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403

查看

89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清兵

37#
发表于 2010-7-18 09:22:34 | 只看该作者
再谈谈历史录音降噪问题,先看看两个大公司对历史录音噪音处理的态度和方法:

1. Decca "Historic"系列


2.Philips"Legendary Classics"系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8#
发表于 2010-7-18 09:47: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7-18 11:59 编辑

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出:

Decca对历史录音的处理非常审慎:
如何“最可能地接近原母带(唱片)的声音”是转录的宗旨,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非常注意保持原录音设备的特性,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咨询原录音负责人员的意见”,而在降噪这一块则“使用数字技术减小母带缺陷或损坏地方对声音的影响,但拒绝使用很多历史录音常用的“过滤”技术”,因为他们认为“”一些“降噪”系统会在去除背景噪音的同时也将原录音的声场一并去除了”。

而Philips"Legendary Classics"系列却是截然相反的情形:
“为了在CD上真实再现原始演绎,公司采用了最新的“无噪”数字降噪系统”,“...工程师们分析了噪音的声谱构成,...使用电脑程序对噪音进行“微型手术”去除了噪音而不影响原录音声音的细微变化...”云云。

可以看出,两大公司对降噪问题上意见大相径庭,Decca认为降低噪音会损害到原录音的声场的音色特质量,而Philips认为运用先进的“系统”完全可以将噪音去得比较干净而不损害原音。

使用道具 TOP

39#
发表于 2010-7-18 10:05: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7-19 08:00 编辑

实际情况如何呢,由于没有找到两大系列用同样母带或唱片转录的CD,因此只能找两张不同的唱片来比较,好在这两张唱片较好地贯彻了上述不同的理念,能一窥究竟:

Decca "Historic"系列: 1951-1952年录音


Philips"Legendary Classics: 1951-1955年录音


仔细聆听这两张录音,不难发现,Decca的录音背景噪音较大,而声场感却十分真实,费丽亚低沉的嗓音的紧迫感非常鲜活,甚至略高于传奇的EMI瓦尔特版;而Philips版噪音是去除的干干静静,而同时把哈斯姬尔美妙的音色变化也降低了好几个等级,根本听不出来她其他录音的灵动和流畅,显得干涩灰暗,毫无生气。

由以上比较得出的结论是,降噪对历史录音音质,特别是声场和音色变化的影响非常大,现有的数字技术能力还不足以把噪音去除而不影响音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0#
发表于 2010-7-18 10:31:27 | 只看该作者
聆听单声道唱片,特别是单声道历史录音,得具备接受“美丽”的底噪的能力。

使用道具 TOP

41#
发表于 2010-7-18 10:38: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7-18 11:01 编辑

谈到历史录音和降噪问题,不得不提到EMI.

EMI公司的历史录音宝藏恐怕任何公司都不能望其项背,其早期参考系列和后期一些再版和转录发行量较大,在国内也比较容易找到,因此它的历史录音应该是乐迷最熟悉的了。但奇怪的是,EMI历史录音的转录在乐迷(包括本人)中口碑并不很好,这里头原因肯定很多,但我想和EMI公司的降噪手段有很大关系。

EMI公司的参考系列种类繁多,包罗万象,收集较多的老乐迷通过大量聆听,可比较容易地得出总体的印象:即除少数作品外,EMI公司的大部分历史录音转录采取一种比较“积极”的降噪手段,不如Philips“No noise”那般极端,但也将背景噪音尽力保持在比较“干净”的状态下,不惜时时损害到原有的音质。在这里我也能深深感受到EMI公司在处理历史录音时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出于商业考虑,要在乎收众的接受程度,降低“炒豆声”,一方面作为有深厚历史背景和品位的专业公司,又要对这批珍贵的历史录音的“还原性”负责。

使用道具 TOP

42#
发表于 2010-7-18 11:00: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0-7-19 07:59 编辑

几个例证:

在EMI唱片资料中,没有找到如Decca和Philips般对录音转录处理的说明,但通过大量聆听,不难做一番比较。

Lz清兵兄提到的录音:

我在上面一个帖子上提到,这张唱片中最后一首福雷的Berceuse由于录制于1944年,因而在乐器声音真实和声场空间感上远胜唱片内其他主打曲目(1927-1929),然而此曲的噪音却大于其他更早期的录音,这是为什么呢?

