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5861

查看

93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481#
发表于 2016-12-14 12:59:33 | 只看该作者
文笔不错,赞一个!

使用道具 TOP

482#
发表于 2016-12-14 15:29:13 | 只看该作者
       纽约已经满是过节的气氛了。夜里两点,曼哈顿岛上还是人头攒动。司机大哥兴致勃勃地指着那棵据说是全美最大的圣诞树说,这会儿是外地人赶来纽约凑热闹的时节,到了圣诞节那几天城里就空了。司机家住新泽西,这个圣诞节主要是家庭聚会,并不打算远赴弗罗里达之类的地方去休假。

       这次居然没有什么特别想去的地方。大面上这些旅游点、博物馆看过后,更有意思的地方需要有了解纽约的朋友指引。原本可以顺着东河跑上一圈,也因为时差和日程紧张放弃了。上次来纽约沿着哈德逊河跑,也是寒冬,又累又爽。

       有点空闲,跑去半小时步程的一家唱片店。大多依然是白菜价,但好片并不多。有张MERCURY,店家标签机打的15美元,下面盖住的标签手写2块钱,估计是店主从跳市上淘来的,赚不少啊。

       美国唱片店,英国压片比较少见,EMI变成ANGEL,DECCA变LONDON,但RCA和MERCURY比较常见,头版碟也不过十几刀。反而是新出的复刻唱片贵些,一般要25刀。

       上周有机会在高手处对比原版与复刻版的区别,主要印象是原版音场较深,听感自然度高些,厅堂氛围更强,优质的复刻版高低频延伸更充分,音响冲击力更足,音场略平。据国外高手在网站上评论,五六十年代的刻刀工艺不及当代,制版师对音频两端压缩得比较厉害,现在的刻版技术及设备肯定更加先进,只要复刻过程严谨,母带保存状态良好,理论上复刻效果会比原版好。

       原版、复刻,肯定听家各有所好,并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在此并不争论。需要注意的是,音响设备与唱片版次的结合,会对最终回放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如果设备极为透明,爆发力很强,那么回放复刻版就能充分发掘录音中的细节和力量,与此同时在音乐的流畅舒适度上可能会打些折扣。这就又关联到听者自身的音乐口味了,也与唱片所录制的音乐曲目风格息息相关。

       有复刻版的唱片一般都是音效极佳的立体声唱片。但录音史上有很多音响效果并不突出但演绎奇佳的立体声录音,也有很多在当时堪称卓越的单声道录音,一个认真的爱乐者是绝不会放弃的。回放系统对于那样一大批录音如何处理,也是考验爱乐+音响发烧友的难题。这个音乐性与音响性兼顾的问题,恐怕永远也不会有绝对答案。



      

使用道具 TOP

483#
发表于 2016-12-15 19:18:25 | 只看该作者


       熟曲,俗曲。因为DECCA SXL原版价格太高,退而求其次,以LONDON CS美国版代之。音效差多少不得而知。

       唱机和音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设计概念,用它们听这张六十年代的唱片,整体非常合拍。音乐气氛十分浓厚,想起八十年代刚刚开始听古典音乐时老收音机的味道。演绎上也是黄金年代风格,不走偏锋,中正平和,浪漫抒情。

       培尔金特组曲会被列入古典音乐入门曲,旋律优美轻松,暗含淡淡忧伤,背景故事也容易理解,同中华文化少有美学或道德上的隔膜。不幸的是,格里格所代表的民族风,是在德法主流音乐体系发展完备的基础上发流的一个分支,从技法到哲学层面并不先进。欧洲周边国家开始发展自己的音乐时,欧洲中心文化开始了新的征程,音乐语言如德彪西及至斯特拉文斯基(俄国人但创作活动在法国境内,香奈乐的相好啊),音乐哲学如瓦格纳及至马勒,音乐科学如荀伯格及至斯托克豪森。等等。先锋作品需要适应,有些时至今日依然属于小众欣赏范围,但很多已为广泛接受和喜爱。滞留在队伍中段,沾沾自喜,类聚相昵,是好过的日子,但没有什么精神,也赢不得尊重。

