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8007

查看

935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37#
发表于 2016-5-9 13:18:06 | 只看该作者
韩国人笃信基督,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放眼全世界,说是“蝎子拉屎,独一份儿”一点儿也不夸张。朝韩民族干什么都“发力过猛”,体现到宗教上更是如此。

地缘关系,“中俄美日/老大强狠”,哪个它都惹不起,这哥儿四个之间有点儿什么不痛快都必得折腾它一死去活来,民族命运永远不在自己手上,搁谁性格上也得憋出病来。

靠人人跑,靠山山倒,靠自己又他妈太小。。。上帝啊,救救(饶了)这倒霉孩子吧!

使用道具 TOP

38#
发表于 2016-5-10 00:06:59 | 只看该作者
       您客气了。这论坛里音响高手太多了,身经百战者大有人在。咱没听过什么太好的器材,始终定位在MID-FI。这就不错了,挣工资的人已经努出最大劲儿了。在有限的经历中,一点点努力提高,使自己喜欢的音乐题材能够得到更好的呈现。

       目前正在调整系统过程中。前面那个贴子提到了一些。两个月前下手进了一对红头天朗,进家开唱有一个多月了。按号码看是1966年出品,到今天50岁。哈!英国货!从广东音箱世家订的GRF复刻箱体还没到货,老板很认真,慢慢做。照香港天朗爱好者的说法,银、红、金天朗单元之间的声音差异,不如将某一单元放入不同箱体的差异更为明显。但哪种箱体好,众说纷纭,最后听了和韵老板刘先生的指导,OPERA曾推出取向红天朗的SOLO音箱,听刘总的肯定没错。目前暂时把红头塞在原先Berkerley箱体中凑合听。英国卖家说这对单元30年没开声,因此现在使劲儿煲。虽然说是要100小时以上才能煲开,但目前这对红天朗真是比以前用的HPD更有质感,表现微小细节的能力非常强。

       推天朗,用的是北京关老师的金版(铜制内机箱)MA1,也就是2A3单端直耦胆机。以前的贴子里也说过。输出功率虽然只有3瓦,但因为老关下功夫处理输出变压器,音量扭到9点位置已经达到“如在面前”的响度了。单端胆机(SET)实在是细腻,换成推挽机,气势上能够丰满些,可是听单件乐器(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吉他)以及人声就稍稍失去些精细和情感。有时候 JOAN BAEZ是夜间的助眠曲,听不出她柔中带刚的声音变化,觉都睡不香。红头天朗是15欧输入阻抗,也许以后请关老师改一下15欧输出阻抗。

       因为以前看到网上说,“单端胆机+古董天朗+黑胶唱片=音响毒品”的说法,也就自觉自愿地跳进这个无底洞。现在还真就跳不出来了。比如,这会儿听海顿三重奏,不想关机啊。黑胶唱机有两台,一台是LINN LP12,1970年代出厂的老机器,优缺点都很突出,表现弦乐、人声柔情百转,但声音不够结实,而且遇到大动态就脚软,乐队定位也不够好。另一台是LENCO 78,也是老机器而且运输途中还摔过,真是可怜,原先状态不错的。老骥伏枥,专门用来听单声道,可能因为是惰轮驱动,声音挺有力,帮着展现了许多1950年代以前大师们惊人的精彩演出。

       几年前从国外带回一套QUAD 22+QUAD II 胆机功放,状态还不错,因为是15欧输出,目前搭配一对15欧ROGERS LS3/5A,听听CD。没有认真玩,所以效果一般。

       不知道为什么,总喜欢用旧货。家中除了电器是新的,几乎都是些哥哥级、叔叔级甚至爷爷级的老物件。现役家具主要是丹麦MID CENTURY MODERN时代的产品,摆设是淘来的老盘子、老塑像、老油画,有架钢琴也是日本60年代生产的。生来命贱,用人家使过的东西,不会浪费资源,心里反而安生些。说回音响,用这些器材,也不是有什么特别的追求、特殊的理念,一开始就是因为缺钱,所以想找个旁门左道提高音响系统质量。谁知这条路越走越远,而且也挺吸金的。

