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00983

查看

1068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613#
发表于 2015-5-26 22:46:08 | 只看该作者
十分抱歉,SAM兄,这几天特别忙,都没来论坛,所以怠慢了。见谅了。

回答您的问题,我想举个例子。我曾有幸在MM33兄家听他的黑胶收藏,他的黑胶唱片几乎都是头版,音响系统也比我的高出好几个级别,当时我一下子发觉自己此前听丢了好多东西,特别是听单件或双件乐器时,由于室内乐妙在精微之处,所以演奏家的点滴拿捏都关乎其音乐表现之宏旨。所以我相信,优良的音响系统是有助于领略音乐真谛的。

耳机我几乎没试过,所以没有任何发言权。

音响系统的最优性价比,也是一人一个看法,很难有个绝对的标准。我只是武断地认为,以工薪收入建立的系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最好搭配一套最适合自己音乐口味的系统。我其实很喜欢听爵士,听过几套JBL音箱系统,无一不令我心潮澎湃。但因为平时更多听古典,又喜欢比较各路演奏家不同的演绎,所以就以天朗音箱为主体搭建了目前的系统,虽然档次不高,表现流行音乐和爵士差强人意,播放交响乐也不够有气势,但展现小提琴、大提琴、五重奏以内的室内乐、歌剧、艺术歌曲,还是能够有些味道的。

以前贴子里多次提到,黑胶唱片令我对某某录音有了新认识,对某某演奏家有了新看法,有些甚至是颠覆性的。以致目前我认为,要想真正体会克莱斯勒,得听听78转唱片,既使做不到也要多听听各种版本、各种介质、各个唱片公司的出品。唯其如此才有可能窥得一斑。

当然,跳出来看,也大可不必这么较真儿。我当初拿个walkman听盗版CD时,对了那是耳机来的,同样不亦乐乎,手舞足蹈。音乐本来就是十分、十分、十分、十分宽容的。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去欣赏,只要坚持听下去,必有大得。

点评

谢谢答复。说得有理。  发表于 2015-11-22 16:27
赞  发表于 2015-5-26 23:53

使用道具 TOP

614#
发表于 2015-5-27 22:10:0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终于等来索夫朗尼茨基的几盒黑胶。Melodiya计划出12套,结果只出了第5、6、7、8、9、10和12共七套。

今晚从第8盒开始,因为第一首是念念不忘的舒伯特第21奏鸣曲。果然是非常洒脱的演绎。

接下来是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果然是和霍洛维茨、李赫特、索科洛夫一个路数,大开大阖,重敲壮击,俟到轻灵之处一下子力度、声音全变了,对比十分强烈。但和前几位俄系大 师在大宗之下仍有小派之分,分句和造型特别像富特文格勒,弹性变化多,像手风琴的风箱。而且击键交待得十分清晰,流畅但并不含混。

使用道具 TOP

615#
发表于 2015-6-2 07:29:34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喜欢索夫朗尼茨基,他的斯克里亚宾非常好。

使用道具 TOP

616#
发表于 2015-6-6 15:04:4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文笔描述很值得欣佩,学习了!

使用道具 TOP

617#
发表于 2015-6-11 15:48:04 | 只看该作者
       在莫斯科见到了Sofronitsky黑胶的卖家,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Victor。白天都是公事,约了夜里12点在酒店大堂会面。老先生如期而至,说自己一般2点才睡觉,但过不多久夫人就来电催归了。

      Victor在世界各地都有联系人,因为寻找古董黑胶的市场并不大,说在日本也就一两家真正懂行的。对于20世纪早中期的音乐家,他非常推崇他们的78转录音,但他认为用机械回放系统播放效果更好。他说当下活着的俄罗斯钢琴家,首推Sokolov,他每年都会追着去听Sokolov的音乐会。这点我非常认同。

      爵士乐在斯大林时代乃至勃列日涅夫时期都被禁止在苏联境内流行,所以曾有过一些地下压片厂,有的用X光片做胶基来刻录。我认为这样的碟片声音效果不会太好,但Victor说这种 假黑胶能卖到几百美元一张,大概纪念意义要大于音乐功能。

      Victor没来过中国,但在网上结交了几个中国朋友,包括在广州的碟商。知道我囊中一贯羞涩,他并不气馁,把我当个喜欢音乐的小朋友也就罢了。我告诉他Sofronitsky在中国倍受推崇,他说俄罗斯过去有过很多名不见经传但水平极高的演奏家,小圈子里才了解。想起来索氏的录音大都是莫斯科音乐学院演出的现场录音,如果不被重视,真可能也就烟消云散了。

      俄罗斯沙皇如同其他欧洲君主,有强烈的哈法情结,圣彼得堡的冬宫夏宫同样是凡尔赛、枫丹白露的变种。虽经世事沧桑,但遗留至今的一是对礼仪的注重,源于路易十四的rule of etiquette,反映在各种礼仪庆典的周到安排和庄重典雅。另一点是潜意识中的贵族风尚。沙皇没有了,苏联也没有了,但新贵们依旧从方方面面体现出清晰的阶层分野。

