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5851

查看

93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505#
发表于 2017-1-7 22:28:28 | 只看该作者
       长久地等待,那时刻到来时,却突如其来,且十分平静。

       随真音响的小汤经验丰富、认真负责,将一件其貌不扬的GARRARD 301与一件SME 3012、一件SME 3009组装成一件艺术品。在此基础上,一毫米一毫米地调试,让单声道唱头中的老小孩DENON 102 唱出醉人美声,让GRADO GOLD这样的大路货将摇滚和爵士唱得神采飞扬。

       实验证明,使用中低端的黑胶回放系统,针对不同类型的音乐、不同制式的唱片,独立使用相应的唱盘唱臂唱头,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保真,在黑胶唱片的范畴内,不能仅指立体声发烧录音的高水平回放,因为太多优秀的演绎和录音蕴藏在以当代标准并不“发烧”的唱片里,而对于音乐爱好者,不论爱好哪个类型的音乐,那些“不发烧”唱片是不可或缺的聆听欣赏经验,否则只会留下太多的遗憾,甚至坠入无知和偏见的陷阱。



      

      

使用道具 TOP

506#
发表于 2017-1-8 07:5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大M兄:在网上查,那一套4张78转发行于1945年,封面设计及内容与上面这张33转序号DL5214是一致的。但这张什么时间发行的未能查到。

因为海菲茨只是在1944-46年期间在美国DECCA录音,而且上面这张是头版,所以推断是78转与33转同步发行。这样看来,78转当时是挺贵的,一套要将近4美元。虽然33转一张价格无从查起,但总不会卖到4块钱吧。

从音质上说,因为目前33转单声道回放系统质量高,所以78转无法比拼,只能从味道上另辟蹊径,体会一下70年前美国人耳中的海氏是个什么样子。

点评

希望石兄以后花些时间精力把海菲茨在美国DECCA的四张唱片都找齐,或者可以入手74年RCA发行的海菲茨大全集,里面也有这套录音。  发表于 2017-1-8 16:44

使用道具 TOP

507#
发表于 2017-1-8 12:17:11 | 只看该作者
恭喜石兄年前完成了系统搭建

点评

如您老兄所言,78转果然很难玩,现在只是出声,感觉还不如机械回放的老盒子。GARRARD的声音倒是十分稳定,有点悠闲的气质。慢慢努力吧。多谢老兄指导。  发表于 2017-1-8 12:55

使用道具 TOP

508#
发表于 2017-1-8 13:53:33 | 只看该作者
       听非现场音乐,除了回放系统里的各类器材,除了记录各类音乐的载体软件,还需要良好的边际环境,peripheral elements。

       首先是空间。听音空间的大小比例,如能与器材搭配得宜,自然在音响上大有助益。然而这个空间形成的艺术氛围,同样重要。一个赏心悦目的室内布置,安排得体的昼夜光线,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座位,符合健康需求的通风和温度条件,等等,都会对欣赏音乐发挥积极的心理影响。

       其次是饮品。因为专心听音乐的朋友不会满足一个半个小时,往往一坐就是两小时以上。边听边吃、大快朵颐似是很煞风景的,而各类上佳饮品却是助兴良剂。一是酒,葡萄酒、烈性洋酒、美味啤酒等等,二锅头嘛,嘿嘿,也不排除有小众的爱好者。酩酊大醉自然不可取,小酌微薰甚富情调。但也有越喝越清醒的。

       二是茶。爱乐者中,爱茶者多过爱酒者。绿茶一泡即弃,节奏有些快了。花茶以紫砂褒掖乌龙或普洱,添水七八甚至十数次,看汤水色彩变幻,品香茗气息浓淡,本身已是闲雅,再与音乐相佐相伴,怎能不是人生快意时分。

       三是咖啡。有人中意九个大气压下精炼出的意式浓缩及其各类变种,有人偏爱轻烘手磨后在准确水温下渗泡的精致手冲。其实咖啡、茶、酒都是一个意思,不论口味如何,要看味道是否端正,层次变化是否丰富。第一口下去泛着淡淡花香,滚热入口在舌后感受到一丝甘苦,咽下时温润胸管,口中温度下降后微微见酸,酸而不涩。五分钟后,杯中大半饮毕,水温下降,则入口微酸如话梅干杏,咽下后却有生苦和辛香。一杯饮尽后,浑身毛孔舒张,颈项发根似有一丝潮气,齿唇生香,鼻息清爽,皮肤上的汗膜也透着甘甜味道。有这样一杯咖啡,什么样的音乐能不美好?