使用道具 TOP

484#
发表于 2016-12-16 19:56:11 | 只看该作者


       赶上邻居贴子里争论音乐本质,音乐究竟有没有思想,是不是一定要有思想。

       这阵子搞到一些音效碟,包括TAS榜单上那些RCA LSC、MERCURY SR9、EMI ASD系列中自己认识的部分曲目。也许是保守心态作怪,对RR、WILSON这些专做发烧录音的小厂牌始终提不起兴趣。

       这张法国序曲榜上有名,作曲家史上有名却不是顶尖大名,这些序曲也多源自一些二流歌剧和轻歌剧,旋律陌生,器乐手法也不新鲜,听上去还不如苏萨。指挥PARAY来自法国,自然会力推掌下乐团演奏法国作品。想起当年汽车城之繁荣兴旺,感及今日底特律之破败,连累了这座城市的音乐事业。

       因为不熟悉,在聆听过程中,直观感受便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旋律是不是很有歌唱性,配器是否富于色彩和层次,乐队演奏能不能撑起一个音乐画面,就显得格外重要。回放系统的音响效果也变得更加重要。这里面似乎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不需要去辨别旋律的主次、变化和再现,作品结构的作用被大大弱化了。

       任何一段音乐,都是有思想的。一个乐句出来,总是作曲家想要说些什么,不论其要旨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音乐不同于声音,就是因为它蕴含了人类的情感。有情必有义。有情必有意。一个作品,可大可小,意义亦可大可小。初听这些法国序曲,粗略看一上背景介绿,每一支曲子的意义并不算丰富,也不算高深。然而聆听过程中,总是能为一些段落所打动。不仅是因为旋律与和声,也为这些乐器发出了美妙声音。

       美声,是有绝对价值衡量参照系的。就如同柳公权,每一笔都耐看。而整体字型构架出的美感,整贴法书展现出的气势,就如同在美声基础上构架出的乐句和乐曲,衍生出新的最高层次的意义。然而,优秀的演奏和录音并非都必以美声为基础,那些古久的伟大录音同样具有整体的美感和通篇的意涵。如同颜真卿的祭侄稿,到后半篇笔划上已经很不讲究了,但其表现的人格与情绪如同布鲁克纳交响曲高潮之后的下行乐段,摧枯拉朽,山崩地陷,涕泪横飞。

使用道具 TOP

485#
发表于 2016-12-17 18:46:31 | 只看该作者


       唱片史或说唱片封面史上的两张“大手碟”。如果按照音乐发展史索骥,这两张唱片并不在必听范围。拉威尔的《魔法师之恋》和《丑角的晨歌》优秀版本多极了,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更是捷克及指挥或乐团的拿手好戏,库贝利克、塞尔等人当仁不让。如果按照发烧榜单排列,它们又是在必听系列,两张唱片都生动地捕捉到乐团庞大的动能和激烈的动态变化。

      

使用道具 TOP

486#
发表于 2016-12-18 21:48:19 | 只看该作者
退步了,无语。

使用道具 TOP

487#
发表于 2016-12-19 01:07:30 | 只看该作者
久不久要来看看!

使用道具 TOP

hbo

488#
发表于 2016-12-22 13:40:36 | 只看该作者
换口气,然后接着潜水  

使用道具 TOP

489#
发表于 2016-12-22 17:48:51 | 只看该作者
       飞机降到希思罗机场,手机里传来柏林圣诞市场遇袭的消息。车行至牛津街,看到车窗外来伦敦度假的人流熙熙攘攘,不禁担心是否会有恐怖分子来这里搞一把。

       HMV店里顾客不少,黑胶唱片随处可见,楼下还专门辟出一个区域。只不过都是新品,价格在20磅上下。而且没看到什么古典音乐唱片,复刻的经典流行和爵士音乐到是不少。

       离开闹市几分钟,有家唱片店楼下出售二手古典音乐唱片。英国出品的EMI、ARGO有不少良品,但真正精彩的并不多。纽约是美版唱片占主流,伦敦店里看不到什么RCA、MERCURY,很自然的事。

