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ikushi 于 2012-10-22 09:31 编辑
岁月 日前搬家,内人整理出一直珍藏的相册。 女儿最兴奋,朗朗的笑声此起彼伏。翻阅到精彩的相片时,还不时的跑到正在听音室听音乐的我身边,手舞足蹈。 90后的女儿对于摄于80年代末的那些照片既陌生又熟悉。 看到一张在她出生前已经过世的老阿太精神愉悦而严肃的端坐藤椅的照片,她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也许是血缘,让她对这位未曾谋面的祖先似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 翻到一张满脸笑容的奶奶抱着出生才几个月的她的照片时,女儿的神情一下子变得肃穆。我问她还记得奶奶么?女儿使劲的点了点头,这一瞬间,幼年的记忆之闸顿开。。。。。。女儿小时候每次省亲,祖父母的欢声笑语和朗朗乡音已经深深铭刻在女儿的记忆里,以致前些日子女儿忽然要跟我学家乡话! 内人也忆起了与母亲相聚的岁月。四川籍的她对于我的家乡话只能算是似懂非懂的程度。记得有一年,母亲来我所在的城市小住。老家处于一座历史悠久的海滨城市,母亲爱吃海产品。 正值大闸蟹季节,内人买回肥美的大闸蟹给母亲品尝。第二天,母亲说要吃毛蚶。内人不解:这个婆婆刚刚吃完,还要吃?但她不不敢拂逆婆婆的心意,又去买回大闸蟹。一上桌,这下轮到母亲觉得奇怪。心想,这个儿媳妇真是太客气啦!可也不能连续吃啊。事后,听我这个学外语有正规翻译职称的我解释,才恍然大悟。在家乡话中,毛蟹(大闸蟹在家乡的别称)发音mao ha,毛蚶发音mao hei。听完故事的女儿恍然大悟说,爷爷奶奶之所以对母亲评价极高,原来是很多这种美丽的误会造成的。 美好的回忆里透着几分淡淡的无奈,如窗外阳光明媚的仲秋。 静默了一阵。忽然,又传来了娘俩的咯咯笑声。她们逮到了一张留着齐耳长发帅气的文学青年大头像。 原来这张时髦照片正是我大学一年级时在照相馆的留影。 80年代初自由主义、存在主义等西方学潮如火如荼的影响着华夏大地的知识界。我所在的南国外语学院毗邻港澳,披肩的长头发、扫地的喇叭裤、花色的夹克衫已然成为时代青年的进步标识。萨特的存在就是合理成为时尚的最好注脚,而佛洛依德的解梦似乎也给混沌不清的思想注入了一些新的启蒙。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舒婷的《致橡树》等一大批青年诗人的力作也曾深深的打动了一颗颗青春不羁的心灵。 相册凝固了岁月,岁月在相册里延续。 日前读到坛内ROCK兄的一篇《人到四十的感叹》颇有感触。 1980年,我考取了南国某外国语学院。欢天喜地送我去火车站的父亲正是中年; 2008年,女儿考取了南国的音乐学院。驾车送她去大学城的我同样正值中年。 “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记得读大三时,看过的一部电影《人到中年》,潘虹的精湛表演也并没有让年轻的我领悟其中的含义。大学时,读过川端康成先生的原作《葬礼的名人》。读懂了日语,但读不太懂文中所蕴含的深意。 “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正是人到中年的一般写照吧。 去年年底赴香港参加大学同班同学的追思会;今年夏天又收到另一位同学病逝的邮件! 离开学校28年后的我此时想起了川端康成先生的《葬礼的名人》,感同身受。 其实,中年的妙趣在于你已经能相当程度的认识了人生,认识了自己;也能从容的作一些自己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想享受的生活。 流逝的岁月告诉你:好好享受这一刻! Enjoy the moment, This moment is your li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