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5873

查看

93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457#
发表于 2016-11-12 21:50:16 | 只看该作者


       壶兄来家访,兴致冲冲地提到莱布维茨(RENE LEIBOWITZ)指挥皇家爱乐演奏的一套贝多芬交响曲。壶兄称,这个演奏是贝多芬,而不是富特文格勒,或是克伦培勒,或是马舒尔,或是其他什么人。贝多芬就该这个样子。

       上网一查,这个录音竟然是第一个按照贝多芬原始标记速度演奏的全套交响曲。怪不得经验丰富的壶兄听出这才是贝多芬原原本本的样子。

       莱布维茨生于波兰,成年后长期在巴黎活动,所以有了RENE这么个法语名字。他听了勋伯格的《升华之夜》后,决心要成为一名作曲家。他努力推广现代音乐,带出了像布列兹这样的现代音乐大师。但他最出名的录音却是这套听上去中规中矩的贝多芬。录完这套交响曲,四年后突然去世,还不到60岁的年龄,真是可惜。

使用道具 TOP

458#
发表于 2016-11-12 22:13:31 | 只看该作者
图片挂了。。应该就是读者文摘-chesky的那套吧

点评

Sorry,我的概念中Chesky还是黑胶时代的Chesky,当然是出了CD的了。  发表于 2016-11-13 11:42
chesky没出过莱博维茨这套贝多芬,只有读者文摘这版。有陷阱的是,这套有单声道版。  发表于 2016-11-12 22:48

使用道具 TOP

459#
发表于 2016-11-12 22:50:40 | 只看该作者



石兄传的图片是法版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Chesky 出了这套录音的CD。Quintessence出过读者部分文摘录音的黑胶唱片,但这套没见过。  发表于 2016-11-13 08:05

使用道具 TOP

460#
发表于 2016-11-12 22:54:48 | 只看该作者
       就是这套。

       没听过CD。壶兄认为,这套录音的黑胶唱片和CD完全是两个天地。

       连续听完第三、四、五,录音水平还真是非常高。黑胶盒装里有录音指导格恩哈特写的一大段说明,还有很多当时的照片,从各个细节看,真是十分用心的制作。

       莱氏的节奏快,没有一处拖泥带水。第五开始那两句,每句最后一个音符时长并不短,但因为两句间衔接紧,休止符不够一口气,让人觉得浪涌如潮,间不容发。所以一张唱片上居然容下第四、第五两首曲子。

       别的指挥放慢速度、拖拍子、急板时加速等等,也没有什么不对、不好,风格不同,味道不同,都是贝多芬大餐的一种做法。贝多芬的作品永远比诠释后的成品更加复杂、深邃。

点评

录音工程师是威尔金森。  发表于 2016-11-13 01:48

使用道具 TOP

461#
发表于 2016-11-13 07:57:34 | 只看该作者


嗯,录音工程师是威尔金森,远处那位。

Charles Gerhardt 是制作人,中间那位,与威尔金森构成黄金搭档。Decca Records 六十年代是RCA在欧洲的联属公司,这两位合作多达4000个sessions。

读者文摘当年真是厉害,一大盒一大盒地出套装唱片,而且很多还是名家演绎,就是CD大包子的前身啊。不仅有古典音乐,还包括轻音乐、流行歌曲。如果音效都能达到这套贝多芬的水平,可以想象六十年代的爱乐老美们是多么幸福。

使用道具 TOP

462#
发表于 2016-11-13 09:47:02 | 只看该作者


      小提琴家问题绕不开莫小奏的。巴赫小无考技术,莫小奏考情趣。还考与钢琴的配合。

      SERGIU LUCA,2010年因胆管癌去世,才67岁。他以复古小提琴演奏的小无真挚朴实凝练。MALCOLM BILSON,1935年出生,仍然健在,他以古钢琴fortepiano演奏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得到佳评并一度大卖。

       这套录音似乎不怎么出名。毕竟已经有了那么多大师版本,格鲁米欧和哈斯基尔,谢霖和海布勒,西盖蒂和霍尔佐夫斯基,哥德堡和克劳斯,凡此种种,群芳争艳。

       羊肠弦的声音穿透力不如钢弦,古钢琴的音域及强弱变化也不及现代钢琴丰富,初听起来会认为有些呆板。

       但这个录音比其他版本更加接近莫扎特自己听到的声音。

       在这样一个阴冷的星期天早晨,LUCA和BILSON可以把人带到无忧宫的音乐室,或是任何一个Chateau里温暖平静的客厅里,壁炉里是新添的柴火,餐桌上是新鲜的咖啡,空气中泛着从木器中恣出的些许潮湿和辛辣。高大的明窗透进来厚云下灰白的散射光,窗外远处,凋零的梧桐已无法用枝叶笼盖崎岖的碎石马道。

       这时候的莫小奏并不助力想象,并不希望脑海中的视线超越窗外那行梧桐树尖。孤寂也是一种明快,沉郁也是一种清醒。适方才马儿行进在碎石道上,铁蹄掌下免不了石屑与泥浆飞舞,却仍不足激起画面上的涟漪。此时俯身去看马蹄印旁的三叶草,残留下的叶片上还挂着一滴寒夜晶露,微小、孱弱、孤独,却足以撩动心弦,令呼吸急促。
      

     

使用道具 TOP

463#
发表于 2016-11-13 12:28:22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CD和黑胶差异大的话, 有可能CD的数码转制水平不高,而黑胶不存在转制的问题。

