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1098

查看

80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hinelb

37#
发表于 2016-7-14 16:52:46 | 只看该作者
shinelb 发表于 2016-7-12 13:52
冯唐

他的新书花了一天时间第一时间看了,娱乐版东方美学。有一句话说得很好:通过你自身去了解别人(大 ...



冯唐以前的书都好,包括港版的,早期的北京北京十七岁等,他的书全部看过,只是这本书,少了冯唐风格,内容且不说,还弄得花花哨哨的,走娱乐路子了,可惜,真个是微信时代了


使用道具 TOP

38#
发表于 2016-7-15 08:40:00 | 只看该作者
冯唐的最大特点是他对中国古汉语有非常高的造诣,他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也非常不错。他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好。他的思想也有一些外国人的影响,象亨利米勒。

在小说上,冯唐推崇亨利米勒和王小波。谈到王小波,虽然他被称为中国的卡夫卡,但在语言表达方面,王小波并不是最好的。冯唐和李银河交情非常不错。李银河写的东西,其实很多是西方哲学在中国的翻版,不过李银河人品好,胸怀坦荡,说话很直,不计较别人的评价。李银河和王小波都是在外国留过学的。

在诗歌上,冯唐的格局还是小一点,基本上还是男人、女人的情情爱爱。诗歌这门艺术,对信仰、宗教、真理的探讨都非常重要的。诗歌这门艺术与人类的苦难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那些写得好的,很多是“病人”。顾城和海子都不错的。海子也推崇荷尔德林和尼采(尼采也是诗人)。不过我个人,我挺喜欢顾城的,除了诗歌,他的文章也写得特别好。冯唐的人生经历比较顺利、平坦,他对诗歌的创作还没达到高峰。

冯唐的最强项,我认为是杂文。

使用道具 TOP

39#
发表于 2016-7-15 13:14:20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我们几位大妈级的名媛谈及魔幻小说与武侠小说是否一回事,我插嘴说当然不是一回事。实际上,回家后想起来,我搞混了,我把魔幻小说当成我学生时代热衷的魔幻现实主义了。

点评

哈哈。  发表于 2016-7-15 15:59

使用道具 TOP

40#
发表于 2016-7-15 16:14: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7-15 16:21 编辑
Sonata 发表于 2016-7-11 13:46
这套书是我在台湾诚品书店买的,可能以为买的人少,当时只有一套且被拆封了,没有犹豫就淘钱买下,回去匆 ...


诚品也出版过姚谦的书,姚谦是台湾流行音乐教父。最近几年我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也出版了几本姚谦的书籍。对音乐、美术,姚谦都非常擅长,他也喜欢收藏美术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1#
发表于 2016-7-15 16:32:58 | 只看该作者
姚谦的书籍《品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2#
发表于 2016-7-15 16:38:11 | 只看该作者
林奕华的书也值得关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3#
发表于 2016-7-15 16:48:05 | 只看该作者
这些书对了解台湾文化、香港文化都非常有意义的。
关于台湾文化,白岩松刚刚出了新书,大家可以留意一下,书里也谈到邓丽君。

