喀喀湖的游船,高原小米海鲜饭令人对玻利维亚烹饪另眼相看。席间伴奏是玻利维亚爱乐乐团的六重奏,第一首就是印第安民歌《山鹰》,是最早学唱的英文歌曲之一。《四季》拉得不错,有些曲目质量一般。散席后乐手们应席上熟客要求演奏《一步之遥》,AL PACINO盲跳探戈的伴乐,留在桌前的几位摇头晃脑,听得不亦乐乎。

       穿过拉巴斯市区,或在高地俯视远处雪峰下红砖房蔓生的巨大山谷,很难想象这也是能够留得住高水平古典音乐演奏者的地方。土生的印加音乐如今安在,不得而知。欧洲传统占了上风。

点评

南美从来就不是音乐的生土,名闻遐迩的国际大师向来是把去南美巡演安排在他们演奏生涯的一早部分,当然,也会催生出音乐的熟土。  发表于 2016-10-9 20:41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9-29 18:22, Processed in 0.039690 second(s), 2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