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3484

查看

93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565#
发表于 2017-1-30 00:47:3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14世纪以降寺庙殿堂宗教题材湿壁画与西方16世纪宗教湿壁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两者描绘的对象、使用的绘画工具、技法以致美学观念具有着如此不同的面貌,但在气象庄严的格局上,却是一样的打动人。
中国音乐却没有从殿堂音乐中升华成人文音乐,不像中国绘画走向人类哲学思辨、自我激扬的极端高峰,看似音乐语言在华夏文明中不具备艺术语汇的功能。在中国文人画的高峰面前,连汉语这样的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

使用道具 TOP

566#
发表于 2017-1-30 15:42:59 | 只看该作者
两位兄台开始谈中国艺术

使用道具 TOP

567#
发表于 2017-1-30 15:58:24 | 只看该作者
蒋勋《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http://news.163.com/15/1209/05/BACDBLAI00014AED.html
虽然不算很有深度,但是语言精炼,非常得体、适当而且优雅,有一种简洁之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68#
发表于 2017-1-30 17:26:35 | 只看该作者
不客气,我也是随便聊的。
两位兄台谈到中国的壁画,最有名的中国壁画其实就是敦煌壁画,当年常书鸿和张大千等人都去过敦煌。
敦煌壁画与佛教思想以及佛教的故事典籍有关。
对佛教,有机会也想了解一下。佛教有一本经典叫《金刚经》,我看过一下南怀瑾谈金刚经,我觉得很难,原因当然也是没有佛学基础。我看到蒋勋也出了一本金刚经的书,我想先看一下,作为入门吧。蒋勋有很多书籍都很适合艺术以及经典入门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69#
发表于 2017-1-30 19:24:17 | 只看该作者


       用了三个半天,听完施纳贝尔这套贝多芬钢琴协奏曲。

       看来是不能一口气听下来。一是时间太长,容易疲惫且注意力不集中。二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发展阶段的分野相当明显,最好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消化。三是不论哪个阶段,这些作品都十分深刻,经得起细细咀嚼,所以需要一些间歇时间作心灵反刍。

       当然,每个人听乐方法和感受不同,尽可以自由尝试。

       虽然用了三天听完,但感觉上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是分了四个阶段:1-7,8-20,21-27,28-32。

        书上有很多不同的分法,学术性更强。但这次听下来,觉得在第七之前贝多芬的创作已经相当成熟,一上来就带有自己的特色,比四重奏的个人印记形成更加提早。

        从第八开始,这些奏鸣曲开始讲述他个人的经历,与创作时期的环境息息相关,所以有疾风骤雨,比如第八“悲怆”在顺序上显得有些突兀,也有轻云暖风,甚至出现第二十这样有点童稚的作品。

        进入1804年,也就是他创作第三、第五交响曲的时期,他的奏鸣曲结构上具有更强烈的交响性,结构严谨,气魄宏大,主题上也不再纠结于自身与命运的搏斗或妥协,而是具有更大的普适性,抒写每个人都会拥有的悲欢离合。

        他晚年五首奏鸣曲自成一体,因为大家都这样分,所以不好否定。但第二十九Hammerclavier是一个特例,是钢琴写作的顶峰,技巧之集大成者,结构十分复杂,音响十分厚重,演奏难,欣赏也难。

        后三首则是贝多芬羽化之作,回到自我又超越自我,而且各种技法驾轻就熟,信手拈来,调配得当,复调卡农或赋格、双手三声部、琶音或三连音或立柱和弦伴奏主旋律、颤音或震音的声响特效,用起来得心应手,音乐画面极为丰富多彩却不抢主题风头。

       看着后三首的乐谱,贝多芬似乎把此前的音乐可能性以及他身后二百年的音乐可能性都放在这几十页五线谱上。最不可思议的是,随着变奏加花复调等手法不断深化,音乐主题却更加鲜明、更加质朴、更加简洁。透过一串串上下交错叠置的音符,每一段主题以其所承载的话语、意象、情感铺陈得愈发清明、昭彰、动人。

       很难以言语描述之。

       这音乐就是一个黑洞,把一切音乐自身的和音乐以外的通通吸食进去,由不得任何人逃脱。一个青春少年也好,一个耄耋老人也好,这音乐里包含着一个听者所知所觉的一切,而且剥茧抽丝,蜕变飞腾。捉住它,也被它捉住。握紧它,也被它握得窒息。

