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06026

查看

1070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493#
发表于 2014-12-10 22:5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4-12-10 23:30 编辑


      经典的力量

      经典容易变得稔熟,稔熟容易造成疏忽,疏忽容易导致错误。

      “不拿干部当回事”,就是因为干部天天见,熟了,近乎了,没啥了不起的,自然就不当回事了。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特别是那几首被冠了名的经典曲目,那几位著名大师的经典演绎,听得过勤过密了,就容易熟俗得边听边在心里跟着哼唱,能够准确地预计到下一秒钟将出现什么样的声音。进入这样的状态,新鲜感丧失殆尽,音乐的响动就容易变成高级背景声音,不再用心体会乐曲的意境和趣味。

      然而隔上一段时间,等先前的印象逐渐模糊了,再重拾经典曲目之经典演奏,那就如同夫妻久别重逢,既熟悉又陌生,算是个难得的小经历。
      熟悉令人眷恋,陌生令人好奇。

      今晚风大,因而天极晴朗,城市迷散的灯光之上竟也清楚地辨得满天的星斗。月是半盈半亏的,刚刚越出天际线,慵懒地吊在枯杨的枝桠阴影间,带着浓浓的、昏黄的、诱人的倦怠。这景象曾是少年时代经常见到的,如今因为气候问题竟也成了稀罕的景致。不一样的是,三十年前的少年,会有许多野蛮的幻想和单恋的苦愁,常常将一只脚悬在自行车大梁上,呆呆地在冷风中凝望着脆亮得能看出球体的月。而今的境地却有几分蹊跷,独自站在家边公园的小山包上,楼群、路灯、人声、车嗓似乎都被大风吹跑了,远到只能用眺望、遥见、依稀来形容了。身边感官所及,是莫名的黑暗与沉寂,只有带着发光项圈的小狗狗在黑黢黢日树影间钻来钻去,搅碎这略微有些碜人的寒夜。

      也许是因为这既熟悉又陌生的月夜,想起既熟悉又陌生的贝多芬,想起他的“热情”,想起吉列尔斯手下的“热情”。连同这张碟上的另一首“华尔德斯坦”,吉列尔斯都不是我首选的演绎。李赫特热血贲张的“热情”第三乐章,特别是终曲时的手指冲刺,简直可以列入吉尼斯纪录了。巴克豪斯的“华尔德斯坦”,第二乐章的叙事乐句又是出人意料的飘逸、标致,令人怀疑这录音是否真出于狮王之手。

       然而吉列尔斯的“热情”、“华尔德斯坦”,是如此地周正,如此地沉着。他指下泾渭分明、华美丰润的琴音,是“只此一家,别无他寻”的专利。他均衡、稳健的节奏及结构,使他的演奏有了可作教科书标杆之嫌。然而他毫不死板,毫不木讷,毫不教条,音乐是持久而磅礴地流动着的,一如宽岸处的长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yah

494#
发表于 2014-12-12 21:34: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诸位,其实我最常听的是Krebbers和海丁克指挥皇家音乐厅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质朴、感人。
MZL 发表于 2014-12-5 22:56


这版,俺也特别爱听。当然,最喜欢的是格罗米欧。

使用道具 TOP

495#
发表于 2014-12-14 20:59: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4-12-15 11:18 编辑



      

      在翻看昨天网上纪念性图片的时候,正播放着古尔达演奏的莫扎特第20钢琴协奏曲。世上有许多看似乎极不搭界的事项会交织在同一时间点,这也算是其中之一吧。
      
      一个历史事件,总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去评说,去解释。虽然历史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为后人客观认知,因为时间到目前为止仍是不可逆转的,但允许大家从各个角度去解说历史,并坦荡地公之于众,由着正邪在公共舆论中拼杀与争鸣,应当是更加有益于还原历史的真相
      
      对于这件229年前在遥远的维也纳出生的音乐作品,这件被无数钢琴家、指挥家和大大小小乐团演奏过的天才佳作,我们能够把握住多少事实和细节呢?D小调无疑是沉郁的,忧伤的,这是莫扎特第一次用小调谱写钢琴协奏曲。后来,他又用D小调写了《安魂曲》。这个曲子写作于1785年初,而前一年莫扎特遇到海顿,相交甚欢,加入了共济会,“找到了组织”,夫人生下儿子卡尔,卡尔并未遭遇夭折的不幸,活到70多岁。人生似乎正在饱满盛放之际,为什么他会写出这样一部充满危机感的作品?

