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5853

查看

93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493#
发表于 2016-12-23 23:33: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odyheat 于 2016-12-23 23:40 编辑

老美确实有那么股子只能赢不能吃亏的憨劲儿。你说H.C.弗里克和卡内基本人是那么贪财的人吗?其实并不是,这俩无非都是一心只能赢不能输的主儿,为了赢不择手段,结果后半生散尽家财也洗不掉之前造的孽。

于国家层面也是。一战后,美国所处的国际政经地位多优势啊!欧俄日中内部全一团糟,你丫几乎攥着所有人的债权,哪怕给这帮人留一点儿余地,你美国就是几个世纪的霸业可期。非不,非要吃干抹净,非冒坏水儿弄出个弱智的关税法案往死了坑欧洲人。结果搞到普鲁士那么好一套体制维持不下去,逼出个纳粹德国;在东方,想坑小日本儿折腾中、俄,没玩儿好,又弄出一太平洋战争。结果捅出二次世界大战这么大一搂子!

好不容易劳民伤财打一溜够,消停会儿呗?偏不,又开始拉铁幕玩冷战。韩战、越战被中俄尿一身骚,不甘心,非扳回一城不可。得,老毛顺水推舟,一边摆脱俄国政治军事压力,一边为二代经济建设铺条路。联手将苏联搞散伙了,这回总成了吧?还没完没了,又开始瞧中国人不顺眼。哪天中俄真急眼了,只要合伙儿把日本一清算(干这趟活儿的资源、技术、钱可都不缺,还占着地利),到那时候可咋办啊?我看老美的千秋大梦快到头儿了。

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实践证明,这个世界交给一傻憨暴发户实在是不靠谱儿。真还不如交给中国人民老行尊呢,值得试试呦。

点评

当今中国老百姓和知识界之愚蠢,在这段中典型地体现出。  发表于 2016-12-31 13:17
何德何能?  发表于 2016-12-24 09:15

使用道具 TOP

hbo

494#
发表于 2016-12-24 10:32:24 | 只看该作者
真到了中国人民的手里,北边那只熊也不会老实让你拿着,谁骨子里都想着自己是老大。。。权力的更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几千年来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使用道具 TOP

hbo

495#
发表于 2016-12-25 00:08:43 | 只看该作者
“bodyheat
说的是“一超独霸”的局面必须打破,几家强权相互制衡、共同管制的格局必将形成。这世界太大,单独交给谁都不宜。老美必须学会除了赢和输,平局也是选项。”

完全同意,虽然让自大惯了的老美服软很难。耐心等待中国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都足够强大的那一天。

使用道具 TOP

496#
发表于 2016-12-29 18:37:07 | 只看该作者


RCA 是如何取得 HMV 之版权的,不得而知。竟能出版DE VITO 演录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也好,HMV ALP 那版贵得出奇,RCA 的版本足供音乐聆赏之用了。

勃小协的单声道演绎,各类推荐版本包括 Kreisler、Szigeti、Martzy、Neveu、Haendel、Renardy 等等,De Vito 是最后一个入账的。

这些版本既有推荐,都不简单,各具特色,个性鲜明。有趣的是,这里面有四位女大师。作为整体,她们的演绎确与男子不同,总是透露出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触。作为个体,这四个人所呈现的风格差别还是相当明显的。

上次提到韩黛尔在切利比达克面前流露出的些许羞涩爱意和少女矜持。内弗试图以大开大阖展现其超越真男的宏伟气慨,却在起呈转合中露了馅,闪现出女子本色。玛尔茨不求新不求变,倒是四个人中最周正、工整的。德韦托干脆有话真说,一上来拉前奏便使出粘连弓法,根本不在乎气势,而是突出腔调。一路拉下来,宽厚的揉弦、细致的拖腔、收敛的力度变化、圆润的弦音歌唱,无处不在地表明这是一位追求唯美效果的女性演奏家的表演。

她的演奏,容易使人联想到勃拉姆斯在作品中对克拉拉的思念和倾诉。虽然这首小协从来不是以这点著称,但德韦托的演绎能够给听者展现另一幅画面、另一番情怀。看来推荐版本还是不能轻易放过。听一听总会有新收获。

使用道具 TOP

497#
发表于 2016-12-29 19:33:08 | 只看该作者


另一个不应错过的推荐版本是Mainardi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

上次提到马友友无限拉长的演绎及其蕴含的东方意趣。麦老则是一贯的稳重圆融,从容歌唱的琴音。慢板乐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抒情意味,少愁怨,多感昧,妙不可言。

非斯拉夫风格的还有法德系的几位名家。而斯拉夫系中,捷克本土的萨德罗、Chuchro在达到抒情和激情平衡方面反而拼不过来自西班牙的老卡Casals、小卡Cassado和来自俄罗斯的老罗。Thauer女士的演奏独树一帜,出人意料的好。