使用道具 TOP

464#
发表于 2016-11-13 15:28:43 | 只看该作者
帮上传461楼图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刷新以后是没图了,抱歉。  发表于 2016-11-13 15:55
施兄,我的电脑上图片正常显示啊。而且把网上图片下载到电脑上再上传,总是通不过,只好直接转网图地址。这方面比较笨,不好意思。谢谢您帮忙。  发表于 2016-11-13 15:54

使用道具 TOP

465#
发表于 2016-11-13 16:19:17 | 只看该作者
一般来说,上传图片后应该人人都能看到的。
转网图地址一般来说自己都能看到,但别人有可能看不到的。

使用道具 TOP

466#
发表于 2016-11-13 19:53:51 | 只看该作者
       壶兄上周某日从中午开始,弃了两餐,长坐到夜晚,一口气听完全套莱波维茨的贝多芬交响曲。

       在下无此毅力,又经不起饿,只能尽力在两天内断断续续地听完,这还不包括很久以前已经听过的第一和第二。

       莱布维茨是音乐学者,所以他这套录音是按照贝多芬标记速度演绎的。不仅是速度比克莱培勒等人快,很多地方休止符的处理也不一样,别人喘一口气的地方他只吸不呼,或者干脆不歇气。因为没能力看谱,不知道这样做是否是忠于原作。从流畅性上讲,这个演绎堪比小克莱伯。比克氏稍微方正一些。

       虽然速度快,莱氏却不像富特文格勒那样,会在某些快板处加速或抢板,总体上节奏把握得很稳。不知道是否因为立体声录音的缘故,这种极强的控制感也不像托斯卡尼尼,音符收得那样紧,该有余韵的地方还有一定的延宕。也不像布吕根、哈农库特的复古版那样瘦削骨感,还是保留了现代乐团的庞大气势和冲击力。

       还是那句话,贝多芬的作品永远超过演绎者的成品。世上也没有“标准”的贝多芬,那些浪漫的、抒情的、狂野的、秀美的、刚毅的、飘逸的、沉重的、宏伟的、轻灵的贝多芬都是“对”的,都应当用心聆听。但是由于富氏、托氏、老克、小克、老卡等等流行版本的话语霸权,莱布维茨这个老老实实按谱演奏的录音却成了新奇版本,是否有些本末倒置呢?

       壶兄一句话,现在听古典音乐动辄马勒、瓦格纳、肖斯塔科维奇,听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会被看作“老土”。古典音乐这座大厦是随着历史发展一层一层盖起来的,每一层都有非凡的价值,都经受了时光和人言的淘炼。只顾在山顶嘹望浮光飞云,而不愿在茂密的森林里吐纳休养,是不是也有些本末倒置呢?

点评

自甘为老土,与被封为老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茂密森林的营养之源,也是古典大厦之基。为几位“老土”点赞!  发表于 2016-11-23 16:44
这位壶兄可是拎壶冲?  发表于 2016-11-14 17:00
今天在华尔街上英语课,与某老师free talk至听音乐,惊讶于女生竟然声称prefer to Bach,而且是那么小的一个女生.......而爱尔兰老老师的最爱与我一样,贝多芬!  发表于 2016-11-14 04:14
马勒、瓦格纳、肖斯塔科维奇在人生某个阶段会喜欢听,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却是在一辈子的听!  发表于 2016-11-13 21:55

使用道具 TOP

467#
发表于 2016-11-14 20:10:34 | 只看该作者
是拎壶冲老哥

使用道具 TOP

468#
发表于 2016-11-23 15:56:38 | 只看该作者
记一笔:飞机上看电影CAPTAIN FANTASTIC,讲的是一位美国老兄不满美国社会沉疾和教育弊端,在深山老林里培育6个孩子,身体智识发展俱佳,唯与现世俗人交往不大顺利。这些70年代出生,有着嬉皮士背景的家长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滋生的各类腐朽现象,批判一切形式的专制及其附带的虚伪和谎言,信奉佛教和轮回,崇尚自然生存方式,是十足的自由派、左派、无政府主义者,理想主义者,乌托邦的向望者和实验者。这个电影故事自然是制片人、导演和演员们的艺术创作,但也必然反映一个时代中一个人群的特色,而且这个人群的理念和思潮也必然有一定的影响和市场。电影里有Bob Dylan 和 Joan Baez风格的吉他弹唱,加以和声处理,伴上铃鼓和皮鼓,充满艺术感染力。但电影里多次提到,这家里的妈妈和儿子都喜欢古尔德弹奏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和马友友演奏的巴赫大提琴组曲,还在一些镜头中十分应景地播放了一些片段,与影片的叙述和氛围十分契合。没有在美国生长的人,可能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美国人对这些音乐和演绎有着什么样的切身感受,但是1750年就去世了的巴赫所写的单乐器作品,经过当代人的学习、理解和演绎,竟然能够令在摇滚世界诞生的一代美国人产生刻骨铭心的感动和沉溺,竟然能够与当代人对于free spirit、自然主义、美好世界、社会公正的追求产生共鸣,真是一个音乐奇迹。现在有这么多中国人也喜欢巴赫,不论产生什么样的联想与共鸣,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点评

错了,是《神奇队长》  发表于 2017-4-7 11:59
我也很喜欢《美国队长》  发表于 2017-4-7 11:57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17 18:13, Processed in 0.039065 second(s), 2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