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3472

查看

93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613#
发表于 2017-3-12 20:04:56 | 只看该作者
巴赫时代,音乐是被作为数理科学研究的,同时需要承担宣兴宗教情怀的责任。及至古典、浪漫主义时期,人类情感、时代精神在音乐作品身上的印迹要比乐理的科学发展更引人注目了。而进入印象派、十二音律时代,音乐的理性构造与感性创造孰轻孰重,已经看不清了。

使用道具 TOP

614#
发表于 2017-3-13 08:45:04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表于 2017-3-12 20:04
巴赫时代,音乐是被作为数理科学研究的,同时需要承担宣兴宗教情怀的责任。及至古典、浪漫主义时期,人类情 ...

也许只是在我们业余爱好者眼里,情感被看得比理论更重罢了,就像我们用手机电脑的功能和从中获得的便利和这些电子产品在被创造的时候工程师想的自然是不同的

使用道具 TOP

615#
发表于 2017-3-13 10:47:43 | 只看该作者
其实20世纪美好的旋律可能比以往任何世纪都丰富。从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最具旋律天赋的学院派作曲家都将才情投身到电影音乐或其它流行音乐类别中去了。

自维也纳的马勒、策姆林斯基最好的作曲系学生科恩古尔德,以及施特劳斯的教子马克思.斯坦纳以降;俄国的普罗科菲耶夫、老肖和哈恰图良,法国六人团中的奥里克和奥涅格也不惶多让。同时,音乐厅作品则越来越以向同行展示作曲者独特或复杂的技术能力为主旨,而非献给世人的动人灵感。自拉赫玛尼诺夫、巴伯以后,似乎再也没什么人肯为一首协奏曲或四重奏写个永垂不朽的主题了。

使用道具 TOP

616#
发表于 2017-3-13 11:24:34 | 只看该作者
      从未尝试过作曲,没有发言权。在朋友指导下学习写古体诗,也是在规矩套子下抒发心意的一种形式,有那么一点心得。

  首先就是技术上要有充分准备。如果对格律声韵能够烂熟于心,对字词涵意可以把握精准,对文史典故做到多知多晓,这样就能如古人般文思泉涌、出口成章。但现实情况是,由于个人读书不多、努力不足,外部也没有了古诗兴旺时代的人文环境,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是艰难地拣字凑句,很多情况下因文害义,不得不调换词语去适应音律的要求。

  其次是胸臆与情怀。一首诗的起点,应当是一个想法,一种感悟,一点体会。当代人容易用白话来构织思想进程,因此不论触发了什么灵感,其体现形式总还是在白话的语言体系内。偶尔有些想法连带出一些诗体片段,进而延展出一个诗词的骨架,再经润色打磨,大约可以成型。这与古人在深厚积累下的自然结语,是不同的路数。笨办法而已。

  再有就是意境。有时候意境取代想法,成为一首诗最吸引人的特点。但是意境不能取代想法。意境的美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发,但意境的背后仍然是一个概念。当然这个概念常常是与时代大环境、大背景以及个人小境遇、小心情相关联的。没有意境的诗,是很干瘪的,但只欣赏意境,却会流于空泛。

  还有就是联想。语言、字句是具体的,诗文描述的事物环境是具象的,但诗的本体意识和美学结构却有极强的抽象成份。中国古诗尤然。一个字在中国文化发展长河中有可能积淀出多重意义和意象,放在一首诗中就能激发出相应的关联和想象。一个场景、一个物象、一个画面、一个韵脚、一个感叹,都可能营造出无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些不是凭空的胡乱的想象,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形成的。

  似乎上述可以比对音乐的创作。作曲家总还是想说些什么才开始作曲,运用不断发展的音乐技术(包括乐理和乐器)讲述一个故事或是营造一个意境,而每一个小小的音乐元素也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是有文化或时代小小渊源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一个主题,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个歌谣的旋律,唱的是liberte,自由。这就可以引导听者想象大革命时期的景象和精神,以及这些景象和精神给予贝多芬的感受,并传导到当下环境中与听者有关的事物和概念了。而德彪西的《棕发女郎》,因其立意源自DE LISLE的诗歌,不免也带有些诗歌中苏格兰乡间小调的味道。但德氏把五声音阶和自然和弦、变格终止等手法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前所未闻的奇妙声境。这些大师在作曲过程中,就像我们做古体诗,总是要在技术层面经过缜密的计算,搭建构架,铺设椽檩,但也必定是有肺腑感怀,不吐不快吧。


  

使用道具 TOP

617#
发表于 2017-3-13 13:55:20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表于 2017-3-13 11:24
从未尝试过作曲,没有发言权。在朋友指导下学习写古体诗,也是在规矩套子下抒发心意的一种形式,有那 ...