       顾客不多。一位英国大姐一边打电话,一边顺手拿了张Toscanini。两个戴着毛线帽的小小小姑娘翻看莫扎特和舒伯特,但没找到什么引起兴趣的东西。因为行李限制,只挑了十张(套),衣箱里能塞下。最重要的是能手提回酒店,不至于像以前那样,抱一大摞走老远,腰酸背痛。老板极为客气,打了个小折,算是新年的祝福吧。

       离酒店不远是华莱士博物馆,令人震撼的私人收藏。关键是华莱士夫人都捐给了国家,而且至今参观不收费。看到Fragonard的《秋千》、伦勃朗的《儿子肖像》、雷诺阿的《女侍官》等诸多名作,才意识到这批收藏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非同小可,绝不是什么暴发户的堆积炫耀。当然,华莱士收货的高峰是路易十六晚期,那个时代法国贵族的穷奢极欲不可能没有任何痕迹,馆里的古董家具基本上都是中看不中用的摆设货色。

       同英国人一起就餐,幸亏以前被人提醒,不论食物多么细碎,叉子方向要永远向下,不要像用勺子那样往上舀。这次注意看一下,英国佬还真是如此,而且能够把盘子里的东西打扫得干干净净。但英国餐食之粗朴,也着实令人失望,比那些电视烹饪节目里吹嘘得差远了。论吃,法国人、意大利人甚至西班牙人,都要精明得多。也许英国人舌苔比较厚吧。

点评

嗯,Wallace Collection,令人向往的名家荟萃。  发表于 2016-12-22 22:22

使用道具 TOP

490#
发表于 2016-12-23 16:16:01 | 只看该作者
      大M兄在看,再续两笔

      参观这个博物馆,感觉有些怪异,同去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TATE MODERN都不一样。后四者是以展览为主要功能的公共空间,展品在空间内部地位突出,受边缘因素干扰较少。而WALLACE COLLECTION就在华氏故邸,英国人还尽量保留了一些内部建筑和装饰风格,因此每个房间颜色不同,INTERIOR有别,气氛各异,会影响到对展品的观看反应。

        特别是上面说到的那些家具,比路易十五时期更加庄严矫饰,极尽工巧心思,制作工艺繁复,虽然也确有可供欣赏之处,但与墙上以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城乡风光为主题的画作似乎很不搭界。再加上大量的墙花、座钟、烛台、壁炉,奢华彩丽的周边简直要毁掉那些画作悠远深沉的境界。就连那些静物画也透露着人生的思考。只有若干颇有色情含义,色彩极为鲜丽的神话人物群像比较应和整个厅堂发散出的热闹氛围。

       相比起来,纽约的FRICK COLLECTION内部陈设和环境气氛就更适宜观看艺术品陈列,至少不会抢了画作和雕塑的风头。当然,FRICK的厅堂布置也很讲究,也很奢华,但总体风格和色彩要沉稳许多。

      

        同音乐相关的是SCHEFFER于1835年绘制的FRANCESCA DI RIMINI。华莱士夫人1897年去世,而且她本人不是收藏家,因此华氏藏品中没有什么现代风格的作品,以巴洛克和古典主义风格为主,自然像真有余,想象力和仙气儿不足。唯一有些表现主义味道的是就是这幅,因为尺寸大,也很抓眼球。

       但丁在《神曲》中写的这个故事被很多画家当作题材,音乐家也认为这是个容易出彩的主题。最有名的是老柴的交响诗和拉赫玛尼诺夫的歌剧。听音乐、看画,总躲不过希腊和罗马神话、基督教传说故事、欧洲文学名著等等,是个不断挖掘、扩充、再挖掘再扩充的过程。有意思,有乐趣,也很辛苦。站在画前,对画面形象和艺术处理很有共鸣,甚至回想起老柴写的一些关于爱情与冲突的激烈音乐片段,但就是想不起这个故事梗概,以及保罗和弗朗切斯卡身上刀痕的出处了。

