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5837

查看

93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553#
发表于 2017-1-28 09:56:03 | 只看该作者


        Joni Mitchell 的专辑标题歌BLUE,细细听来,居然也是通谱体,虽然短小,乐句却没有重复,而且旋律和节奏的变化极大,也I LOVE YOU一句的延长音,是整曲的高潮。英文歌词玄妙、忧郁、内含激情。虽然这是首民谣,但创作手法和形式与HUGO WOLF何其相似。两人相隔差不多一百年,音乐中心随着世态变迁转移到美国,女歌手也不再需要利用剧烈共鸣效果发出美声,伴奏由登堂入室的钢琴变成随主人浪迹四海的吉他,但WOLF的革新创作能够悄不声息的传承延续,正如人世间一切美好的发明。听来不觉莞尔。

使用道具 TOP

554#
发表于 2017-1-28 11:43:2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发现的另一段通谱体,竟是梅先生耳熟能详的《贵妃醉酒》中的四平调。虽然每一句初听上去旋律有些相似,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句是机械的重复。“长空雁”一句的腔调设计真是神来之笔,一个长气口,将画面从近景的鱼鸟水面一下子引向远空,将杨玉环当时的寂寥心情表现得蛛丝毫纤,并成为这一唱段的高潮所在。梅先生是否知道HUGO WOLF,无从知晓,也许音乐的内在规律无分中外古今吧。整张唱片里只这一首是1954年录制的,其他的都是1920至30年代,梅先生嗓音明显不如年轻时透亮,音高在调得比较低,但迂回婉转的味道更加浓郁。后人唱“长空雁”,有时会飙得很高,以示长远,并无不妥。但梅先生此处点到即止,更有中国画意,不讲透视,但求意境,妙哉妙哉!

      用GRADO唱头听不理想,转为DENON单声道唱头,比GRADO唱头更为凝聚实在。梅先生早期78转唱片已是天价,何时得以耳闻。也许那样才会知道上世纪早期的老戏迷为什么会如此痴恋国粹大师。

使用道具 TOP

555#
发表于 2017-1-28 14:13: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56#
发表于 2017-1-28 14:23:12 | 只看该作者
        假期里的第二轮放纵,就是上图这盒13张RCA LM唱片,施纳贝尔演奏的全套32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外加两本施氏校订的乐谱和一份说明。今天开始晚了,估计连续听下来要到明天结束了。1930年代的录音,钢琴的形体感和动态不能太讲究了,但老施的力度和音色变化仍能一览无余。上次听是EMI的盒装8张CD,久远得印象已经模糊了。

使用道具 TOP

557#
发表于 2017-1-28 14:44:47 | 只看该作者
石兄把压箱底的镇宅之宝都拿出来了,石兄新年快乐!

点评

施兄新年好!这套价格并不高,估计是老美打扫卫生清理出来的。一直等机会连续听,也只有在春节了。  发表于 2017-1-28 16:19

使用道具 TOP

558#
发表于 2017-1-28 14:59:20 | 只看该作者

恐怖海峡也发行过录影带的,是那些经典名曲的DVD录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59#
发表于 2017-1-28 16:49:57 | 只看该作者
寂寞的春节因石兄的好文章增色不少。好一个LOVE OVER GOLD!

点评

J兄也是一个人过节吗?听音乐确实不会寂寞。LOVE OVER GOLD让人情不自禁跟着扭动,嘿嘿。  发表于 2017-1-28 17:28

使用道具 TOP

560#
发表于 2017-1-28 17:56:07 | 只看该作者
       看乐谱似乎不是一个好主意。当然,根据乐谱的指点,能够发现一些平时听乐中未曾发现的细节,特别是某个乐句的变形重复,和弦对旋律的支撑,复调中巧妙的内声部设计,等等。

       但是对音乐流程的宏观视角及心性感受却要大打折扣。毕竟作曲家设计的各种技术手法最终是服务于音乐情感的表达。大概对谱还是比较适合于从事演奏或乐理研究的专业人士。

       然而,看了那些“无标题”的贝多芬奏鸣曲的谱子,就算是早期OP.2和OP.10,也感叹得五体投地。依据古典范式作曲,有点像作格律诗,应当依照一定的法度去编排,所谓”受羁绊的舞蹈“。1798年以前的贝多芬在大框架上还是相当遵守规则的,但有自己强烈的风格。例如左手的八度震音就比海顿或莫扎特用得成熟,造就一种紧张而激悦的氛围。发展部里主旋律的加花经常出现头音前的上行琶音,华丽而富气势。一个乐章里多次出现pp到ff甚至更激烈的力度转换。等等。此时他还不像后期那样,出现革命性的突破,甚至冲破框架的约束,打乱快慢乐章的顺序,但那是要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才能做出来的。就像要打破格律的约束以中文作诗,除了罕有的几位天才,迄今没有什么特别成功的例子,否则小学课本里必须背诵的诗歌就要重新编辑了。