适才,S版介绍蒋勋的书帖子中,引述其中一些文字,曾提到“庄周梦蝶”这则掌故。不由得心头飘过李商隐那首绝世七律: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若论写诗的才思与技巧挥洒到了人家这个份儿上,实在也真是没谁了。特此录与爱乐、吟诗、叹世的石兄倒也应景儿得很,想来兄读来亦必心有戚戚焉……

使用道具 TOP

618#
发表于 2017-3-13 16:42:28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嘛,个人认为现代音乐目前的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就像拉莫作为和声之父,他的作品就是对于理论的讨论,他当然想不到日后能有贝多芬这样可以在他建立的理论上发表人文精神的作曲家,如今各种先锋音乐织体发展技法的创始人们甚至都还尚在,如今先锋音乐自然还是更多在技法上理论上讨论。

使用道具 TOP

619#
发表于 2017-3-13 20:51:10 | 只看该作者


         提到贝五,就选上面这个版本听一下。再次体会一下那个LIBERTE。

         索尔第诠释的作品通常骨架方正,但细处常有夸张。这个版本里,听不出从乐章分隔的角度有什么别出心裁的设计,段落之间的对比和变化也不明显。也许是录音的缘故,几个渐强句从弱起到强奏,节奏和力度变化似乎都不够劲儿,反倒是一些没必要的拖腔,显得有些装腔作势。但总体上还是气势如虹地一以贯之,尚算佳作。

使用道具 TOP

620#
发表于 2017-3-13 20:51: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7-3-14 07:40 编辑

1

使用道具 TOP

621#
发表于 2017-3-13 23:23:01 | 只看该作者
bodyheat 发表于 2017-3-13 10:47
其实20世纪美好的旋律可能比以往任何世纪都丰富。从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最具旋律天赋的学院派作曲家都将才 ...

电影《汉尼拔》中那段歌剧的原声旋律优美动人,很有古典音乐之风,曲作者是年轻的爱尔兰作曲家Patrick Cassidy。令人印象深刻哦。

使用道具 TOP

622#
发表于 2017-3-18 23:19:15 | 只看该作者
         远在蜀地、久未谋面的少年才俊秀夫开始认真地学习古琴演奏。

        上周,单位里的一位颇为投契的年轻同事说,放弃了上手四五年的钢琴,准备学习古琴。

        今晚在斗室中再次聆听吴兆基老先生的《吴门琴韵》,不禁想起这两位处在人生之花绽放恰如今日之早春的爱乐同好。

        对于古琴演奏知之甚少,把几人录音集子听一来,得出此非幼齿之音的印象。亦非当世之音矣。琴音之下,总会有一缕墨香,一炉香尘,一盏清茗,一捧溪冷,一池幽篁,一阵松涛。 而没有这些存在的世界,似乎也就不是古琴的世界了。

        琴音之侧,意兴寥寥,但无惶惶。这几日雾霾以极为精准的步伐回袭帝都,车马流动,一场喧嚣胜过一场。沙特国王那500多吨行李,在机场招摇过市,那500辆奔驰占尽一侧二环,就连被阻拦行进、骂骂咧咧的车主和行人也大呼开眼过瘾。古琴的声音该在何处响起?

        这古琴,本也不是弹与众人的,总需要一个隔绝于天下以作俯仰之观的角落,做这件映照自己内心的艺事。那么吴老那一代人所处的时代,所有的人间角落都被革命潮流洗涮得干干净净,他们是如何得以自保,又得以保留这一以静默内敛激怒怨怼鼠辈、几近戕害烟灭的角落 的。

使用道具 TOP

623#
发表于 2017-3-19 22:39:12 | 只看该作者



       Hansheinz Schneeberger,1926年出生的瑞士小提琴家,很少听到他的名字,但Wiki上说他是Frank Martin小协和巴托克第一小协的首演独奏,当年盛名可以想见。

       上面这套巴赫小奏,伴奏的是欣巴罗,总体声音比较清瘦,有很强的巴洛克气质。施氏用一把1731年的斯氏琴,声音也倾向挺拔骨立,揉指控制得很严,有些羊肠弦的味道,但穿透力要强大得多。巴赫的作品可以作一些装饰奏,但这个版本演绎得比较朴实,并没有过多加花。

       比起格鲁米欧、梅纽因的录音,这种演绎风格不那么容易入耳,亲切感稍逊。然而这个版本体现出十分浓郁的中古情趣,不以油润的声音或流畅的旋律打动听者,而是更加注重结构的严谨及和声的准确,将巴洛克音乐的内在秩序、宗教音乐的道德精神展现得更加到位。如果从审美效果角度看不奉当今的话,倒是一个颇具教育意义的版本。


使用道具 TOP

624#
发表于 2017-3-20 22:08:35 | 只看该作者


       安塞美指挥罗蒙德乐团演奏圣桑之第三“管风琴”交响曲,DECCA SXL系列。

       听这张唱片,诀窍是将音量扭大四分之一,紧闭门窗,最好趁着楼下的老大妈们还在跳街舞的时候。这样,既可以畅快地体会这首乐曲磅礴雄浑的气势以及管风琴低音管那摧枯拉朽的巨大能量,也可以防止邻居提意见。

        此前听其他版本,没敢开这么大音量,未能达到如此麻心酥肺的效果。也听过一次现场演奏,由于人在三层侧边包厢,也未能听到乐队与管风琴无缝融合的声音。

点评

偷乐  发表于 2017-3-21 06:54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9-29 16:15, Processed in 0.229440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