       来到最末一首的最末一个乐章,看到谱子上贝多芬将最繁与最简完完全全、结结实实地熔融在一起。单音三连音变成双音三连音,右手一二指颤音变成一二、四五指同时颤音,主旋律时而掩在低音和弦和高音颤音之间,时而跳到颤音之上,又不时被精灵般的琶音打断。指法上很难,而听上去又那么纯净。而所有这一切,完美地描绘出每一个聆听者眼中、脑海中、心灵中的银河,银河之外的彼岸天国,友善地揭露开每一个世上人的今世感悟与迷惑与沮丧与期待,无奈地相信,无奈地希望,无奈地把肉体的福利捆绑在虚无的思维上,无奈地把思维挂寄在包括音乐在内的灵魂案板上,,,

       这1700多页乐谱,最后收止在一个C大调和弦上(虽然第三十二本身是E小调)。这个和弦的头音是小字一组C,也就是钢琴最中间的那个白键,440赫兹的调音基准音。下面是大字组C,小字组C、E和G,就是11351(没法上下加点了),这是一个最基本、最简明、最中性、最稳定、最安心、最恬适的复音和弦。PP,轻轻的。

       翻回到两卷乐谱的第一页,第一奏鸣曲是F小调,但第一乐章第一句开始的第一个音,同样是小字一组C。独立的、纯洁的、简洁的、轻灵的,无依无靠的,浑沌初开的,一个C。

       至此,悲欣交集。不禁嚎啕大哭。嚎啕大哭。嚎啕大哭。

       。。。。。。

       。。。。。。

       何以止泪?上面图中的阿姆斯特朗,BRUNSWICK出品,盒装单声道黑胶唱片。

点评

这里纠正一下,32是c小调,第一乐章结尾转入同名大调,第二乐章落到大调主和弦上。  发表于 2017-1-30 22:32

使用道具 TOP

570#
发表于 2017-1-30 20:45:21 | 只看该作者
石兄至纯至真真性情,听贝多芬至嚎啕大哭,必是看见、听见、想见了贝多芬之魂。
何为贝多芬之魂?
我总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我从来没有听贝多芬至嚎啕大哭,哪怕一丁点眼泪。非为不被贝多芬感动,而是更多时候被贝多芬感动到的是他的向真的精神,贝多芬追求真善美,非为阻力所羁。
钢琴奏鸣曲,这么自我的音乐之隅,我知道贝多芬并非知天命之人,他也未算计到他的生命将卒于第32首奏鸣曲,但越到后来,越是自我的抒发;四重奏,也是极端自我的音乐,但那是与友倾诉的自我,数十年的倾诉和老友记,变成絮叨和无尽的内省。
贝多芬越到后来越是想超越自我,超越不羁,超越至天体,在音乐表现形式上就成为复杂的织体、复杂的和声和复杂的对位,借以这种复杂通向超越。
连续地欣赏这些连篇奏鸣曲,越到后来越是一种折磨,因为贝多芬为自己织就的这张天体穹隆会成为聆听者的咒怨,只能时时地聆听一两部,才不至于食寐无甘。
前次介绍过的安妮·费雪晚年录制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她采用了一种打通混轮的手法,打破各个写作分野的界限,早、中、晚、末四期混元着弹奏。最终,她的这套奏鸣曲取得了不亚于施纳贝尔这套开世首卷的成就,她的清明通达的这套奏鸣曲录音也带给聆听者一种全新的聆赏体验。

使用道具 TOP

571#
发表于 2017-1-30 21:26:38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施纳贝尔这套录音听下来,并不算是最中意的。有些段落的确是神来之笔,但大多数时间因为录音质量和演绎风格的缘故,常常会想念此前听过的其他大师。

       这三天都看着谱子,所以并不是一次完全的听乐体验。看谱子,是因为一直想搞清楚一些地方的章节结构,比如到底有多少乐句是重复的,段与段之间如何切换,主题再现之前经过哪些铺垫,再现时是原样还是增加音符了。也想搞清楚一些地方的和弦或音符结构,比如那个超级难弹的单手双颤音,等等。所以这次下决心看谱。很多地方也跟丢了,根本达不到脑海里看谱出声的程度。