       施纳贝尔真是神手,快速乐句呈现那个时代抓大放小的特点,气势如虹,而慢板和弱音又处理得极为细腻典雅,这种强烈的对比,给听者的冲击力可想可知。

使用道具 TOP

561#
发表于 2017-1-28 18:08:27 | 只看该作者
我有一套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全集DVD,看着电影,卡拉扬真人指挥柏林爱乐团,现场的气氛很浓,比LP效果好

点评

卡拉扬60 年代初黑白时代的几部录影(《命运》、舒曼《第四》、勃拉姆斯《一交》等)都是经典,非常值得一再欣赏。  发表于 2017-1-28 19:21

使用道具 TOP

562#
发表于 2017-1-28 22:36:35 | 只看该作者
       平时过份注意贝多芬的快板乐章了,交响曲、奏鸣曲都是这样,因为节拍紧凑,有气势,有鼓点。慢板乐章,尤其是钢琴奏鸣曲,一旦找不到旋律,有点盲无所从的感觉。而贝多芬并不以旋律见长,他最大的本事是把两三个音符的主题发展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乐段甚至乐章。

       可是如果细心去听,他的慢板,比如第十六,充满意趣,处处是神来之笔。那些用长长的琶音营造出来的原野清风,那些三连音、六连音托住的乐句仿佛一大片一大片毛茸茸的草地,那些听似结束乐句末端后又延展出去的pp句,就象树梢的轻动或摇摆的灯火。那些奇妙的符点及和弦。


使用道具 TOP

563#
发表于 2017-1-29 09:23:37 | 只看该作者
比较好奇施纳贝尔编订的和现在三大Urtext差别在哪?

点评

音符和力度标识,看上去未作调整。只对比了几页,不一定对。  发表于 2017-1-29 16:10
这个问题太难了。手上没有原始谱合订本。从网上下过几首,粗粗对比一看,施谱的指法标记不同而且更加具体,多加了一些连音线和表情注释。还有不少额外的专门注释。  发表于 2017-1-29 16:09

使用道具 TOP

564#
发表于 2017-1-29 21:39:45 | 只看该作者


        抓住北京过年的大好时机,跑一趟法海寺看明代壁画。一路最高限速,平时是不可能的。

        但是大殿里寒气逼人,脚趾麻木,鼻涕飞奔。

        美感神经之触动无以言表,感叹1439正统四年那个遥远、陌生却又与今天有密切关联的年代。

        贝多芬创作32首钢琴奏鸣曲,也就是200年前的事,比法海寺壁画离今天近多了。但听上去同样有些遥远、陌生,但确有与今天有密切关联。

        施纳贝尔这套贝多芬录制距今不过80年左右,细细听来感觉同上,不复言。

        RCA这套1950年代出品的单声道黑胶唱片在声音效果上没有什么惊艳之处,与上次听EMI的CD应该说各有所长。施氏令人赞叹的是他展现的丰富音乐色彩,而这些色彩是依靠速度和力度变化塑造的,如同丢勒那些触目惊心的蚀版画,并不像吉塞金那样更多依靠钢琴的音色变化,仿佛莫奈笔下那波光粼粼的塞纳河、波涛滚滚的大西洋。

       施氏的贝多芬是录音史上的第一个标杆。把那1700多页乐谱上的音符和标记转化成流动的声音,施纳贝尔是第一人,居功厥伟。后世的演奏家不可能完全忽视他的存在,他对贝多芬的理解、诠释、把握、拿捏。因为很多爱乐人是从布伦德尔、阿什肯纳基、肯普夫等低价唱片开始接触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所以心目中的贝多芬标杆树立于上世纪中叶以后,反向去听施纳贝尔倒会有一种新奇感。如同其他门类的学问,建立正确时间顺序的演变史认知,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不能怪罪谁,只能慢慢去了解,去调整。

       如果按照正向的时间发展,法海寺壁画所体现的精神世界与美学标准本来应当是今天中国人对应500多年前的一个标基。然而今天看来,这些形象、色彩、线条,这些人物、故事、神话,这些认识、心性、状态,又是多么的遥远和陌生。今天的中国人被切割、被孤立、被除根、被戏耍、被愚弄、被奴役,谁之过?当然说的不是肉体。也许很多人根本不觉得疼。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17 13:02, Processed in 0.030583 second(s), 2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