再一个例子:EMI科尔托演奏肖邦合集中(6CD)

里面收有两套肖邦练习曲,分别录制于1933-1934和1942年,此处不论其演奏水平,就其录音比较来看,40年代的噪音也明显比30年代的大,联系上面那张唱片,都是40年代的录音的噪声大于30年代和20年代,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

我认为肯定不是巧合,由于唱片没有对录音做详细说明,我只能推测在原母带或原唱片上,30年代的噪音肯定是大于40年代的,EMI出于其一贯的处理手法,对噪音较大的2-30年代的唱片做了“激进”的降燥处理,而对于噪音不大的40年代的录音可能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方式,因而表现在转录后的CD上,就成了40年代录音的噪音普遍大于更早期录音的奇怪现象了。而经过“激进”降噪的早期录音虽背景宁静,但乐器声音失真干涩,声场空间感极度萎缩,恰好反证了我上面降噪对声音影响的结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3#
发表于 2010-7-18 11:09:27 | 只看该作者
聆听单声道唱片,特别是单声道历史录音,得具备接受“美丽”的底噪的能力。


mm33 发表于 2010-7-18 10:31

有段时间狂迷历史录音的时候,听底噪“炒豆”本身都成了一种乐趣,现在想来似乎有点好笑。

使用道具 TOP

44#
发表于 2010-7-18 15:49:4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降噪把高频削掉一截子,可不就像我曾经说的,只剩下一条柔美的弦律线,其他什么真实感一点都谈不上了嘛

使用道具 TOP

45#
发表于 2010-7-18 18:07:23 | 只看该作者
降噪应该没有“把高频削掉一截子”那么简单,按照philips的说明, 是“使用一个特制的电脑程序对声音进行“微型手术,以去除噪音”。。。”至于“微型手术”是砍头还是卸胳膊卸腿则没有说明,应该属于专利和商业秘密。我们只能从聆听的效果来判断优劣。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把噪音比做美女脸上的黑痣,我想不出有什么方法可以完全去除它而不改变原来的容貌的。但象一些极端的去噪方法就等于把美女斩首或整容,变化可想而知了。

使用道具 TOP

46#
发表于 2010-7-18 19:06:41 | 只看该作者
45# 广陵散
兄弟我实在佩服广陵散兄和清兵兄的认真态度!
讲一个插曲:说到远道而来的柳州烧友,他们的系统一直只听CD,用的是和玄的顶班合并机。之前几次来聚会时,也都是客随主便,以CD为主音源。这次由于WEISS JASON送代理保养,故实实在在听了两个多小时的LP。我的朋友喜欢收集头版CD的。我同样给他播了几张他熟悉的LP(贴出其中几张)。一直闭目静听的他充满感慨:工程师在转录过程中,处于很多“善意”或者商业理由,不能说面目全非,也已经跟原来的音源相差甚远啦!
对于这一点,我这个坚持LP和CD一起发烧的傻子体会最深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7#
发表于 2010-7-18 19:23:01 | 只看该作者
45# 广陵散
兄弟我实在佩服广陵散兄和清兵兄的认真态度!
讲一个插曲:说到远道而来的柳州烧友,他们的系统一直只听CD,用的是和玄的顶班合并机。之前几次来聚会时,也都是客随主便,以CD为主音源。这次由于WEIS ...
ikushi 发表于 2010-7-18 19:06

谢ikushi兄,其实我认为在历史录音这一块,向兄台以及mm33兄这样既听CD又听LP的比我们更有发言权,我只不过对这一话题比较感兴趣,胡乱说一通,抛砖引玉吧。

使用道具 TOP

48#
发表于 2010-7-18 20:17:56 | 只看该作者
Naxos转制这么差?我还以为至少好过EMI呢。倒。
alma 发表于 2010-7-16 22:48


也不能这么说,Naxos在中高频的细节保留上是超过EMI很多的,在小型系统上的听感好过EMI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18 00:48, Processed in 0.026863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