      寡头与权贵不是这里的议题,但类似的上层意识也弥漫在艺术圈内。对于高端艺术的欣赏,永远属于少数人,历史上俄罗斯很多著名的诗人、画家、音乐家在现实中生活在比我们想象小得多的圈子里,相互赞许,相互鼓励,相互启发。这样的小圈子一旦被发掘出来,热爱艺术的俄罗斯公众是会接受并支持的,但这个圈子里的人并不因此而更加社会化,仍坚持在小圈子进行自己的艺术生活。今天情况不一样了,青年艺术家们也努力在国际上暴得大名,周游天下。过去也许是社会及政治条件所限,但我更希望那是艺术家们保持独立自由的主观选择。

      当然这样的艺术小圈子并不天然同权贵小圈子重合,因为新贵们在一定时间内并不一定来得及积累足够的学养,但双方的契合度总还是有一些的。看看小梅的音乐回放系统。

点评

楼主写的非常好。对法国文化我认为它有一些优势,不过我还是喜欢维也纳。我认为维也纳的贵族气质最明显。  发表于 2015-8-10 22:33
文字激转回流,采用的语句结构和文法西化,以世界的眼光看望音乐的嗜好。佩服!  发表于 2015-6-11 20:05

使用道具 TOP

618#
发表于 2015-6-11 21:10:24 | 只看该作者
M兄又过奖了。

Victor 出让一张Shafran的舒伯特大提琴奏鸣曲,据他说是Melodiya的头版。无从考证。

因为是单声道,没有生动的音场,而且大提琴录得比较靠前,钢琴的比重显得弱了些。

沙夫朗的琴实在是拉得好,虽然像老罗拉么富有弹性,强调抒情,但流畅潇洒,气韵生动,而且乐句内的小回转处理得很有特点,整体上更加生气勃勃,略带些沙龙气。

可能还是因为单声道,琴声本身有质感、有层次,琴腔共鸣十分准确,可以想见沙氏右手坚实的功底。因为压弦凿实,听上去揉弦比较有节制。


使用道具 TOP

619#
发表于 2015-6-15 11:19: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5-6-15 11:22 编辑




在大M兄的启发下,下狠手买到那张HOROWITZ的THE POET。偶尔纵容自己一把,负罪感中夹杂着快乐。自己很想厘清收藏的作用和心态,但不大敢往深处想。

生长在不算贫寒却也不富裕的环境中,至今仍不时捉襟见肘,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从有限的物质存在中提取精神的补给,想办法以精神的所谓富足遮掩对财富不足的羞赧。

所以一直主张分享,期待能出现更好的社会供给,避免独享造成的浪费。博物馆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满浸着分享的理念和福祉。本来网络和数字化录音是实现分享的技术便利,也应成为人类伟大的创造,但偏偏不能解决听到黑胶的人对这种声音的执着。

黑胶唱片不是供分享的资源,但独占似乎并不使爱乐者快乐。爱乐,原本就是一种分享的过程,音乐既不能独自生发,也无法全然独享。音乐表现的个性并不意味音乐生活的排他。

看着这张收藏黑胶以来投入最大的单张唱片,不知道当如何表达心境。极品人生是极佳的境界,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都应该追求的。

点评

出售不也是分享的一种方式?  发表于 2015-6-15 21:26
出售不也是分享的一种方式?  发表于 2015-6-15 21:26
是我害了石兄,破费啦!  发表于 2015-6-15 12:24

使用道具 TOP

620#
发表于 2015-6-15 12:46:19 | 只看该作者
哈哈,石兄谈的是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啊。也非常有同感,所以谈一下。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追求物质享受的。也有少量人,非常鄙视物质享受而专门追求精神享受的。我自己也是一个比较重视精神享受的人。大学时,我课外挣了一点钱,全部买了书籍和唱片。其实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一位老师知道这件事后,他夸奖我做得对。当时我也认为自己做得对。结果,这种喜好对于我自己就成为一个传统了,工作之后,我的钱大部分都花在音响,唱片和书籍上面。后来家人提醒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在音乐上呢?你可以买好一点的穿着啊。我猛然醒悟,其实花那么多金钱在唱片和书籍上,表面是一种精神追求,但实质上也带有一些自私的。

后来有一次去海边度假,住了几天。白天游泳,晚上夜听海涛,吃的也都是海鲜。当时感觉真好。这其实是物质享受的,因为那次度假花了我几个月的工资。那次度假后,自己的思想也有一些松动,以前对精神生活死心塌地地追求的情况也出现了一些动摇。

其实这都源于我不富有。精神生活上去了,但物质生活跟不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去努力赚钱。其实,不管是追求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都应该是适度的,从心所欲不越矩。理想的情况下,当然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重要的。不过,如果确实两者不能兼顾,我还是会选择精神享受的。