使用道具 TOP

44#
发表于 2016-7-16 15:13:56 | 只看该作者
看好的音乐文章,如音乐在耳,勾起人极大的从听欲。但好的音乐文章却不多,没仔细想过,音乐文章可能分这么两类:研究音乐的文章(涉及音乐专业种种,音乐史,音乐美学等)和与音乐有关的文章。与音乐有关的文章,似乎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音乐散文。作家肖复兴,赵丽宏是这一派的代表,开改以来,文人地位提高,附庸风雅,张显所谓品位遂成某种追求,这类文章兴起,也是一个写照。这类文章一般自说自话,自抒胸臆,音乐只做媒介,不涉实质。看书名《肖邦不住17号》,《浪漫的丧失》就知道多风雅了。此类文章做到极端的是一个叫郑亚洪的作者前几年在《爱乐》上开专栏的写《贝多芬奏鸣曲的32种书写》,这位作家依仗自己华丽的文笔,对乐圣的32部奏鸣曲和16部弦乐四重奏进行了一场风花雪月式的文学解读,极其滥情,极其可怕。2)赵鑫珊体音乐文章。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别人都写不了这种文章,难归类,不好定位。这位上海作家学哲学出身,写文章高屋建瓴,大开大合,文史哲一勺烩,架子搭的很大,内里却很空虚。以大砖头著述《贝多芬之魂》,《莫扎特之魂》为证。3)辛丰年体音乐文章。辛丰年老人是位九十岁的普通乐迷,其乐迷资格据说要追朔到上世纪民国初年,年届五十才开始学钢琴,为读外文资料自学英语,在家常侍奉煤球,袖口上常有油渍,毫无风雅之相。老人的音乐文字极端凝练,熔史鉴与一炉,言之必有物,誉为文体大家也无不可。《钢琴文化三百年》《乐迷闲话》等书我读了二十年了,仍喜欢读。我可以蛮自豪的说有他的所有已出版的书,还好,比起赵鑫珊,他的书太少了,也太薄了,就那么几本。4)马慧元体音乐散文。这位女士年幼学琴,后负笈美国,读的却是计算机。她凭借深湛的文字锤炼,奇特的视角和精细的技术解析,文章既风雅又苍凉,别致之极,简直不可模仿。5)庄裕安体音乐散文。台湾散文家庄裕安《音乐心情》,文字老辣,出手很准,谈莫扎特,布拉姆斯让人觉得人家是真理解了这些作曲家,胜过大陆这类文学百倍。台湾还有个叫杨照的,也不错。另外,大陆有个叫鲁成文的,是个认真聆乐的写家,不乱来,也不错。        以我的愚见,不管什么体例,怎么写,只要有真见解,真感受,恐怕就是好文章。        另外,得说这些文章并非音乐评论(正经乐评有专业标准,在此不多说),须知,在中国罕有专业的乐评家(也许还没诞生),当下风光的几个所谓乐评家如刘雪枫等并非出自音乐专业的并不多,硬伤很多,乐队乐器演奏知识可以想见,乐评缺理性分析,多主观感受。        什么是好的音乐文字呢?上面我那几位作家的都是好文章。另外,印象深刻的喻乐妙句有: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钢琴一个有“仙子之妙”,另个有“幽灵之美”(可能是辛丰年先生所言),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勉强打比,像一对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在专心致志的玩耍,看得人心花怒放,恨不得一口吞下去。”(辛丰年),莫扎特的某钢协某乐章“猫扑线球般伶俐”(前阵子论坛上一个帖子的妙喻),莫札特钢协慢乐章象“中学生跑累了片刻的发呆”(陈丹青)。这些比喻我觉得好(也许别人认为不怎么样),为啥好?其实,这些比喻都很主观,都是一己之见,我们搞不清他们怎么想出来的,但深得我心。我能肯定是,言者肯定认真倾听文本,深入其境,最重要的,是在表述上相当程度的抓住了该音乐某些特质。另外,他们很聪明,点到为止,没有多说,多了可能就坏了。主观感受当然没有一个标准,但是肯定有一定限度,(这个限度也许就是规定情境),超过了这个限度,就成了郑亚洪先生的文章《爱乐》上的《贝多芬奏鸣曲的32种写法》,如他写贝多芬降a大调奏鸣曲时如此道:“这个城市的人有一副永远不满与现实的头脑,等等,春天永远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表,这是变奏的力量,他给春天以宽广的想象力,給河流以冥想的气质”,这种文字似乎就让人很不能忍受,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也许就没有听过这部作品,至少没听懂,因为,这段文字即便加在一千种音乐上,都无不可。

点评

一段音乐文字端出来后,对他人或后世听这些音乐来说,可有可无,那这些文字就落入虚无缥缈的孤芳自赏或海市蜃楼般的虚假华丽。  发表于 2016-7-16 16:14

使用道具 TOP

45#
发表于 2016-7-16 18:42:18 | 只看该作者
《 君主论》

人类的很多行为都可以从经典中找到依据。

前几天几位朋友聊天,聊到普京。有一位女士说:普京没有魅力,很像一个粗人,为什么俄罗斯人让他来当第一把手?