       不远处另一幅画是《达夫妮和克洛埃》,前不久刚刚听过拉威尔,这时竟对故事文本失忆了,真是羞愧加沮丧。当时只有一个小时,回来后才得空查Wiki,这回大概不会再忘记了。

使用道具 TOP

491#
发表于 2016-12-23 18:33: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odyheat 于 2016-12-23 18:39 编辑

华莱士营造的时期恰逢欧洲法国奢靡风末期,炫富是最要紧的,艺术品收藏属于捎带手的,没啥计划性。品位就不要奢求了。

弗里克不一样,他和卡内基俩人晚年是有意识地检讨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意图改善在公众中的王八蛋形象~尤其在荷姆斯特大罢工血案、南叉水坝溃堤惨祸之后。既然是赎罪搞散财公益,不讲究点儿系统性、品位性也不像那么回事啊!

点评

还是B老师研究得深,佩服  发表于 2016-12-23 20:16
时代的审美观是由头。  发表于 2016-12-23 19:55

使用道具 TOP

492#
发表于 2016-12-23 21:47:05 | 只看该作者
        B老师揭开一层窗纱,大M兄一指头捅破了。

        当下时代的审美观,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只把话题留在听音乐这个范畴里。

        最近按照TAS HP SUPER LP LIST 敛了一些唱片,发现老美的审美观真是同这个国家的发展背景有关。不说美国的民族个性,因为说不清老美的民族概念是建立在哪个种族基础上的。种族混合当然是种说法,但能否摒除构成美利坚民族的各个亚种群如此突出明显的个体特征呢?

       这个国家的发展背景,却有迹可循。三百多年,由东岸向西岸,由白人向多种群,由经营本土向征用全球,由实体工业向虚拟经济,这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扩张、不断膨胀、不断更新的人口集群。这样一群人,似乎可以比照上面说到的法国大革命前期法兰西民族上层的切身直觉,而由此生成的浮夸与奢靡并非为取得心理优势而有意制造的骇人戏剧场景,实在是一种无意识的真情流露,建立在财富与精力大量盈余之上的美学实践爆炸。

       前天一位英国大佬谈到老美,说美国人潜意识里不知道平局,一切都要赢,或者输。输了就是loser,被淘汰掉。赢者通吃,并没有什么不妥。全球化便宜了华尔街群狼,并没有什么不对。中产阶级缩水,是中产阶级自己的不是,赖不着别人。所以希拉里还赢了200多万票。特朗普要搞掉TPP,给中国商品加税,是重商主义,变相的社会主义,不在二次分配里搞平衡,而是利用贸易杠杆给国内弱势群体一个保护伞,面子上还是资本主义和自由竞争呢。

       难怪1950年代,美国人如日中天的时候,会搞出TAS榜单里那些RCA和MERCURY厂牌下气势恢宏的录音唱片来。录音技术自然是高超的,但音乐及音响美学观念则是造就这批唱片的关键。TAS编辑们的审美情趣,哈,更是推波助澜。

       话说回来,这些录音并没有过错,而且水平很高,十分精彩。只是贯穿这个list的音乐作品,反映出来的美学境界,集中起来,便是一种大中的小,强中的虚,凶猛中的羸弱,峰峦中的空穴。

       对比一下DECCA SXL与LONDON CS同时期的录音封套,就很能说明问题。英国人保守得有些木讷了,美国人夸张得有些搞笑了。

      但从听乐角度看,以廉价的CS去领略SXL系列的风采,还是非常划算的。MAAG的门德尔松苏格兰交响曲,KRIPS的舒伯特伟大交响曲,实在是演录俱佳,金声玉振。

点评

话说,录音黄金年代的几个大家的审美学,还是最喜欢HMV-EMI,而不是RCA-Mercury,更不是Decca,也对DGG喜欢不起来,Philips毕竟太稀疏。EMI那些通透清澈的声音,真让人一叶思秋、一泓碧泉。  发表于 2016-12-24 16:57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17 16:10, Processed in 0.034818 second(s), 19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