       正如昨天那位师兄所说,看谱是会干扰聆听的。无法沉浸在音乐氛围中,过度注意技术细节,对演奏者的特点把握不准。因为很早以前听过这套CD,所以也就不在乎了。

       至于感动,大M兄,听乐者都知道是机缘所致,说不清原因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结尾那个和弦,一个跨越一切、由简致臻、繁中见真、循环成就的和弦。

       感谢兄的点拨。自己也觉得很傻。

使用道具 TOP

572#
发表于 2017-1-30 22:11:46 | 只看该作者
今年争取努力修整op111录成献给石兄!

点评

克纳兄加油!  发表于 2017-1-30 22:40

使用道具 TOP

573#
发表于 2017-2-1 15:16:15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网上有段樊锦诗先生(女)介绍敦煌的开蒙讲座视频,很好的。
----------------------------------------------------------------------------------------------
好啊,多谢兄台的推荐。
蒋勋那本《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就有很大篇幅是谈敦煌的艺术的。  

使用道具 TOP

574#
发表于 2017-2-1 19:14: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富裕月光族 于 2017-2-1 19:16 编辑

我特别喜欢贝多芬的钢琴曲,非常轻松优美的音乐。但是对贝多芬交响乐并不特别热衷,偶尔听一下

点评

呃,感觉不大相同。见仁见智吧。  发表于 2017-2-1 19:59

使用道具 TOP

575#
发表于 2017-2-1 20:02: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7-2-3 08:03 编辑






img=350,350]

使用道具 TOP

576#
发表于 2017-2-1 20:43:43 | 只看该作者
        大年初五,炮声如虎。

        用这一套五张Colin Davis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的西贝柳斯七首交响曲,与炮声对峙。

       Philips 公司录制交响曲确实差点儿意思,西贝柳斯的磅礴气势得加上些自我想象。似乎麦克风摆位有点远。弦乐的质感不突出。比较出色的是木管乐,音色纯净且有穿透力。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北京不再下大雪。小时候那种墙头路边积雪大半个月、雪球一推二尺高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感受西贝柳斯,不仅需要眼前一片白茫茫,还得要手脚冰凉、先麻后痛,嘴角僵到成为一个方块,合拢不上。看来只有去东北,或者这个月份去俄罗斯、北欧,才能重获这种既令人清醒又令人晕眩的感觉。

       前几年一个冬日,在赫尔辛基西贝柳斯公园参观他的不锈钢雕像,人行众,不得作音乐的妄想。一抬头,灰云翻卷的天空扣在四周围的刺刀般的枯枝顶上,算是一个符合音乐想象的画面。

       如果没有这一行的嘈杂人声,实际上公园里安静极了。整个赫尔辛基就是很安静,连前去参观的工厂区也没有什么噪音。建筑、道路、汽车、机械,这些人工产品不论在哪里都显得稀稀拉拉。相对而言,树林、草地、湖面、河沟,一天里时时变化的天光,偶露峥嵘的几缕阳光,反倒占据了大半的视野。据说芬兰人排队,两个人中间至少要留出两个人的空间,不然就觉得靠得太近。他们有的是地盘啊。

       艰难地啃读一页竖版《资治通监》,那个春秋世界实在是有趣。但过一刻还是放弃了。拿起一本古诗词选编,查清每个生字的读音,在网上搜索注释和解读,那个诗情世界充满智慧和深情。但过一刻还是放弃了。如果有芬兰人那么充裕的空间,也许能够改变时间观念,把节奏放慢,把心情放松,长久地沉浸在春秋诗画中。但是窗外炮声急雨漫灌,一如当下这个时代,不容人沉浸。大师们能够修炼出纯粹的自我,能够随时随地沉浸,一如在台上演奏的Joshua Bell,不理会投在身上的墨水瓶。凡人,还不能够。

点评

柯林·戴维斯/BSO这套西贝柳斯交响作品全集总共发行了6张单行片,除了巴比罗利/哈勒那套全集之外,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套全集。  发表于 2017-2-2 00:12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9-29 18:20, Processed in 0.031703 second(s), 2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