这其实可以用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来解释。这部政治经典有一些很著名的观点:如果国君一味善良和仁慈就会导致亡国。国君在关键时刻要够狠、够狡猾。

普京就是符合这些条件的。哈哈。

使用道具 TOP

yah

46#
发表于 2016-7-16 20:02:40 | 只看该作者

《莫扎特和他的歌剧》

本帖最后由 yah 于 2016-7-16 20:40 编辑






内容简介

大卫·凯恩斯的《莫扎特和他的歌剧》,为纪念作曲家诞辰250周年而作,它通过透视莫扎特的几部最伟大的作品——歌剧,来重述作曲家的一生。凯恩斯对莫扎特的创新进程进行了新的洞悉,使本书超越了传统的传记,它帮助我们理解在那个时代莫扎特音乐的革命性,以及其至今的非同凡响性。
  
凯恩斯追溯了莫扎特早年作为一个音乐神童的生活,展示了这位天才的成长历程,再现了他非比寻常的童年以及日渐成熟、原创性日渐增强的创作。他没有细究许多围绕着莫扎特的神话,没有把他写成传说中的样子,因为他本来就不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本来就不同时具备令人崇敬的艺术家和小丑的特质;相反,与其像过去那样把他描述成“神”,倒不如说他是一个“人”。
  
在歌剧的引领下,本书追随着莫扎特音乐风格的稳步发展,从他刚成年时写的《伊多梅纽斯》入笔——这部应邀为1781年的慕尼黑狂欢节而作的歌剧,在凯恩斯看来是莫扎特所有歌剧中最浪漫、最具前瞻性的作品;经过三部与罗伦佐·达·蓬特合作、全面展示其高超技巧的喜剧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乔万尼》、《女人心》;最后到《魔笛》,这一莫扎特职业生涯中最大、最富综合意义的成功。莫扎特的歌剧与其器乐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本书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正如凯恩斯所言,对莫扎特歌剧的熟悉程度能改变我们对其整个艺术的认识:“我们看到,他的创作方式完完全全是戏剧家式的。在他手里,钢琴协奏曲成为一种戏剧形式;伟大的弦乐四重奏和五重奏,不只是完美的模本,更是人性的档案。”
  
《莫扎特和他的歌剧》对莫扎特歌剧天才极富智慧、明了易懂的赏析,丰富了我们对音乐的经验以及对莫扎特生平的了解。


作者简介

大卫·凯恩斯,《星期日泰晤士报》和《旁观者》的首席乐评。他曾是加州大学的杰出访问教授、圣莫尼卡的盖蒂艺术中心的访问学者,以及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的访问教师。他所撰写的两卷本柏辽兹传记是柏辽兹研究中的权威性著作,并且获得了惠布瑞特传记奖、非虚构类年度图书奖塞缪尔·约翰逊奖,以及皇家爱乐协会奖。他是切尔西歌剧院的共同创始人,同时也是索林顿演奏家乐团的创建者和指挥。
  
谢瑛华,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参与翻译《音乐的故事》,策划出版了《莫扎特·1791年》《贝多芬·1804年》等艺术人文系列读物。


精彩书评

读大卫· 凯恩斯的书总是叫人愉快——他的学识和博览群书已经得到了应有的盛赞——而在这本妙不可言的新作里,最终打动我们的则是他对所选男主角及其音乐的热爱。当我们合上书本,我们意识到,莫扎特触及了所有使我们文明开化的事物,他提醒我们思考自己是怎样的人和可能成为怎样的人。
  
