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05819

查看

1019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37#
发表于 2013-6-23 08:40: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6-25 23:05 编辑

      同事喜欢听室内乐,找了一盒QUALITON录制、TATRAI 四重奏团演奏的海顿弦乐四重奏作品76号,其中第三首便是著名的“皇帝”,慢板乐章曾是奥地利帝国、现为德国国歌的主旋律(感谢33兄纠错)。QUALITON是HUNGAROTON的前身,上世纪60年代中期改称,都是冷战结束前匈牙利官方唱片公司。据说彼时向西方出口唱片还是东欧国家以及前苏联赚取外汇的一种有效方式,但从艺术上讲,来自铁幕东方的音乐诠释能够给西方音乐世界带来些影响甚至冲击,对冷战后音乐演奏风格的扩充和融合也起到开先河的作用。每每东方的大师在西方演出,都引起不小的震动,而西欧音乐爱好者中有一批人特别喜爱东欧的音乐团体,专门搜罗有关录音,我收集的几十张东欧唱片就来自于比利时一位音乐教授的往日私藏。在西欧二手市场上,除了当年东欧国家刻意为外销西欧制作的唱片,还能发现不少原是东欧国家内部的录音产品,唱片盒上全是俄文或东欧文字,有时难以猜准内容究竟是什么。

      应该说,东欧唱片的录音和制作水准是不差的。单声道时期的录音受当时条件所限,效果参差不齐。立体声时代的录音,在我听来,乐器的质感强烈,结像靠前,堂音稍弱,总体味道偏向清淡,不浓郁,亦不煽情。有意思的是,通常东欧乐手风格犀利,即使是慢乐章也宁可堂皇大气而绝不矫情拖沓,与录音风格倒是天然互补。冷战后,国际市场上西方人说了算,他们的唱片公司公关广告做得好,营销策略得当,得以在新兴市场上大卖。但精湛的艺术是不会被埋没的,越来越多的爱乐者,包括西方人,也开始挖掘曾被铁幕遮挡的另一个音乐世界中被岁月尘封的宝藏,前苏联和东欧的录音精品要么被唱片公司再发行,要么成为重要的私人收藏。政治在一定的时间段里能够埋没真理、摧残艺术,但不可能长久。今天世界大唱片公司已无国界之虑,艺术表演也已全球化,爱乐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欣赏来自世界各地、各种风格流派的演奏,当然所有制度化的事业都有缺陷,肯定还有珠玉还暂时没身于泥沙。

      晚间,拿出两张波兰唱片公司MUZA于1980年发行的、录制于1955年的单声道唱片。MICHELANGELI当时作为第六届肖邦钢琴大赛的评委在华沙举行两场演出,这是其中一场的现场录音。米氏当时才33岁,但已声名远扬,而且已经经历了艺术家们似乎都逃不过的抑郁彷徨阶段,正在精神恢复期当中。唱片录音效果一般,但现场观众居然少有咳嗽,米氏的演奏一如期待,一气呵成,洒脱自如,听上去比日后更激悦流动,青春的冲劲尚未散尽吧。其实听乐者对录音品质的适应性是很强的,听好的录音自可放松聆听,任音符自由灌入耳腔脑海,听“蒙”的录音需要更加集中的注意力和更多的空间想象,但只要音乐演奏得好,从中听出味道、听出感动来对爱乐者并非难事。富特文格勒的录音,越是精彩、经典之作,音效越是差强人意。但没人会抱怨,历史已经对今天的听乐者相当宽厚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慢板乐章曾是德国、现为奥地利国歌的主旋律。" 这个旋律是德国的国歌现在。  发表于 2013-6-25 22:33

使用道具 TOP

38#
发表于 2013-6-23 14:04:4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有位非常博学的同事来家坐客。他读书多且面广,知识丰富。年轻时酷爱摇滚和重金属,几年前开始听 ...
石南根 发表于 2013-6-22 22:23
海菲兹这套录音感觉还是很好的。CD和LP都听过。首版LP还是比较贵的,我听的是再版的LP,音质非常好。在听CD的时候,可能是CD系统不够班,感觉比较冷硬,但LP确实是要软一些。真正令我改变观念的是我听海菲兹的苏格兰幻想曲,音色甜美,完全没有传说中的“冷”,感觉海菲兹非常温暖,演绎富于人性化,与CD有比较大的区别。我也是因此迷上黑胶唱片的。以前我对比听过一些海菲兹的唱片,CD机和LP机都是入门级的,基本上每次都是LP要好听一些。但是LP唱片一定要注意品相,有些看似品相NM的LP唱片,在低档次的LP系统播放一般没问题,但如果用高档LP系统来听,有些LP唱片的缺点就会暴露无遗。玩LP唱片真的是很费时费力的,不过如果玩得好,回报也是非常大的。学会玩黑胶,是我爱乐生涯的一大收获。其中的乐趣只有您亲自去玩才会体会得到。


使用道具 TOP

39#
发表于 2013-6-23 15:26: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6-23 23:15 编辑