其实,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离不开物质生活的。黑胶唱片很贵,没有钱真的不行。因为我自己每周都要买很多书籍,因此开销也很大。前几天我在书店看到一本康德的美学专著,就因为太贵而没买。。。。。。

使用道具 TOP

621#
发表于 2015-6-15 22:46:1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S兄、M兄、蒋兄。

在不必要的纠结之后,经过时间淘汰,最后留下的就是真实感觉。关于这张唱片,留下的是满盈的喜悦。嘻嘻。

与此前那张霍洛维兹卡内基25周年纪念版相比,同样是舒伯特D960,钢琴声音清晰透亮,动态对比得体,从直观的角度讲,就带来不少听觉上的愉快。

关键还是老霍的境界。舒伯特一点虚燥都没有了,舒曼敞亮且富生趣。织体的色彩如此之丰富。左手与右手,上句与下句,轻音与重音,快句与慢句,旋律与和弦,上节与下节,立柱与琶音,浓烈与清淡,急风与缓流。。。。。。每每都有对比,每每都有变化,在差异中实现统一与和谐。

乍听是精雕细刻,再听是尽情挥洒。但此时此刻的老霍之挥洒是暮年智者的自我陶醉,闲云野鹤,而不是轻狂少年的肆意滥情,放任无拘,不是被欲望驱使,而是以感念而为之。

有了这样一片物质的实在,也就有了一晌精神的飨宴,说不上破费。

使用道具 TOP

622#
发表于 2015-6-15 22:46:3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S兄、M兄、蒋兄。

在不必要的纠结之后,经过时间淘汰,最后留下的就是真实感觉。关于这张唱片,留下的是满盈的喜悦。嘻嘻。

与此前那张霍洛维兹卡内基25周年纪念版相比,同样是舒伯特D960,钢琴声音清晰透亮,动态对比得体,从直观的角度讲,就带来不少听觉上的愉快。

关键还是老霍的境界。舒伯特一点虚燥都没有了,舒曼敞亮且富生趣。织体的色彩如此之丰富。左手与右手,上句与下句,轻音与重音,快句与慢句,旋律与和弦,上节与下节,立柱与琶音,浓烈与清淡,急风与缓流。。。。。。每每都有对比,每每都有变化,在差异中实现统一与和谐。

乍听是精雕细刻,再听是尽情挥洒。但此时此刻的老霍之挥洒是暮年智者的自我陶醉,闲云野鹤,而不是轻狂少年的肆意滥情,放任无拘,不是被欲望驱使,而是以感念而为之。

有了这样一片物质的实在,也就有了一晌精神的飨宴,说不上破费。

使用道具 TOP

623#
发表于 2015-6-16 00:45:17 | 只看该作者
有凤来仪。贺石兄找到物质升华于一片诗海虹霓,霍老晚年终于将他一生钟情之《童年情景》亦真亦幻地不疾不徐涓流于诗样的指尖翻飞,这样的聆赏可说是荡涤心灵的。

点评

然也。蒙兄指点。《童年情景》这一版早先听了菲利浦公司世纪钢琴家系列的CD,但黑胶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发表于 2015-6-16 07:45

使用道具 TOP

624#
发表于 2015-6-16 09:01: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5-6-16 11:33 编辑

石兄这张霍洛维兹也是我爱乐早期买的一张心爱的唱片,这是一张充满诗意的唱片,属于霍洛维兹最好的唱片之一。

历来,霍洛维兹也是有争议的一个伟大的钢琴家。基本上大家都认为霍洛维兹是公认的大师。不过以前我国很多音乐学院的老师都提醒大家学琴一开始不要学霍洛维兹,因为霍洛维兹的技术不规范。

另外,我自己有一些感想。我觉得霍洛维兹的晚期那些录音,有一些感觉不是最好的。霍洛维兹晚年的演奏风格很容易辨认,这种风格给人一个感觉:说得夸张一点就是有点老气,这只是我的感觉吧,霍洛维兹晚年和朱利尼合作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我个人也不太喜欢,可能很多朋友不一定认同我的看法。以前我和一位朋友一起听霍洛维兹,我没有告诉他播放的是谁,请朋友辨认,朋友一下子就说是霍洛维兹,朋友的听力非常好,也说明霍洛维兹晚年的演奏特点非常鲜明。不过,也有人认为霍洛维兹晚年在钢琴艺术上返璞归真,他晚期的音乐具有天真,顽皮的童趣,象童年情景,舒伯特960这些确实是晚年的精品。

我觉得音乐给我的首先是一种感觉,与音乐作品,与演奏家,与我自身的素质都有关系。我们对艺术的评论和感受,也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象霍洛维兹这样的大师,我们对他的音乐的感受也有可能感觉不同的。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对的,仅供大家参考和“批评”。

论坛讨论音乐,是需要不同观点和看法的,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共同进步。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9-30 06:27, Processed in 0.048687 second(s), 2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