使用道具 TOP

498#
发表于 2016-12-29 20:28:06 | 只看该作者
       上次在纽约捡到一张VASA PRIHODA杂集,33转单声道,加拿大DISCOPAEDIA出品。这家小公司名不见经传,这张唱片是转录普氏在DG、DECCA、CETRA等公司的78转录音。

       因为书上读到他,价格又是区区5美元,所以毫不犹豫地“捡”起来。普里霍达是舍夫契克的再传弟子,老师是Jan MARAK。这位捷克老兄1912年12岁就登台了,一度很红,被托斯卡尼尼给予“帕格尼尼也不会拉得更好”的赞誉。但他因为二战时期仍在德占捷克地区演出,战后受到审查,后来主要从事教学。唱片说明有言,战后他恢复演出,首演时一出台,全场起立鼓掌长达20分钟,演奏家和观众全都热泪盈眶。

       耳听为实。普氏以炫技故著大名,同时也因之为一些评论家诟病。但他上世纪上半叶如此受欢迎,绝不止于耍弄手指上的技巧。这张唱片说明,一切史上留名的大家必得过intonation这一关,比如被郑延益老先生大加赞赏的哈西德。Tone,是小提琴演奏关键之关键。普里霍达琴声之浓郁,堪与哈西德比拼,输的是几分清纯质朴,胜的是几分轻灵俏丽。

       这张唱片上的帕格尼尼、塔尔蒂尼(魔鬼的颤音)、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十分精彩,技巧艰深却听不出痕迹,而且普氏的揉弦、颤音、拨弦等指技与听惯的奥伊斯特拉赫等不同,听上去简明扼要,一带而过,但每个细节都交待清楚了。相对而言,克莱斯勒、巴赫等强调长呼吸、长旋律线的小品就显得有些草率,听上去情感投入不足。

       然而,普氏一开弓,足以令听者陶醉。所以,听音乐还是重在演奏和演绎,锣鼓场面有最好,没有也不足惜。盼望着早日架起设备,听听78转的Tosha Seidel。

点评

hbo
石兄,新年快乐!是准备上78转设备了?  发表于 2017-1-1 10:40

使用道具 TOP

499#
发表于 2016-12-31 12:35:15 | 只看该作者


       30年前,在电视上看1987年卡拉扬指挥新年音乐会,少年人还有些小激动。只是觉得卡拉扬颇显老态,与此前看到的图片或VCR影像中的形象差距不小,但当时想不到他已接近生命终点。

       长辈们对观看新年音乐会态度截然不同,一边是兴趣盎然,一边是嗤之以鼻。对于新事物、外来事物的观念分化,浸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原因则是多重多样,有生存层面的也有文化层面的,但这些思想上的矛盾累积至两年后引发全民卷入的政治冲突,却是彼时难以预料的。一如卡拉扬的命运。

       对于老卡,争论太多。还不仅是国人。在国外论坛上对老卡也有各种议论,有些甚至含有嘲讽意味。对于主流的抗拒,是弥散在自由主义心头的云雾。

       在听过众多其他大师的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演绎后,卡氏那些曾被追捧的录音失去了光环,成为诸多优秀版本中的一个选项,很多曲目上甚至不能够名列前茅。他在DGG录制的德彪西、穆索尔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昂涅络、理查-施特劳斯、瓦格纳,倒是仍能独占一方山头,成为精准华美演绎的标杆版本。他制作录音的方法,不够自然,广受挞伐,却不失为工业时代生产音乐产品的一种标准化流程,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录音行业。不喜欢就不要买罢了。

        冷战结束后,卡拉扬的音乐产品如同西方其他工业及文化制成品一样,放射着胜利的光彩,傲娇之气难以掩盖。十多年后西方世界进入安全危机,二十年多后进入经济危机,三十年后即将进入文化和体制危机,一层层将时代赋予老卡的色染剥除干净,才能尽可能纯粹地回到艺术本真的评价上来。然而,艺术从来也离不开时代,永远会携带着时代的印迹,对艺术作品的观照与反应,同样为时代所左右。相对中立的观察,至少需要一百年的间隔,经常是一千年。

点评

老卡87年新年音乐会用会心的轻轻微笑与浓郁雍容的维也纳汁味兼蓄来形容不为过,浓也相宜,淡亦抒怀。这场新年音乐会换做别人,还真没这个积淀和风头呢。  发表于 2016-12-31 18:47
祝新年进步,万事如意。  发表于 2016-12-31 13:17

使用道具 TOP

500#
发表于 2017-1-1 23:08:23 | 只看该作者
       大理是个美丽的骗局。

       但愿音乐不是这样的。

       一种说法,是大理汇聚了各种各样的LOSER。另一种说法,是大理寄托了诸多的另类情怀。慢生活,是大理的标志。而实际上,这种慢生活,成了甘心作为LOSER的借口,成了违背社会基本构成体系与准则的伪标准。