       不过,像房间处理、摆位、线材、垫钉以及一些看上去无厘头的tweak(怎么翻),其实挺有用,有时还非常管用。比如,昨天一时兴起,在房间正中的吊灯上挂了一只三角铁,您猜怎么着?天朗的声音居然明亮了一些些,结像似乎也有所提高。但这些应该是小项目,锦上添花就可以了,不应该冲了对系统主要部件的关注和投入。

       罗罗嗦嗦这么多,最重要的还是抓住音乐的生命线。古典音乐,照姚馆长的话,是条长河,需要溯其源头,循其流向,纵览其亘古长波。到今天,只能说得以窥其数隅,离全程了解还有很大的差距,有很多的课要补。而音乐,包括爵士、流行、摇滚、哥特、民谣、新时代等等各门各派,是一片汪洋大海。纵身其中,既幸福又危险,有时得到的是养分,有时也可能撞上毒药。但,还是得尽量打开心扉,去聆听,去感知,去理解。看到海涛奔涌,才更懂得如何欣赏和爱护小溪大川。而各个艺术门类,像施兄屡屡在这里推送的,是天空,是陆地,是沙滩。有了它们,大海才有了界定,有了意义,有了美丽。音乐在其他艺术的映衬下,更显出其无可替代的独特魅力。而生活,我们个体生命在这个世界的旅程,就像我们眼前的这个大千世界,充满变化,充满神秘,充满新奇。好好地过生活,郑重地对待自己和其他的生命,融入这个世界的道路和节奏,音乐便成为爱的甘醇,滋养生命,浸润心灵。而信仰,对于本源的终极探究,就如同造就并驱使当下一切事物的阳光,至真、至幻、至美、至纯。手捧阳光,在光明的恩赐中回看自己的内心,看到音乐不停地涌动,不歇地泛起,不竭地生发。那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

      

点评

说得好,这是善待生命。  发表于 2016-7-25 16:42
谢谢石烧友真实体验和体会!  发表于 2016-5-11 13:25
~那是梦,是幻觉,是自嗨。吸毒以后都这样儿。。。喝大了也是。  发表于 2016-5-10 04:59
~那是梦,是幻觉,是自嗨。吸毒以后都这样儿。。。喝大了也是。  发表于 2016-5-10 04:58
~那是梦,是幻觉,是自嗨。吸毒以后都这样儿。。。喝大了也是。  发表于 2016-5-10 04:57

使用道具 TOP

39#
发表于 2016-5-10 05:59:34 | 只看该作者
       B老师真幽默。

       昨天有位同事刚从意大利小游回来。她是个文艺青年,说此前在纽约MOMA被梵高的星空惊得走不动道儿,这次在佛罗伦萨圣马可修道院被FRA ANGELICO的天使报喜再次惊到无语。

       深以为然。在小作《旅欧杂记》里也提到过,那修道院的环境很容易令访者进入状态。只剩下素墙斗室,只剩下每间房内精心保护的安杰利科的宗教画,只剩下疯僧+圣僧萨沃那拉的些许遗物。当猛然在楼梯上撞见诺大一幅报喜图时,那种复杂的心情很难形容得完整。

       中国人应当是有很深的宗教情怀的,只是我们不把它放在口头念念不离。中国人的生活中始终有“那个世界”的影子,对于自然之“大道”与人世之“小道”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和理解,附着在为人处世的各个瞬间。而且我们不把信仰当作一种现世的苦难,今世、往世和来世的幸福可以并行不悖。

        听古典音乐的人,多多少少都有那么点意思,比方说在听到入定时,恍惚间进入B老师说的“那是梦,是幻觉,是自嗨”的状态。但也许那是本源,此世是变异呢。

点评

很多时候,我都不相信音乐带来的这种幻境,这种音律的美与周遭戾气横流的社会之间,显得那么不真实。(写在这一周充斥的医患之间的那些事)  发表于 2016-5-10 08:34

使用道具 TOP

40#
发表于 2016-5-10 13:23:27 | 只看该作者
大M兄,身边坏事多了,还要音乐来平衡一下。最近的事已是坏到极致,应该触底反弹了。老医生横遭噩运,但愿能惊醒很多人,特别是有能力调节和阻止这类坏事的人。但愿。

点评

若论我朝事,烦恼徒自增。  发表于 2016-5-10 14:47

使用道具 TOP

41#
发表于 2016-5-10 14:39:42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希望能触底反弹,周围的同事都有动摇行医的决心了!