       再者是读物。听非现场音乐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同时进行阅读。有些是助听阅读,手上的读物与播放的音乐有关。有些是清心闲读,择些需要些注意力但并无心理压力的小文短章,读听两得,并不相互干扰。偶有将工作报告带回家,边听音乐边挖脑根儿,不知道能否比在办公室效率高。

      还有是朋友。发烧友的聚会不算在内。这些场合下,大家都是挑拨主人追加音响预算的“损友”。真正的乐友,能够静静地一起坐上四十分钟,从头至尾听完一部交响乐或一本四重奏,再开口评论,研讨这版演绎中的优劣所在。更有仙友,能够在听完音乐作品中,将与之相联的小说、诗歌、散文、绘画、雕塑、民俗、历史、哲学、传说、志怪等等,神侃一通,听来如同那杯上佳的咖啡,清通神智,解怀舒心。

点评

生动有趣  发表于 2017-1-8 20:50
仙友,神茶,妙乐,齐聚。天上人间。  发表于 2017-1-8 16:46

使用道具 TOP

509#
发表于 2017-1-8 14:05: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ui_xibo 于 2017-1-8 14:07 编辑

三是咖啡。有人中意九个大气压下精炼出的意式浓缩及其各类变种,有人偏爱轻烘手磨后在准确水温下渗泡的精致手冲。其实咖啡、茶、酒都是一个意思,不论口味如何,要看味道是否端正,层次变化是否丰富。第一口下去泛着淡淡花香,滚热入口在舌后感受到一丝甘苦,咽下时温润胸管,口中温度下降后微微见酸,酸而不涩。五分钟后,杯中大半饮毕,水温下降,则入口微酸如话梅干杏,咽下后却有生苦和辛香。一杯饮尽后,浑身毛孔舒张,颈项发根似有一丝潮气,齿唇生香,鼻息清爽,皮肤上的汗膜也透着甘甜味道。有这样一杯咖啡,什么样的音乐能不美好?


      赞楼主对饮咖啡感官的细微描写......。

使用道具 TOP

510#
发表于 2017-1-8 16:50:45 | 只看该作者
一般来说,聆听音乐期间,尽管一张唱片甚至是一套唱片听下来,时间不觉得累赘,因为脑子和心绪被旋律和绵密的音响所攫取,我是几乎不喝不吃地坐着到结束的。间或心绪所至,会抽出一本书或其他唱片求证、勾连。

点评

大M兄,您可不是一般的听乐者啊,不能套用一般规律的。  发表于 2017-1-8 19:33

使用道具 TOP

511#
发表于 2017-1-8 22:23:09 | 只看该作者


      在301的帮助下,Simon Barere又一次绽放光芒。Remington早期红标录音效果惊人,将这位英年早逝的大师为数不多的闪光时刻回放得栩栩如生。这又是一位从奥德萨走出来的犹太音乐家,布鲁门菲尔德的学生,霍洛维茨、涅高兹、格林伯格的同门。苏联早期出走到美国,可惜的是1951年演出时心脏病发作死在后台。关于巴雷雷的技艺,坊间有许多溢美之辞,比如说他同时达到展现钢琴琴音颗粒感、和弦巨大冲击力和作品优美旋律线的效果,比如说他如果多活几年将同霍洛维茨一争高下之类的。但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他对钢琴艺术的执着追求,非功利地追求完美、激昂、充足的艺术表现。听听他的《钟》,凌驾在超级技巧之上的是一颗忠实的音乐灵魂,没有炫耀技艺或张扬情感的丝毫痕迹。听过年轻人的演奏,不点名了,手指粘的,火花不足,故意表现激情的,音乐的流畅性大打折扣。要同时做到不呆板、不滥情,真是很难。

使用道具 TOP

512#
发表于 2017-1-8 22:44:37 | 只看该作者
是脑溢血,不是心脏病。

使用道具 TOP

513#
发表于 2017-1-9 03:26: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odyheat 于 2017-1-9 03:41 编辑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7-1-8 16:50
一般来说,聆听音乐期间,尽管一张唱片甚至是一套唱片听下来,时间不觉得累赘,因为脑子和心绪被旋律和绵密 ...


小时候一人儿听唱片时,往往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指挥音箱,一部作品下来居然也能额头见汗,就差上前俩步与左手边那支音箱握手致意了。而今回想起来,既可笑又可爱。

有点儿年纪后,类似抽风式的滑稽举动便不大会有了。吃、喝、阅读遂成了伴听的主流,没读过的唱片小册子、相关文摘、传记等等手边能找到的一切资料。这个过程倒有点儿像在做学问,专注而有效率。每回都颇耗精力,但仍乐此不疲。

有则个人小习惯,陌生的唱片开声,手上翻的总是无关的闲篇儿,必得有几处将自己注意力吸引开去,或击节叫好、或不以为然,那些无感甚至实在听不下去的,果断收声,乃至翻出自己最钟意的版本洗洗耳朵才肯作罢。

点评

越是认真,越是执着,越是痴迷。。。  发表于 2017-1-9 05:15

使用道具 TOP

514#
发表于 2017-1-11 10:29: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7-1-11 18:08 编辑