       旅游者是过客,跑过去串一眼,不能作数。常居者才是评判对象。

       大理的原住民,是淳朴的白族地方居民,其忠厚、诚实、谦和,与大多数乡俚地方一样,是未经现代化特别是市场和金钱考验的原始性情,在大量旅行者的冲击下,其狡黠与自私已经慢慢渗透出来,一如鲁迅80多年前记述的那样。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天性和规律使然。

       常居于大理的外来人,大多数仍然在暗中追求卓越,并没有真正放下。然而,在卓越路上前行,大理并不是一个好的练场。总体水平之低下,令人瞠目,而后遗憾。把避世的理想建立在随意和慵懒上,否定规则、法度、勤奋、劳作等等优质社会形态所需的基本要素,完全是胡闹。

       大环境是地方管理,小环境是自我修炼。大理的优势,一在气候,二在山水,三在历史,四在风情。从大到小,都应藉着这些优势来设计和维护,发扬光大,形成独一无二的局面。很简单的办法,就是去卢塞恩看一看,把能够看到学到的拿回来,不是全盘照搬,而是去取个思路,少走弯路。但似乎不可能不走弯路。

       比如,对于地方员工的培训,差异之大,在预料之中,在情理之外。小资们必备的手冲咖啡,十个白族姑娘做来十个样子,有的因为水温高而极为焦苦,有的还会把小勺放在杯中端上来,但也有的能将云南小粒作出类似哥斯达黎加的方正味道来,且有焦香和回甘。完全看运气。

        对于历史资源的保护,参差不齐。那些用来招徕游客的古镇,没有一个提供步道线图,指出可供观赏的遗迹说明。被圈为博物馆的只是为了收钱。很多有意思的陈迹,恐怕再过十年也都不存在了。比如,街边一面石灰墙上还残存着部分公社时期的大队工分帐户,恐怕全国也找不出几处货真价实的遗存来。目前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也没有任何指引观者理解其特殊意义的说明。再比如,很多院落只剩下门楼算是有些地方特色,院内盖了水泥瓷砖楼。还有些院落则完全废置了,满院荒草。这种状态坚持不了几年了。

       人们所期待的艺术设计呢?那些脱离地方现实、孤立存在于街巷、山脚和水边的一个个人文飞地,似乎并没有真正考虑大理自身的优势,而是将一线城市的小资情调和软硬件横向转移过来,而且想来由于条件所限,多数无法达到同等质量和水平。

       这样说来,大理可能是当下中国的一个微缩。层层递进,同理推演。

       说到听音乐,似乎也落入这样一个窠臼。真是无奈。

点评

哈哈,石兄国外跑多了,冷不丁扫视一下国内,不禁皱了眉头。最近回顾老外于三年困难时期拍摄的中国平民社会,觉得中国这50年真有古今一般的断裂了。  发表于 2017-1-2 16:24

使用道具 TOP

501#
发表于 2017-1-2 16:22:16 | 只看该作者
      没有音乐的不是。只有听者的无知。

      MERCURY早年收录了VAUGHAN WILLIAMS第八交响曲。作曲家将这部作品题献给BARBIROLLI爵士,指挥家便同子弟兵HALLE乐团合作,搞了个全球首录。现在这个录音落在EMI出版目录中,原由不得而知。

      作品不长,只占了一面黑胶,另一面补白的是BUTTERWORTH的《施罗普郡一少年》和BAX的《凡德花园》。听都没听说过。权作背景音乐吧。

      巴特沃思短命,1916年31岁早夭,没留下多少作品,有录音的就更少。巴克斯很有名,但自埃尔加之后涌现出的一批英国作曲家似乎没有什么哲学思辨,只是沉溺于英伦三岛的风光人物,一股懒洋洋、空旷旷的腔调,仿佛是不同于维也纳乐派的另一类世纪末颓唐。

       然而这两首短曲却是十分认真的作品。巴特沃思的乐句充满张力,配器丰富,充满想象力,将英国民歌扩大为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诗篇。巴克斯则描绘出一幅介入德彪西和戴流士之间的音乐图画,将一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讲述得生动有趣。到了二十世纪初,艺术交响音乐已经很难给听者留下朗朗上口的旋律了,更多情况下只是留下一段似有似无的声形印象,如同挂在音乐厅半空中的一片云朵。说巴克斯追求表现叶芝的诗歌意境,也许叶芝就一那么一版去云朵。