      此时听《安魂曲》自然更加适合缅怀和祭奠。但在一个无名角落里,手捧IPAD浏览网页的爱乐者,有多少外在的庄严、内在的悲泣,可用于历史时刻的缅怀和祭奠呢?网页上,这幅黑白主题照片四周那些花花绿绿的图标,倒正应了莫扎特乐曲的意境。

      那些图标中,有近日发生的时事与狗血,有海内外的俊男和美女,有兜售百货杂什的广告和招贴,有世界各地奇幻的风光和人物。。。。。。这些人们平日生活的必需和关注,与十几位老人家沧桑悲楚的面容形成巨大的反差。

      眼光在黑白的历史与艳丽的当下间游走,莫扎特的乐曲也在主题与副题、D小调与降B大调之间转换。当历史巨变到来之时,人生的惊愕是无以言表的,信念的变异是无可复返的,但那些日子也并非一味地阴云密布、黑云压城,阳光与和风才不管那一套,该如何就如何,自然的流变不附依人的意志,更同艺术的渲染无关。

      在人们为生命的保全、亲人的安危担忧不已时,会有带着宜人气息的风在明艳的阳光下吹过人的发梢,钻入鼻腔和心肺,这种突如其来的抚慰,并不需要77年的间隔才能够体会。每个平淡的人生里,某年某月,某时某刻,总会有这样一段刻骨铭心、难以忘情的经历。有了,再听到莫扎特,听到第二乐章慢板与第一乐章的反差,听到第三乐章里的对忧伤主题的戏谑与调侃,便能够会心莞尔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96#
发表于 2014-12-14 21:55:2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严肃而凝重的话题,应该举国规定一个凝重、肃穆的氛围。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应该像学生一样学着去敬畏生命、敬畏逝者,缅怀中国的先烈,仇恨中国的敌人,铭记民族遭受过的苦难。希望,今年会是一个开端,而不是出于什么时事和国际政治的需要。

点评

抱歉,M兄,刚才还没写完。今天的感受很复杂,记录一下,也许会挨人骂的。  发表于 2014-12-14 22:26

使用道具 TOP

497#
发表于 2014-12-15 09:44:18 | 只看该作者
我相信网友们都是爱国的,不过论坛版规规定不能谈论时事政治,
希望大家理解。

点评

多谢提醒。应当注意守则。删掉了不该说的话。  发表于 2014-12-15 11:16

使用道具 TOP

498#
发表于 2014-12-15 09:49:4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诸位,其实我最常听的是Krebbers和海丁克指挥皇家音乐厅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质朴、感人。
MZL 发表于 2014-12-5 22:56

我入门时听得最多的就是克莱伯斯的版本,因为这个版本是三星带花的。
这个版本各方面综合起来确实不错,正如兄台所说:质朴,感人。

使用道具 TOP

499#
发表于 2014-12-15 11:38:23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短消息 发表于 20 分钟前
多谢提醒。应当注意守则。删掉了不该说的话。


可惜了,原先的配图和该说的话。

点评

兄,这世上该说的话太多了,但很多时候是说不得的。习惯了,也就习惯了:#  发表于 2014-12-15 21:34

使用道具 TOP

500#
发表于 2014-12-15 21:40:34 | 只看该作者
好像真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似的,这世道!