回复 shinelb 的帖子

吾与楼上施兄同感。没有听过苏格兰幻想曲的黑胶,十分遗憾。其他几首主要的协奏曲倒是都收集了LP,版位不一定好,音效还都不错。其中有英版、德版,RCA当时同时发行立体声和单声道,序号分别是LSC和LM。单声道挺适合听独奏部分,声音更粘、更集中。乐队弱些、平些,没有位置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0#
发表于 2013-6-23 16:27:48 | 只看该作者
很奇怪,海菲茨的不少RCA40-50年代单音录音都发行过英版ALP,但巴赫的《小六无》以及贝多芬奏鸣曲集没有。

点评

海飞兹的巴赫小无和贝多芬小奏都有ALP英国版,编号是ALP1449-1451(3LPs)及ALP1422-26(5LPs)。这两套都非常少见,而且价格不菲。  发表于 2013-6-25 22:37

使用道具 TOP

41#
发表于 2013-6-23 22:52:19 | 只看该作者
    今晚听了这张唱片,回忆起两年前听80多岁的弗莱舍和夫人演出,节目单是舒柏特D960,但现场改作四手联弹。他的右手依然卷曲,这么多年也没恢复得很好。但左手的低音部出神入化,节奏和力度妙极了,稳稳地托着他年轻的妻子在高音部的旋律。一位外国老友曾与我谈论弗莱舍,过两天会把文章贴到第四板块的《旅欧杂记》里。诸君新的一周平安快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2#
发表于 2013-6-24 09:46:29 | 只看该作者
诸君新的一周平安快乐。
石南根 发表于 2013-6-23 22:52
这句平常的话其实说得很有力量。谢谢。


使用道具 TOP

43#
发表于 2013-6-24 21:04: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6-24 23:26 编辑

      今晚听的是西贝柳斯第五交响曲。非常遗憾的是没有机会去看看北欧的峡湾,也没能去苏格兰高地体味荒原的肃杀。唯一能够算做见识自然灰冷的一面,是和妻一起,沿着阿莱奇冰川,从一侧的山谷向上溯源,来来回回走了近十个小时,赶上睛、雨、风、雾各种天气,浑身被雨水浸透,鞋子里一窝水。妻很了不起,能够吃得这份苦。跳上冰川那一刻,再次认识到人的渺小,那远远望去的每一个褶皱其实都庞大到能致人于死地。我在《旅欧杂记》“少女峰”一篇中略有记述。北欧的冬天,据同事讲,也是随时能够取人性命的。但熟稔造化、有备而来的话,雪原亦给人无尽的乐趣,那位同事曾每天越野滑雪30公里,内衣全部湿透,这次是汗水,呵呵。也许是这种爱恨交加的感情让西贝柳斯写下如此苍茫、雄浑、劲健、略带神秘、似有倾诉的交响曲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石楠根兄的这张唱片倒提醒了我:伯恩斯坦的全集是引领我西贝柳斯的敲门砖,但我一直没有得到这些录音的黑胶版。  发表于 2013-6-25 00:25

使用道具 TOP

44#
发表于 2013-6-24 22:54: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7-1 10:14 编辑

      上回书说道,前苏联和东欧唱片公司有不少演录俱佳的出品。MELODIYA这套里赫特演奏的巴赫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II 录音动态把握得很好,使里赫特不那么四平八稳的演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里赫特是另一位我一定向他要脱帽致敬的钢琴家,他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令人瞠目。不管作品好不好演奏,不管用的是哪架钢琴,不管乐队水平或现场观众反应如何,里赫特愣是能把所有过手的乐曲演奏成充满意趣的音乐诗篇。当然他的风格是偏向浪漫主义、有一定的夸张、注重旋律线塑造的,但他的演奏总是那么自然、流畅、讲道理,很少听到他为了炫技或取宠弹出什么矫情纵饰的曲调来。对比他和霍洛维兹演奏的穆索尔斯基《展览会上的图画》甚为有趣,老霍弹得钢筋铁骨,古灵精怪,我不得不把他想象成印象派绘画中那些粗重又鲜亮的笔触,而里赫特张弛有度、叙事性强,眼前浮现每一乐段的形象,要么是列宾的人物,要么是列维坦的风景。

      里赫特的巴赫,当然不是本真风格,而是去向本真的对立面,以自己长期形成的音乐素养和格调去诠释、再造。I think he's no less idiosyncratic than Glenn Gould. 他对某些段落的解释甚至带有浓郁的现代感,让我联想起Keith Jarrett在科隆音乐会上那种即兴、忘我和随心所欲。

      他在PHILIPS的同曲目录音太有名了,不知道MELODIYA这套与其有无关系?(7月1日补注:感谢纠正,确实是RCA。)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李赫特的巴赫平均律,旋律出版的是在苏联的录音,和其他录音不是同一个。另外兄台说的PHILIPS平均律录音可能是笔误了,应该是RCA的平均律录音。  发表于 2013-7-1 10:01

使用道具 TOP

45#
发表于 2013-6-24 23:58:1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喜欢这样的文字!
感谢楼主!