——科林·戴维斯爵士


目录

图片说明 ix
地图:维也纳,18世纪80年代 xii
序 1
引 言 5
第一章 博采众长与兼容并蓄(早期歌剧) 17
第二章 “小巧的脑瓜与伟大的才华”(《伊多梅纽斯》) 32
第三章 维也纳与新生活(《后宫诱逃》) 69
第四章 罗伦佐·达·蓬特与完美婚姻(《费加罗的婚礼》) 99
第五章 布拉格与“歌剧中的歌剧”(《唐?乔万尼》) 136
第六章 爱情的问与答(《女人心》) 169
第七章 梦想家莫扎特(《魔笛》) 194
第八章 宣教和寓言(《狄托的仁慈》) 229
尾 声 246
参考文献 252
注解 257
索引 27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yah

47#
发表于 2016-7-16 20:04:40 | 只看该作者

《古典风格》

本帖最后由 yah 于 2016-7-16 20:11 编辑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音乐奇人书写的一部音乐奇书。这是迄今为止,仅有的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音乐书籍。这是近五十年来,公认的影响力、引用率方面“无有比肩者”的西方经典音乐论著,为音乐文脉的著述和音乐分析的批评确立了崭新的标杆与尺度。
此修订版新增杨燕迪教授的导读一篇,供读者进一步认识作者深刻的音乐思想和洞见。
1《古典风格(修订版)》新增杨燕迪教授的导读一篇,供读者进一步认识作者深刻的音乐思想和洞见。
2《古典风格》获新京报2014年度十大好书之一【艺术类】。
3《古典风格》获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
4《古典风格》是近五十年以来公认的影响力、引用率方面“无有比肩者”的西方经典音乐论著——没有之一(至少在英语世界)。


名人推荐                              

罗森对音乐文献的主要贡献是《古典风格》。他的讨论在吸纳新近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不仅着力于分析个别的作品,而且致力于理解整个时期的风格。罗森不太关注小作曲家的音乐,因为他“坚持一种似乎过时的立场:必须以这三位大师的成就为标准,才能极好地界定这一时期的音乐语言。”因而,罗森为古典大师的音乐建构了语境文脉;他以各位大师最擅长的体裁为依托,通过作曲的视角——尤其是形式、语言和风格的关系——来考察他们各自的音乐:而支撑这一切的是(罗森)对当时音乐理论文献的熟知,对古典时期各种音乐风格的掌握,对音乐本身诸多具有穿透力的洞见,以及对创作过程的深刻理解。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大辞典》总主编萨迪


作者简介                              

作者   查尔斯.罗森 美国钢琴家,作家。他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建筑师之家,自幼习琴,少年时拜钢琴家罗森塔尔(Moriz Rosenthal,1862—1946)为师,可算是李斯特显赫谱系的“嫡传”。他的正式职业身份是音乐会钢琴家,成名后频频在欧美各重要音乐舞台和音乐节上亮相,并留下为数甚多的唱片录音。傅聪先生曾经用“音乐中的钱钟书”来定位罗森。

译者   杨燕迪(1963-),音乐学家、音乐评论家、音乐翻译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yah

48#
发表于 2016-7-16 20:06:43 | 只看该作者

《古典风格》(修订版)

本帖最后由 yah 于 2016-7-16 22:25 编辑




目录

中译者序
中译本导读
初版前言
扩充版前言
致谢
参考文献说明
谱例说明

卷一 导论
1、 18世纪晚期的音乐语言
时代风格与群体风格;调性;主-属对极;转调;平均律制;线型形式的削弱
2、 形式的理论
19世纪的奏鸣曲式概念;20世纪的修正;申克尔;动机分析;常见的错误
3、 古典风格的起源
古典风格的戏剧性格;1755-1775年间各种风格的能力范围;公众性音乐与私密性音乐;矫饰风格时期;初期古典风格的对称与模式;形式的决定因素