  看到隔壁板块里有朋友退烧,不免感到一丝感慨。这两天读“三联”关于宋朝“西园雅集”的文章,联想起发烧友的聚会可能是当今时代的一种雅集方式。聚会中有茶有酒,谈论中有文化有艺术,大家志趣相投,和而不同,言论纵横阡陌,跨越古今,雅集之心理标的大多都已具备,只是外在环境有所缺失,很难凑齐松竹兰芝薰风檀香罢了。像苏氏一门雅集时那样舞文弄墨、赏古阅艺自然是极为风雅,但必定时代变迁,今天的雅集内容应当更加多元,形式更加多样,涉及领域更加宽泛。而雅集的先决条件在于文人长期的书画浸淫,为雅集中的交流做好学识和经验铺垫,这就如同独自聆乐,虽然孤独,但必不可少。从这样一种状态中退出来,实在是令人惋惜。

  因为受西方人影响,如今在聚会形式中,酒会多过雅集。酒会的社会功能与雅集不同,交际范围广,但人际接触时间短,交流程度浅,心理隔膜仍难以刺穿。品茗、琴会越来越风行,但是这些需要大量积淀的交流方式,在过程中细致而微的身心感触,对参与者特别是初试者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目前但凡多头聚会,有生人在场的情况,总需要有些仪式感,官本位文化的遗毒,极不自然,亦使过程极不流畅。要达到心领神会的默契,除了参与方相互熟稔,经世信念和处世理念上亦须达到基本的同一。

  昨天播放HARRY BELAFONTE歌唱的PORGY AND BESS,还有CHET ATKINS的吉他曲,受到家里领导的严肃批评。“这么难听,是什么东西啊!”由此感慨时代的变迁,将一些彼时风风火火的音乐作品无情地淘汰。这两张单声道唱片,声音效果还是很好的,对吉他、人声的处理富于美感,还原度并不高,但十分耐听。然而,从旋律到器乐处理到唱法到音乐细节的处理到整体的艺术氛围,实在是无法与当下的聆乐需求相契合。换句话说,就是声音都在,却不知所云。最近入手的一批MERCURY和RCA的TAS唱片,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问题。有些陌生的作品,很有意思,需要反复聆听,加上了解背景,以便获得深刻的感受。有些作品则极不入耳,看了介绍,也不过用十分老道的手法,解说一个俗不可耐的一般故事。此时,那些十分生动、逼真的乐器声反倒不如夜中南山泛起的阵阵松涛那样动人心魄。如果总是遇到这样的音乐,退烧也是可以理解的。幸而,优秀的作品、杰出的演绎、创新的题材和手法,还有很多很多。
  

使用道具 TOP

515#
发表于 2017-1-14 20:07:5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听斯特拉文斯基的《婚礼》。好有趣的音乐!古典音乐总是能给人惊喜。

1923年安塞美还年轻时指挥了这部芭蕾舞剧在巴黎的首演,大获成功。真佩服法国人对艺术创新的承受力。这套组曲令人想起马蒂斯那幅《舞蹈》的野兽派名作,今天听来都充满幻想和乐趣。一些节奏和句型贴近《彼得鲁什卡》,据说后来也影响到奥尔夫。第一次拿着歌本对照听《布兰诗歌》,满是惊讶,倒不是因为合唱队的强力冲击,反而是那些荒诞痴淫的段落,文字和音乐结合得如此高超,令人忍俊不禁。

长期生活在专制社会中的俄罗斯艺术家,实在是一个奇特现象。如此多的伟大创新出自他们之手。除了作曲家和演奏家,文学艺术大师比比皆是,托尔斯泰、普希金、康定斯基、老爸是俄罗斯人的夏加尔,等等。而且虽然有人在西方发迹,也有很多始终生活在俄罗斯土地上,在与当政者的折冲中日益成熟、日益宏大。

今天周有光先生走了。又一位历史标杆人物。他的创造影响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也在无意识中影响了近几十年中国的文化走向。就像斯氏这个芭蕾,今天听仍有魅力,但并不陌生,殊不知这个作品是上世纪这类作品的滥觞,如果没有它后来不知会怎么样,感觉不陌后实际上就是对这一创新的完全接受。能够辨清一个小小领域的源泉,是幸运的,也是必要的。

看来环境只有一个变量,决定创新机会、创新能力、创新质量等诸多变量中的一个。也许关键还是在天赋,以及上天分派的使命。

点评

周有光的汉语拼音,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无论好与坏。  发表于 2017-1-15 02:34

使用道具 TOP

516#
发表于 2017-1-15 19:4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大M兄:Heifetz的DECCA录音,兄曾在以前的贴子里完整地讲过,并且上齐了图。按图索骥,找到了DL 8521、9760、9780三张,偏偏没遇到上面那张5214。补一本78转,聊胜于无。所以听音乐一定得有高人指点,不仅少走弯路,还能捷径取宝。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17 14:58, Processed in 0.034817 second(s), 2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