使用道具 TOP

42#
发表于 2016-5-10 22:16:35 | 只看该作者
石兄主攻黑胶啊,羡慕!
我现在图方便,主要听听CD,都是购老版CD,觉得老版CD制作严谨,大部分封面也很有艺术和意境,且听来音质比较纯净、通透。

点评

为了听音乐,各类音源都适用,CD也很好,但我的CD机不够好,目前还没舍得升级。米少少。  发表于 2016-5-11 17:56
自己得瑟,嘿嘿。  发表于 2016-5-10 23:05

使用道具 TOP

43#
发表于 2016-5-10 23:07:4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拜读,一步一景,走走看看,不虚此生!

使用道具 TOP

44#
发表于 2016-5-11 02:36:14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老师真是文采飞扬,理思至深,好一个“触底反弹”,简单的引用不简单。浮躁烦乱的心绪看看此帖心会静。听着音乐,期待反弹。

使用道具 TOP

45#
发表于 2016-5-13 23:07:3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再次证明,要想通过听唱片欣赏音乐,还是得做好硬件软件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有一定的水平。

       格鲁米欧之魅力,一般认为在其温文尔雅,发音纯正清润,造句工整质朴。所以此前听他的拉罗,并没有觉得十分出色,西班牙风的曲子还是有些火气、有些狂野比较带劲儿。

       这次在新单元、新唱头的纵容下,格鲁米欧显露峥嵘,运弓的力道和弦音的穿透力有了更好的表现,使得在他朴素的演奏的表象下,能够感觉绵绵不绝的内力和激情。格氏岂是软塌无力的棉花糖,岂是没有火气、不狂野,只不过他的表达方式与外向型的演奏家不同,把想象力和浪漫情怀蕴含在坚实有力的弦音上和更加微妙的起伏变化中罢了。

       因为新器材还在熟化过程中,相对较小的箱体也未能充分发挥新喇叭单元的优势,今晚呈现的声音还不够完美,尤其是小提琴A弦和E弦的声音显得还有些刚硬,乐队合奏时底盘不足力。但从欣赏拉罗、欣赏格鲁米欧的角度看,已经是大大提升了一步。

       有不少爱乐人对于在器材上的大规模投入不感兴趣甚至有所鄙夷,就像中国人传统意识中对“器”这一层面的物象总是不会给予太高的评价。只有在“器”上承载了诸如哲学、历史、文学、审美之类的因素后,“器”才会被重视、被赞誉、被呵护。

        但对于欣赏音乐特别是需要深入研究、精微把握、细致展现的古典音乐而言,“器”之重要性不能被低估,“器”与“乐”是相辅相成、砥砺共进的,偏废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

        最近有不少网上议论,对我国工业发展提出一些诟病,其中一条便是对器械精密性追求不足,体现在工艺水平上,也体现上人员培养上。厂家不愿意深挖技术,掌握专利,工人漠视操作技能,满足于了了,凑合事儿,大约跟我国文化中素来重视精神、理念、思辨等诸“虚”事,鄙薄物件、手艺、匠能等“实”存有些关联。

       要达到“器”与“理”的平衡,殊非易事。制器需要大量的辛苦劳作,需要反复尝试,经历许多的挫折和失望;运理需要极强的抽象思维,也要化象销形,穷思尽法,有可能会陷入无藉的谄妄和偏执。两者贯通,更是需要极高的修为,将实践与思考时时融合,并且时刻提醒自己慎思谨言,躬行不辍,何其难哉!