卷二 古典风格
1、 古典音乐语言的聚合性
周期性乐句;对称与节奏转换;同质的(巴洛克)节奏体系对异质的(古典)节奏体系;力度与装饰;节奏与力度转换(海顿四重奏Op.33 No.3);和声过渡(转调);装饰性风格对戏剧性风格;惯例性材料;调性稳定与解决;再现和张力的表达;重新诠释与第二群组;下属调性;主题的对比;对比矛盾的和解,对称的解决;大型曲式与乐句的关系,扩展技巧(海顿钢琴三重奏,H.19);单音、和弦、与转调的对应;节奏的清晰表述[articulation],单个节拍的份量;奏鸣曲风格和异乎寻常的材料:幻想曲(莫扎特的幻想曲,K.475);可听形式对不可听形式;非音乐的影响;音乐中的机智。
2、 结构与装饰
奏鸣曲式概说;结构装饰;18世纪晚期的装饰音处理;装饰功能的激烈变化。

卷三 海顿:从1770年到莫扎特逝世
1、 弦乐四重奏
海顿与C.P.E.巴赫;以假调性开始;“谐谑”[Scherzi]四重奏的创新,主题性伴奏;音乐材料中的潜在能量;作为主要能量来源的不协和音;材料的导向力量;作为能量来源的模进;用音高移位进行重新诠释;弦乐四重奏与古典调性体系的关系;海顿弦乐四重奏的进一步发展;弦乐四重奏与谈话艺术。
2、 交响曲
管弦乐队的发展和交响风格;风格的进步;“狂飙突进”风格;《第46交响曲》;海顿早期在节奏组织上的弱点;《第47交响曲》;歌剧的影响;《第75交响曲》;新的清晰性和新的节制;《第81交响曲》;机智和交响曲的恢宏气势;《“牛津”交响曲》;海顿与田园风格。

卷四 严肃歌剧
受争议的opera seria[正歌剧]地位;“正歌剧”和opera buffa[意大利喜歌剧]的惯例;18世纪的悲剧;巴洛克盛期风格;戏剧模式与挽歌模式;格鲁克;新古典的宗旨;音乐与表情美学;词与音乐;格鲁克与节奏;莫扎特和《伊多梅纽》;宣叙调和复杂形式;“正歌剧”与“意大利喜歌剧”的融合;《费加罗的婚姻》;《菲岱里奥》。

卷五 莫扎特
1、 协奏曲
莫扎特与戏剧形式;调性的稳定感;对称与时间的流动;18世纪晚期的通奏[continuo]演奏;通奏的音乐意义;作为戏剧的协奏曲;开始的利都奈罗[ritornello];《降E大调协奏曲》K.271;钢琴呈示部作为乐队呈示部的戏剧化变体;高潮的对称;再现部中的第二发展部;作为开始乐句扩展体的K.271慢乐章;镜像对称;协奏曲末乐章;《交响协奏曲》K.364;主题关系;K.412,K.413,K.415,K.449;K.456,带转调的第二主题;慢乐章的戏剧能力范围;变奏曲-末乐章;K.459与赋格性末乐章;K.466,节奏加速的艺术;主题统一;K.467与交响风格;慢乐章,即兴,对称;K.482,乐队色彩;K.488,呈示部结束的处理;慢乐章与旋律结构;K.503,重复的技巧;大调与小调;团块感觉[sense of mass];K.537,初期浪漫主义风格与松散的旋律结构;《单簧管协奏曲》,相互重叠的乐句的连续性;K.595,半音化不协和音响的解决。
2、 弦乐五重奏
“竞奏”[concentante]风格;K.174,扩张的音响与扩展的形式;K.515,不规则的比例;形式的扩展;K.516,古典末乐章的问题;小调作品以大调结束;古典风格的表现边界;乐章次序中小步舞曲的部位;炫技与室内音乐;K.593,慢引子;和声结构与模进;K.614,海顿的影响。
3、 喜歌剧
音乐与对白;古典风格与动作;重唱,《费加罗的婚姻》中的六重唱和奏鸣曲式;《唐·乔瓦尼》中的六重唱与奏鸣曲比例;歌剧中的调性关系;再现与戏剧要求;歌剧的终场;咏叹调;《费加罗的婚姻》中的“se vuel ballare”[若你想跳舞];音乐事件与戏剧事件的吻合;《唐·乔瓦尼》中的墓地场景;诡计喜剧;18世纪关于人的个性的概念;实验心理学喜剧与马里沃,《女人心》;对色调[tone]的卓越处理;《魔笛》,卡尔诺·戈齐与戏剧童话;音乐与道德真理;《唐·乔瓦尼》与混合体裁类型;丑闻与政治;作为颠覆者的莫扎特。