点评

不敢当。请多指教。我也从大家的发言中受益良多。  发表于 2013-6-25 07:32

使用道具 TOP

46#
发表于 2013-6-25 22:58: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6-25 23:45 编辑

      我少年时代开始听古典音乐,那会子最怕的第一是布鲁克纳,第二是勃拉姆斯。居然是三B之一,这都是些什么玩艺儿啊?旋律不如柴可夫斯基优美,气势不如贝多芬猛烈,结构不如莫扎特清楚。最难接受的是那音乐气氛,晦暗、忧郁、磨磨叽叽、颠来倒去,仿佛有什么怨言和苦水,老是说不完道不尽。眼见着从低谷中慢慢挣脱出来,一步一步冲向高潮和解放,却每每在半当中谢了气,回到低回沉郁的旋律,一肚子抱怨又开始叨咕。我当时和朋友戏言:勃拉姆斯老是憋着一泡屎,要么拉不出来,要么拉不干净。抱歉,那时候人小话糙。      大约过了三十五岁,青春渐渐远去,人生不再充满机会和期待,说话做事不再那么执拗,一天比一天随遇而安。勃拉姆斯一天天变得亲切、贴心、投契,四首交响曲仿佛老大哥讲的人生故事集:战斗难得有完胜,冲突不一定有正解,妥协或者难听点说--苟活,是大家普遍的状态;然而每个人心中的小宇宙总在不停地燃烧,激情如同炉膛内赤红的煤块,不见火焰窜跳,却始终炙热,久久不会熄灭。勃拉姆斯作品曾被比作橄榄,越嚼越有味,进入中年后才开始咀嚼,才慢慢品出味道。
      及至自己孤身越洋,久居异乡,终日为乡愁和亲情所困,勃拉姆斯竟成了知心朋友,聆听竟成了倾诉,内心的告白被他的音乐反射得纤毫毕现。及至心情极为糟糕,生活陷入低谷,心灵倍受煎熬,勃拉姆斯又成了救命稻草,欣赏变成了渲泄,内心的壅塞和沟壑需要他的音符去溶解,去穿透,去填充,去平复。这时候贝多芬的英雄战胜似乎就不那么管用了,因为自己知道自己根本不是什么英雄,很多状况搞不定,还得认栽认投。相对于音乐史上更为人瞩目的第一交响曲,我更喜爱他后三部作品,它们更象是杜甫的诗作,没那么多直观感发,但每一个乐句都经过仔细罗织,值得反复回味和推敲。
      有一次扬颂斯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交响乐团,下半场演出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我跳票跑到楼下中间找了个没人的好位置。THE SOUND! THE SOUND!我想起台湾一位乐友提出欣赏音乐,既要赏乐,也要听音,乐是纵向上的主题流动,音是横向的美妙声响,两者融合得好了,欣赏才上档次。很有道理的,作曲家安排和声,计算乐队编制,在旋律基础上精心配器,为的就是造出一个表达乐意的、有质量、有规模的声响,而这些在作品横切面上的声响贯连起来,就是高品质的音乐。那天,第二乐章中间段,由弦乐部合奏慢板主题,那温厚、质朴、强劲的大中小提琴合鸣,不由分说、铺天盖地从舞台上冲将过来,那音潮一下子把人全身心地埋将进去,有如久违的老父的拥抱,温暖、结实、稳重,是充满力量的抚慰,是充满亲情的激励。不禁泪流满面。
      RCA LIVING STEREO的英国版声音还算通透,用的黑胶也比较厚。所以标签上没有影子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勃交能给予人巨大的心灵慰籍  发表于 2013-8-3 06:59
我明白了,这个录音的Decca压片宽标原来是RCA的版权。  发表于 2013-6-25 23:16

使用道具 TOP

47#
发表于 2013-6-25 23:37:01 | 只看该作者
我少年时代开始听古典音乐,那会子最怕的第一是布鲁克纳,第二是勃拉姆斯。居然是三B之一,这都是些 ...
石南根 发表于 2013-6-25 22:58


我倒是从小喜欢勃拉姆斯,可能是性格关系吧,呵呵。

勃拉姆斯确实是有种欲言又止、拉不出屎的意思。不过我觉得这主要在他早期的作品,直到第一交响曲还有些跟自己较劲。但是后来的交响曲,还有晚期的钢琴小品,已经能随心所欲地“闷骚”了。

点评

9494。想找本赛义德的《论晚期风格》看看呢,朋友推荐的。  发表于 2013-6-25 23:39

使用道具 TOP

48#
发表于 2013-6-26 00:10:32 | 只看该作者
我少年时代开始听古典音乐,那会子最怕的第一是布鲁克纳,第二是勃拉姆斯。居然是三B之一,这都是些 ...
石南根 发表于 2013-6-25 22:58


老兄写得真好玩!既生动又真切,很感人。
勃拉姆斯的室内乐在我的荒岛音乐之列。

点评

我也喜欢他的室内乐,非常艰涩,非常耐嚼,呵呵。  发表于 2013-6-26 05:44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2-23 00:47, Processed in 0.024734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