       所以研究和摆弄音响器材,应当成为爱乐者的一种必要能力。与软体的搜集和分析结合起来,方能愈战愈利,越挫越勇。这绝非“玩物”,也不会“丧志”,反而会极好地“励志”。

       继续等GRF箱体,等西电老线。

点评

静静拜读了石兄的文章,并有诸多授教之感,谢谢!  发表于 2016-12-18 19:42

使用道具 TOP

hbo

46#
发表于 2016-5-13 23:52:52 | 只看该作者
近来生活有些烦乱,没想到错过了石兄新“家”的首页。趁着第四页还没翻篇,赶紧留个脚印

点评

您多指点  发表于 2016-5-14 07:51
您多指点  发表于 2016-5-14 07:51

使用道具 TOP

47#
发表于 2016-5-14 13:25:07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表于 2016-5-13 23:07
今天再次证明,要想通过听唱片欣赏音乐,还是得做好硬件软件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有一定的 ...

格鲁米欧/拉穆鲁1963年这个录音,乐队的拾音平衡有意偏向铜管组,凸显拉罗这部协奏作品中铜管写作格外开扬、辉煌的特点。从这点上而言,市面上没有其它拉罗录音能出其右。相对的,低音部平衡则显得比较靠后,听起来深远度、定位都很好,但量感明显比较少。因此不太利于小系统的重播,即便改用大系统,这录音的bassline量感也不会赶上其它同曲目录音。这是此录音本身先天的平衡设计特点决定的。这个协奏组合六十年代录制的其它曲目管弦bassline量感则恢复“正常”,比如1966年他们录制的肖松“音诗”,保证在任何系统里播放底盘都绝对“足力”。

格鲁米欧的拉罗以年轻诗人之姿进行诠释,而不是以“民族英雄”或“拉丁舞者”的角色设定来刻画。文艺色彩更符合十九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实际面貌,这个版本摆明是给行家的精致范本,音色、节奏感无不妙到巅毫,重点并不在于娱乐大众。个人觉得拉罗这部作品与所谓“拉丁狂野”其实压根儿没啥关系,快板乐章取而代之的核心气质应该是洒脱与乐天派。否则,伊比利亚半岛有的是比慵懒的马拉圭奔放得多的舞曲类型,人家作者为啥不用呢?有些事儿,稍微多思考一层立马豁然开朗。

格老这个版本,和黎奇/安塞美 1959DECCA的录音,个人认为是唯二的两个立体声“西班牙”完美演录。其它的当个节目听听就好。

点评

B老师精彩解读。澄清许多不解。多谢赐教  发表于 2016-5-14 13:46
B老师精彩解读。澄清许多不解。多谢赐教  发表于 2016-5-14 13:46

使用道具 TOP

48#
发表于 2016-5-14 13:26:08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表于 2016-5-13 23:07
今天再次证明,要想通过听唱片欣赏音乐,还是得做好硬件软件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有一定的 ...

格鲁米欧/拉穆鲁1963年这个录音,乐队的拾音平衡有意偏向铜管组,凸显拉罗这部协奏作品中铜管写作格外开扬、辉煌的特点。从这点上而言,市面上没有其它拉罗录音能出其右。相对的,低音部平衡则显得比较靠后,听起来深远度、定位都很好,但量感明显比较少。因此不太利于小系统的重播,即便改用大系统,这录音的bassline量感也不会赶上其它同曲目录音。这是此录音本身先天的平衡设计特点决定的。这个协奏组合六十年代录制的其它曲目管弦bassline量感则恢复“正常”,比如1966年他们录制的肖松“音诗”,保证在任何系统里播放底盘都绝对“足力”。

格鲁米欧的拉罗以年轻诗人之姿进行诠释,而不是以“民族英雄”或“拉丁舞者”的角色设定来刻画。文艺色彩更符合十九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实际面貌,这个版本摆明是给行家的精致范本,音色、节奏感无不妙到巅毫,重点并不在于娱乐大众。个人觉得拉罗这部作品与所谓“拉丁狂野”其实压根儿没啥关系,快板乐章取而代之的核心气质应该是洒脱与乐天派。否则,伊比利亚半岛有的是比慵懒的马拉圭奔放得多的舞曲类型,人家作者为啥不用呢?有些事儿,稍微多思考一层立马豁然开朗。

格老这个版本,和黎奇/安塞美 1959DECCA的录音,个人认为是唯二的两个立体声“西班牙”完美演录。其它的当个节目听听就好。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2-23 00:42, Processed in 0.024794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