卷六 海顿:莫扎特逝世之后
1、 通俗风格
海顿与民间音乐;高艺术与通俗风格的交融;对通俗因素的整合;终曲中令人惊讶的主题回复;小步舞曲与通俗风格;配器艺术;作为戏剧姿态的引子。
2、 钢琴三重奏
保守的形式;室内乐与钢琴炫技;海顿时代的乐器;大提琴与低音线的重叠;H.14;H.22和乐句的扩展;H.28,转型的海顿早期风格;H.26,在一个乐句中动机因素的加速;H.31,丰盈绚丽的变奏技巧;H.30,海顿的半音和声。
3、 教堂音乐
表情性美学对颂赞性美学;意大利喜歌剧风格与宗教音乐;莫扎特对巴洛克风格的模仿;海顿与宗教音乐;清唱剧与田园风格;“混沌初开”[Chaos]与奏鸣曲式;贝多芬的《C大调弥撒》,步履的问题;《D大调庄严弥撒》。

卷七 贝多芬
1、 贝多芬
贝多芬与后古典风格;贝多芬与浪漫派;属-主关系的替代;浪漫派的和声创新;贝多芬与其同代人;《G大调钢琴协奏曲》,主和弦所造成的张力;回归古典原则;《英雄》,比例,尾声,重复;《华尔斯坦》,织体与主题的统一;《热情》和作品的统一;《C小调变奏曲》中浪漫主义的试验;标题情节性音乐[program music];《致远方的爱人》;1813年-1817年;《Hammerklavier》,大型曲式与材料的密切关系;建构模进中下行三度的作用;《Hammerklavier》发展部的模进结构;与大范围的调性序进的关系;与主题结构的关系;A#对A本位;节拍器与速度;自Op. 22以后的风格变化;谐谑曲;慢乐章;终曲的引子;赋格;贝多芬作品中《Hammerklavier》的地位;将变奏曲式化为古典形式;作品111号;贝多芬与音乐比例的份量。
2、 贝多芬的晚年和他孩童时期的惯例手法
贝多芬的原创性和1770年代的风格;Op. 111中的终止式颤音;协奏曲华彩段中传统的最后颤音;悬置的后拍;《钢琴奏鸣曲》Op. 101;惯例的协奏曲音型移植到奏鸣曲中;1770年代的两个陈规套路:再现部中的下属,发展部中的关系小调;下属移至尾声;惯例和创新:莫扎特的K.575和《“加冕”协奏曲》中的关系小调;海顿对陈规套路的持续运用;贝多芬对惯例的赤裸展示;Op. 106中的陈规套路和灵感;Op. 110中的两个惯例;Op. 110中的整合与动机转换;速度的整合;espressivo[富于表情的]与rubato[弹性节奏];激进的调性关系和戏剧结构;赋格中学究因素的戏剧化;速度的统一和终曲中的节奏记谱;贝多芬的和蔼可亲;推进当时音乐风格的边界;对18世纪变奏曲套曲的惯例的综合;晚期贝多芬、18世纪的社交性与音乐语言

尾语
舒曼对贝多芬的膜拜纪念(《C大调幻想曲》);回归巴洛克;调性语言中的变化;舒伯特;他与古典风格的关系;将中期的贝多芬作为范型;舒伯特晚期的古典原则;作为拟古主义[archaism]的古典风格。

人名与作品索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5-1-5 15:12, Processed in 0.030435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