       在一个有霾的下午,听这样两首很有“霾”气的乐曲,反倒是令人颇为愉悦。

       没有音乐的不是。


使用道具 TOP

502#
发表于 2017-1-2 17:0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大M兄:抱怨是最无用的,也是最无能的表现。可是真的做不了什么。眼见着美好的存在慢慢被剥蚀,美好的事物不被珍惜、欣赏反而为人糟蹋、嘲弄,那股怨气自然会郁积、升腾。好在如今可以不触雷的语言方式表达。回到您说的三年困难时期,恐怕大多数人不知道应该表达,不知道如何表达,不知道向谁表达。兄手中那些唱片,有人看来是艳色,有人看来是金钱,有人看来是矫作。枉自揣度,兄是在保存一份人世间的美好,一份八千年人类社会进步在音乐领域的卓越成就和顶级遗存。这还是个人能够做到的,对于北京的沦陷,对于大理即将的沦陷,个人束手无策。

点评

时代的洪流将个人的逃遁湮没得无影无踪,但每一个小人物的无影无踪恰恰汇成了这时代的洪流。-------------记我们的时代和人们  发表于 2017-1-3 02:07

使用道具 TOP

503#
发表于 2017-1-6 15:15: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7-1-6 15:18 编辑



      区区几美元,LAZAR BERMAN演奏的李斯特钢琴奏鸣曲。COLUMBIA公司与MELODIYA公司联合出品。还不如BERMAN在DG的录音有名。也不如他在MELODIYA录制的12首超技练习曲有名。

      前两天听BOLET,赫赫有名的录音,没留下太多印象。抒情味道很浓,琴弹得很流畅。

      BERMAN一开始弹得很“拙”,触键短促,小心翼翼。但重音一出,如猛虎捕食,响度和气势要吞掉听者。色彩黑暗之极,黑色的岩石中透出乌金的明亮。空气的震颤冲击着胸膜。

      一进入轻柔段落,俄罗斯学派风格一览无余,旋律线连贯优美,声音精巧细腻。风景一下子明媚起来,是流云下的溪水,和煦平静,不耀眼。耳界里满是春风。

      从大到小收得很快,从小到大却有个长长的蓄积能量的过程,一点点加力到狂噪的爆发。两个主题的交织与冲突交待得清楚极了。乌岩上疾风骤雨,山脚下清流湍涌。范宽!范宽!CORBET! CORBET!

  RICHTER在PHILIPS 1988年的著名录音,似乎没有黑胶版本,听感上无从对比。演绎上斯拉夫人一脉相承。只是BERMAN的巡礼之年太过温柔,想不到他的SONATA竟是如此高耸深幽。     

      

      

使用道具 TOP

504#
发表于 2017-1-7 22:08:38 | 只看该作者
       长久地等待,那时刻到来时,却突如其来,且相当平静。

       给受过伤的LENCO 78唱机装上SHURE M78S唱头,Toscha Seidel, Mischa Elman, Jasha Heifetz以及克莱斯勒、克鲁索、埃拉-菲茨杰拉德的78转虫胶唱片终于开唱。

       12寸的RCA和Victor以及美版Columbia回放效果不够理想,反倒是英版HMV和美版DECCA占得上风。虽然QUAD22前级能够靠三个按键调节各大唱片公司1954年前的录音曲线,但调整效果并不明显。

       感受最深的是海菲兹一套四张八面合集,美国DECCA出版,内页上标注着1946年10月3日,3.95美元,想来是第一位购买者的历史笔记。每面一首曲子,不超过四分钟,有些只有三分钟。不停地起身换碟,有些麻烦,却不得不在那四分钟里认真地聆听。盛年的海菲兹不仅技艺精湛,而且令人惊讶地拥有一份成熟沉稳的气质,对音乐的铺陈十分考究,有收有放,缓急相间,并不见日后大家听惯的、有时令人喘不上气的急急风。

       靠这套低端组合尚无法恢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录音时演奏家、演唱家的原始声音特色,然而在唱片沟槽灰尘的搅扰下,克莱斯勒、海菲兹、埃尔曼等大师仍能表现出与33转时代或33转唱片回放中略显不同的风貌和特点。吉塞金一曲小小的《致爱丽丝》也别有风致。卡鲁索的《丑角》选段在高潮时竟很有冲击力,感人至深。Seidel因为是第一次听唱片,无从对比,也就无法评判了。可惜的是虫胶唱片厚硬但质脆,一张好好的Seidel双面10寸唱片不知何时摔成了碎片。

点评

海菲茨DECCA在33转的4张碟,个人认为恰恰记录了他技术达到顶峰、人生阅历达到最成熟、艺术表现力也呈现最辉煌的文献。石兄此次所听78rpm是其中的一张吧。是的,这套录音的33转盘发行于1946年,当时已经进入33转时代  发表于 2017-1-8 02:03
我有LENCO L70惰轮唱机,33、45、78转,音质非常不错。  发表于 2017-1-7 22:14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17 15:04, Processed in 0.036693 second(s), 2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