使用道具 TOP

501#
发表于 2014-12-15 21:47:4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一下午听的就是这张,苏哉好年轻的声喉,完全不同于他演唱《冬之旅》,德语咬音和气息那么精准,一个好录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断句有点不习惯。  发表于 2014-12-15 22:36

使用道具 TOP

502#
发表于 2014-12-15 22:35: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4-12-15 22:58 编辑

      十分偶然地看到一段关于窦唯的网上视频资料,看似部野路子的纪录片,但有三个小时长,其中有不少完整的MV单曲。
      
      我与窦唯只有一面之缘。想起来,那是近30年前的事了。

      那时我刚到北京五中上高一,窦唯应该是比我高一年级,当时已经初中毕业离开了五中,但在学校里威名尚在。

      80年代中学里很流行校园歌手大奖赛,五中也不例外,团委加学生会,轰轰烈烈地搞了那么一场。最后得第一名的还是我班上的同学。我因为初中就开始听古典音乐,对校园弹唱没太在意,本身变声后唱歌就极难听。流行乐除了邓丽君外,大多是Carpenter之类的70年代英文歌,半为音乐,半为学外语。

      说实在的,当时听大家比赛,觉得同学们唱得好难听啊,有啥意思啊。但看到许多女同学痴迷地望着台上,指指点点,煞有介事地发表评论,嘿嘿,也就跟着一直从头听到尾了。

      决赛结束后,主持的同学神神秘秘地介绍说,今天我们特别请回来窦唯,为大家做个友情演出。大我一年的同学看上去有些兴奋,有的在一边嘟囔说:让你们丫看看什么才叫唱歌。

      窦公子当时穿得比我们酷多了,着装以黑色为主,戴着顶当时看来奇奇怪怪的帽子。我们那时候刚能摆脱一年到头穿运动服的单调呢。抱着吉他弹唱,旁边有朋友弹吉他帮衬,嗓音确实比所有参加比赛的哥们儿都入耳。唱的应该是齐秦的歌,时间太久了,记不准了。

      他应当是极有气场的,不然怎么过了小30年,那晚他唱歌的样子还历历在目。

      后来我日益沉迷于古典音乐,以致完全放弃了对流行、摇滚、世界音乐等当代乐种的兴趣和探索。直到最近几年,才慢慢拾起20世纪非古典音乐,慢慢地听,慢慢地了解,但兴趣始终提不到听古典音乐的程度。

      等到从头到尾完整听了一遍Pink Floyd的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和The Wall,才稍稍品味出当代新音乐的妙处和内涵来。Dire Straits是另一个我愿意一整张碟听下来的乐队,专辑Brothers in Arms接连听了好几遍。

      看到窦唯后期的变法,竟有了些老牌英国乐队的风貌,虽然他所运用的音乐元素有其强烈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人似乎是躲不过生命年轮的掌控。进入中年,能做到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心情总是随着躯壳的老化而沉静下来,而弥散在周围的文化气息使略有些智慧和见识的中国人都不由自主地走向佛与禅的世界。做音乐的如此,写书法、搞美术的何尝不是如此?

      关于窦唯由青年时代的大众转向中年的小众,我以为这是迈向不朽的必由之路。能否不朽,要看造化的牵就,但始终停留在大众的层面,是无以可至不朽的。贝多芬当年也是很大众的,他创作的交响曲无不面向芸芸众生,争取最大限度的社会共鸣。但他的四重奏的假想听众绝非音乐厅里形形色色的市民,是不是某些达官显贵都很难说。不管题献给谁,有些作品就是写给他自己的。

点评

北京,不同于北平,是一个让有思想的人发光发热的城市。  发表于 2014-12-15 23:26

使用道具 TOP

503#
发表于 2014-12-15 23:23:4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一下午听的就是这张,苏哉好年轻的声喉,完全不同于他演唱《冬之旅》,德语咬音和气息那么精准,一个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4-12-15 21:47

苏哉的德语法国口音还是很重的,呵呵,虽然细抠起来说不上有哪个字念得不对。

使用道具 TOP

504#
发表于 2014-12-18 16:18: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2-25 12:23, Processed in 0.037533 second(s), 2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